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十四篇)(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十四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一
现在的农村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缺少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读书,用心思考书中的问题,积累书中的优美词句、成语、格言等。
一、“兴趣”是孩子的动力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岁时,其父亲希望他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论语》,他两个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亲骂为“蠢牛”。可年少的祖冲之细心观察天体,发现每月的十五月亮就会圆,于是困惑地问爷爷,爷爷引导给他解释:“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从而调动了祖冲之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每个学生都有其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结合其感兴趣的事物,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恐龙,就可提供介绍恐龙生活习性的相关书籍。每个学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从而更愿意去探究。一旦发现可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则更愿意去阅读其他书籍,从而达到发自内心地去读书。
二、适当指导阅读方法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可是学生困惑的是:应该怎样读?教师应对阅读的方法加以引导,学生才能在书中找到乐趣。
1、精读
根据学生兴趣及语文素养选择相关书籍,要求学生在1—2月的时间内读完该本书。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准备好一个记录本,将书中的优美句子摘录在本子上,也可将文中描写人或动物外貌特征、心理活动的句子或片段抄录下来加以揣摩;
也可将书中引用的名言、诗歌抄录后再理解、背诵,指导学生将每个星期对所读的文章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2、浏览
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准备了几十份报纸。当每个学生诧异地拿到报纸后,我要求学生用30分钟的时间快速地看完报纸上刊登的内容。看完后,给全班同学汇报报纸上讲了什么事或故事。学生听完要求后,安静、快速地读报。25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已读完;
多数学生读后能流利地汇报所阅读的报纸上的.内容。学生汇报后我才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训练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浏览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课后,将你认为报刊上的优美语句或段落、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精读。
3、略读
了解大体内容,可看一下内容介绍或文章开头、结尾,了解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开展读书交流会
要想让学生有读书的习惯,还需要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让他们尝到读书的甜头。每个学生对阅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帮助学生积极、及时地拓展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我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为在规定的3—5分钟时间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收获,每个同学都会在会前精心准备发言稿,有的同学对书中某个细节描写发表看法;
有的则对文章的写法或对文章中某一段话或某一个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讨。在交流会上,我指导学生对书中的许多感悟,如: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联系到生活中,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想结合,将书读“活”。在交流会上,同学们经过读书、聊书过程后,吸收好的读书方法,了解更多的描写、叙事方法,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
四、“读书节”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升华
在每学期,我组织2—3次“读书节”活动:每个学生读一本好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由于每个学生选读的书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则会认真思考中的内容,将书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叙述过程中逐渐条理化、清晰化。在写读后感过程中,学生会对书中的1---2个问题去加以思考,为解决问题,他们会查阅资料,在与同学、师长等加以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把书中的内容内化、吸收,真正获得滋养心灵的营养。对我感触较深的是学生李彬的读后感《我“母亲”的痛》,他在看了一本关于沙漠化的书籍后,引发了他对家乡水环境的担忧,于是他作了实地调查。在本镇曹家堰水库中有20多种鱼类,在堰坝下有两个纸厂,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种脏东西,水黑而且臭味扑鼻,水中无鱼儿游动,他在小溪边的污泥中找到一条黄鳝,头大呈三角形,身体瘦小,完成变异。同学们听了他的文章,心灵受到了震撼,增强了环保意识。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体验。教师给予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分享快乐、分享收获,才能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指导,让其思想在各种营养成分下茁壮成长;
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其阅读拓展到现实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阅读的动力,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乐趣、积累经验,让学生从一本书拓展到另一本书的阅读,提高阅读的实效。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二
摘要:
新课改所做出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不仅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允许不同的小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来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正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的六年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语文;
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来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
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
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
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来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
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白光沂.语文教育中的智能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3):52-53.
[2]冯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4):107-111.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三
摘要: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阅读 课外课堂 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的,绝非“讲”或“听”出的,缺少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付出太多,收获很少。怎么改进呢?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
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
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
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
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
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接触文本时,不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原始体验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才符合学情,真正使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
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
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阅读题型技巧点拨》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陈维贤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四
语文教学论文例文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怎样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的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字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且都是按字形规律编排的笔画简单的独体字。教材科学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就谈几点关于写字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二、比较观察,示范演示,体会书写美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对某一个人来说,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运笔方法:教学“一”,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的运笔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将学生的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学竖,我让学生比较“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
比较间架结构:教师除了指导汉字的笔画,还应该着重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教学“皮”,在观察“皮”后,我让学生临摹,学生写出来的“皮”字,五花八门。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写得太短,有的把“又”写的太窄,有的又写得太宽……这时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范字进行比较,并逐一帮助他们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造型美。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五
关于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尊重学生感悟的权利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认识活动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但不必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认识。
一、乐做“导游”,留给学生阅读的时空
教师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导游”,应为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自己去尽情欣赏和享受那美丽的风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的“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教学目标,制订阅读步骤;
“导”就是要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任何“引导”都应当有利于学生从感受中领悟。
1.循序渐进,先感后悟。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便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课本的提示和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防止不等学生有所“感”,便要求学生有所“悟”;
要防止少数学生囫囵吞枣,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我的做法是:先以生动的语言导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然后告之阅读的初步目标,并明确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画出文章中有助于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
2.大处着眼,整体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对课文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感悟,都应放在整体中进行,具有整体观的意识,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如对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感悟,就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感悟;
反过来,离开课文的形式也不能感悟、分析结构。
二、巧布疑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这样的话:“开始我做语文教师的时候,以为备课就是备知识,就是备教材。其实不然,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备思考问题,看怎样的问题问下去可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曾先后提出这样两个问题:首先,皇帝赤裸着身子,光溜溜地走上大街了,出这个丑应该由谁来负责任?(语文教学论文 )为什么?学生反响热烈,阅读之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皇帝咎由自取,另一种是骗子太狡猾,经过辩论,大家的意见得到了统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骗子可恶,但皇帝这“破蛋”实在是又腥又臭。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哪些人能说真话?哪些人尽讲假话?学生带着问题再一次阅读课文,经过讨论,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用意。
为什么“问题”对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呢?首先,“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其次,“问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恰当的问题,是阅读目标的具体化,凝聚着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它引导着学生积极主动而又目的明确地进行阅读,从而使学习活动活泼有序地进行。再次,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问题”使“感”落到了实处,“悟”也有了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既可以提出有关思想内容、结构思路方面的整体性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导学生反驳的迷惑性问题;
既可以要求学生联想、想象,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析。
三、指点迷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知是阅读的开始,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其关键便是思维活动,恩格斯曾把思维称颂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要激活思维,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点击,同时阅读能力也要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
发展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便是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渎写听说的过程中进行。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这个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是读写听说。如在教学《鞭儿脆脆响》这篇小说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小说设计了二嘎子考验丁区长这个情节,文章表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有没有你熟悉的类似的影视文学作品或社会现象同样表现出群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学生很认真地思考,很快便有人想到了《秋菊打官司》,想到了“民告官”。分析结束时,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如果二嘎子认错了人,来者不是关心群众、任劳任怨的丁区长,而是骄横的“张区长”,故事又会怎样呢?写一个300字的片段。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便是从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着眼的,效果显著。在教学说明文时,我常会问,“这种说明顺序是不是最佳的选择?”,而在教学议论文时,则会问,“你能否再举出一两个论据来?”,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优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应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开放的环境。具体地讲,分为两个方面。
1.民主宽
松。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喜形于色,有的学生会手舞足蹈,甚至还有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的发言……所有这些,以传统的"观念可能看不顺眼,其实,这正是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表现,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他的思想、他的“感悟”,要防止以教师的“悟”取代学生的“悟”,以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悟”,因为这是一种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和“出格”的理解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允许他们对一些权威的观点和传统的结论进行大胆的颠覆。我们培养的应该是有独立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人,而不是奴性的人。如初三教材中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中心,教参上延续至今的说法依然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难道“嫌贫爱富”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吗?如果以这样的“答案”去“统一”学生的“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教育意义便大大削弱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谈起?
2.拓宽延伸。“拓宽”,即把阅读对象从文体拓展至作者、时代背景、思想修养、同类作品以及其他相关的作品,“拓宽”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全面而深刻,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延伸”便是将学生的感悟延伸至社会生活。学习是为了“学会生存”,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六
语感语文教学论文
一、强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语感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特别是一些高品位的文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学习认字,文字积累比较少,往往无法独立地进行文章的阅读,因此不能够通过阅读文章来提高自己的语感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运用在课堂上分析文章的方法来实施教学,把原来的阅读课变成了课文分析课,这样便很难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方面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可以轻松、愉悦地置身于阅读中;另一方面,在学生的阅读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指导,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难点加以解答和点拨,以此使学生学会独立阅读,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二、强化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背诵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段落结构、语句以及文章的整体框架,对学生语言资料的积累非常有帮助,还可以借助于自己的思考、加工,逐步形成属于自身独特的语言或者语句风格。与此同时,学生要想切实培养出好的语感,就必须具备大量的词汇积累,这样对于全文的理解效果才会更为显著。而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则可以积累许多好的句子、优美的诗词,在此过程中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好课本中的文章,选择最合适的段落让学生背诵,所选取的文章应当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了教师所教授的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教师还应当使课外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选择其中比较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题材相对较好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以此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对于学生背诵的文章,教师要注意定期检查,比如开展一些与背诵课文有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以便于学生能够自觉背诵文章。
三、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
学生积累的词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使学生语感的形成加以强化,培养小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方法就是写作训练。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积累的词汇知识运用于实践,还可以将平时积累的、背诵的一些素材通过写作表达出来,以此有效提高语感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写作训练,借助于写作来逐渐培养及提高语感能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仿所学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在学习了书信格式的文章之后,并且教师对学生讲解书信的格式与写作方法后,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写一封信,向自己的朋友亦或是家人介绍、描述自己的学校以及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同时要让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注意信件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以此促进语感的逐步形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切实根据学生的兴趣,提倡自由的写作,在写作的中学生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积累的诗词、佳句运用到文章中,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小学生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训练及积累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语感培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语文教学,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积极、愉悦地投入到阅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七
语文教学论文的模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对我们广大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更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程中,并伴随新课程的实践而成长。在语文教学方面,更新教学方法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语文的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的界定,应当说是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而达成的一种共识。肯定了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但它又与一般人文学科不同,是一门带有工具性的基础人文学科。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单纯地展示“工具”。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的功能,它意味着学习语文,应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课标正是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全方位的、内涵丰富的定位,进而才形成了囊括于工具性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的课程新概念“语文素养”。
理念之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是一门专门培养语文素质的基础人文学科,而培养语文素质或者说语文素质的养成,正是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因此,进行语文课程教学,必须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教学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极为重要,它可以涵盖识、写、听、说、读、写多方面,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具”的准确内涵,是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课标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即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学生个体的能力体系。其中包括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语言能力是指以语言积累为基础、语感培养为指向的实践性能力,分别表现为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精神世界、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耐心专注地倾听、文明得体地表达和沟通、富有感染性和说服力的口语交际能力,感情真挚、条理明确、追求独特感受、有创意的写作能力,以及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标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质上就是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语文,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理念之三:课程内容着眼于生活化。课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而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节和更新发展。课标确立了崭新的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实施建议部分,更是具体要求:“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因为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可能从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及其训练中转化而来。课程着眼于生活,突出语文实践。其一,教材内容安排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世界,从而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其三,教材富于开放性和弹性,既合理安排作为共性要求的基本课程内容,又要给地方、学校和老师留有个性化开发和选择的空间,特别是为学生主体留出自主取舍和拓展的空间。因此,学习语文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结合起来,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课标特别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生活言语实践既是课堂言语学习的源泉,又是课堂言语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我们的老师要在课标的引导下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开发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达成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由于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更新,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学的观念需要创新,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实行了创新教育,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老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老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老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是“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我们必须要考虑:
(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老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一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教学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像《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绝对正统的本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老师为准,课堂上老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老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
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
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不禁有些担心,他们已经习惯老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
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老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中,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
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
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
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的多好啊!
2、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
(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可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
(2)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
(3)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
(4)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
(5)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作文只有“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在作文训练中,我认为应当这样:
(1)提前明确写作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
(2)写作时间不必局限于两节课,可适当推后。
(3)可改一周一篇为两周一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4)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手抄报,向报社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3、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老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说勤奋》之后,老师肯定司马光和童弟周精神,然后让学生知道只有勤奋和汗水才能有所成就。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4、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老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泉城》是一种自然美,《一路花香》是一种人性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老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发现美,创造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八
语文教学之友精选论文
题目: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论文
一“、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践问题
(一)受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滞碍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滞碍。这主要是表现在“教师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一方面。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仍然是唱“独角戏”,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中认为学生会完全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课堂教学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呈现正比例的关系,这一主观意识其实是错误的,其中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教师在没有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就设计出了自己的教学内容,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
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学生接受的都是“单方面”的素质教育,所谓的单方面指的就是遵循“教师—学生”的单一流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截然分开的。教师往往会以考试标尺评价自己教学行为,学生也会以成绩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考试基于此而成为了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催化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就会形成相对于单一的为学习而学习的僵化思维,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就会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大障碍。
(三)中职教育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就目前的中职教育社会影响而言,中职教育往往不为家长所认可,家长们基于传统思想会认为中职学校劣于普通学校,在中职学校求学没有前途,诸多的错误思想意识会大大影响中职学校的招生,为解决生源紧张的问题,中职学校就会采取降低门槛、提前招生的策略,这就会出现不计生源质量而只是注重生源数量的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于此严重阻碍了中职语文的教学改革,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无法落实。
二、提高“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对策
(一)构建起适合“以人为本”理念渗透的教学环境
一是强化教师对学情的认知。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因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问题的存在,才会使得教师不能够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每一位学生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在内容设计的时候有所依据。二是落实“学生主体”的`要求。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落实“学生主体”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自己的平等交流的对象,而不是将自己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会使得中职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求得真知。
(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主要是表现在教学目标这一层面。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从而使其可以通过考试升入高一级学府,但是中职语文教学则不同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实践的能力,培养语文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其基本技能,更要从中职语文教学的长远的目标着手,努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因为中职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准”职业人,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使得学生产生极强的发展后劲,坚定自己从事自己未来职业的决心与毅力,并反作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从而就会在自己语文学习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结语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面对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就应该“以人为本”,从构建起适合“以人为本”理念渗透的教学环境、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等方面着力。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九
高考语文教学论文
一、培养高中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高中语文学科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是让学生自主的、主动地去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其教学的落实,最终要体现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做到让学生学会读书,真正理解语文内容的涵义,让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发生碰撞,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抛弃高考这根指挥棒,把教学的精力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能力上。而学生的学会学习与发展,需要用大脑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创造性思维。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三)新课标发展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重点不在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在于关注学生的终身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思考的价值,享受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实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高中生问题意识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经过长时间地观察与调查显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失去问题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教学模式相差不大,变化不多,学生一般在教师讲授、分析下,对语文学科知识进行学习、运用等。以教师讲解为主,根本不需要学生存在“问题意识”,学生只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死记硬背语文知识,获得高成绩即算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当然,个别学生有问题想问,也多不敢问、不去问,最后失去提问题的勇气,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没有问题意识。
(二)传统教学观念,导致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是对的,教师是对的。学生只有听和学的权力,无须质疑问难。因此,高中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在语文课堂中更差。曾经一位心理专家对中国和法国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测试: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几岁?这个问题让我国某重点高三年级一成的学生的答案为:75-32=43。而在法国,超过9成的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嘲笑如此愚昧的问题不值得一问。可见,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更别说提出问题了。
(三)应试教育使学生忘记问题意识
应试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提问。学生急于就会考试,忙于做题,按标准答案要求自己。另外,即使学生有问题意识,但短时间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位占用学生思考的时间,占用教师应答的时间。师生只关注考试的题型、内容,考出高成绩就完事大吉。虽然近几年语文作文考试有了很大改变,如材料作文等,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事实上,在升学压力下,学生仍旧走上套公式和背育范文的应试误区,没有兴趣和时间去培养问题意识。
三、高中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问兴趣
通过多种手段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质疑思维等,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比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可以让学生与《孔乙己》一课对比思考,二者的命运基本相同,但是封建社会中还有许多人没有中举,但没有沦落到如此地步呢?引发学生自觉对问题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营造民主氛围,促进学生提问能力
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否定或嘲笑学生的问题。要制造民主的氛围,认真听完学生的问题,并耐心对待,合理引导,及时回答,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培养自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药》一课,对学生介绍了本文的主题是反映人民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和愚昧无知,也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等。但有学生提出这样问题:鲁迅先生写此文时,恐怕没有想这么多吧?许多学生表示赞同,课堂出现一阵哄乱。老师首先赞扬这位学生善于思考,然后从当时环境、课文结构和设计等各种角度,进行解释,同学们一会表示对鲁迅写作的用意有了深入的理解,提问的学生也高兴地坐下了。这种教学氛围,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帮助。
(三)精心研究文本,发展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的研读。可以从文本的词语运用、文本的结构设计、文本的表现手法、文本的主题解读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文本的表现技巧为例,在教学《离骚》一课时,很多学生会提出:文章中为何出现许多“香草”和“美人”?一个大男人为何会喜欢“香草”?等等。对此,教师并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的表现技巧。通过共同探讨屈原写作离骚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屈原的经历,最后明白了屈原这样写的用意在于:借物喻志。这是一种写作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人影响较大。比如《爱莲说》、《咏梅》等学过的课文,学生们立即便列举出来。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十
1中职语文教学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从新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语文在中职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基于这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发挥相应的作用,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2中职语文的教学策略
2.1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学资源,而中国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所表达的感情总是依托于具体的情境。
传统文学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有斜阳晚树也有小桥流水,有抚今追昔也有壮志未酬,有人生苦短也有悲欢离合,有忧国忧民也有对酒当歌。
然而,这些情感和情境与今天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距离,对于文学基础相对较差的中职生而言,理解难度更是不言而喻。
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还原和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来说,本首诗只有4句,其表面意思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对其背后隐藏的内涵和意义,却需要通过还原当时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理解。
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先介绍作者李白和诗的主角孟浩然的情况,让学生知道: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了,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
然而,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
从《李太白集》里可以看出,李白最崇拜和喜欢的诗人就是孟浩然———李白在《赠孟浩然》中曾经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友谊,他们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
在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李白与孟浩然经历了一场长时间的同游,把孟浩然既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感情甚笃,所以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因此,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充满了与偶像依依惜别的味道,显得颇为伤感。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别有深意,因为扬州在当时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对于扬州的繁华,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前去,所以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依依惜别之外又多了一分羡慕和无奈。
继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位于山顶的黄鹤楼是当时最高的楼之一,登高远眺整个长江漫漫无际,接地连天,十分壮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眼看着帆船一点点消失在远方,可想而知他注视的时间有多长。
让学生用感情去诵读,引导学生想象、领会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体验古人深情厚谊带来的感动和温暖。
从审美角度来看,后两句诗又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空阔感,用唐诗研究专家康震的话来说就是,读这样的诗歌,能让你感到整个人生的境界都是开阔的。
2.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目前的语境下,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对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多元文化所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强势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入侵,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指出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目前十分流行的日韩剧所依托的日韩文化,其根源则是中国的儒家文化。
如果我们由此入手,就不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4]。
其次,引用实例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在世界各地普遍兴起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法国总理希拉克十分热爱中国历史,对于青铜文化的研究近乎专家水平;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能说十分流利的中文,这都体现出各国政要对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重视。
中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是一种生存智慧,在1988年的一次集会上,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其共同发表的宣言中表示,如果人类要避免世界性混乱,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当学生了解到这些之后,定然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3联系古今,拉近距离
中国传统文化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延绵传承,从未断绝,许多文化现象在今天仍有遗存。
所以,语文教师要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解释中国传统文化[5]。
例如今天所说的“名字”在古代其实包含名和字两个概念,名与字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这里的太白实际上指的是太白星,而李白名中的“白”字就是太白的简称。
再如苏轼,字子瞻,名中的“轼”字是乘马车时的扶手,用以眺望,所以用“瞻”作字。
除此之外,在古代称字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例如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当时的许攸,原来称曹操为孟德兄,后来对曹操有意见了干脆称他为曹阿瞒,由此引来杀身之祸;又如当年三十多岁的康有为见到二十多岁的梁启超时称其为“卓如兄”而不是“启超”,就是为表示对梁启超的尊重。
在这里“,兄”并不一定表示年龄的差异,而是对于对方地位的认可及人格的尊重,所以在古代年逾古稀的老人称呼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兄的事情并不少见,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和温润是十分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2.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一门课程若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赖师生的良好配合,语文也不例外。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能由教师一味灌输。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认真备课、联系现实,充分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张驰有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古代场景和古代人文气氛[6]。
例如在讲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诗时,先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重点解释“折柳”。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常常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之意。
折柳既是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客旅他乡的亲人早早归来的意思。
学生从对古代风俗的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另一方面,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及时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也要事先了解课程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自然就很容易理解文学作品,在轻松愉快的诗情画意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不经意的诵读中接受了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学的了解。
例如在讲解抒情性作品时放应景的音乐辅助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赏析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这首诗时,可以配乐朗诵,把诗人“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悲壮沉郁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欣赏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走进当时的情境,感受作者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
此外,在讲解描写性作品时可以展示相应的图片,讲解故事性作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视或戏剧片段。
总而言之,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
3结语
叶圣陶先生认为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是教育的重要项目。
然而,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依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现实以及学生、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古今,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岑爱音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十一
职中语文教学论文
职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摘要: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务必遵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和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宗旨。职中学生以学习专业课为主,以学习文化课为辅,在这种特殊的语文学习环境中照搬普通高中那套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探索能适应职中学生学习语文特点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三让”之法;
综合能力
“三让”之法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务必遵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并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宗旨。不过职中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其特点由职中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和环境所决定。一是职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整个活动中的配角地位,因为职中学生以学习专业课为主,学习文化课为辅;
二是其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用来学习专业课。语文课只限于每周的四个课时而已,除此时间段外,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很难保证。在这种特殊的语文学习环境中照搬普通高中那套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探索能适应职中学生学习语文特点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三让”之法值得一试。
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并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知识,用了哪些新颖的教学手段,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全国著名特色中学语文教师魏书生上语文课不留作业、不考试,而教学质量总是跃居地区之首。我认为,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注重学生的学。课堂上教师教多少,学生能掌握多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特别多。他把时间和活动让给了学生,学生才有可能掌握。此法对我们很有启发,职中语文教学要真正把学生当主体、当主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三让”不失为一法。
所谓“三让”简言之,即在四十分钟内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让学生说,在这三让活动中贯穿着思维训练和兴趣培养。具体做法是:
一、让学生读
就是读课文导读、课文、注释,重要词句反复读,生字、词及词意反复读,直到当堂记住。学生一读就懂的,教师不必重复再讲。当堂读当堂检查。当然要注意量的.问题,应有选择、有重点地去强调,内容包括文学常识、生字词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内容要精当,课文片段不一定记,只体会即可。
二、让学生写
即当堂让学生动手写,写生字词,做课堂笔记。凡动手写的内容就要求学生掌握,视难易程度决定写的量的多与少,宁可少而能写完并掌握,不可多而写不完不能掌握,力争做到让学生学一个掌握一个。
三、让学生说
说即讨论提问,说对职中生来讲尤为重要,应重视培养。课堂上确定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先讨论,可分组,也可不分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活动难度较大,教师要降低问题的难度,分解难度,多鼓励巧启发,让学生敢说、能说、乐说。只有在说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要做到“三让“必须注意:(1)精心确定教学内容,不能课文中有什么就讲什么,有多少知识点就教多少。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时间,在内容上有舍方能有得,只有大胆舍弃,忍痛割爱方能瘦身靓丽。(2)有主有次,主次有别。主要的重点要掌握,次要的仅让学生了解而已,知道一下就行。(3)课堂活动时间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讲及其他活动要少而精。
“三让“之法,仅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是否得当还有待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再求证、再改进。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十二
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机械记忆者与运用者,而是探究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机械的传授教材知识,而是将创新教育无形渗透于教学中,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的枯燥灌输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平台,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启式教学,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升技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成为探究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发现者、探索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并不是可以忽视的,而是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与强大推动力量。可以说,学生对认知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关系着认知活动的成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更高涨,探究思维才能更活跃,才能在教学中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要以新颖、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1.引入生活活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课改非常重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从学生所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事物入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重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将语文教学带入宽广的生活空间,以生活的活水来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而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能够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之中;
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是以生动的图片、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频来综合传递信息。这样的教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更能以音乐的感染力与画面的渲染力使语文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处于这样的教学之中,才能不断激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考的主动性。
二、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只是将现成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并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接受知识。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扭转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与机械状态,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探究才能成为学生的主体行为,才能使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解决问题,有更多知识与技能上的增长与提高。
1.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问题是探究的主线,问题是否具有探索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决定着探究的成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既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又与学生的基础密切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成功地学习新知。
2.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着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要突出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性,就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困惑无法继续探究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问启思,以此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与方向来展开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灵活性。
三、鼓励质疑,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且,解决问题只是对知识的运用,而提出问题则代表着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因此,鼓励质疑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在阅读时也往往会产生许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与教师、与教材、与学生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在课堂上却很少听到来自于学生的不同声音,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敢提问。为此,教师要打破专制教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平等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打消心中的顾虑,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勇敢地提出问题。
2.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贵在掌握方法,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打开探究的大门,自主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就不能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展开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更多的问题。
3.实施赏识激励,让学生乐问。教师要运用赏识教育,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以得当的评价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享受到提问的乐趣,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此,我们要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表扬与批评并行,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陆文玲.关于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3(7).
[2]郑俊香.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考试周刊,2015(19).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十三
一、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的反思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作为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更是要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一,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小组,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和交流,而且也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适时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去支配,比如在《皇帝的新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课堂中将其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热情与兴趣,而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拓展了他们对本课的理解;
其二,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展示他们在课堂中的小主人地位,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语文课堂“搬出去”,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带领学生进行踏春、参观景区以及环保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其作文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素材,也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好强而有力的铺垫。
二、师生关系的反思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经常性地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以平和的态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与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获得一箭双雕的成效。
比如,在教学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的真谛,教师可以先讲述自己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的,进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彷徨与迷茫,在类似谈心交流会的课堂环境中走近学生的内心,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学生的拥护。
还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教师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通过海量的书籍阅读、网上资料、信息的查阅、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见解和看法,并且对于学生所感兴趣的生活内容要有所熟知,以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与此同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除了平日必要的家庭走访、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外,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实时的学习主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诸如亲子活动、拓展训练营活动等,
鼓励家长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将班级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培养心理上更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融洽的氛围中让学生、家长、教师的关系更加稳定。
三、结语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阶段比较基础性的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但时代和新课改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反思,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出初中语文的教学功能,让初中语文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普及等方面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郑冬荣 单位:南京市第十八中学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十四
小学是一个人的知识大厦的地基,并且语文对于人生至堪重要,语文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强,不论学习什么,都驾轻就熟,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注重积累。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3.培养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1)反复诵读,感悟语言。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实质是人文教育。多媒体形象逼真,活泼生动,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多媒体有声有色,绘声绘影,学生津津乐道,趣味浓厚。多媒体情景交融,突破时空,活灵活现,十分适合小学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体意义如下。
1.多媒体满足求知欲,添点快乐。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难有持久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个特点,给予所需,“投其所好”。多媒体画面逼真,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不要说引导学生,就是一播放生动的画面,学生早已经安安静静、聚精会神、不错眼珠地注视着画面了。
2.多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讲授有关毛泽东的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等,如果教师单纯把书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学生理解不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教师便实现不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也不会有精彩生成。如果教师和学生在学这一单元之前都能详细了解红军长征时的历史背景及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抗战的光荣历史,认识毛泽东文学作品的特点,则会帮助师生深入理解文本。
3.模拟配音,训练能力。多媒体声色俱佳,十分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尤其是诵读诗文,感觉极佳,播放课文录像,背景是高山流水,古筝乐曲音乐柔和悦耳,学生跟读,字幕清晰播放全文,简直就是艺术享受。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有利的条件,我在教学《第十二块纱布》时,把里面的人物设计成动画,很精彩,先声情并茂地再现课文内容,然后只出现动画和音乐,借助这些有力的提示,让学生给动画中的人配音,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堪称热情高涨,乐此不疲。
总之,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教学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要触摸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学习起来不感觉枯燥,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推荐访问:题目 语文教学论文 十四篇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十四篇)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十四篇) 关于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热门文章:
- 党风党性警示教育内容2024-11-01
- 党风党纪自我剖析材料范文2024-11-01
- 党费收缴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4篇)2024-11-01
- 党费减免讨论会议纪要(2篇)2024-11-01
- 过党生日有感(4篇)2024-11-01
- 文化自信党员(5篇)2024-11-01
- 2024党员干部贿赂多少钱违法(3篇)2024-11-01
- 党管党员党管干部存在问题(2篇)2024-11-01
- 深入查摆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方面的不足(5篇)2024-11-01
- 党委班子画像报告(3篇)2024-11-01
相关文章:
- 遇见优秀作文题目一等奖(参考10篇)2022-11-24
- 大学生论文题目4篇(范文推荐)2023-02-23
- 2023年度初中数学论文题目6篇2023-03-21
- 2023年个人先进事迹材料题目(3篇)(完整)2023-04-27
- 初中生作文题目(五篇)2023-05-20
- 2023高中作文题目大全_议论文题目【通用6篇】(精选文档)2023-05-26
- 2023年度问题学生教育案例题目(3篇)2023-06-03
- 高中数学论文题目,数学论文题目新颖6篇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