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莫高窟读后感9篇【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莫高窟读后感9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真、善、美的宗教,寻找一种皈依人性至纯的信仰,走出一条通向内心神圣净土的朝圣路!下面是整理的文化苦旅莫高窟读后感【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一
在几千年以前,在这个地球上形成了,很多文明,他们都十分古老,而到现在,仅存的也只有中华文明了。
在很多文明的发祥地,风景都十分优美,草原,雪山,朝霞一切都显得那么调和优雅,可是就在那些发祥地,文明却被一些人糟蹋了。极端组织恐怖组织,肆无忌惮的发展了起来。难道他们不珍惜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吗?在这些文明之间,互相讨伐互相,占据,互相剥夺,却没有互相交流。剩下的,也只有,残酷的,冰冷的尸体,与满地狼藉的战场。而一旁的优美风景,却矗立在那里。在搜查了大量资料的时候,发现剩下的文明也只有中华文明了。为什么呢?想想大概有5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争互毁,二,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互相吞噬,也避免了自身的枯窘。三,是赖账于同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账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里面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账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有避免了文化失记。
想想中华文明孔子庄子老子为什么微笑不语,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的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点位我们踏进好想自然里边,人性,也易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以前的对手,自然。
最后我想说的是,文明之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求同存异,而并不是互相征讨,打仗,却让文明的遗迹只剩下那些优美而又冰冷的风景罢了。
文化苦旅牌坊读后感 篇二
翻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永远兴趣浓浓。近日停留在《牌坊》一文,竟然思绪神游。
这篇回忆散文,透过孩子的目光,借孩子的口吻,叙述乡间的牌坊、村里的尼姑庵,着重写了几个从外地来的女教师的命运。用小学校(尼姑庵)里的花圃、藏在梁上的绣品,隐喻女性青春、女性生命的美丽灿烂,以一位女教师的自尽结束回忆。文中多见“看不懂”、“颠三倒四”、“很浑”、“思绪混乱”等词句,不露声色地深刻揭露、批判了中国封建礼教的残忍。“妇道”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血泪浸染最多的一页。
从地图上看,余秋雨先生的家乡浙北余姚与安徽黄山在同一条纬线上,两地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黄山一带古称徽州,徽州一带古建筑闻名遐迩,听说过徽派古建筑就一定知道徽州牌坊,徽州牌坊中贞女坊占了六成多。徽州最后一座贞女坊建于20xx年,距今103年。
从古徽州的大山里走出无数商人、读书人,当然都是男人。女人呢?小小年纪的女孩由父母做主嫁于小小年纪的男孩,男孩大了,离家远行,读书求功名,徽商遍天下。女孩大了,开始等待,开始期盼:远行的丈夫何日归?
男人有的回了,几天后又走了,直至暮年才回;有的再也不回了,或死了,或不知去向了――外面的世界比大山里的精彩。女人呢?白日刺绣,夜晚孤灯,从豆蔻年华到白发苍苍。守着、盼着,希望着、失望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青春、热血、生命、岁月,换来一座又一座高大的贞节牌坊。余先生描述:“……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谁敢说、谁忍心说,牌坊是石头做的啊!
从徽商我想到了晋商,余秋雨散文集《山居笔记》中的《抱愧山西》一文,让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名扬天下。山西的男人要离家,恋人送他,唱着《走西口》。有的一走,走出了一个乔家大院、走出了一个包头、走出了一个“日升昌”……但也有没走好的,无颜回家,于是,儿子长大再接着走,大儿子走了,小儿子又走……这些男人背后的女人呢?那首《走西口》唱了一生: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在那通讯极其落后、信息极其闭塞的年头,一个女人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漫漫无期的等待,这等待中交织着多少情愫:有希望,一定也有失望;有冷静,一定也有冲动;有决定,一定也有动摇、有矛盾、有斗争。只是最后都是人性败与“道德”,活人不及贞节牌坊的石头,生命承受不起“失节”二字。
生为女人,同为女人,我真为自己吁了一口气。女人在世,如何生活,理应是女人自己的事,在100年前竟然还这么难!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三
中国文坛上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作家,他就是余秋雨,而提起他,不得不说一下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因为是中学的时候学过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我怀着崇敬之情又打开了这本书。在一次阅读也有无限感慨。
读这本书我首先的疑问是文化和苦旅有什么关系。接下来,我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这时候却心生苦涩。
首先我阅读了《道士塔》这一节。莫高窟的大门外,有一条河,有一座塔,这座塔是一座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他是一个罪人。他在甘肃做道士,让外国的冒险家将中国的文物,一箱一箱运走,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在当时敦煌这个堂堂的佛教圣地,却让一个道士在看管。在这个道士无意间发现了一些文物。起初,道士还是把一些文物交给当地的官员,而这些官员只是把这些文物当成礼品,你懂的,当时的中国官场一片乌烟瘴气。后来外国人来到这里,他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没想到这些人很容易就获得了这些文物,接着一车一车的这些文物就被运走了。而王道士也笑嘻嘻的看着他那沉甸甸的银子。
许多年后,作者来到这里脑海里浮现出中国青年写的一首给火烧圆明园的诗,而这时作者也是非常感慨。他想自己也想早生一点,拦在车队前和盗窃者对视。一次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做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签。读完这一章,我的心中已经充满了苦恨。我也在想如果我早一点出生,我一定会拼尽我的所有力量来保护中国的文物。然而不可能了,中国的文物已经流落国外。今天的我们有义务努力工作和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最后,感谢《文化苦旅》,让我在这浮躁的夏天重新安静起来。
文化苦旅高中优秀作文 篇四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当看到黄州突围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时的心情说给你听,说给大家听。
余秋雨曾经这样写到: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 .cn …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去找他的麻烦吧?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距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在起哄式的贬损,这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当把苏东坡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贫瘠而又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从“乌台诗案”来看,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压在被告台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中国的独特国情千年以来难道就这样一直存在着?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问,又有多少人借着正义和爱国的幌子去指责、污蔑、谩骂、诅咒那些我们中国人本应该尊重并感激的可爱的人。千年过去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些丑陋的东西难道还没有去掉吗?
我想应该可以的……
乌台诗案后,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端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五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心头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读者常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深思便会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这无非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读者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六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有如一支从一千年前射过来的利箭,射中了自己的心,感觉好痛好痛。
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却让一个不懂佛教的、无知的王圆箓来当家?他就象一个老农看护自己的院落一样,到是“勤快”。自己扎一把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去,大片精妙绝伦的壁画瞬间灰飞烟灭。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把一个个洞窟打开。这样在他晃动着的铁锤下,藏经洞里封存着华夏儿女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没有了。
当时在无能的晚清政府下,藏经洞打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英,法,德,俄等列强国家。他们的所谓考古探险人员纷至踏来。其中有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籍的匈牙利人带着一个叫蒋孝琬的翻译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取”走了敦煌藏经洞的大批经卷和绘画,打包了整整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29个木箱,在一个黄昏下午,大车,马车的拉走了,而王圆箓站在凄艳的晚霞中,数着那历历可数的一点点钱!
如今在游人如潮的道士塔前,人们看着王圆箓这个小人物,不免要发出长长的叹息,心中有的只是绵绵的恨!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七
选一截闲静的时光,打开《文化苦旅》,随余秋雨山水一程,风雨一程。茫茫然旅秋雨之所旅,茫茫然畅秋雨千年之谈。
清茶一盏,助我入境。
它是文化散文,读来却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穿梭其间,我无法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穿越千年,时空飞跃,人间百态,跃然纸上。或清明,或惨淡;或萧条,或栗冽;或温和,或肃穆;或人情备暖,或砭人肌骨;或擘目愤然,或笔底柔情。
他曾说:"一个人,干着别的事,有感而发,写两篇散文,这才是自然。"品味自然,鉴赏风物,感受社会,领略人情。自然而然,有感而发,情自流淌,笔自相随,这样的文章也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走马观花,或驻足欣赏。合上书,闭上眼,脑海里,构筑着他所描述的文化场景,沉湎于涓涓流淌的深刻文字,或忧,或喜。诗人何其芳曾说:"每一本书都像一个梯子,使他从兽类爬到人类。"与我而言,不是每本书都能成为梯子,让人爬升。很多时候,它们是一个个迷津,我在里面艰难摸索,苦闷思虑;时而也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在余秋雨的笔底,更多时候,我行进艰难:读懂故事,记忆历史,品味语言,领略情怀,沉淀思想,升华性灵。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在他的笔下沉淀为驳杂的沧桑。雍容大气,洁净而不矫情;激情浩宕,智慧而不失灵动;俯仰天地,无愧古今,行云流水,收缩舒展间灵性撒溅,饱蘸着智者横亘时空的千年忧患,洋溢着圣哲涤荡今古的敏睿哲思。
他摆脱了沉湎自我的小家碧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情怀,宏立于天地之间,慷慨豪迈。奔涌的是历史沧桑,心中块垒;亦是民族自豪,毅然决然。居高时不傲物,坎坷时不失志。依稀间仿佛又寻回了中华民族沉睡已久的精神图腾……
写文章是件苦差事,我们往往只看到他天南地北、海角天涯、中东欧美、大洋大洲间旅察,美景入眼,风光无限,却无法感受他旅程中无人问其粥可温,无人与其立黄昏的舟车劳顿、艰险重重;或许,更难以领会他置身大美之地情感浓烈,思绪奔涌,却难以为文、断然搁笔的的寂寥,窗外黑黑,笔下白白……
而作为读者,欣赏这样艰难而成的文章,也未尝不是一件苦事。足不出户,跟随他旅足万里,思接千载,感受风幽怨,水清寒;更感受离伤黯,转零乱。在历史的时空里,与作者一起,与民族一起,即使苦苦挣扎如尘埃,也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在灾难面前,难过地哭泣,倔强地微笑,却依然把脚步继续铿锵……苦着,也快乐着,与民族同荣同辱、同进同退、同喜同悲……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载着华夏,负重前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希望,是一个民族发展源泉。深刻感悟,深情以待,认清局势,保持清醒。期待中华文化不败,期待中华民族长兴。
恐惧着,我们都泥足于井底;无畏着,我们畅游于海天之际……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八
初读《文化苦旅》感受到它的苦涩和艰辛。却惟独觉得在《江南小镇》这篇小记中感觉到了宁静。不知是个人偏见,还是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抑不住的江南水韵。总之写得甚是巧妙。
自以为总想寻觅一处山水,然后静静生活到终老。不是矫情地希望另一种生活。只是觉得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城市再大再美,也只是多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再无其他。而心在那里总是空落落,干涸,了无生气。就像是飘荡在风中的蛛丝,没有着陆的地方。
找不到一种归属感。
看完《文化苦旅》中的《江南小镇》之后,心就像瞬间被小桥流水所滋润了。看着余秋雨先生透过自己的双眼看到那个荡漾在流水怀抱里的小镇,有的只是“浅诸波云彩,小桥流水江村”,有的只是“梨花村里扣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有的只是河水慢慢流,船撸慢慢摇。感动于此情此景我就想,这才是我心之所向的地方。我定要一一走近它们。
我想此生若是拥有如此地方,我大可以晒着太阳,养一只猫,在阳光下细数流年时光,或在夕阳西下中,独倚阁楼感叹光阴的灿烂辉煌,抑或在细雨朦胧中,穿着我最喜欢的长长拖地的白色的连衣裙,撑把油纸伞,立于小桥之上,幻想自己成为世界中独特的风景那也很美。
可是这样如古筝独奏般淡雅清丽的生活是如此得来?我不禁要探索这个神秘的源头。而余秋雨先生告诉我说那是江南小镇人民珍惜和恪守自身生态得来,是历史的故事告诉小镇人民要宁静无为。我想这大抵也因为这个由水润养的温婉小镇承载不了太多的金银铜臭,因此这样的生态可以沿袭至今不曾失去。
可是不暴露的历史也会蒙上尘埃,何况是一个置身于尘世的小镇。随着人口剧增,一切私家园林都一一变成公众游观的现代,现今江南小镇承受着几千年都没有受过的重负。我想在一个摩肩接踵的拥挤中游一个印象里秀气的小镇那会感觉一切都变了味罢?人们游一个江南小镇,结果多半会败兴而归罢?余秋雨先生穿透历史的风尘又对我讲那是因为今天的小镇比过去缺了点真正的文化智慧,缺了一点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点是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那么这样说来这一切都来得理所应当了。因为小镇在发展,人群在到来,当初的一切都在变成商业化。
这些缺了一点使整个小镇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灵秀的样子了。它越来越火热,也随之越来越被吞没于时代潮流中,那么失去它安安静静模样的小镇随之也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吗?
我不甘心,所以循着作者的步伐我亲自前去寻找它们。但在我走过了人流走过的那些拥挤小镇,感受了作者那时的感受后,我真正觉得有种失落。我不得不心情低落,步履沉重。因为原本心心念念要寻的归属,原来只是我一厢情愿地想太多而已。
可是我又想纵然现代化使小镇失去了我们心中原本的样子,但是倘若我们没有社会进步带来资金、技术和精力去修缮那些几百年前的每天泡在水里面的木质的建筑,那些小镇现在也只不过是一滩腐烂的木头和一堆丢弃的碎石而已。若没有人为的去宣传那些江南小镇的美丽和风韵,也许这样的美丽还是会尘封下去,或许还会更槽糕得泯灭在历史的沙尘里,永远不被察觉。这样说来适当的修缮恰到好处的宣传,可以让我们民族拥有的精神文明继承下来,并且展示给世界。这一举动不能单单只是说它好或不好。所以我没有激烈地要去谴责或者要去抱怨这种小镇现状。不管怎样,我还是乐观的把它认为那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无奈罢。
人总是在不能自控地成长,社会的进步也是无可避免的一件事。而我们会执着于那些过往的人或者事物,也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我想过去只是过去,它还是留在过去作为过去时光的一种见证比较好。就像若是你穿一件汉服在时尚的都市里穿行,虽然汉服是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但在此时人们不一定就会附和赞叹。过去的终究是过去,它还是发生在回忆里比较好,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更多地把握现在,发现眼前的美。
这样想过之后心中的失落与郁闷就被豁达和明亮取而代之。我也不再会为了把江南小镇记忆中的烛火换成了灯管而感到纠结不堪。也不会觉得寻不到这样一处江南水而遗憾不已。
心存花开,自有花香来。读《江南小镇》我突然明了我一直寻找的归宿感,只是一种心境而已。若是有缘我依旧可以寻一处江南水静静到老。作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九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的足迹遍布全球。然而,立中国越远,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谓祖国,无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击人心,如此惊心动魄。
长歌当哭,献予中国。
以歌呼唤,献予国人。
其实我喜欢《文化苦旅》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我钦佩那位作者与知道那是一本好书,更多的是它带给我的还有高中的回忆——一个傻乎乎又很爱较劲的小女孩。
它对我的意义就像是人生的一个“逗号”,看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明白,这是一个过程的暂停和转向另一个过程的开始。
苏东坡终于从泥沼中爬出来了,尽管肮脏,精神却是干净的。他在黄州这个小地方真诚地自省,“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这样的苏东坡才是真正的苏东坡,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之后他的诗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无数次的美玉,温润、厚重、大气、古朴,成就了一代经典。我想,这样的苏东坡,才是我们后世所敬仰的。他并不完全干净,他身上还带着沼泽中的污浊,但他在苦难中脱胎换骨,抛却了锐气与轻浮,不理会周遭的喧闹,不在意他人的指点,真诚而洒脱,淡漠而从容。
推荐访问:莫高窟 读后感 苦旅 文化苦旅莫高窟读后感9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
热门文章:
- 党史廉洁故事读后感(3篇)2024-10-18
-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左右2024-10-18
- 《细菌世界历险记》读后感200字四年级(5篇)2024-10-17
-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后感(8篇)2024-10-17
- 河狸一家人读后感(3篇)2024-10-13
- 水浒传第11回读后感(7篇)2024-10-13
-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读后感(4篇)2024-10-03
- 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100周年的讲话读后感100字(2篇)2024-10-03
-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200字(7篇)2024-09-26
- 薪火相传读后感(6篇)2024-09-23
相关文章:
- 2022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五年级作文(10篇)(全文完整)2022-11-24
- 敦煌莫高窟作文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作文通用6篇 2023-07-04
- 《骆驼祥子》读后感最新10篇(2022年)2022-11-07
- 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心得1合集2022-11-07
- 2022年骆驼祥子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慨1合集【优秀范文】2022-11-07
- 名著《活着》读后感最新范本1合集2022-11-07
- 2022《骆驼祥子》读后感个人心得10篇(完整文档)2022-11-07
- 《平凡世界》读后感800字【优质合集】(完整文档)2022-11-07
- 2022年度哈姆雷特作品片段读后感合集2022-11-07
- 佳作《骆驼祥子》读后感合集(精选文档)2022-11-07
- 2022年度《名人传》经典片段读后感(合集)【精选推荐】2022-11-08
- 骆驼祥子初中读后感五篇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