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2篇(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3-03-02 20:3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2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2篇(完整文档)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篇一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同点:

(1) 集中分散、零星的课堂教学时间,为研究活动的延续提供时间和空间,使研究活动有序。 (2)涉及问题多,知识容量大,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有一种问题的类化,把所需解决的问题纳入到相应的知识层面。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点: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就教材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离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而教材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材在教学中要科学,实用,具有可操作性。这就充分要求教师能把握好教材,参透教材。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不容怀疑的。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重点和知识难点的突破,还有利于拓展师生交流的空间等等。

但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网络教学手段的辅助性被过分地强化,过多直观形象的画面,常常替代了学生的思考;过于庞杂的信息,让学生眼花缭乱,对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师生课堂情感的日渐缺失,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不够充分。在突出教育设施、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教师理念和手段正在淡化和消失,师生课堂上情感的交流日渐减少,师生在课堂上都有成为各种课件“奴隶”的倾向。具体表现有教师的板书、语言等特有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相对正在削弱,课堂上教师忙于操作课件,失去了平时教学中的潇洒自如,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可以借助网络和书刊查阅资料、搜集教学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教学目标对资料进行删选、整合、加工,使精选的资料更能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对学生的深层的思考产生促进作用。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的情感激发点、信息扩充点、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效结合点,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思考具体的教学方法。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篇二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另一种是通过网络课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的有效运用来促进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达到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具体方法。

一、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

1、什么是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指,通过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即通常所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或计算机辅助学习(CAL) 软件。多媒体课件可大可小,小的多媒体课件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一般称之为“堂件”),较大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涉及众多知识点,例如涉及一个教学单元,甚至1 门课程。

2、多媒体课件有效运用要点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管是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的“堂件”,还是涉及众多知识点的较大型课件),要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即想要达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

要点:

(1)要充分了解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适用场合。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以下三个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

① 用于创设情境。

② 用于突破重点难点。

③用于促进自主学习。

(2)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恰当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特性。

(3)多媒体课件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要把多媒体课件仅仅看成是供教师演示的直观教具,更要把多媒体课件看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4)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正确、形象、生动、丰富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涉及动画、照片、图表、声音和视频。

二、网络课程的有效运用

1、什么是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 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2、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对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来说,应当首先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教学设计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这种教育思想是否确实具有先进性;

二是教学设计建立在什么样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这类教与学理论是否能适应网络课程的特定需求(传统的教与学理论可以满足课堂面授的需要,但不一定能适应和体现网络教育、网络课程的特性与需

求;

三是要考虑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主要看所用模式是否能反映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发展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不同模式要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去实现)。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必须适应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以满足网络教育与网络课程的新需求,并要在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网络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充分体现出来。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是要把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之取长补短,丰富的教学资源前提较强的交互性这就要求网络课程教学设计除了应当考虑诸如情境创设、启发思考、实验仿真、案例分析等与启迪诱导和主动建构的教与学方式直接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外,还应

更多地关注信息资源提供和增强多重交互这类教学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是网络课程的两个最基本特征;甚至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至少不能算是优秀的网络课程)”。

下面我们看看如何实施“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方法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主要面向老师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与该目标相关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② 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③ 在上述两种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法、策略;

④ 在上述两种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

⑤ 进行施教,并在施教过程中做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问、测验、考试、察言观色等等);

⑥ 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适当调整。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它主要包括下列环节:

① 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情境;

② 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③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优势互补,形成“学教并重”的。新型教学设计,才能相

得益彰。除此以外,要想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重交互手段),如下图所示:“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④ 协作学习策略设计--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⑤ 组织与指导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在建构意义的基础上(即对当前所学知识初步理解、掌握的基础上),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或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上述两种教学设计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前者是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难以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后者则相反,只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教,难以体现新型的教学方式。

所以最好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新型教学设计,才能较好地满足上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需求。这种教学设计在过程和方法上兼取“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设计之所长,因而包括下列环节:

①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与该目标相关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② 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③ 教与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既包括传统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也包括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等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④ 学习情境创设;

⑤ 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⑥ 在教学过程中做形成性评价,并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策略作适当的调整。

实践证明:在有信息技术支持(特别是有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中,若能自觉运用“学教并重”新型教学设计理论去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相关的教学活动,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0 世纪末以来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带动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营造了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崭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正在发挥着任何时代无与伦比的作用。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融合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创新人才是我们必须不断面对的课题,我们将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

我的感想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以下简称:整合课)的研究在中小学成为十分热门的话题,也是各种观摩活动、评优活动、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关整合的理论观念也应运而生。然而,实践表明,因受到对整合课盲目地推崇和炒作的影响,不少教师对整合课的真面目认识不清。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整合课才要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才要建构“主导-主体”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也有教师认为,只要整合就一定是有实效的,就一定会比不整合好。这些观点都极大地制约了整合课的研究和实践。

一、整合课的基本特征

1、整合课应具备常规课堂教学的共性。

整合课不是游离于新课程体系之外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形式,它必然具备常规课堂教学的共同特征。

在“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背景下,整合课与常规课堂教学一样,都应该达到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革,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整合课的专利,是对任何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因此,不能把整合课与常规课堂教学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整合就是好的或整合课就比常规课好的观点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2、整合课又具有其个性特征。

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四者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一个个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为此,整合课必然具备了四个方面的个性特征。

①可实现教学内容的网络化呈现方式。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从过去的纯文本的、静态的、线性的呈现方式,转化为集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五种信息的外在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多媒体的、动态更〖www..com〗新的、非线性的呈现方式,会更具激发性、针对性、延展性和实效性。

②可实现网际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共享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内容不在只是课本和有限的文本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重组和取舍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也可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网际合作学习平台,这样,学生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半径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会更方便、快捷、有效。

③可实现网络互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网络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创设情景、提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互动研讨,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④可实现超越时空的多重交流方式。

网络环境改变了课堂上过去唯面对面的限时的单向的交流方式,实现向非连接的可持续的多向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网络之间的交流形式更多样化,可更广泛、更持久、更深入,使合作学习、教学评价更有效。

在此,我们不难给整合课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谓整合课就是利用网络环境实施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交互方式会打上网络的印记,同时各种方式的选择更为多样。在教学中,到底应该凸现整合课哪一方面的个性特征,要因学科而异,因教学实效而定。

二、整合课的有效评价要素

总体来讲,有效的整合课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用其来营造一种特有的教学环境。这种特有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资源之间的多重交互,能实现资源共享;能有力支持情景创设、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启发思维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构建,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具体来讲,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评价因素。

1、网络化教学媒体运用的合理度。

网络化教学媒体的运用是整合课区别于其他课堂教学的个性特征,其运用的合理才能实现整合的有效。网络媒体的合理运用体现在网络教学媒体的设计制作合理、使用合理等方面。

在设计与制作上,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设计的要求,资源组织合理、有层次、无科学性错误、程序运行稳定、播放流畅、资源链接快捷、操作简便、导航方便合理等,同时教师要降低预设资源的量,而采用提供学生学习路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搜索、整理、分析、处理和应用有效的资源。

在媒体的使用上,要有利于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新型教学结构的建构。如利用网络创设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可利用网络课件或CAI辅助教师的过程评价,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可利用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丰富有层次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研究性、发现性学习;也可利用网络创建良好的交互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媒体之间的多重交互等。值得强调的是,媒体不是用得多、用得频、技术含量高就好,在教学实践中忌讳媒体的堆砌或者技术运用的喧宾夺主,如,能够用语言的交流就不要用所谓论坛或QQ的交流形式;能够学生亲历实验的就不要观看模拟实验等。

2、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建构度。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要总体把握好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不在忙于灌输所谓新的知识,而是要参与、协作、促进和引导学生的知识的意义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首先应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激情;其二是要调控好学习的节奏。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空间,要兼顾差异,各个环节的过渡要水到渠成;其三是要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网络化媒体进入使学习的路径更为广泛,教师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引导正确的学习路径;其四要组织好交互研讨与评价。有效的研讨与评价才能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能力的培养,切不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就是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创设,学生处于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教学中全体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也不是被动地观看同伴的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参与的面广、参与的时间长,学生的思维活跃,交流、讨论、质疑有深度不留于形式,学生既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又有高层次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良好的状态。

3、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学科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任何一节课对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二是教学目标的是否达成。

所谓合理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总要求,针对学科的特点。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差异,兼顾不同层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潜能,学有所得。在注重知识意义的建构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亲历体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所谓达成是指学生的达成,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完成了什么,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他们学习了什么、训练了什么、培养了什么。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一刀切的,不同的学生经过努力其达到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但每一位学生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一大步。同时,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一步到位的,其必须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也就是说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定必有其明确的教学子目标,只有每一个子目标达成了,总体教学目标才能达成,由此也可以判定哪些环节是必须的,哪些环节是多余的。

其实,并非每一个学科、每个学科的每一节课都适合整合。不适应整合的课,若牵强的去做,相反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违背整合的初衷,也是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同时,一节整合课是否上得有效与教师的学科教学基本功有直接的关系,网络化教学媒体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但却无法改变教师的基本功,因此,在改变传统教育思想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提高整合课水平的根本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2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课程 网络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2篇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