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教学设计10篇(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教学设计10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高二《哈姆莱特》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
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
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
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
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
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
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及其内涵,进而粗略感知中西方话剧的差异。
⑴ 让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剧中的诗化语言,谈谈感受。
⑵ 教师补充本剧中的经典台词,加深学生感受。
6、作业:
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一篇读后感。
【教后记】
教这一篇很累,台词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探究和研讨,好在经过我“奋力”的讲解和引导后,部分学生对《哈》剧有了较好的理解,开阔眼界的目的基本达到。
2020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设计 篇二
一、导入新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板书)。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中途辍学,前往伦敦谋生。他先是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中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剧情简介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暴亡、叔叔继位、母亲改嫁的消息。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假装对女友奥菲莉娅十分冷淡。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为了弄清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霸嫂、篡位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为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发疯,克劳狄斯就让王后去找哈姆莱特谈话,并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后偷听,王后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将躲在暗处的首相当成国王杀死。狡猾的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就派他出使英国,想要英格兰国王在哈姆莱特上岸时就杀掉他。哈姆莱特识破奸谋,伪造信函,脱险回国。奥菲莉娅因父亲被杀、情人“变心”而精神恍忽,落水而亡。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奸王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通过比剑杀死哈姆莱特。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选文是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结尾部分。
三、课文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
问1:哪位同学给我们用简要的语言复述一下课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哈姆莱特对朋友霍拉旭讲述偷换密信、死里逃生的过程,并发誓要为父报仇。奥斯里克、贵族先后奉国王之命来传达、询问打赌比剑之事,哈姆莱特欣然答应。克劳狄斯设下圈套,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双双中毒剑,王后喝毒酒而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穿阴谋,哈姆莱特拼尽最后力气用毒剑刺伤奸王,并逼他喝下毒酒。哈姆莱特死前要霍拉旭传述自己的故事。内容要点可概括为:(1)两人密谈——讲述逃生经过,发誓为父报仇;(2)受命比剑——两人传旨比剑,王子欣然应允;(3)比剑复仇——双双中剑受伤,王后饮鸩而死,奸王被杀身亡。
学生细读第一部分。
问2:王子察觉奸谋后是如何做的?对于国王、雷欧提斯,他决定做些什么?你从中可看出哈姆莱特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王子察觉奸谋后,在感慨国王阴险歹毒、自己危机四伏的同时,头脑中迅速设计了应对的策略——伪造文书,借英王之手除掉两个传书来使。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善谋。哈姆莱特发誓要剪除杀父、霸母、篡位、害己的奸王,不让他继续为非作歹。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哈姆莱特为自己在怨愤的雷欧提斯面前情绪失控感到后悔,对于雷欧提斯惨痛的遭遇深表理解,并且想要去取得他的好感和谅解。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真诚善良。
学生细读第二部分。
问3:面对奥斯里克,哈姆莱特说话的态度怎样?贵族询问比剑,哈姆莱特是如何回答的?这些内容显示了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奥斯里克讲究繁文缛节,说话文绉绉,对上阿谀谄媚,哈姆莱特很讨厌、鄙视他,故意地进行有力的嘲讽,比如:说奥斯里克是“水苍蝇”“畜生的主子”,“拥有大批粪土”;时而说天热,时而说天冷,弄得奥斯里克狼狈不堪。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正直率真。贵族来询问是否想好决定比剑,哈姆莱特认为自己定然不会失败,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是国王的奸谋就欣然应允,并且对不好的预兆,即使是死亡,他也愿意去面对。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自信豪爽、草率鲁莽、安于天命(乐天知命)。
学生细读第三部分。
问4:比剑前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表明哈姆莱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语气诚恳,满怀愧疚,希求宽恕,显示了他的诚恳坦率。
问5:两人的剑术谁更高超?
《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篇三
一、导入 《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 作者简介和戏剧介绍
1 、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后,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2、简单介绍课文选段之前的情节。
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哈姆莱特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莱特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哈姆莱特疯了。哈姆莱特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失足落水而死。新王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去英国,哈姆莱特半路回来。课文情节在此展开。
三、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1 校正字音
2 注意生词
3 理清人物关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人文主义者。
老国王:哈姆莱特之父,被弟弟克劳狄斯杀死。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嫁给老国王弟弟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之叔,谋害自己的哥哥,并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霍拉旭:哈姆莱特好友
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为哈姆莱特友。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情人。
四、通过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戏剧情节梗概。
1、 让学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明确:哈姆莱特回国后,向好友霍拉旭讲述叔父阴谋害自己及自己脱险经过。新王利用奥菲利亚兄长雷奥提斯丧父失妹之痛,与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哈姆莱特,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哈姆莱特真相,最终哈姆莱特与仇人同归于尽。
五、研读课文重点部分:
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节比剑部分。(戏剧台词体现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并且具有动作性,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重温课文的重头戏——比剑部分,看看台词之后隐藏着什么。 )
2、分析讨论:通过问题探讨情节发展。
(1)国王是真心想要使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和解吗?他是真心希望哈姆莱特胜利吗?
明确:不是。他只是做好表面文章,为达到其借刀杀人目的而隐藏起险恶用心。
(2)哈姆莱特为什么爽快答应和雷欧提斯比剑?他在比剑之前对雷欧提斯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哈姆莱特因自己误杀其父,而要为自己所为负责,面对自己的命运。加上他对自己的剑术自信,所以爽答应比剑。他对雷欧提斯有着一种歉疚之情。
(3)雷欧提斯听了哈姆莱特的肺腑之言后,有怎样的想法?
明确:感情上原谅哈姆莱特,荣誉上必须比剑。
西方长期以来存在着决斗的传统,很小的事也会牵涉到荣誉生命的问题,比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一位青年把手套甩到伯爵脸上,伯爵就要和他决斗;俄国诗人普希金是和人决斗而死的。这很普遍,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有杀父之仇,决斗更势在必行。
(4)雷欧提斯在比剑中有怎样的心理活动?造成他怎样的现实行动?
明确:犹豫不决,矛盾挣扎。感情上和道义上的正直善良使他不忍心下手害哈姆莱特,但他承受着来自国王的压力,又面临捍卫自己荣誉的局面,所以他比剑中显得有些退缩不起劲。
(5)国王为什么设置了毒剑害哈姆莱特之后还要安排毒酒?
明确:因为他和哈姆莱特的敌对关系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他一定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而他见到雷欧提斯有些不忍动手杀哈姆莱特,为实现自己的险恶目的又设下毒酒。
(6)王后为什么代哈姆莱特喝下那杯酒?
可以根据戏剧情节和自己理解有不同的猜测。 王后见到哈姆莱特连胜,替他高兴。 或者王后为缓和哈姆莱特与国王的关系而接下酒杯。 再或者王后有点察觉到酒有问题,代哈姆莱特承受。
小结: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来,各个人物的行为一步一步导致了最终的结局。如果不是哈姆莱特觉得愧疚和有自信就不会爽快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剑的事;如果不是雷欧提斯不忍心害哈姆莱特,国王也不会再设毒酒;如果不是王后处于好心喝下毒酒,她也不会死;如果不是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比剑时都中了毒剑,并且雷欧提斯本性善良不惯使用卑鄙手段,他不会在临死之际揭露国王的阴谋,真相便难以大白,哈姆莱特也不会骤起杀仇人。人物的品格、心理、行为环环相扣,共同造成了同归于尽的结局。
2 回想刚才提到的复仇传统,思考为什么哈姆莱特有绝对理由找国王决斗,他却没有及时去展开行动复仇?联系全文和补充材料,试从哈姆莱特的思想和其复仇对象角度寻找原因。
他复仇的对象是他的叔叔,他母亲再托付的人,他的继父,丹麦的新国王。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报了杀父之仇,还要拯救丹麦王国。那么他面对国王势力,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并且要树立起正义的榜样,而不能做犯上作乱弑君杀叔的事情。他所求的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理想者的必然行动,而不再是宫廷权利的血腥争斗。
哈姆雷特认识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时代社会的颠倒混乱,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阵痛。君主理想已然破灭,君臣礼仪不复存在,纲纪败坏,伦常崩溃,世风日下。而封建堡垒却更加顽固,他找不到拯救这个王国的好方法。
从更深层处说,哈姆莱特的作为是他自己的选择。如果哈姆莱特在第一幕里杀死了克劳狄斯的话,那么这个戏剧就结束了,可他若像奥赛罗那么冲动,他就不是哈姆莱特了,他的行为是符合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哈姆莱特的复仇对象制约了他的行动,他自己的思想更制约了他的行动。他在不断的思考中,没能先做好准备,而是相对消极地迎接到来的命运,这就是“延宕”性格的悲剧。
2020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设计 篇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城堡中的厅堂”,主要写了哈姆莱特为替父报仇,亲自导演了一出“戏中戏”,以此来试探奸王克劳狄斯,结果证实了奸王的罪恶,于是哈姆莱特坚定了复仇的决心,由于是节选部分,所以教师必须对全剧内容、时代背景、作者及其代表作、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有所介绍,以便加深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课前可安排学生先自读全剧,把握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来认真阅读课文,才能更好地把握哈姆莱特的形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2.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2、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①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③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
3、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三、《哈姆莱特》介绍
1、创作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2、《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3、戏剧情节介绍。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
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2、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3、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
点拨:
1、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2、①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死状和死因相似的戏;②让好友霍拉旭观察奸王的容色举止;③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3、国王先问戏的“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又问戏名,担心自己的罪恶被揭穿。后来又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戏未演完即匆忙离开。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他做贼心虚、杀人阴谋被人揭穿时的被人揭穿时烦躁、焦虑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六、问题探究
1、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
(1)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2)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2、你认为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莱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对人民的暴动,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3、戏剧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戏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宫艾尔西城堡内外为背景,实际上广泛地反映了英国的各种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七、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
八、布置作业:
1、分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2、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我们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二、本文语言特点
学生探讨本文语言特点,教师加以引导。
点拨: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1、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2、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五、分析《哈姆莱特》的影响、主要人物形象
1、影响:
《哈姆莱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世界各国的导演和批评家往往把这出戏当作自己的毕业课题;翻译家总想译一译这部作品;演员总想演一演这个角色。三个多世纪以来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种。种不同的译本,种。种不同的演出,真是五光十色。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2、哈姆莱特的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本文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哈姆莱特和克劳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过他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的斗争,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高二语文必修课程《哈姆雷特》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三、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四、复述基本剧情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五、浏览,理清人物关系,了解矛盾冲突
1、剧中人物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2、讨论人物关系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六、跳读,把握跌宕起伏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赏析精彩片段。
1、概括主要内容。填空:这篇文章讲了“ 和 的故事”?
明确: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忆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奚落,嘲讽。
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故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说说“比剑决斗”这个情节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实现复仇——实行毒计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2020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PPT展示:哈姆莱特)
二、复杂的剧中人物关系
1、了解《哈姆雷特》的基本剧情(PPT)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解①,大致了解选文部分的情节。
3、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
(展示PPT)
浏览,理清人物关系,了解矛盾冲突
①、剧中人物 (PPT)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②、讨论人物关系(PPT)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人物的方法;
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
《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教学程序
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
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幻灯片2)
三、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幻灯片3)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幻灯片4)
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教师引导: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四、展示:名家观点撷英。
(幻灯片5)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五、总结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现实性: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方法,当然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不断的补充。
六、表演短剧
展示:人物表(幻灯片7)
教师评点学生表演,每位同学都已经进入角色,基本上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⑴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
⑵欣赏戏剧的语言艺术
⑶掌握欣赏戏剧的一般技巧
⑷通过哈姆莱特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
教学重点:
⑴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⑵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⑴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
⑵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
板书:《哈姆雷特》
二、复习提问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布置任务:围绕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幻灯片)
1、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⑴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
⑵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
⑶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2、戏中,哈姆雷特的内在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哈姆雷特,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雷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
四、完成任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
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
1、(1)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
(2)悬殊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弱小(弱小到一个人)。
(3)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新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2、生存与毁灭思想与行动。
他选择生存,选择复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行动与坚持。
特点: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
3、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很多话都是直逼现实的,直接反映了现实问题。如:对美丽与贞洁的思考,反复强调奥菲利娅进尼姑庵,嘲讽天下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等。
性格:偏执。他曾母亲改嫁而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
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的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
五、总结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
六、学生现场戏剧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
七、学生评议
从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莱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进一步明确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德国诗人海涅说:“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象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并说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认为任何人都会同情哈姆莱特的原因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几乎把哈姆莱特从个人扩大到全人类,他说哈姆莱特“是伟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法国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九、在戏剧中,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是靠精彩的艺术对白来实现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品位一下《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奇才。
试比较《哈姆来特》(节选)与《雷雨》(节选)戏剧语言特点的异同。
明确:(1)相同点:都是主要靠人物对白来表现突出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
(2)不同点:《哈姆莱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来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运用有力的舞台说明和简洁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
莎翁的戏剧,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抒情性浓郁;《雷雨》的语言比较朴实自然,生活化。
十、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和研读戏剧的鉴赏技巧,观看经典名著影片《哈姆莱特》,完成对世界经典的深入品读。
《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篇九
通过读完《哈姆雷特》,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戏一开头,就展示给我们一个丑陋的又非常真实的社会背景,现任国王通过阴谋杀死了老国王,接着又用他的巧舌如簧娶了原先的嫂子,美名曰“虽然我们亲爱的王兄新丧未久,我们应充满悲痛,可是后死者责任的重大,不能不违逆性情,所以在一种悲喜交情的情续下,让幸福和忧郁分据了我的两眼,殡葬的挽歌和结婚的笙乐同时并奏,用盛大的喜悦抵消沉重的不幸”。整个世界仿佛充满了污浊。
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让原本善良、豁达、开朗、正义的他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因为他对父亲的爱使他无法忘记杀父之仇。从最初的无奈“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恶、陈腐、乏味而无聊啊!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草”到后来的被世俗逼迫的不得不执行他的使命“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活动起来吧我的脑子。我要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于是他装疯卖傻,通过骗过世人的眼光来完成他的使命。最后他虽然杀死了国王但自己也牺牲了。
哈姆雷特的形象可歌可泣,他身上的正义感,对朋友的真诚,在那个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他可以把仆人当好朋友看待跟他平起平坐。对爱情的专一,当奥菲莉亚死后入葬时他不顾自己危险的处境跳入墓中与她拥抱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正如这篇作品的作者莎士比亚说,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让我们看出了社会,看出了自己,看出了他人。
这部剧虽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事件,看似离奇可真实的存在,许多人因为贪图更多的权和利,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致使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哈姆雷特》这部剧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它用悲剧警示着后人应怎样做人,如何做人!我们应该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人情味,人与人之间少一分算计,多一分真诚,做一个善良、正义的人!
高二《哈姆莱特》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
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后,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四、简单介绍戏剧情节
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哈姆莱特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莱特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哈姆莱特疯了。哈姆莱特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
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失足落水而死。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亲死亡、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妹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被毒剑刺中,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清人物关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人文主义者。
老国王:哈姆莱特之父,被弟弟克劳狄斯杀死。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嫁给老国王弟弟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之叔,谋害自己的哥哥,并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霍拉旭:哈姆莱特好友
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为哈姆莱特友。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情人。
2、整体感知
概述第三幕第一场的主要情节、人物及场景: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哈姆莱特》原著。(朱生豪翻译)。
2、欣赏《哈姆莱特》电影。
热门文章:
- 党风党性警示教育内容2024-11-01
- 党风党纪自我剖析材料范文2024-11-01
- 党费收缴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4篇)2024-11-01
- 党费减免讨论会议纪要(2篇)2024-11-01
- 过党生日有感(4篇)2024-11-01
- 文化自信党员(5篇)2024-11-01
- 2024党员干部贿赂多少钱违法(3篇)2024-11-01
- 党管党员党管干部存在问题(2篇)2024-11-01
- 深入查摆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方面的不足(5篇)2024-11-01
- 党委班子画像报告(3篇)2024-11-01
相关文章:
- 2023历史教学设计案例3篇(范文推荐)2023-02-13
- 《春晓》教学设计五篇(精选文档)2023-02-14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9篇【优秀范文】2023-02-14
- 2023年度《倒数认识》教学设计6篇(完整)2023-02-14
- 2023年度《周庄水韵》教学设计9篇【优秀范文】2023-02-15
- 《搭石》优质教学设计9篇2023-02-15
- 2023年度争吵教学设计4篇2023-02-15
- 《穷人》教学设计7篇2023-02-15
- 2023年《老师,您好!》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2023-02-15
- 2023年度羽毛球教学设计9篇【精选推荐】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