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6篇)

发布时间:2024-08-20 09:39: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

  

  第6品思考题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六品)

  第70节课

  467、请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具体分析“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468、同样是生起嗔恨心,为什么有些论典说能摧毁千劫的善根,有些论典说能摧毁百劫的善根?

  469、“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对此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470、嗔恨心到底能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第71节课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472、快乐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么上面?你平时是怎样追求快乐的?

  473、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对别人大发脾气,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474、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第72节课

  475、为什么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476、轮回中的痛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对此你有什么亲身感受?

  477、有些人脾气不好,一出门就要和别人吵架,学习了这节课以后,应该怎样提醒自己?478、现在的修行人有哪两大违缘?你平时是如何对治的?

  第73节课

  479、面对伤害痛苦时,坚忍者和懦弱者有什么截然不同的表现?这是由痛苦本身所导致的吗?请以你的经验加以分析。

  480、世间英雄与出世间英雄有什么差别?哪个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

  481、怎样理解外境的苦害对修行有助进作用?

  第74节课

  482、有人认为:“我应对敌人生嗔恨,因为他给我带来了痛苦。”这种想法对吗?请以辩论的方式具体分析,并以比喻进行说明。

  483、若有人想:“疾病并非故意害我,但怨敌却有加害我的念头,所以我一定要对他恨之不可。”请判别此观点的对错,详细说明你的理由。484、为什么说嗔心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请用教证、理证、公案加以说明。

  第75节课

  485、胜论外道和数论外道认为,诸法有一个常有的造作者,嗔恨心均由它而产生。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486、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究竟观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对此理应如何破析?

  487、胜论派和数论派是古印度的外道,现在几乎不存在,为什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观点,并大费周章地加以破斥?

  488、通达了诸法缘起生,对我们会有什么帮助?

  第76节课

  489、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

  490、有些亲友本来相处得不错,但到一定时候会翻脸不认人,平白无故闹许多是非,这时候应该怎么做?你能做到吗?平常你是怎么训练的?

  491、有些人认为痛苦是咎由自取,并非因缘所生,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492、怨敌明明是伤害我们的人,为什么反而说他是值得悲悯的对境?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第77节课

  493、有些人梦见佛菩萨,或自己的照片上有光,就觉得非常了不起,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494、请分别从作害者、受害者的角度分析,我们为什么对怨敌的损害不应生嗔恨。

  495、若有人持刀棍等凶器加害我们,让我们感受身心的痛苦,此

  时是否应该对敌人生嗔?为什么?

  第78节课

  496、怨敌用兵器打我们时,为什么不能完全怪他,我们自己也有责任?你觉得这种说法合理吗?

  497、有时我们对某人的言行举止看不惯,真是那个人不对吗?为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498、怨敌损恼我们,使我们感受身心痛苦,作者为什么反而说是我们害了他?

  第79节课

  499、怨敌因我们而堕落受苦,那我们会不会有恶报呢?修行人依靠怨敌的伤害而修安忍,怨敌是否也会因之而得到利益?请详细分析。500、既然安忍的功德如此之大,那在遇到他人损害时,能否以怨报怨、以牙还牙,促使他也修安忍呢?为什么?

  501、电视上出家人或修行人的形象,以前对你有什么影响?学习了本论之后,你有哪些改变?

  502、面对别人的讥讽、诽谤和谩骂,你应该如何修安忍?你做到了吗?

  第80节课

  503、若谓:“讥毁将使他人对我生厌恶心,所以我对讥毁者生嗔。”你如何驳斥?

  504、学佛或出家之后,家人依靠自己造恶业,为了防止他们造业,应随顺他们吗?为什么?505、有人说:“讥毁障碍我得到利养,若没有人供养,我饿死了怎么办?”对此应如何回答?506、邪命分为哪五种?你有几种?今后该怎么做?

  507、请具体分析:利养无有实质。

  第81节课

  508、有人认为:“有钱可以忏罪修福,供养僧众、建寺院、修佛像。别人若阻碍我赚钱,应该对他恨之入骨。”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509、藏族有句谚语说:“世间的屠夫和猎人,杀生的豺狼和猫,杀他们也没什么罪过。”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看?

  510、遇到名闻利养时,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511、若谓:“别

  人诽谤我,会令大家生怀疑,使我不能弘法利生,也断了他人的善根,所以,造谣的人特别可恨。”对此请以理破斥。

  512、有些居士学佛,家里非常反对,经常砸佛像、烧经书。这些居士就认为自己发了菩提心,不能让众生依靠自己造罪,所以只好放弃学佛。这种做法对吗?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么办?

  第82节课

  513、上师对我们恩重如山,若有人毁谤甚至伤害上师,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514、论中说怨敌与天灾对我们的损害相同,但怨敌有故意害我们的心态,天灾却没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对此你如何破斥?

  515、一个人莫名其妙被打后,对打人者生起嗔恨心,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说被打者与打人者有同样的过失?

  516、你对学习《入行论》重视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83节课

  517、贪心与嗔心的对境完全不同,为什么说嗔心的来源就是贪心?“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518、为修行而辞亲割爱,断除种种贪执,对有些人来说非常痛苦,甚至无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见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如何劝他?

  519、请谈谈你对“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的理解。你应当怎么做?520、平时遇到生嗔境时,你是怎么样修安忍的?

  第84节课

  521、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种特点?522、痛苦和快乐的源泉,到底在于外境还是内心?为什么?

  523、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赞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极为不快,脸色马上阴下来,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劝他?

  524、为什么说嫉妒心可以摧毁今生来世?请以公案具体分析。

  525、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你做到了几条?

  第85节课

  526、发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别人抢自己执著的对境时,应该怎么

  做?你能做到吗?

  527、你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责任感吗?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528、你有愿菩提心吗?以什么来衡量的?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么?

  529、施主供养自己的怨敌,有些人就气愤不已,对此你如何看待?

  530、在到处见上师与闻思经论方面,你平时是如何抉择的?为什么?

  第86节课

  531、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哪四点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532、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533、怎样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534、倘若你辛苦创建的事业被人毁于一旦,你

  会怎么对待?

  535、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536、有些人说:“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么广度众生呢?”对这种论调,你怎么破斥?

  第87节课

  537、“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538、你有没有分清楚生活与生活的意义?今后你有哪些打算?

  539、为什么说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不值得为此而伤心哭泣?

  540、当听到别人的赞美时,我们自然会生欢喜心,为什么作者说这不应理?

  第88节课

  541、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

  种说法你如何驳斥?

  542、有了名声赞誉之后,会带来哪些过患?543、有人对你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明明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好事?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544、“佛陀怎么样对待众生?我怎么样对待众生?”在这两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89节课

  545、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546、为什么说三乘佛法都强调不害众生?请具体分析。

  547、你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一般是怎么样处理的?舜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548、有些人抱怨:“我本来正在修安忍,但他一直给我制造障碍,总让我生嗔恨心!”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第90节课

  549、有些人看到佛像就马上磕头,看到怨恨的敌人就咬牙切齿,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550、有人说:“敌人虽然是修安忍最殊胜的助缘,但他并没有利益我的发心,所以不应将功德回向给他。”请以理驳斥这种说法。

  551、在寂静的地方修安忍,任何人也不接触,这样会有效果吗?安忍应当怎么修?

  552、现在有些人宣称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对此你如何看待?

  553、为什么说要想获得佛果,众生这一福田不可缺少?请从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第91节课

  554、你看到佛塔佛像和看到普通众生时,态度有什么不同?这样对吗?为什么?

  555、“众生与佛完全相同”,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556、“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557、请以教证、理证说明:众生对我们成佛非常重要。

  558、怎样才能了解佛陀的功德?对此你有何打算?

  第92节课

  559、如果你周围的人特别恶劣,经常无事生非、造谣诽谤,你会怎么对待?为什么?

  560、世间的爱和佛陀的爱有什么区别?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561、如何才能报答上师和佛陀的恩德?你做到了吗?

  562、“人越愚痴,就会越傲慢。”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看待?

  563、为什么说杀害众生来供养上师或佛陀,是非常颠倒的行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

  第93节课

  564、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见上面有小虫,就不管它死活,马上夹起来扔出去,这种做法佛菩萨会欢喜吗?为什么?

  565、堪布贡噶旺秋的公案,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566、为什么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第94节课

  567、为什么说想到利害之果也应该恭敬众生?568、让暴君生嗔和伤害众生,二者有什么差别?请从利、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569、看到有些待宰的众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570、取悦有情、修习安忍,会有哪些殊胜果报?571、这一品的内容对你有哪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什么事情上?

篇二: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

  

  入行论第九课体会与感悟

  在第九课中,入行论讲述了成功的三个要素:能力、机遇和人脉。通过这三个要素的综合运用,一个人才能获得成功并在职场中取得优势。

  能力是成功的基础。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技能,都是一个人在职场中立足的根本。只有具备扎实的能力,才能够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来保持竞争力。

  机遇在成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机遇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并敏锐地抓住机遇。在职场中,机遇往往与变化相关,我们需要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并能够在变化中找到机遇。

  人脉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脉关系可以提供资源和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在建立人脉关系时,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深刻地认识到成功并不仅仅是靠能力,还需要机遇和人脉的支持。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想在职场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时刻保持警觉,并主动建立和维护人脉关系。只有全面发展这三个要素,我们才能够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三: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

  

  入行论第六品安忍体会感悟

  入行论第六品安忍体会感悟

  在成长的道路上,人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境。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变革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而入行论第六品——安忍,正是为了帮助人们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安稳和耐心,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方针。

  安忍是一种修炼,是一种对待苦难和困境的态度和心态。它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忍受,更是一种积极的接纳和处理困难的方式。在追求安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舍弃焦虑和烦恼,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以及学会从困境中寻求成长与改变。安忍并不是要求我们无条件地容忍一切,而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克服困难。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安忍的体会感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在我以前的工作中,我经常面临着各种工作压力和挑战。有时候,我会因为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而感到沮丧和绝望。然而,通过学习和应用安忍的原则,我逐渐学会了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我逐渐明白,无论面对任何困境,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另外,安忍也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不愉快和冲突。而通过学习安忍的原则,我学会了如何以宽容和谅解的心态来看待他人的行为,从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逐渐体会到,宽容和理解是建立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只有心怀宽容和谅解,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动机,并以平和的态度来处理冲突和分歧。

  安忍是一种伟大的品质,它在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安忍,我们能够在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安稳与耐心,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困难和挑战。它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能够帮助我们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处理冲突和分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入行论第六品的教导,培养内心的安稳与从容。通过安忍,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境,发展出坚韧的品质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并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请你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发现自己对安忍的理解和体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以个人的观点和理解来发掘和探索安忍的深层内涵,并拥有一颗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心态。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学会安忍,成就自己的内心平静与从容!在人际关系中,宽容和理解是建立和谐和睦的关键。当我们能够心怀宽容和谅解时,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动机,并以平和的态度来处理冲突和分歧。不仅如

  此,安忍也在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伟大的品质。

  1.安忍的重要性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安忍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安稳与耐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艰难。通过安忍,我们可以培养出坚韧的品质和灵活的思维能力,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境。而在人际关系中,安忍则成为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只有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处理冲突和分歧,我们才能够保持和谐与和睦。

  2.亲身体验与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来发现对安忍的理解和体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个人的观点和理解来探索安忍的深层内涵。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而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安忍的态度去面对。通过宽容和理解他人,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处理人际关系的冲突和分歧。借助安忍,我们也可以发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培养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心态。

  3.在多变的世界中学会安忍

  在这个快节奏和多变的世界里,学会安忍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必备技能。通过宽容和理解,我们能够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在处理冲突和分歧时表现出平和的态度。安忍也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培养出坚韧的品质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白安忍的力量,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总结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学会安忍,成就自己的内心平静与从容。通过宽容和理解他人,以平和的态度处理冲突和分歧,我们能够建立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安忍也能够帮助我们在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安稳与耐心,成长出坚韧的品质和灵活的思维能力。让我们以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心态,逐渐体会并运用安忍,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篇四: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

  

  入行论154课心得体会

  入行论154课心得体会写1000字

  在经过154课的学习之后,我对于入行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感受到入行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入行论强调了入行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成功地完成入行,才能获得一个有效的证书,从而可以在相关行业中合法从事职业。入行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更重要的是,入行是社会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认可和验证。遵循入行的流程和要求,可以建立起一个有信用和声誉的职业形象,为个人的发展和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入行论揭示了入行的挑战性。入行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考试拿到证书,而是需要经历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道德规范的遵守。入行不仅考验个人的智力,更要求个人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入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也是入行的必备要素。只有做到诚信、守法、勤勉、认真等,才能在职业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入行论也强调了入行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行不仅要求我们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我们具备实践能力。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实践,积极参与到实际工作中,逐渐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同时,入行还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协作

  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只有擅长与他人合作,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现代职业环境。

  在入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行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我们不能停留在入行时的水平上。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保持竞争力。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附加值。除了行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其他的相关知识,比如领导力、组织管理等,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能力范围。

  最后,入行论还提醒我们要保持职业道德和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一个职业人员的底线,是保持职业形象和信誉的重要因素。在工作中,我们要坚决抵制各种不道德和违法行为,始终保持品德高尚和职业操守。此外,我们还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价值,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工作和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总之,在入行论154课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入行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入行不仅需要我们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求我们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品德。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始终保持专业素养和道德操守,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功。

篇五: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

  

  第16课-学习笔记

  ————————————————————————————————

  作者:

  ————————————————————————————————

  日期:

  《入行论》第16课

  学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以理妨害

  他胜罪

  恶作罪

  五无间罪

  学处

  1、以理妨害

  自己所承认的观点,在道理上无法成立。

  比如说“火不是热性的”,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眼、耳、鼻、舌、身明显感知)、比量(推理)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但如果说“火在名言中是热性的”,那就没有以理妨害了。

  所以,根据理论无法成立的就叫做“以理妨害”。(属于一种佛教术语,大家应该记住。)

  法本P300第一段

  2、他胜罪

  或者叫根本罪。所谓“他胜”,就是守戒者在与罪业作战的过程中,彻底失败了,已经被罪业战胜了。

  《别解脱经》中,佛告诸比丘,若违反四种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此比丘已彻底败于罪业足下。

  若犯了他胜罪,此比丘不能与僧众共住、不能享用僧众的财产,必须摈除。

  法本P302

  最后一段

  至P303第一段

  3、恶作罪

  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也是一种专用名词)法本P303第二段

  4、五无间罪

  堕入无间地狱的五种重罪,说于《入楞伽经》第五卷、<俱舍论>第十七卷,亦称五无间业、五逆罪,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参考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在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现在不会有。但一般来讲,两个僧团之间不团结,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说离间语,或在僧人与僧人之间搬弄是非,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尤其是有些居士经常喜欢讲一些是是非非,说很多流言蜚语,致使僧团内部很不团结,这种现象基本上也属于造五无间罪。实际上,所有的僧团,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所有的出家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没有必要互相不团结。

  “出佛身血”,由于佛陀已不在人间,真正出佛身血也不会发生,但如果对佛经、佛像不尊重,以嗔恨心来毁坏,这些事情也接近于造五无间罪。

  法本P306第二段

  至P30第二段

  5、学处

  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别解脱戒的戒律叫“律仪”,密乘戒的戒律叫“誓言”,虽然提法各不相同,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法本P301第二段

  二、按照本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是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是的话,那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菩萨戒?仅发愿要利益众生,就像心里面想要去拉萨,但实际行动一点也没有一样,这样没有任何仪轨的发心,只可以算是愿菩提心,还没有得到菩萨戒。

  法本P298第一段

  只有依靠仪轨在自相续中真正发了菩提心,“乃至获得佛果之前,我再也不害众生,一定要帮助众生”,有了这样一颗心,依靠仪轨受持,那就成了菩萨戒。从此以后,我们才属于大乘种性的人。

  法本P299

  第二、三段

  三、我们可以同时受愿行菩提心吗?为什么?

  根据印度论师《释论》中的观点,愿、行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来受,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受。

  “同一时间”是针对殊胜修行人而言,如果自己的根基不是特别殊胜,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悲心,那不一定能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

  对于一般的平凡人而言,应该先受愿菩提心,之后再受行菩提心,这样的次第比较合理。

  所以,《释论》的观点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来解释的。

  法本P292第五段

  至P293第一段

  四、菩萨戒条中,哪些是你最容易犯的?你打算平时怎样护持这些学处?

  (请结合自己的修行体会作答)

  五、犯了菩萨根本戒以后,是否像违犯小乘别解脱戒那样不能恢复?对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各有什

  么观点?

  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一点不相同,如果犯了,可以重新受持。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

  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

  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法本P302第三段

  六、请写出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定罪,并作具体解释。

  1、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

  在相续尚未成熟、不定种性的人面前宣讲“空性”,如果对方连皈依都不懂,你就给他讲《中论》、最甚深的大圆满、最甚深的空性见,或者非要给他灌个顶不可。

  这种情况会不会犯菩萨戒,虽然其他经论中没有明文规定,但自己需要想一想。

  2、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

  有些佛教徒已经趋入了大乘菩提道,但你对他说:“学大乘是没什么用的,一定要学小乘才好,学大乘非常困难,要在多生累劫当中布施、持戒……多麻烦哪,还是学小乘吧!”或者“你不要学藏传佛教,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这都会犯菩萨戒。

  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有些人适合学大乘,有些人适合学小乘,如果一口咬定“你一定要学哪个法门”,这是非常危险的。

  3、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

  有些人在小乘当中,如果能够让他转为大乘根基的话,对他宣说一些大乘的功德,让他逐渐趋入大乘佛法,这样是可以的。但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如果这个人真这样做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学《入菩萨行论》,如果这个人的根基还没有成熟,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也不一定起作用。

  学习佛法应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实在不愿意学就不要强迫,虽然可以对他讲一下这方面的功德,但他原来的宗派、原来的戒律没有必要舍弃。

  4、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

  在一些执持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然后,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让别人也要舍弃小乘法,这样就犯了菩萨戒。

  5、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

  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却在别人面前大肆宣扬,说“我的功德如何如何”,或者以嫉妒心为了获得名闻利养去诋毁别人、说别人的过失。一些居士团体中,经常能听到很多是是非非,这个居士不好、那个居士不好,除了自己以外全部都是坏人,这种语言中自赞毁他的成分相当多,肯定会犯菩萨戒。

  6、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

  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大彻大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开悟了”、“我通达了甚深法性”、“我获得了加行道、一地菩萨、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样信口雌黄地说大妄语、颠倒语,就是犯了第六条菩萨戒。

  7、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

  通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取三宝的财物进行贿赂。离间者、有权势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已经毁犯了学处。

  8、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

  让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住大城市,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这是不合理的。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给读诵者或闻思者,这样也犯菩萨戒。

  此等根本罪,众生大狱因。

  这些是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根本罪。

  法本P30第六段

  至

  P310第一段

  七、一个人受了戒但不懂戒条,会有什么后果?请举一实例说明。

  如果受了菩萨戒,却不懂戒条,身口意上就不懂得自律,非常容易犯了戒却不自知,造下堕落地狱的因。

  所以,学菩萨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通达,受了戒以后,应该观察自己到底犯了没有,如果受了菩萨戒,但这方面不观察的话,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乘行人。

  (请结合自身修学体会举实例)

  法本P31第三段

  八、有些人认为:佛教的皈依受戒都是表面形式,有心就好了,这些仪式完全是多余的。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虽然心里发愿可以,但不完整,还不算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如果这些仪式是多余,那世间上多余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公司开业时的剪彩仪式,寺院开始修建时的奠基仪式……当然,这些所谓的仪式,从胜义角度而言是空性,说它是多余也未尝不可,但从世俗角度来说,这些仪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没有开业仪式,在人们的心中这个公司根本不存在,但是通过举行一种仪式,公司的正规运转就启动了。同样的道理,佛教的仪轨也不是没有意义,只要心地善良就可以了,如果真是如此,结婚、离婚也不用办手续了。

  法本P298第二段

  至P29第一段

  阳毅师兄补充:其实佛教的皈依、受戒等仪式,不仅非常必要,且含有甚深密意,其作用和加持远超胜世间的开业典礼等仪式。虽然上师在此为宣说,但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们要明白。

  九、我们平时在街上看到乞丐时,作为受了菩萨戒的人,怎样对待才不犯学处?作为发了菩提心或受过菩萨戒的人,在街上看到乞丐时,无论遇到第几个乞丐,或者几个乞丐一起过来,都要相应地做一点财布施,而不应该不高兴或觉得厌烦,否则很容易犯菩萨戒。

  法本P302第二段

  课堂讨论分享补充:

  作为发了菩提心、尤其是受了菩萨戒的大乘佛弟子,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街头乞丐时,首先只观察自己布施的心是真还是假,而不要以个人分别念对乞讨的人作任何猜测和观察,我们凡夫人并没有能力去辨别所面临的对境是凡夫还是佛菩萨。菩萨只要是听到乞丐的声音,都会立刻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所以我们也应以欢喜心多作清净布施,并回向法界众生。

  为免自己生吝啬或后悔心,大家可养成平日多备零钱的习惯:)

  十、大乘菩萨的根本戒有哪四条?请一一解释。

  大乘菩萨的四条根本戒,或四种他胜罪:1、以贪心自赞毁他

  比如对施主、财产生起贪执,为了防止他人跟自己争,于是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道友不好,但实际上别人没有那么大过失,只是你妄加诽谤而已。

  2、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

  因为自己特别吝啬,即使遇到了乞丐和可怜众生,也一点都舍不得布施;或者遇到一些真正的法器时,也不传给他们显宗密宗的有关法要,不作法布施。

  3、以嗔恨心损害别人,且不接受忏悔。

  比如两个人吵架,后来对方觉得自己不对,向你忏悔,如果你根本不接受,这个时候也犯菩萨戒。

  4、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这也犯了菩萨戒。

  法本P301第三段

  至

  P302第二段

  十一、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如果引诱出家人还俗,双方会犯哪些戒律?后果会怎么样?

  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如果对出家人的“恭敬心”不太如法,在这种不如法的心态驱动下,双方由于凡夫习气的成熟,以致出现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这种做法非常可怕:一方面让对方犯别解脱戒,永远在轮回当中受苦,另一方面自己也犯菩萨戒,犯了戒也不知道,当知道时,后悔也没有办法了。

  法本P304第三段

  所以作为凡夫人,千万不要将佛法与世间杂念混为一谈,否则的话,认为这是一种修法,但实际上是自己以分别念蒙蔽自己、自己欺骗自己而已。大家在守持菩萨戒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

  法本P305第三段

  至P306第一段

  十二、如果梦里佛陀显现让你做破戒的事,你会怎样处理?为什么?

  这样的梦往往是魔王的化现,并非真正的佛菩萨。遇到这种情况应不予理会,坚持受戒。否则一旦舍戒还俗,不但这种梦境再不会出现,且从今以后,什么成就都不会有了,自己的今生来世都完了。

  法本P305

  第三段

  阳毅师兄补充:

  作为凡夫,我们就谨记,自己尚未有任何修行的境界,怎么可能有佛菩萨来对我们授记。佛陀也不会让修行人做破戒的事,对于这些梦境视为虚幻,勿生执着为慎。

  十三、在家居士如果挑拨上师与上师之间、僧团与僧团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你打算今后怎样注意?

  如此言行已是破和合僧,属于造下五无间罪,如不忏悔清净,将来会堕落无间地狱,受无量苦。

  法本P306第三段

  至

  P307第一段

  严护口业,任何时候不要去观察别人的过失,不说、不听、不传任何他人的是非,远离一切影响僧团团结的人事。

  十四、有人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小乘,应该学大乘。”或“密宗是婆罗门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应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说这话的人,会有什么危险性?对此你应当怎么做?

  以这种语气毁谤佛法,是非常大的错误,已经犯了菩萨戒的舍法罪(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的第二条:舍弃微妙法,佛说第二条;)无论舍大乘的法还是小乘的法,都有舍法罪。

  所以一定要注意,对自己不了解的任何宗派都不能信口开河、随意诽谤。

  法本P303最后一段

  至

  P304第一段

  十五、菩萨的堕罪共有几条?请具体说明。

  国王与大臣共有十定罪,平凡人易犯戒律有八条,加上舍弃愿菩提心、舍弃行菩提心,总共有二十条菩萨堕罪。

  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

  1、盗夺三宝财,许为他胜罪;

  通过不同的途径盗用三宝财产,或者将佛像、佛经等作为买卖物,从中获取钱财自己享用,而不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2、舍弃微妙法,佛说第二条;

  认为佛陀所宣说的佛法不合理,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如果将其舍弃,就犯了第二条。

  3、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致死为第三;

  对破戒比丘或未破戒比丘,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殴打、摧残,甚至抢夺他的三衣袈裟,将他关在监狱中、判死刑,甚至逼其还俗,如果是一个受过菩萨戒的人这样做,他已经犯了菩萨戒。

  现在有些受了菩萨戒的居士,通过各种方式引诱出家人还俗,这样也犯菩萨戒。

  4、造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5、持执诸邪见。

  在名言当中,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世后世都是存在的,如果认为这些都不存在的话,就叫做持邪见。

  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

  1、盗夺三宝财,许为他胜罪;

  2、舍弃微妙法,佛说第二条;

  3、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致死为第三;

  4、造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5、毁坏城镇

  (经常到城市中搞一些破坏)。

  平凡人易犯的八种戒律(请参看前面第六题)

篇六: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

  

  第一品

  思考题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一品)

  第1节课

  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

  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

  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

  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第2节课

  5、名词解释:闻法四想

  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第一品

  思考

  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第3节课

  11、名词解释:教法

  证法

  善说海

  随福德分善根

  随解脱分善根

  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14、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15、“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16、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

  17、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18、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

  第一品

  思考题

  19、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第4节课

  20、经论命名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21、给经论取名有何必要?

  22、菩萨以何原因称为“勇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3、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什么?

  24、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可靠?

  25、为了辨明三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定?这样规定的理由是什么?

  26、对于整部论的内容,阿阇黎善天与那波瓦尊者是如何归纳的?

  第5节课

  27、名词解释:善逝

  28、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

  29、“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

  第一品

  思考题

  30、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31、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王子的比喻加以说明。

  32、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顶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

  33、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

  第6节课

  34、作者写立誓句的原因是什么?

  35、作者在颂词中用“依教略宣说”,对我们有何启发?

  36、既然《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在经论中已有,那我们直接学习经论就行了,寂天菩萨造论是否多此一举?为什么?

  37、大乘佛子有哪三种学处?每一学处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8、寂天菩萨说:“这部论的内容经论中已有,我的诗韵也不善巧,所以造论的动机不敢说利

  第一品

  思考题

  他。”他是真的无利他心,还是另有密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39、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40、为什么说过于傲慢和过于谦虚都是修道的障碍?

  41、请写出本论的必要等四法。

  第7节课

  42、名词解释:暇满

  增上生

  决定胜

  43、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

  44、请写出八种无暇,为什么称这些地方是无暇?请分别说明理由。

  45、五种自圆满是指哪些?倘若一个不具足,会对修行有什么影响?

  46、五种他圆满包括哪些?为什么决定是五种,四种或六种可以吗?请说出理由。

  47、从因、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

  48、有人想:“经中虽说人身难得,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吧。现在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怎么会是

  第一品

  思考题

  难得呢?”这种想法正确吗?请以理分析,并说说你对人身难得的认识。

  49、“后世怎得此圆满”,是以什么根据说后世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通达此理后,我们应怎样对待现在的人身?

  50、《宝箧经》中讲了哪四种是我们应产生信心的对境?

  51、解释颂词:“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52、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53、为什么说人身的价值已经远远胜过了如意宝?

  第8节课

  54、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我们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力量极其微弱,而罪业的力量难以抵挡?对此,你有什么亲身感受?

  55、一旦生起了菩提心,为什么就不会转到恶趣中?请以教证、理证分别说明。

  5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相续中只

  第一品

  思考题

  要有了菩提心,弥天大罪也会被遣除。

  57、“无量众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顺利能获最胜乐(指佛果)。”这恐怕与现实不符吧,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为众生付出一切,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忍的苦行,这能说明顺利吗?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58、佛陀于多劫中思维观察,发现什么法才是对众生最有利的?为什么?

  59、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60、为什么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

  61、发了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经转变,可以称为菩萨,那一个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

  62、“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此处的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

  63、论中说:“我们不清净的身体,如果有了菩提心,就会变得跟佛身一样。”若是这样,初发心的人为什么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请以

  第一品

  思考题

  理说明。

  第9节课

  64、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65、作为一名佛教徒,你对佛教的慈悲观有什么样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10节课

  66、名词解释: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

  劫末火

  定业

  不定业

  67、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个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

  68、“菩提心能根除一切罪”与经中讲“定业不可转”难道不矛盾吗?请以教证、理证分析。

  69、发菩提心与建寺院、开法会、救济灾民比起来,哪个利益更大?为什么?

  70、《华严经》中是怎样赞叹菩提心的?请简单举例说明。

  第11节课

  第一品

  思考题

  71、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二者有什么区别?

  72、如果仅发愿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暂时和究竟会获得什么样的功德?

  73、行菩提心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74、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后,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上,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请以教证、理证成立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

  75、你的相续中生起菩提心了吗?发心前和发心后相比,你的心念和行为有什么改变?

  76、一个人心里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佛果,另一个人以慈悲心献血救济病人,二人谁的功德大?为什么?

  第12节课

  77、名词解释:教证

  理证

  78、利益众生和获得佛果哪个更重要?原因何在?

  79、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对待周围每一个众生?

  80、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

  第一品

  思考题

  忘记?为什么?

  81、最究竟的爱心是什么?是父母的关爱、亲友的体贴,还是其他?请说明原因。

  82、如果一个人给你一亿美金,另一个人教你发菩提心,你觉得谁对你的恩德大?为什么?

  83、经中说“一切功德中,菩提心为最”,对此你能否真正生起诚信?请说明理由。

  第13节课

  84、解释颂词:“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85、有人想:“佛陀具有彻知万法的智慧,若不能衡量菩提心的福德,那就不是一切智智了。”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86、为什么说即便是乞丐妓女,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

  87、短暂的人生中,我们依靠什么样的方便方法,可以迅速积累资粮?倘若不依这一方便,其他方法能否让我们获得究竟的解脱?为什么?

  88、有些高僧大德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弘法、第一品

  思考题

  放生时,作为一名居士,你当如何对待才合理?

  89、众生所想与所行是怎样背道而驰的?请举例说明。

  90、有些人贪污腐败、杀生吃肉等造了很多恶业,但他的生活仍然逍遥自在、非常快乐,这样的话,是否说明因果不存在?请具体分析。

  91、为什么说菩提心是最大的善业、最好的亲人?

  92、如果没有菩提心,直接修大圆满、大手印,能不能获得成就?为什么?

  93、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94、请与世间人的知恩报恩对比,说明菩萨更应值得赞叹。

  第14节课

  95、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

  96、请以教证、理证成立发菩提心的人是殊胜

  第一品

  思考题

  福田。

  97、为什么佛子在遭遇痛苦、逆境时,反而会令善法增上、罪业不生?请举一实例。

  98、对发心菩萨加害也能结安乐缘,与前面的“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不相违吗?为什么?

  99、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以理建立。

  100、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101、释迦牟尼佛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是怎样把自己的愿心付诸实践的?

  102、一个善良的人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吗?无论是与否,请列出理由或实例,以证明你观点的合理性。

  103、对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一刹那恶念也会一大劫堕地狱,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致于堕落呢?

  104、在日常生活中,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每

  第一品

  思考题

  一个众生?这样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105、平时吃海鲜、杀生时,敢保证这些动物里面没有发过菩提心的菩萨吗?如果有的话,你的罪业有多大?对此今后你有何打算?

  106、解释颂词:“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107、通过第一品的学习,你有什么深刻的体会?

  第一品

  思考题

推荐访问:学入行论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 体会 学入行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