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概论文4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7-02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概论文4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概论文4篇(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针。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毛概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毛概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 篇一

【摘要】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探讨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即:系统性原则、长期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意义;原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与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概念,是价值观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而价值观又与价值有着必然的联系,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明确的定义。价值的科学定义即:“价值是世界所具有的属性、能力、规定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事物和事物、物体和物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当一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社会价值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否在很大层面上影响着核心价值观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重点、核心和焦点,它反映着我国价值体系中的内容,体现了这一体系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也高度凝结和表达了这一体系的实践要求。党的以来,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个字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

1、国家层面

在这一层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这八个字上,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策,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较前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使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也这充分体现出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和特点,但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和谐的发展势头,不断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民主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标志,国以民为本,人民在政治上的建设和理想就是要实现民主,也只有民主的实现,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就把民主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把其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不仅仅指科学和研究的文明,也包括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在文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层面

这一层面主要体现在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这八个字上面,而自由又是其它三个的基础,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就需要政府依靠其公信力和凝聚力,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还需要政府所下发和执行的政策和制度的正确性和亲民性,我们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但是因为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民族又多样,所以在我们依靠政府执行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出每一个公民的能力和作为,从己做起,从个人和细微的基本做起,来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度,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人民正确使用权利、敢于承担责任,更好的实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个人层面

在这一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词汇中,对于公民个体来说,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方面,个体在社会中逐渐的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从无到有,从不合理到合理的一个相对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评判,而爱国是个体价值观最为首要的,敬业又是人们生存所必要的,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纽带,而友善又是人们之间温暖社会的必备因素,所以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无数的人民和个体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体现在个人层面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在道德层次上,只有道德观正确了,才能使人民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而只有个体形成了较为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让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向正确的大方向迈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由多个有着联系、依赖和制约关系的一系列事物组成的,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体系之中,且相互关联,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普遍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含着二个层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关系的系统,如何理解和培育价值观,是摆在践行价值观之前最为首要的课题,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包含着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每个层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就要从每一个环节和因素入手。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一践行的系统工程中,我们要以整体的优化和改良为准绳,从每一个因素和要素出发,找到内在的必要的和固有的联系,从联系入手,把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串起来,做完整。系统性的原则是核心价值观中的整体首要原则,因此我们在培养和践行的过程中,要以整体和分散的视角来协调各个层次和不同方面。

2、长期性原则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立足当下,着眼于长远的长期性战略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个口号,喊得响亮之后就杳无音信了,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次,也不是一个理念提出后便可以停滞不前,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从传统的广大人民的价值观中提炼和加工而成,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向往,它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从传统的道德、价值和文明中慢慢才形成的,这些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着一定约束力的信条,它在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的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它保留了我国最为辉煌的文明和最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虽然它也有不适合时代的因素存在,但是只有我们用发展的和长期的眼光来对待未来,吸取他国和世界上先进的文明成果,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不断的向着和谐和正确的道路上迈进。

3、适度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文化千年的沉淀基础上才得以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具有当代的全新的创新性发展观点,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和政治经济条件下,在传统和当代的文明之中,我们不能完全儒化或是完全西化我们的价值观,凡事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度,而对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来说,我们同样也要坚持适度性的原则,既反对完全的儒家思想,也应该反对完全的西方价值观,我国历经千年所形成的儒家文化有其固有的合理性,它为万世求太平的使命感和道德感,以及存在于它的忧患文化,都具有其优势性,所以从传统的价值观中寻找和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理论依据的,而西方的崇尚自由和民主,以及公平的价值观,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考量的,所以我们当前就应该整合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优势,扬长避短,在发挥其长处的同时,也应该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其在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能够吸纳入优良的、正确的、正向的、正气的文明。

【参考文献】

[1]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篇二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和内在精神,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对这能动性进行理性思考,对于我们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增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推进建设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建设;能动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我们大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各种关系整体协调的社会。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其一经确立以后,就对我们当前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为和谐文化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意识和观念,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指南针,为和谐文化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正确的方向。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然要求以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动指南。而要建设能够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的和谐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现阶段我国正在经历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冲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中正确的方向。《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在于保证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有了根本的方向。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科学性、先进性、包容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两面旗帜,只有时刻高扬,才能使和谐文化继往开来。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人们正确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充实和发展,是新时期建设和谐文化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指导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巨龙腾飞的强大动力。它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指明了方向。坚持这一理想,和谐文化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和谐社会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二、为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庞大和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激励作用,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营造氛围,为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动员和团结全民族为共同理想目标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的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当代全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活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也是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激发民族志气,激励群众士气,激扬社会正气,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发挥这种巨大精神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激励作用。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篇三

1 楼 -09-11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2、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3、公有制的含义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就是要进一步突破过去“一大二公三纯”的对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偏见,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中的国有部分,此外还在探索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方式 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1)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2)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娜988 回复2 楼 2014-09-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回复3 楼 2014-09-11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

回复4 楼 2014-09-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毛概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四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身份标识,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文化象征和思想理论前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凝聚起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关键词: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元交叉的社会价值,亟待整合。这使得公民个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心理基础受到一定的冲击,造成社会的震荡和人们心理上的失衡。因此,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时代课题。2012年11月党用“三个倡导”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鲜明响亮地提出了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底色。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又包含党在精神层面的探索成果,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该文件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

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到各地方“最美”现象的宣传报道,再到央视“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系列调查,近年来,社会道德价值观调查在各地陆续开展。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工程中,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宣传与学习,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形成精神共识,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中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属性在价值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有效引导社会思想潮流积极向上的“助推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形成全社会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库,是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基地,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13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79.4万,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960.2万。高等教育规模逐渐增长,大学生数量持续上涨。高校大学生联系着社会各阶层,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和重要力量。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2009年开始,“富二代”“官二代”“高富帅”这些新鲜词汇迅速在网络上蹿红。主要来自网络的这些概念,已经成为公共话语,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使用。这些时髦词汇的兴起,引发了网上关于道德败坏现象的讨论。这些词汇的每一次兴起,都是和一些引人注目的极端的社会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有人直接倡导“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为无德行为辩护开脱。社会舆论如果容忍这种不道德行为,“劣币驱逐良币”就会发生在道德建设领域。

2013年5月同志在参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的“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各高校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辩证逻辑思维日趋成熟,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但是没有牢固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只有当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得以提升,才能真正成为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人才培养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高校理应成为正确价值观的源地,成为社会伦理和道德的高地,成为社会行为的示范基地,成为当代精神文明的辐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和价值实践等特点和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这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道德观念世俗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等问题,对推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生命力,代表着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身份标识和文化内核,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象征。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争夺文化领导权、信息发布权等“软实力”成为现阶段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儒、墨、道、法是我国先秦时代产生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历史铸造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古人留下来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基础,是我们整个民族共同信奉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忠、孝、仁、义、礼、廉、耻”价值观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说明物质力量同精神力量虽然不能等同,但是两者是能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范畴。马克思主义以社会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为标准,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内在统一为基础,要求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尽可能做到对个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统一,增强个人对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根源。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的代表,并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正是通过核心价值观得以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我国先进文化影响力,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

[2]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13-11-16.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毛概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