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下册教学设计7篇
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下册教学设计7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
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态度。
【教学准备】
传话用小纸条、小球、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在科学探究中,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是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善于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这就需要交流。那么我们平时是怎样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在科学课上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交流信息的?
1.把“话”传下去
(1)你们能准确地把信息告诉别人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等一会儿第一个同学看后把话轻轻的告诉后面的同学,然后一直往后传,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纸上,我们比比哪个组传得既快又准确。
(3)请最后一位同学把收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听。
(4)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
(5)你们对这个传话游戏有什么看法?
(6)那么在传话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请讨论。
(7)再做传话游戏。
(8)我们从两次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1)刚才同学们说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还常用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现在老师有一个乒乓球,如果要让滚出去的乒乓球回过来,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各组把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写下来。等一会儿看看你们组的记录让别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务?
(2)与邻组交流。
(3)反馈:邻组同学能按你们的方法让滚出去的球滚回来吗?
(4)讨论:如果把步骤写得清楚点,应怎样改?请做修改并记录。
(5)交流修改结果。
(6)讨论:还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吗?
3.交流信息的意义
(1)讨论: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对你们有过什么帮助?
(2)交流讨论结果。
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看记录——比较分析——再观看记录”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新的认识。
2、让学生感受到为获得较准确的观察结果,必须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两回事,并且观察往往要经过多次。
【教学准备】
录像片段、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在观看的同时,请同学们对自己看到的内容做好记录。
二、讲授
1、观看录像并记录。
2、分析比较记录结果。
⑴小组交流记录结果,讨论:(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①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②我们把全部情景都记录下来了吗?
③你们所记录的这些都是事实吗?
④哪些是准确的描述,哪些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想像,哪些是我们根据经验作出的推测和判断?
⑵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的观察?
3、再次观看录像并记录。
⑴比较两次记录,交流感受。我们是利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但我们的观察有时候也很容易出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魔术表演。
⑵教师表演小魔术。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加进去。但,想法和感觉不是事实。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科学家总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很乐意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测,这就是重复实验。
三、小结与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实与所见不一致的事例。
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
尊重证据;
愿意合作交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
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怎样放得更大》这节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首先进行玩中学,在课刚开始时我让学生拿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用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我就放大这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暂停观察进入了新课。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然后制作的简单显微镜,这一环节我完全放开,让学生做,最后汇总方法。
最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生态平衡一课是科学第12册中的一节课,处于全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本科以前三科为基础,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本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两个环节设计特别合理,有效的使学生理解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环节一,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食物网,让学生结合前三课所学知识: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生态有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起初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提问并不难,难的是这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总能紧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学生不但能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能用科学的思维想问题。
环节二,自主设计白尾鹿救助方案
这一环节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才是一个现代人的标志,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不起做,维持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现代人。活动中,教师把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自主获得解决方法。
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的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够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尝试并更多的运用于实践。
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其他因素,会影响铁生锈的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2、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3、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来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看看哪些情况会加快或者减慢铁生锈的速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设计方案,并开始实施。
四、教学难点
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五、教学准备
39人,分10组,约4人一组。
每组材料:铁丝4条,烧杯2个,蒸发皿2个,标签纸,抹布一块
为全班准备:盐水400ml自来水400ml碱水400ml醋400ml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铁生锈了,变成了——铁锈,铁生锈属于什么变化?
2.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说一说。
3、每年因为铁生锈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如何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就非常重要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哪些因素影响了铁生锈的速度。
(二)科学讨论会
我们进行过好多对比实验,关于对比实验的方法,在五年级讲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五年级下册教材5页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的实验记录单,这个探究过程,是否合理呢?
这个实验中要研究的是铁生锈是否与空气有关,那么设计实验时要控制的变量就是空气,其他条件不变。
所以,这组对比实验要控制的唯一变量就是空气,其余条件应该保持一致。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实验中,设置了三种环境,空盘子(有空气),水盘子(有水,有空气),油盘子(没有水没有空气)。
(本讨论环节主要抓住空盘子,水盘子和菜油盘子三个环境进行讨论)
请同学们想想那种环境是多余的呢?
小结:此方案在方法设计上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规则,所以不妥。
(三)以“铁生锈的快慢”实验进一步验证
1、刚才大家通过研讨教材中一位同学实验记录单知道了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只改变一个因素,要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用这样的办法来研究。
2、今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看看什么可以情况能影响铁生锈的速度。
3、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这些材料和仪器:
两人一个小组,每组两个烧杯(或者两个蒸发皿)、4段铁丝、一份实验报告单,2张标签纸。
为全班同学提供的液体有:自来水、醋、食盐水、碱面水。需要可以到老师的实验台来取用。注意每个大烧杯里,都放着一个注射器,注射器有刻度可以知道自己小组取了多少毫升的水。
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想自己要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铁生锈的速度,自己小组要研究的问题,选取哪些材料来进行实验。
5、下发表格,每个小组开始设计自己小组的实验,并填写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按照表格中的步骤进行实验设计)
6、完成表格填写的小组,开始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观察指导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注意各小组到前面取液体时,拿好容器小烧杯或者蒸发皿,排好队,不要着急,不要弄洒了,及时用抹布擦干净。
7.小结:这个实验大家都做好了,同学们一定发现了,和我们原来做的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铁丝的反应不一样啊。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速度快,铁钉很快就有了红褐色的铜;
小苏打和醋的化学反应很快就产生了气泡。这说明什么呢?(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铁生锈的速度这个实验就比较慢,需要我们长期观察。所以,这节课结束后,我们还要继续观察。为了方便大家来实验室观察,每天早上到校后,学号是1-20号到实验室,来观察记录自己小组的实验情况。下午学号是21-39号观察。
8.后续观察非常重要,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做的实验。出示老师的实验过程图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合作交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科学基础上,不能是空想。要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我们的猜想与假设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课后反思: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技能目标:
学会分析资料,利用资料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认同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建设家乡献计献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讲述了农村环境的变化、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是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如何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8单元第24章人与环境第2节关注农村环境。主要内容是农村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及意义,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问题。本教学案例,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材配套的生物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农村环境的调查活动、讨论让学习在做中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讨论中,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资询者和学习伙伴,建立起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
四、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课前作调查对比家乡环境的昨天和今天查图文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兴趣导入,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背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
1、人类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2、请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复习旧知,情景再现,尽快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直观、生动,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五、家乡环境的变化
探究思考,获取新知
调查活动:对比家乡环境的昨天和今天
活动方法与步骤(课前完成调查):
1、全班同学分成4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乡的环境变化。
2、各小组的同学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调查。
3、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
(1)调查人:调查对象:
(2)调查时间:
(3)调查地点:
(4)调查目的:
(5)采访时的谈话提纲
4、调查结果:
5、理论分析:
6、提出意见和措施:
7、写出调查报告:
8、交流讨论:
引导同学们在课后一定要认真阅读课外读“加强农药的环境监督刻不容缓”。
各小组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及自己的实际选题,课前完成调查。认真交流课前的调查,分析讨论,积极思考。组长组织同学分工合作,制定调查方案;
把调查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总结形成调查报告;
参加课堂讨论并作答。
引导同学们分析讨论他们课前准备的调查报告,然后交流回答问题,分析讨论是人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讨论。这种设置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采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认识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
六、发展生态农业
合作思考,再探新知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某生态农业村的结构。
分析讨论:
1、输入这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于哪里?
(答:农作物、生产者)
2、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哪里?
(答:沼气池)
3、图中处理农作物秸杆和处理粪便的方式,有什么优点?
(答:清洁、环保、高效)
4、这个村利用多余的肉、蛋、奶办起一家食品加工厂,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下脚料?
(答:用来作饲料,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等)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仔细观察某生态农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中各项以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回答问题。
从活动开始,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身边的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做到在利用环境的同时要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小结
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需要关注的农村问题有哪些?如何发展生态农业,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
4、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利于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八、作业
九、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关注农村环境,介绍了家乡的环境变化、发展生态农业,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本节内容里蕴涵着人文思想,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学习身边的环境状况以及如何发展生态农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今后应注意资料丰富、贴切,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要考虑到这节内容是八年级下后面的知识,这时的学生学习兴趣远不如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学生的参与面问题多作思考。
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知道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4、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的习惯。
6、让学生认识到人们认识化学变化是不断进步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化学反应伴随的现象。
难点:硫酸铜和铁反应的实验。
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两枚铁钉、镊子、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淀粉遇碘、铁钉生锈等化学变化。
提问:这些都属于什么变化?预设:化学变化。
提问:为什么说它们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呢?预设:都有新物质生成。
过渡: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哪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展示:硫酸铜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铜溶液(蓝色)。
讲述: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变成了蓝色。
提问: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配制成溶液后为什么变成了蓝色呢?讲述:硫酸铜溶液为天蓝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称胆矾、石胆、蓝矾。因为水中含有铜离子而呈现蓝色。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硫酸铜常用于炼制精铜,与熟石灰混合可制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有毒,成人致死剂量0.9g/kg。若误食,应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鸡蛋清等富含蛋白质食品解毒。
展示:展示硫酸铜和铁钉。
提问: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都有什么特点呢?预设: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铁钉为银色,且有金属光泽。
过渡:如果我们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展示:展示步骤:
仔细观察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并将其特点记录下来。
用镊子夹住铁钉,将半截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它们的反应。
两分钟后取出,仔细观察液体和铁钉有什么变化。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铜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冲洗。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总结:反应前反应后硫酸铜蓝色颜色变浅(颜色变绿)铁钉银色,有金属光泽有红色物质附着提问: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的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
讲述: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由此我们又一次得出了化学变化伴随着颜色的改变。
知识点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过渡: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变化都在进行着。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种种现象,请同学们仔细回忆都有哪些现象?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等。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化学变化伴随了哪些现象?预设:火柴燃烧发光放热、加热白糖的过程中颜色发生改变、白醋和小苏打反应伴随的"现象是产生气体。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化学变化还伴随一个现象就是有沉淀生成,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学到。
提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有发光放热或气体产生的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就是物理变化,而烧水过程中也会有气体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状态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总结: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展示:展示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插入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板书设计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
推荐访问:下册 教学设计 科学 科学下册教学设计7篇 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推荐7篇) 科学下册教案
热门文章:
- 党风党性警示教育内容2024-11-01
- 党风党纪自我剖析材料范文2024-11-01
- 党费收缴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4篇)2024-11-01
- 党费减免讨论会议纪要(2篇)2024-11-01
- 过党生日有感(4篇)2024-11-01
- 文化自信党员(5篇)2024-11-01
- 2024党员干部贿赂多少钱违法(3篇)2024-11-01
- 党管党员党管干部存在问题(2篇)2024-11-01
- 深入查摆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方面的不足(5篇)2024-11-01
- 党委班子画像报告(3篇)2024-11-01
相关文章:
- 一年级下册最新班主任工作计划(精选文档)2022-11-06
- 【优秀范文】小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4篇2022-11-08
- 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下册2022-11-15
- 2022年六年级下册我心愿优秀作文500字10篇(完整)2022-11-20
- 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班主任工作计划(完整)2022-11-21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11-23
- 2022年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完整文档)2022-11-27
- 初一下册语文教师教学总结(2022年)2022-11-27
- 2022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学总结2022-11-27
- 2022七年级下册学期数学教学总结【优秀范文】2022-11-27
- 2023历史教学设计案例3篇(范文推荐)2023-02-13
- 《春晓》教学设计五篇(精选文档)2023-02-14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9篇【优秀范文】2023-02-14
- 2023年度《倒数认识》教学设计6篇(完整)2023-02-14
- 2023年度《周庄水韵》教学设计9篇【优秀范文】2023-02-15
- 《搭石》优质教学设计9篇2023-02-15
- 2023年度争吵教学设计4篇2023-02-15
- 《穷人》教学设计7篇2023-02-15
- 2023年《老师,您好!》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2023-02-15
- 2023年度羽毛球教学设计9篇【精选推荐】2023-02-16
- 做一次科学实验作文三年级(全文完整)2022-11-29
- 科学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作文(6篇)2022-12-16
- 科学幻想作文精彩3篇【完整版】2023-02-13
-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电动玩具动起来》4篇(完整)2023-02-27
- 读科学发展观心得3篇(全文完整)2023-03-27
- 2023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十五篇)2023-06-25
- 2023六年级科学教案7篇(范文推荐)2023-06-28
- 小学科学上册科学教学计划17篇(2023年)2023-07-16
- 2023小学科学实验下册教学计划必备6篇(全文完整)2023-07-17
- 2023年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科学教案17篇(完整)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