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7篇

发布时间:2023-03-11 16:3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7篇,供大家参考。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7篇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最新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马说课文赏析: 篇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 .bai huawen.cn 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一句全面地总结了不识马的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旺妄与宣称“天下无马”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战国策·楚策》中有汗明向春申君讲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大意是千里马拉盐车,不能上太行山,伯乐见此情形,下车痛哭。于是千里马仰天长鸣,声达于天,此因马“见伯乐知己也”。《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求士的故事,郭隗也以千里马为喻,指出国君应求贤若渴。而《马说》的立意更深一层。韩愈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借千里马的遭遇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抒发了自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在恰当使用比喻的基础上又反复论证“天下无马”论点的荒谬。

由于“伯乐不常有”使得千里马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遭遇,又由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未段更用排比手法和“天下无马”的语言描写展现了驭马者的无知愚蠢,指出“天下无马”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的“不识马”。

在比喻中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说理透辟,说服力极强。

创作背景 篇二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作者简介 篇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马说文言文翻译 篇四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文言文翻译 篇五

马说

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者 通:)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马说原文 篇六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导入 篇七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见附录)

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

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推荐访问:文言文 原文 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7篇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课文解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