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篇

发布时间:2023-03-19 18:5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篇,供大家参考。

202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一

在学校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小学阶段要在一起学习、生活6年,可能是学习生涯中彼此在一起时间最长的阶段。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在几年的学校生活中建立纯洁的友谊,学会与人平等相处,尊重和理解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同学,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是建立学校道德秩序的基础,学校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如果一个人了解他人,就更容易重视他人并对他们有一种亲近感。在学校中创设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相互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是非常重要的。

同学之间交往要诚实守信,引导学生做诚实守信的人是家长、老师和社会共同的希望。诚信问题也是近几年来人们,引导学生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主要从学生身边的一些事例入手,让同学们自己去判断,去思考,老师启发引导学生,以及通过一些正面的榜样进行教育,使同学们懂得:和同学们相处要团结友爱,这样的集体生活才会更加温暖,充满快乐。而要想和同学搞好团结就要能够做到关心和爱护同伴,同伴遇到困难要给予帮助。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同伴的良好品质。

同学之间交往要诚实守信,引导学生做诚实守信的人是家长、老师和社会共同的希望。诚信问题也是近几年来人们,通过讲故事和列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二

透过学习新课标,让我懂得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

透过教学《学习规则在哪里》,我感到班级的日常管理十分关键。教学中,我都把课堂常规教育作为教学的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把养成教育作为自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常见表现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原因,找到解决这些课堂现象的办法,力争让学生改掉这些不应有的行为,更好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们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大不一样,一些点滴的行为习惯,给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我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制度,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

对于有些容易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我及时提醒,有的在课后找他谈话,帮忙他找成因,改毛病。

除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以外,我还对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大胆说,用心发言,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

我的几点反思:

1、依据新课程的精神,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就应紧密结合。让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

2、以学生为本落到了实处,在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感受、去体验,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3、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透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快乐的情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这些仅仅是我的愚见,都将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三

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不感兴趣,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上课偷写作业。教师们布置作业,学生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教学方法较单一,对学生缺乏深入了解情况,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四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应该体现从教材走向生活。《发生在我家里的事》这一课正是基于此的一种教学实践。通过学习教材让学生了解节俭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与作用,懂得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让学生观看《洗手》、《打包》两段录相。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并适时给予评价,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区分什么样的行为是节俭,什么样的行为是浪费。

二、联系实际,实话实说

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联系实际想到自己家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然后通过小记者采访,让学生发现一些源于生活的节俭与浪费现象。

三、课前调查汇报

构建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到社会去调查,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加以整理。课上各小组采用照片、幻灯片、录像、实物展示、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汇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节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轻一代应该继承的。

四、反思自己,指导生活

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联系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资源与人口矛盾日渐突出等国情,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思考节俭的意义,并且把这个传统美德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节俭转化为自觉、持久的行为习惯。

通过本节课“从教材走向生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所学对自己的意义:以节俭为荣,以挥霍为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五

首先我要感谢上级领导和本学科老师不辞辛苦顶风冒雨来到我们香安小学交流研讨。《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力图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我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这个主题中,利用多媒体根据教材呈现了一组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场景:吃早餐;上学路上;乘公共汽车;进校;到商店买学习用品;回家看电视。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寻找为我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各行各业的人们,特别介入了刚刚过后的五十年一遇的暴风雪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从而让学生的道德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教材有一句话:“我们来观察一天的生活,看看都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我就是根据提示话,假设想象暴风雪那天要是没有环卫工人、没有警察叔叔,这时我们的城市会怎么样?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紧密地开发了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他们体会到了日常的生活中与他人的一种内在联系,从我们离不开他们的服务入手,感受人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回到主题: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关键词“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让学生发现相关的人,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需要”。

我们知道,“需要”是一种体验过程,在学生的体验培养中既要有情感的投入,也要有思维的介入,情理交融才能使感悟深刻丰富。我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人们的服务是他们所需要的。课前我拍摄的一组照片,目的是让学生们发现我们学校收发室的 刘 老师,食堂的叔叔、阿姨,还有打扫卫生的阿姨为我们工作的场景,可能孩子们每天都他们交流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通过课堂教学的体验,孩子们清楚地感受到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为学校和大家创建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孩子们再遇到他们时就能很尊重他们的劳动,这样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就能够凸显出来了。无论是什么课,总会留有遗憾和不足的,在多媒体软件应用的连贯性上操作不是很熟练,今后我会更加注意,课件中的播放顺序应由近及远,灵活选择教学行为。

希望今后,我能够和更多的品社教师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个人专业化的发展,为更多的学生服务!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六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收获:

一、创设情境,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

《中华食文化》是个比较大的话题。吃不仅仅是为了充饥、品尝美味,吃中还有人的智慧,吃中还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采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学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进行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与关心了解中,学生才能尊重历史,尊重地方的文化与传统,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对民族及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教学时,我就从现实生活出发,了解了现代社会的“食”之后,再追根寻源,引发学生对于人类在几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这样一来,就拉近了现实和历史的距离,不会显得很脱节。

二、活动多样,发现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这一新课程的特点,在品社教学中创设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确保学生通过活动这个中介和载体,体验和分享,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本课教学时设计了四个活动:食背后的故事、追溯古代饮食文化,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宣传、介绍中华食文化;同时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关的图片,穿针引线,使得课堂始终处于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的和谐氛围中。

三、探究历史,体验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总是以一种过去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讲述的是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时代发生的事件。那么人类是怎样了解历史的呢?在这里,我也渗透探究历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话古今(一)》这课中,教材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最初的人类,还不能把自己的历史记载下来。人们是怎样知道他们当时的生活的?”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猜测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史书、成语、图片、出土文物、历史遗址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

四、课后留白,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对话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留有许多弹性空间。它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我们为学生留有一定空间,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在交流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话古今》这课后,我请学生自己去探究我国的饮食礼仪,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我想下节课一定能上得更贴近学生,更能走进历史!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过后,还是发现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发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节课内容教学内容从走近远古时代到中外饮食的比较,内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每项内容都想深入挖掘,导致课堂教学教学时间不够充裕,虽然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有兴致,多感官的参与过程中,但孩子参与的时间还是不够多,今后设计要注重让学生随时有话可说,不仅仅是一名“看客”。;教师语言的组织上还不够精炼;在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精确;在处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问题。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七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八

《品德与社会》的教科书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之十一。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而是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完整、准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习中,能多角度地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在“联合国”一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经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广泛整理各方面的资源,合理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对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产生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维和部队取得了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和平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以下几点是教学本课的反思:

一、让《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在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在教学中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以儿童原有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回归生活为最终目的,让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终生发展。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搜查有关战争和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谈社会上不安全的现象,也让学生写写今后面对不安全的现象怎么办,这样吧课文与社会生活上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与生活》就是在记载在我们身边的事,把学到的知识也运用到生活当中。

二、潜序渐进,清晰、完整的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主题是关于“和平与安全”,为了突显主题,让学生对和平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我从战争的话题入手,谈谈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无形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接着从联合国说起,让学生通过搜索有关联合国的资料,体会联合国组织的规模之大,跨越国家之多,跨越地域之广,影响力之远;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宪,章》的内容,明确联合国的权力和义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之十一》。再谈谈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庄严肃穆和发挥的作用,在此之上了解中国参加国际维和部队的杰出成就,让学生对维和部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维和部队的光荣使命和至上荣誉产生敬畏之情。最后,谈谈身边不安全的现象,明确虽然生活在没有战争的社会但也受到不安全的威胁,如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疾病健康的安全等等,从而让学生产生消除安全隐患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学生思想行为上得熏陶。整个教学环节潜序渐进,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突显教学主题达到教学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世界大事的了解很少,尽管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了联合国的相关内容,但是经历了一个寒假,很多已经淡忘。如果在课堂仅仅靠口头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们搜查有关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维和部队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联合国,了解维和部队的资料,对和平产生新的共鸣,让课堂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看教材,并用铅笔进行勾画,这样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2、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在教学本课是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搜查有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搜查有关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也采用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学习课文内容后的收获等。如此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展示自我,做到人人都发言,人人都参与,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

五、关注学生的活动,熏陶学生的思想行为。

在教学前对文本我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做有意义的拓展,善于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开课学生首先交流自己已经了解的关于联合国的知识,接着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联合国是有哪些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有哪些维护人类和平的行动?”等。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教材和收集到的资料,探讨并解决问题。我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讲解。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动,从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到了解维和部队发挥的作用,产生对和平的向往,再谈谈社会的不安全现象,让学生产生对安全的渴望,在此基础上面对不安全的现象,让学生写写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做,自己又决定怎么做?无形中在熏陶学生的思想,也规范今后的行为,这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其它课程不同的之处。最后,全班起立携手呼喊: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为了和平与安全,携起手来!让学生为和平与安全迈出第一步,给学生行为行动的鼓励,又突显本课教学主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处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真因为遗憾才让自己一次次进步,因为遗憾才能更完善自我,因为遗憾在教学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九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进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课标也倡导通过学习者的自身体验来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

(1)从教本走向人本

我依据自己对课程的认识、文本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求,努力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感受与探究,为此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不局限教材设计构想,让学生畅谈熟知的家乡人的生活习惯、节令习俗,欣赏感兴趣的戏曲艺术,使教学成为学生社会经验不断发展的过程。

(2)注重教学的实施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的教育应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发展。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搜集、了解相关知识,在这个发现、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扩大了知识面。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在教师指导下,孩子们培养了协作、互助的合作精神,并且开拓思维,获得了根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追求情感的生成与提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我注重学生情感的参与,使学生言其所想,让他们认识到家乡的美好,产生热爱家乡的美好体验。得到情感上的触动和提升,并且主动为建设家乡,推广家乡文化贡献力量。孩子们通过教学所得又回归生活,提升了对生活的认识与态度。

以上内容就是为您提供的9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能够帮助到您,是最开心的事情。

推荐访问:品德 反思 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0篇简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