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10篇)(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10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篇1
“这里永远迎来危重病人,上一位刚刚好转离开,换来的是病得更重的患者。”长期处在高压环境,身为科室主任的周飞虎努力让这一方天地变得更有温度。
科室走廊两侧的文化墙上,标注科室成员生日的一颗颗“果实”高挂在“生命之树”上,老一辈人民军医黄志强院士书写的“生命相托,永不言弃”,作为“科训”激励着每一个人。
查房过程中,一位病人意识并不清醒,周飞虎还是自然地拉了拉病人的手;见患者脚露在外面,他会上前掖一掖被角;看到病人腿抬得不够高,他马上伸手调整……
“有些特别微小的细节,我们年轻医生过去可能不太注意。但主任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毛智说。
“周主任平时说话和风细雨,但也有发火的时候。”一次,周飞虎向一位年轻医生询问患者病情数据,对方回复得不够精确。尽管电脑系统里已经准确记录了相关数据,但周飞虎还是提出严肃批评。他常常对科室成员说:“ICU是一个不允许出错的地方。”
然而,医学是一门有时会存在遗憾的科学,医生总有自己的无奈。面对许多危重患者,周飞虎嘴上安慰“没事儿”,其实“自己心里也有过忐忑”。他说:“看到患者康复的时候特别欣慰,但有时候经过努力救治患者仍然没有好转时,也会陷入深深自责。”
为了对患者进行及时、科学的救治,近年来,周飞虎团队基于物联网系统,大力推进“智慧ICU”建设。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车随时提取上传病情变化数据,一旦患者指标评分到达风险临界值,系统便会自动生成红线预警,提示医护人员及时施救。
眼下,周飞虎正带领团队进一步优化智能预警体系,完善软件系统建设。下一步,他计划将研究成果“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在病情分析、交互问诊、病人服务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
采访间隙,周飞虎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咖啡。他是咖啡爱好者,每次抢救完病人后,都会喝上一杯,这是他自我减压的方式之一。咖啡入口虽苦,最终能品出甜来,正是一名重症医生的切身感受。
不久之后,周飞虎将迎来自己从事重症医学的第19个年头。在今年的科室年度总结中,他用这样一句话收尾:“唯有勇敢和爱,才能一往无前。”在重症医学科这个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这是他们的行医之道。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篇2一台不间断运行的普通台式电脑、一个躺下连腿都伸不直的小沙发、摆放在显眼位置的战备包……这间狭小的空间,是周飞虎第二个“家”。
不仅仅是他的办公室,整个重症医学科走廊每隔约10步,都有一张简易沙发床。累了,医护人员就在这里小憩。
以岗为家的背后,是他们在扮演儿子、丈夫、父亲角色上的“失衡”。
“明年除夕一定陪您吃晚饭……”周飞虎总是对母亲许诺。但每一个春节除夕,他都留在病房陪伴病人直至深夜,再回家陪老人吃饺子。
“忙完了这段日子就一定……”他常常这样告诉妻子。但妻子知道,丈夫“忙”是常态,“这段日子”是永远。
一次次“失约”家人的同时,周飞虎一次次奉命出征。
在闻“埃”色变的利比里亚,他和战友们冒着酷热天气、穿着3层厚重的防护服与埃博拉病毒搏斗,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参与救治我国赴马里维和受伤战士时,他作为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临危受命留守塞尔维亚,顶住医疗设备不足等巨大压力,保障4名伤员平安回归祖国。
2020年4月,周飞虎和战友们再次披上“战袍”,远征巴基斯坦执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任务。
一次,专家组奉命前往中部和南部疫情最严重地区协助抗疫。为避免乘坐普通飞机被感染,当地特意派遣一架小型专机接送。这种飞机飞行极易受气流影响,安全载重重量要严格控制。
从10名队员中选出4名,周飞虎面临艰难选择——
“队长,我去吧!”
“我们都行,没有问题!”
那一刻,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这些战友,有的孩子还小,有的亲人刚因重病去世,有的自己身体也不好……”
并不炎热的机舱里,周飞虎的衣领浸满了汗。“出发前‘打胜仗,零感染’是一句口号,但真正踏出国门之后,才知道这是怎样沉甸甸的责任。”既要看好病,又要平安回来,这是军人周飞虎对国家、对战友的承诺。
“她经常自己去小药店买药,怕影响我的工作。”提起母亲,长期“欠账”的周飞虎语气中充满歉疚。
“我也不敢有病,也不敢说有病。”提起儿子,母亲眼中满是体谅。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篇3洗手,消毒,换上深蓝色内穿衣,罩上白大褂,调整口罩并压紧塑形条……周飞虎在科里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此时是6点40分。他要赶在8点交班之前,查看患者诊疗记录,整体把握最新病况,想想“哪位患者今天可以转到普通病房?哪位患者情况不够理想?哪位患者要调整治疗方案?”
病房内,大多数患者被各种监护设备包围着。一位患者的心电监护仪发出“嘀嘀”声,值班医生马上小跑过去。前一天,这位患者的情况还比较乐观,但一夜之间病情急转直下。
这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不免让人感到沮丧。交班会上,周飞虎为大家打气:“哪怕只有一线机会,我们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在重症医学科这个被称为“生死驿站”的地方,他和同事们用精湛的医术和爱,追逐生命之光。
“患者面部严重外伤、血红蛋白低、血压不稳定,注意感染防控,托住器官功能……”在记者到访的前一天深夜里,一位做完外科手术的患者被转接到重症医学科。周飞虎迅速起身,快步走进病房,一边紧盯着设备上处在危险值的各项指标,一边指导医护人员紧急处理。
几个小时后的清晨,周飞虎向记者叙述救治过程,这种“生死时速”的紧张感,被一句“我们没有时间点儿”轻易带过。
周飞虎早已适应了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模式。在他看来,重症医学是与死神的赛跑,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很多时候,这里的每分每秒甚至会决定重症患者的生死。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现场,周飞虎巡诊时发现四川女孩唐钰岚陷入昏迷、嘴唇发紫,颈动脉停止搏动。他当即进行心肺复苏,将女孩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有时候,情况更加复杂。重症患者大都患有多种疾病,与快速施救相矛盾的,是重症医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反复权衡——既要衡量器官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要考虑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ICU医生有时像是一个哲学家。”周飞虎说。
一位28岁的小伙子,刚转入重症医学科时存在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查不出病因。救治过程中,小伙子的病情多次反复,先后经历3次气管插管。病情错综复杂,周飞虎带着同事把握主要矛盾,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生的机会,“走钢丝”一般调整用药量,一次次将年轻的生命挽救回来。
“不抛弃,不放弃。”周飞虎指导的博士后毛智告诉记者,从学术角度判断很多患者希望渺茫,但周飞虎总是选择坚持,有时就在“再努力试一试”中迎来一线曙光。
生命仿佛也在以“奇迹”的方式,回应着他的坚持。
按照常规救治手段,唐钰岚需要截去受伤严重的下肢。看着女孩父母绝望的眼神,在解放军总医院卢世璧院士、陈香美院士等老专家的指导下,周飞虎决定冒着风险保守治疗,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保住了她的双腿。13年过去,唐钰岚走起路来,已与常人无异。
那位3次气管插管、九死一生的年轻小伙,如今已病愈出院,重新开启新的人生。
从事重症医学18年来,周飞虎参与救治的患者超过1万例,康复率达95%以上。许多患者转院过来的时候情况危急,经过周飞虎团队精心救治后,大多转危为安。
“关注最不起眼的细节,抓住最后的机会,有可能带来顶级效果。”这是以周飞虎为代表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生们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承诺,也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工作追求。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篇4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周飞虎从事的是重症医学专业。一直以来,重症医学科被称为“横跨”内、外、妇、儿的危重症病人救治聚集地。在ICU,时时处在高强度、高压力下,每天争分夺秒救治各种危重患者。每天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外,还有大量的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要去处理,工作非常的忙碌,晚上加班、双休日在岗已成家常便饭,很少有时间能陪陪家人。
他的父亲去世的早,他把妈妈接在北京一起居住,但也很少有时间陪老人多说会话。妈妈的身体不好,为了不给儿子增添负担,常常一个人经常去药店买些药,她周围的邻居们总是不理解,“家里有一个在301医院工作的教授儿子,为啥看病还总要跑小药店?”,妈妈总是说:“小毛病,自己吃点药就好了”,其实只是不想给自己忙碌的儿子再添麻烦。记得去利比里亚前一年的年三十(除夕),帮助同事在科室值夜班后,周飞虎早早地对妈妈“承诺”,来年春节一定陪她吃个团圆饭。但由于执行援非抗击埃博拉任务,春节又在遥远的非洲过了,再次与年迈的母亲爽约。“自古忠孝难两全”,他说他在遥远的西非时,唯有努力的工作和心里默默的祈祷祝福,来表达对母亲的歉意。
在ICU病房,周飞虎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面摆放着一张书桌、一个衣柜和一个躺下连腿也伸不开的小沙发。饿了,他就吃一碗泡面;累了,就躺在小沙发上休息一会儿;偶尔得空,就看看书。周飞虎的业余生活看起来单调甚至有些乏味。但他的内心却是最“诗意”的。这份诗意,来自对生命的尊重。即便看多了生死,周飞虎和他的同事们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任何一个重症患者。正是这份“诗意”拯救了十年前在地震中被废墟压垮的一个个身躯和灵魂;是这份“诗意”让他在遥远的西非抗击凶险的埃博拉病毒;也是这份“诗意”,让他带领的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5%—97%之间;更因为这份“诗意”,成千上万曾经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重症患者得以走向生命的“远方”。
“我一直觉得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周飞虎眼中,每一名患者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没有颜色、种族和国界之分。他用医者的大爱,托举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篇52015年1月,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参加解放军第二批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利比里亚地处非洲西部,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非洲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蚊蝇成群,尤其是医务人员奇缺,由于埃博拉病的流行,当地医护人员感染后死亡超过一半,使当地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在利比里亚期间,周飞虎与队友们一起,在当地40度高温炎热天气下、穿着三重厚的隔离服,积极救治病人。每次查完房出来后全身湿透,每次进出病房仅出汗就达到1-1.5公斤。
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确诊埃博拉病人Mulubah,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由于埃博拉疾病的流行,家里已有亲属死亡。病人除感染埃博拉病毒外,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刚入病房时一般情况非常差,血糖高达22mmol/L。面对凶险的埃博拉病毒,周飞虎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一次次进入病房,一次次会诊讨论病情,从重症医学角度改善受损脏器功能,终于把她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出院那天,Mulubah别提多激动了,她不停地向周飞虎和同事们竖大拇指,感谢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医生。随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周飞虎作为重症救治专家,共参与接诊患者61例,收治埃博拉疑似和可能患者38例、埃博拉确诊患者5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
对于埃博拉防治来说,除了积极的救治病人之外,预防与防控措施也非常重要。援非期间,周飞虎充分利用自身曾留学美国、英语好的优势,作为临床专家积极与在埃博拉治疗中心的当地医护人员交流诊疗体会,同时每次查房时除常规治疗病人外,还积极与病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从各个方面积极救治病人,同时,根据埃博拉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医疗队统一部署,作为主要教员之一,完成对利比里亚当地社区人员的卫生培训及宣教的教学任务,并结合救治经验,完成3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首届国际埃博拉大会录用,并在大会上做专题英文发言,提高了我军在埃博拉救治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相关事迹如《抗埃博士的情感账单》等多次被包括《解放军报》等媒体报道,被评为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和军队首长接见。
完成任务归国,周飞虎每每说起这段经历,总是轻描淡写,仿佛从未与那些致命的病毒打过交道,而是去异域风情的非洲游玩了一趟。“就算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去非洲。”周飞虎说。但他当时也没有料到,自己的第二次非洲之行很快就来了。
2016年6月,周飞虎随军委工作组赴西非马里及塞内加尔救治受到恐怖袭击的我国受伤的维和战士。在军委工作组及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根据伤员救治需要,作为重症医学专家,他坚决服从命令,克服巨大压力,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使伤员转危为安。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每日评估患者伤情,确定转运后,与当地医院及联合国相关部门沟通转运等事宜,并根据患者情况,充分考虑回国路途遥远环境复杂等情况,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途中的预案,确保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将包括2名重伤员在内的4名伤员安全转运回国。在完成伤员救治任务的同时,还与塞内加尔中央医院、联合国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领域交流学习,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帮带培训当地的ICU同行。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塞方医院、我驻塞大使馆、军委维和办等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中塞军中央医院副院长姆贝伊上校专门向我驻塞使馆武官表示:“在和周医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非常希望将来有更多像周医生这样的专家来我们医院进行指导、培训”。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篇6在这两场战斗前,周飞虎早已“身经百战”。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十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后,在原成都军区总医院进行伤员救治的那段日子。
2008年5月12日下午,正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工作的周飞虎感到地面一阵晃动。之后不久,他接到了上级通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将派出医疗队前往灾区进行紧急救援,随时出发。第二天一大早,周飞虎随医疗队飞往汶川。到达灾区后,医疗队员随即按专业被派往不同救治点,周飞虎被派到原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
震后的第二天,一个来自绵竹的女孩被送到了原成都总医院,她叫唐钰岚,在地震中受伤严重,肌肉肿胀,急性挤压综合征导致呼吸、循环、血液、肾脏系统全部衰竭,处于昏迷状态。在一次巡诊中,周飞虎看到唐钰岚的嘴唇乌紫,立刻意识到她已经缺氧了,再上前一摸,女孩的大动脉已经停跳了!周飞虎随即对她进行胸外按压,脉搏渐渐有了波动,周飞虎这才松了一口气,如果晚一分钟,这个年轻的生命很可能就此终结。在鬼门关躲过一劫,唐钰岚变得更加虚弱,本应做截肢手术的她被转到了ICU病房。经过周飞虎和他的同事们的悉心救治,她的各项机能开始快速恢复,截肢手术也可以照常展开。与此同时,唐钰岚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而她意识恢复后的第一反应是,绝不截肢。
“是啊,20多岁的年纪,工作还不到半年,哪个女孩愿意截肢呢?”想起当时的情景,周飞虎依然很动容。于是,在卢世璧院士、陈香美院士等专家大力指导下,周飞虎和同事们又展开了一场拉锯战。4次大型手术,期间唐钰岚又经历了数次病危,周飞虎和同事一次次把她从生死线上拉回来。地震发生后的两个月里,周飞虎日夜陪伴着包括唐钰岚在内的所有患者。有的患者时常半夜发高烧,周飞虎就在病床前安慰他:“安心睡,有我在。”有的患者想吃榴莲,周飞虎就顶着大太阳跑遍人生地不熟的成都买榴莲;有的患者和家人之间沟通不畅,周飞虎就不厌其烦地两头跑……以至于到后来,很多患者见不到周飞虎,就心里着急。
2008年7月,完成救治任务的周飞虎随医疗队离开成都,还不能下床行走的唐钰岚躺在床上拉着周飞虎的手大哭。周飞虎连连安慰:“没事的,要开心,好好锻炼,来北京找我们玩!”说着,还拿出了手机,给唐钰岚看四川熊猫的照片。唐钰岚“噗嗤”笑出了声,说:“周主任,您真像只大熊猫。”周飞虎哈哈笑道:“意思是我和熊猫一样可爱呗!”离别的伤感被笑声冲淡。“您是我见过的最纯粹的医生!”唐钰岚脱口而出。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篇7周飞虎,男,1971年3月出生,医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副会长,全军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等。
2018年11月29日,荣获中国敬业奉献好人称号。2020年9月8日,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5月,军队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公示为军队“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21年11月,被评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他长期从事重症医学工作,政治思想坚定,忠诚于党,事业心责任感强。作为重症医学专家,技术精湛、为解放军总医院首批“百位名医”培育对象,多次成功挽救危重患者,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西非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天津大爆炸救援、马里爆炸案救治维和伤员等重大国内、国际救援任务,均圆满完成任务,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7年被评为全国最美援外医生,2018年作为军队科技创新人才以“强军报国,军队科技创新人才风采”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模范践行了“不畏艰苦,敬业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精神,用忠诚与大爱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篇8一句承诺有多重?一名医生的承诺,关乎生与死,更体现责任与担当。
每年5月12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都会收到四川女孩唐钰岚发来的信息。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周飞虎将身受重伤的唐钰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恢复意识后,听到可能要截肢的消息,当时才24岁的唐钰岚感到“天都快要塌了”。
尽管希望渺茫,周飞虎还是决定保守治疗,尽最大努力保住患者的伤腿。知道唐钰岚喜欢吃榴莲,周飞虎经常开导:“你要对自己有信心,等痊愈了我给你买榴莲吃。”周飞虎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悉心救治,终于保住了唐钰岚的双腿。
2020年5月12日,唐钰岚给周飞虎和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寄来两箱家乡水果表达感谢之情,并报告喜讯:当年对面病床的黄梅花已完成硕士学业,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这个小姑娘当时双腿不得不截肢,我们谁也不忍心告诉她。”周飞虎回忆,每次换药时,他们都小心翼翼地用床单遮挡,幻肢感让黄梅花以为自己双腿还在。周飞虎还和战友们一起帮黄梅花重拾生活信心,逐渐变得开朗起来的她对周飞虎说:“长大后我也要成为像你们这样的人。”
一个不经意的约定,多年后成为现实,让周飞虎无比欣慰。“生命相托,永不言弃。”周飞虎总是给患者带去信心和勇气,并为这个诺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救治危重症患者万余例。
“尽全力救治你”,是周飞虎对生命的承诺,而“坚决完成任务”,是他作为一名人民军医,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
2016年,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遇袭,战士申亮亮不幸牺牲,多人受伤。上级命令,由周飞虎担任医疗组组长,赴海外救治受伤战士。
马里医疗条件有限,伤员被送往塞内加尔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回国接受进一步治疗。医院设备数量不足,没有监护仪,周飞虎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20多天时间里,几位伤员陆续度过危险期,病情稳定下来。回国的飞机上,周飞虎担心伤员突发血栓和呼吸问题,一遍又一遍地听诊、观察……最终,4名伤员全部平安回到祖国怀抱。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周飞虎多次参与军内外重大抢救任务。他还多次赴朱日和等地培训指导基层军医、驻训官兵和即将执行援外任务的官兵。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某重点项目主要成员,他两赴西藏阿里,参加野战医院监护病房建设,为高原官兵提供医疗卫勤保障。
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危重症患者,哪里就是周飞虎冲锋的“战场”。走进周飞虎的办公室,记者看到迷彩战备包放在显眼位置,简朴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种荣誉证书——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荣誉。这是他一次次拯救生命、践行承诺的见证。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篇92015年1月,周飞虎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参加解放军第二批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为期两个月的援利抗埃任务。
由于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当地医护人员感染后死亡超过一半,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在当地40℃高温炎热天气下,周飞虎穿着三重厚厚的隔离服,积极救治病人。每次查完房出来后,他全身湿透,汗水顺着衣服直往下流。
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病人Mulubah(穆鲁巴),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家里已有两名亲属因埃博拉疾病死亡。Mulubah刚转到治疗区时,除感染埃博拉病毒外,她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糖高达22mmol/L。
当时,治疗埃博拉的疫苗还没有问世,面对凶险的埃博拉病毒,周飞虎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为了给Mulubah治疗,他们多次进入病区,进行会诊,并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一边控制她的基础病,一边从重症医学的角度出发,改善她受损的脏器功能,慢慢度过这段病毒感染期。记得Mulubah出院时,高兴地竖起拇指为中国军医点赞,感谢中国军医的精湛医术与救治。
每一名患者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没有肤色、种族和国界之分。他都坚持用心治疗、用心护理、用心服务。
2016年6月,周飞虎赴西非马里救治受到恐怖袭击而受伤的维和战士。飞抵马里后,周飞虎发现任务比预想的艰巨。他回忆说:“爆炸导致多发伤,身上炸骨折了,脸上炸烂了,但这些肉眼可见的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的爆震伤,把内脏都震坏了。”
马里医疗条件有限,伤员被迅速送往塞内加尔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回国接受进一步治疗。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根据伤员救治需要,作为医疗组中唯一一位从事重症医学的专家,周飞虎临危受命,克服巨大压力,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
意想不到的困难也接踵而至:由于医院设备不足,重病患者多的时候,不能做到每一名伤员都有监护仪等设备使用。没有监护仪的时候,周飞虎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20多天时间里,几位伤员陆续度过危险期,从重症监护转入普通病房,病情最终稳定下来。
回国的飞机上,周飞虎担心伤员突发血栓和呼吸问题,仅凭一个听诊器一遍又一遍听诊、观察,帮助伤员活动……最后,伤员们平安地回到了祖国怀抱。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哪怕只有0.1%的希望,我们也会尽100%的努力。那一条条被救活的生命,就是对我们最高的褒奖!人民军医,医的是疾病,担的是使命!”这是周飞虎的人生格言。
18年从医路,周飞虎不辞辛劳先后参加多项国内外重大救援任务,不畏生死、向险而行,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联勤军医守信践诺、服务人民的生动篇章!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简要事迹篇10杨友刚,男,汉族,1985年9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2005年11月入党,现任武警西藏总队第二支队四大队特勤中队狙击班班长,四级警士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14年5月,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2015年11月,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2016年7月,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总队第三届“十大感动警营人物”;2016年8月,被武警部队评为第三届“十大标兵士官”;2017年7月被评为第二十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来自贵州大山沟的杨友刚,从一出生就流淌着军人的血液。爷爷是老一辈的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还立过战功,父亲也是一名准军人,只是种种原因而没能走进部队。
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着杨友刚,从小听着爷爷讲部队故事长大的他,有一种很强的军人情结!当兵,不仅成了杨友刚从小到大的一个梦想,也是全家人对他的期待。
2003年12月,刚满18岁的杨友刚怀着自己的梦想和家人的希望参军入伍,从山沟到高原,在辗转了3300公里后来到了西藏,开始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来到部队后,杨友刚突然发现理想中军人英雄形象与现实的差距是那么大。新训生活开始还不到一周,他心中的英雄梦想就被枯燥的直线加方块所代替,每天队列、擒敌、内务的训练节奏完全颠覆了杨友刚对部队的认识,他感到沮丧,才入军营,梦想与现实就发生了强烈的冲撞,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下去?当好兵还是混日子,杨友刚开始了军旅路上的第一次抉择。
有人说:“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采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强者从来不害怕困难,他们唯独害怕没有困难的磨练而失去一颗强者的心。”第一次的抉择,杨友刚毅然选择了自强……
他及时调整了心态,面对周而复始、简单枯燥的新训,他不再是消极的被训练,而是开始主动的求训练,并且不断给自己增加额外训练,别人练军姿一小时,他顶着军帽站两小时;别人徒手跑五公里,他沙袋绑腿不离身的练冲刺……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很快自己的训练成绩在新兵中脱颖而出,在新训考核时,以总评第一的佳绩,获得了军营的第一次”嘉奖“,同时被选为特勤中队后备狙击手。
选择军营,就是选择了奉献。14年的军旅生活,杨友刚切身体会到军人的不易——子女之孝难尽,顾家之责难负。虽然心中万分愧疚,但作为一名军人,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
- 党风党性警示教育内容2024-11-01
- 党风党纪自我剖析材料范文2024-11-01
- 党费收缴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4篇)2024-11-01
- 党费减免讨论会议纪要(2篇)2024-11-01
- 过党生日有感(4篇)2024-11-01
- 文化自信党员(5篇)2024-11-01
- 2024党员干部贿赂多少钱违法(3篇)2024-11-01
- 党管党员党管干部存在问题(2篇)2024-11-01
- 深入查摆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方面的不足(5篇)2024-11-01
- 党委班子画像报告(3篇)2024-11-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