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人》6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有人》6篇,供大家参考。
《有的人》 篇一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思路结构
这首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小结: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对比的写法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一、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二、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三、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一、弄清全诗哪些小节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
1.第五小节呼应第二小节
2.第六小节呼应第三小节
3.第七小节呼应第四小节
二、体会这些呼应所起的作用:
1.深化所表达的主旨。
2.使全诗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难点解析
1、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活着/他已经死了;/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4、“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设想
1.这首诗语言通俗,结构匀称,适于朗诵。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2.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的哲理内涵和作者的感情。
3.有些诗句的内容,教师要分析、点拨。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对比的写法。
2.诗中的议论。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 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 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年11月1日写了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 考。
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 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 的感情。
二、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 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 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 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 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 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 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问: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 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 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 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诅骂他,唾弃他。这首诗就是在生与 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 想容量。
4.教师提问: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 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面而来。
活着
他已经死了
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诅骂;相反,第二 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作 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黑体字词,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强烈感情。“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 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 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作者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对鲁迅充满了敬佩之情,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又亲身体 验到人民对鲁迅无比怀念的情景。同时,他也耳闻目睹了反动派的种种罪恶和残暴。现实生活在他的心里凝 聚了无法压抑的感情,这种感情终于在纪念鲁迅的日子里找到了迸发的“火山口”。
但是,这种感情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运用语言抒发出来的,正像作者说的,他“把火样的热情包在字句 里”。闻一多先生曾把他比为孟郊,“郊寒岛瘦”,说他的诗“沉着而有锋棱。”老舍说他的诗有 股“硬”劲。我们读,丝毫没有觉得作者在大喊大叫,相反,我们在诗的字里行间却感受到作者 以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抒发出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 了这一点。
5.教师提示:这首诗除了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外,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以下特点。
①语言通俗、明白。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 活。”臧克家写的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活着他已经死了; 死了他还活着。”这简直是毫无修饰的、脱口而出的大众俗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是 这样的语言。因此,他是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但是,作者又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诗贵在炼字句,抒 真情。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
②语言形象、生动。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这是一个人人心中常 有的千古议题,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即抽象化的语言去阐发人生的深刻哲理, 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这无疑说明了作者 深厚的艺术功底。
例如: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 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摔”字用得 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形象的内容。例 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 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
6.教师提示:这首诗的格式上有一种强烈的节奏美。
①格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 奏感很强。
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 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 对应地解说。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
②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有的诗句长短不一, 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7.教师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明确: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 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 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五、小结
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 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
2.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形象、凝练,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诗中也有议论,但这种议论包含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反过来,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又能让人强烈地感 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内涵。
布置作业
一、作“练习一”要从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两方面考虑问题。
二、作“练习二”要从遗臭万年和精神永存两方面考虑问题。
三、作“练习三”参看“课文分析。”
《有的人》 篇二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山东潍坊外国语学校路朝霞)
《有的人》 篇三
教学目的:1_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_重点:(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 俯(fu3) 践踏(jian4) 删刈(yi4) 憎恶(zeng3 wu4) 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2.导语
“诗言志”,诗可抒情、可叙事,诗也能讲道理,发议论,这样的诗有人称之为哲理诗。诗中发表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臧克家先生所写的<>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诗中哲理性的深刻内涵以及铿锵有力的语句,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情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小结
<>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
这首短诗以<>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活着,他已经死了;死了,他还活着。”这就使诗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续反复的修辞在这里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一强调使这一首诗的诗意升华到赞颂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对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欺压老百姓;//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行。这样做,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提问:这首诗通过讨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活着/他已经死了;/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6.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7.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并归纳: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四、小结
<——纪念鲁迅有感>这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表面上并没有人生哲学的说教,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判若天渊的爱憎让它隐了形。事实上当人们读到诗会立刻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高明之处。
五、作业
《有的人》 篇四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 "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 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xx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一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顾问兼编委。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诗人曾说过:"诗中抒发的思想,爱憎之情,不仅只是我个人的,"这首诗"是以两个阶级,两个对立面的真实感情为出发点的。"全诗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歌颂了正义,打击了邪恶。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诗包含着两种方面的内容。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 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有价值。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四年多的小学生活,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
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事别XX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
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
2,再读课文
(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 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 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
(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 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 鲁迅属于哪种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
5.欣赏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入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对本诗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设计方案二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由鲁迅《自嘲》诗中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导入。
二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结合预习提示第一段(突出作者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三 解题
"有的人"指①像鲁迅一样为了千百万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者。②是地主,资产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对统治者。
四 朗读
1 范读:生注意思考(1)划分朗读节奏
(2)划分诗篇结构
提示:哪些地方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哪些地方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的不同态度,哪些地方写人民群众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2 集体朗读
3 明确诗篇结构
一(1)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
二(2—4)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三(5—7)人民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五 师生共同讨论第一部分
1 指名读课文;
2 "有的人……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
3 为什么有的人虽生犹死,有的人虽死犹生;
4 两个"活"与"死"的不同含义;
5 将两种人对比着写有何作用;
6 朗读,背诵。
六 师生共同讨论第二部分
1 齐读课文;
2 诗篇怎样写出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突出 不同的动作"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
不同的心理"呵,我多伟大"与甘"当牛马"
提问:"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从什么诗句中变化出来的
3 诗篇怎样写出两种人不同的人生目的
可着重讲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含义,联系鲁迅的《野草》加以说明。
4 诗篇怎样进一步写出两种人不同的人生目的,并指出不同的社会作用;
5 朗读,背诵。
七 师生共同讨论第三部分
1 指名读;
2 领会"人民把他摔跨"中"摔"的含义;
3 领会"人民永远记住他"中"永远"一词饱含的感情;
4 领会"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的含义;
5 明确本部分三个诗节与上部分三个诗节是怎样对应的
6 朗读,背诵。
八 学生朗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结合预习第一段)
1 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鲁迅和人民的关系
2 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人民对鲁迅的态度
3 上述两个方面各是怎样对比展开议论,从而突出表达了什么样的革命人生观
九 作业
1 熟背全诗
2 复习本节课内容:分析对比,反复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总结全诗主题及艺术特点;
2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情况:
二 总结全诗:
1 请学生用诗中原句概括两种人对人民群众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和感情,从而概括中心。
结合思考练习一1,2
2 分析对比手法
(1) 具体的不同形象勾画的对比
(2) 概括揭示不同人物本质的 对比
(3) 不同评价的对比
结合思考练习一3,4
3 反复的手法
4形象的议论
三 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设计方案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郁达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里的伟人就是指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鲁迅先生。
我想,只有文学兼备的人才能成为一名伟人。鲁迅先生也是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着我们,请读鲁迅《自嘲》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众人对他的评价中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敌人的恨和人民的爱,(教师读众人对他的评价).
然而这样一位爱憎分明,对敌人誓恶如仇,对人民爱之挚心的人物却生命短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
2, 介绍时代背景:
3, 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是赞扬伟大战士鲁迅,同时要批判鲁迅阶级的对立面,通过对比揭露和批判反动统冶者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以"有的人"为题,对全诗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抓住副标题的"感"字。
4,文章无一字在写鲁迅,但又处处都在暗示鲁迅,为什么 原因何在
5,出示鲁迅名言:
a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b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这两句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由于鲁迅的名言,以及鲁迅的作品《野草》让我们一下子看出为是在歌颂鲁迅,含蓄形象,诗意盎然,这是作品成功之一。
6,但是历史是公正的,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不可欺,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人民,人民就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们,朗读诗歌第5至7小节。
a,用自己的话说说两种人的下场
一种人:身败名裂,必将被人们所打跨,所唾弃。
一种人:将永远人民的爱戴,敬仰,永垂不圬___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之。
b对比朗读
7,结构上的特点,第二,三,四节与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五,六,七节两种人的不同结果,且逐一呼应,脉络清晰,环环相扣
8,分析文章第一小节
理解两个"活死"___总结人生意义
9,根据板书背全诗
10,怎样的人生有意义 (考察学生对名人名言的掌握情况)
四,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及教师共同评议领会蔑视,憎恶,深沉,赞颂等感情;读出讽刺,抨击,强调,肯定等语气。
五,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有的人》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毛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
- 党风党性警示教育内容2024-11-01
- 党风党纪自我剖析材料范文2024-11-01
- 党费收缴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4篇)2024-11-01
- 党费减免讨论会议纪要(2篇)2024-11-01
- 过党生日有感(4篇)2024-11-01
- 文化自信党员(5篇)2024-11-01
- 2024党员干部贿赂多少钱违法(3篇)2024-11-01
- 党管党员党管干部存在问题(2篇)2024-11-01
- 深入查摆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方面的不足(5篇)2024-11-01
- 党委班子画像报告(3篇)2024-11-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