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日教学设计汇编19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7-12 13: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日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之《元日》。教材解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元日》一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教学设计汇编19篇,供大家参考。

日教学设计汇编19篇

日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之《元日》。

教材解读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元日》一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寓理于叙事,含义深刻。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3个汉字“爆”“屠”“符”,理解诗中“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懂得整首诗的大意。

2、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吟经诵典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教学难点

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欣赏歌曲《小拜年》。

2、关注歌词:“正月里过新年,亲朋好友真高兴。家家户户来迎接,爆竹响连天。每一家每一户,贴上一副新对联。”从而初步理解“爆竹”“贴春联”的意思。

3、揭题,读懂诗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那“元日”就是哪一天呢?(提醒:“元日”并非现在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设计意图:解“元”字,旨在让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从而正确把握全诗。通过有层次的读,提醒学生每次读书都应有所收获。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体会其中的节奏。

2、指名读。关注准确、通顺。

3、再指名读。关注停顿、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一、二、四句末尾一字的读音,指导理解“押韵”,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融情想象,品读感悟

1、赏读诗中“画”。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时的哪些画面?

(2)交流共享。

【预设1】“燃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①读一读:这个画面你是从哪一句诗中读到的?

②写一写:识记生字“爆”。关注形声字,指导书写。

③说一说: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a、相机理解:“岁”,拓展诗句:

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b、理解“除”。

④忆一忆:听爆竹声,说一说:这是______的爆竹声。

⑤诵一诵:读诗句,感受喜庆。

【预设2】“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说一说,认一认:通过查资料的方法理解“屠苏”,指导识写“屠”字。

②想一想: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人物)(表情)地说:“______。”

③读一读,品一品:带着这般喜庆的感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诗句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觉?(“暖”)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

b、品味内心之暖

④说一说,吟一吟。

年轻人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老年人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孩子们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⑤升华理解再吟诵:简单介绍王安石推行新政时的内心之暖,齐诵诗句。

⑥结一结: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以想象促读。不仅要读懂诗句表面的意思,更要依托诗歌内容,放眼儿童当下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读说、读写有机融合,把诗歌读透、读厚,读出画面,继而读懂诗句蕴含的深意。

【预设3】“曈曈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

①说一说: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②提一提:哪个词语带给了你这样的感受?理解“曈曈”。

③解叠词: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字重叠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呢?

④小结吟诵:是啊,新年的第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起读这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

【预设4】“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读一读:这幅画面源自于哪句诗呀?学生读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猜一猜:观察书中插图,猜猜“桃”“符”的意思;
录音简介“桃符”的由来;
理解“新桃”“旧符”。

③写一写:识写生字“符”。

④读一读:出示课本彩图中的春联,指名读,齐读。

⑤贴一贴:欣赏春联,看看它们分别适合送给谁。

出示春联,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桃李满天下春光遍校园

勤学习春光好苦钻研幸福多

小结:这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愿望。齐读。

⑥对一对:

a、请学生关注以上春联,引导发现春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等特点。

b、根据春联的特点,对一对。

日教学设计 第2篇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

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查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谁来说说咱们过年都怎么过的啊?(各抒己见)(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拜年、收压岁钱、包饺子、买年画、贴倒福、守岁、蒸年糕、)

2、同学们,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设计意图】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者需着眼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过春节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适度回忆,并适时引导到要学古诗上来,这样使之有较强的求知欲,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新鲜感、探究欲。

3、出示古诗: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4、理解题目的意思:“元”是“初”“始”“第一”的意思,“日”就是指“日子”,“元日”就是指“第一天”。这一天既是指一年中的第一天,又是指正月的第一天,也是指春季的第一天,所以通常我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元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我们也把这一天称为“三元”。

5、读课题。读出你的感情。(老师看你满脸兴奋,你为什么这样读?)

【设计意图】过春节时每个人的心情无疑都是快乐的,让学生带着快乐、兴奋的心情朗读诗题,这样为全诗的学习打下一个感情基调。]

二、自学古诗。

过去我们学过很多的古诗,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说说方法: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结合工具书和资料理解诗意——展开想象,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这节课同学们继续使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不过今天老师提高一点要求,请同学们根据相关的资料自己读懂这首古诗,你能行吗?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说说诗歌中古人过年的习俗,从哪句话中读出的?

(3)查词典以及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理解疑难的字词。

(4)同学相互之间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要拥有自学能力,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储备,带着工具书、课外资料,带着自己的学习伙伴共同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诗歌的意思。

师:同学们刚才学得非常认真,现在是你们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了。

(1)、指名读古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很好,这位同学把这三个生字都读正确了。爆(bào)屠(tú)符(fú)。指导字的写法,注意结构匀称,横笔画较多,写时应当平行等距。

(2)、轻声读一读这首古诗,你有什么疑问?你知道古人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的?

(3)、质疑:屠 苏:屠苏酒

曈曈日:太阳初生时光亮耀眼的样子

桃 符:古代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桃符”后来就是指春联。

交流:古人过春节的习俗有: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新桃换旧符

(4)、说诗意:理解了诗中疑难的字词,那么诗歌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诗意: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每年春节人们总要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三、精读感悟,体会诗情诗景。

春节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期盼的节日,那么过春节时的气氛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热闹万分)

1、生自由朗读古诗,思考从诗中什么地方我们能感受到过年时那欢天喜地、热门万分的气氛。

师生交流:

(1)“爆竹声中一岁除”

你有过放爆竹的经历吗?读着这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放爆竹时那快乐的情景。)

(2)“春风送暖入屠苏”

师补充介绍: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
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从这我们知道喝屠苏酒不仅是为避邪,而且还为了庆祝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同时也是为了祝愿年长者更加长寿。想一想,在酒席上人们互相敬酒时,会说些什么呢?

(3)“千门万户曈曈日”

看到这普照千家万户的光辉灿烂的阳光时,你看到的仅仅是阳光吗?还有怎样的感觉?这阳光还象征着什么?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4)“总把新桃换旧符”

看到家家户户都贴着那红红的春联,你有什么感受?看看书上的这户人家门上对联写的什么内容?从这副对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过年了,你家门上都贴了什么春联?从自己家贴的春联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学生头脑中总会浮现出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而诗中的放爆竹、喝酒(屠苏酒)、贴春联,学生都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因此结合诗歌回忆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体验实际上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二者相得益彰。]

我们从过年时放爆竹、喝屠苏酒、迎红日、贴春联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到了过年时那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气氛,那么你能把这种快乐的滋味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同学们,古人常常以诗抒情,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结合王安石当年推行新法的政治抱负,你从哪些文字中体会出他喜悦的心情呢?

师生分析讨论,重点讨论“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着重体现王安石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过春节时那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而王安石借这首诗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则比较隐晦,学生也难以理解,因而教师直接陈述出,然后引导学生再回到诗中去体会王安石的政治理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我们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根据下列提示,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展开想象:

出示:

一年一度的元日又到了,王安石走出家门,沐浴着和暖的春风,迎着灿烂的阳光,感受着过年的喜庆。

(1)他看到孩子们正在放爆竹,……

(2)他看到每家每户都在喜气洋洋的喝着屠苏酒,……

(3)他看到新年初升的太阳……

(4)他还发现每家每户的门上都……

看到这样的"情景,王安石想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就象这和煦的春风一样正吹遍了千家万户,吹进了人们的心田吗?于是不由得诗兴大发,立即口占一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述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而学完全诗后提供几个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借这些画面的表述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走近了诗人,走进了文本,突破了教学难点。]

4、看到过年时的景象,联想到自己的政治抱负,诗人王安石是多么开心啊。你能把过年时欢天喜地的情景,诗人内心深外的喜悦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这么好的古诗难道不值得我们积累吗?引导生有滋有味地背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以读为本,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强调“读”,正是指点学生学习语文的正确有效的方法。在读中感知形象,在读中感悟语言;
在读中赏诗中景,在读中悟诗中情。

四、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结合工具书和资料理解诗意——展开想象,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设计意图】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因而在学完古诗后适时的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古诗的学习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元日》。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搜集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

3、阅读文章《过年的传说》。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的学习必须得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由学一篇引出另一篇甚至是相关联的多篇,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过年”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接着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工具书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诗歌的大意。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深入理解古诗,感悟诗句中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的节日景象。最后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进行相关的知识积累。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试图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

【教材简析】

本诗描写了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本诗中王安石借元日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日教学设计 第3篇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
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初步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读题,引用古诗解题:

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是太阳的意思。

2、题意。

二、探究阅读方法

1、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⑴很难读。

⑵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2、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归纳总结学习本课的有效方法:

⑴多读几遍。

⑵联系上下文、结合书上注释理解。

三、初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分两步解决问题:

⑴结合注释读明白。

⑵理解大意读通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阅读。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⑴生分段读古文、说古文的意思。

⑵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两小儿都是围绕太阳的远近来议论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学生评读。

2、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朗读的语调、速度、情感。

3、学生齐读。带着自己认可的情感朗读。

4、再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两小儿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5、朗读课文。合作读。教师择要板书: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6、讨论: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7、你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吗?

五、分角色表演诵读

注意读出两小儿辩斗的语气。

1、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对话。

2、分角色用书上的文言文对话。

3、同座位的同学互相对话练习。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

⑴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总结学习内容,渗透思品:

⑴通过学文,你知道了什么?

⑵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⑶思品渗透: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课外延伸

将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张贴到语文学习园地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教后反思】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日教学设计 第4篇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点拨]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师板书)。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⑴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⑵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⑴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⑶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⑷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⑴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两小儿辩日》

⑵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⑶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⑴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⑵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⑶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⑷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课件出示)

2、生读课件内容。

3、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近(大)远(小)

一儿远(凉)近(热)

日教学设计 第5篇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
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初步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读题,引用古诗解题:

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是太阳的意思。

2、题意。

二、探究阅读方法

1、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⑴ 很难读。

⑵ 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2、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归纳总结学习本课的有效方法:

⑴ 多读几遍。

⑵ 联系上下文、结合书上注释理解。

三、初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分两步解决问题:

⑴ 结合注释读明白。

⑵ 理解大意读通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阅读。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⑴ 生分段读古文、说古文的意思。

⑵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两小儿都是围绕太阳的远近来议论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学生评读。

2、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朗读的语调、速度、情感。

3、学生齐读。带着自己认可的情感朗读。

4、再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两小儿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5、朗读课文。合作读。教师择要板书:

大则近 小则远

故 晨午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

6、讨论: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7、你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吗?

五、分角色表演诵读

注意读出两小儿辩斗的语气。

1、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对话。

2、分角色用书上的文言文对话。

3、同座位的同学互相对话练习。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

⑴ 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总结学习内容,渗透思品:

⑴ 通过学文,你知道了什么?

⑵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⑶ 思品渗透: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课外延伸

将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张贴到语文学习园地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教后反思】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日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初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世纪等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2、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和生活相联系,熟练运用年、月、日。

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课本、观察讨论、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尝试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设计理念: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胡瑗先生的经学并重思想体现了他不仅重视知识传授,而且重视能力培养,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一脉相承。故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课前预习搜集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课堂交流、集体验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解决措施:

运用胡瑗商讨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小组,通过组内、班内交流合作解决重点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

解决措施:

观察年历表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观察闰年年份与四的关系,得出一般情况下判断闰年的方法,结合书上的注解学会整百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年历卡片若干,年历表一张,做一做练习题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

板书:年、月、日

二、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老师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预习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完成了吗?同学们一定懂得了不少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吧!谁来说一说。

1、指名说,同时其他同学验证(对照日历)

师:适当板书,大月31天:1、3、5、7、8、10、12月

小月30天:4、6、9、11月

2、小结学生的预习内容

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怎么记住这些大月和小月呢?

学生试着背一背。

你有什么方法,在四人小组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好吗?

3、学生交流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1)数拳头

(2)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3)回忆一年级儿歌: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指名说交流的方法。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办法记一记。

4、反馈练习:练一练

(1)(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5、你还知道哪些年月的知识

引出平年和闰年(板书)

提问:要知道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出示做一做:(2)

6、学生查找今年二月的天数并计算全年有多少天?

学生计算,师巡视。

生口答,师表扬计算简便的学生。

追问:明年二月有28天?是什么年?全年有多少天?

师板书:闰年366天,平年365天

三、学会判断闰年和平年

1、要了解是平年还是闰年就得查年历,真麻烦,老师不用查只要你报上年份,我就知道是平年还是闰年,信不信?谁来考考我?

老师能既快又准地说出来是因为我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只要仔细观察这份年历卡,一定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2、出示年份卡

3、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通常每隔四年闰一次)师用红笔标出闰年年份。

再观察闰年年份和4有什么关系?

提问:遇到末尾是两个0,即整百年呢?(提示学生看书上注解)

4、学生利用手中的年历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自我验证。

四、认识世纪和季度

1、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呢?

世纪 季度 旬等

2、指名说自己对上述时间单位的理解?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提示学生可以从知识方面或学习方法上来谈谈),你还想了解那些关于年月方面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提出问题:为何会有平年、闰年之分?

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希望下一期的读书活动我们能办一期关于年月日的手抄报。

六、布置作业

日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时长: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寓言故事,那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基本特征?(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如自然物(守株待兔)、人(刻舟求剑)。)

作者简介:

《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列子》原书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读一读:正音

辩斗dòu盘盂yú 沧 沧cāng 凉 凉 探汤 tāng 孰 为shú wéi 汝多知zhì乎

读一读: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和语气。

解词译句:

1、先在小组间按古文翻译的方法互译。

2、翻译时碰到的难词难句把它划出来。(显示重点)

议一议:解司译句。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辩论)。问其故(缘故)。

2、一儿曰:“我以(认为)日始出时去(距离)人近,而日中(正午)时远也。”

3、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4、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到)日中则(就)如盘盂(盛饮食的器皿),此不为(是)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清凉而略带寒意),及其日中如探(伸手)汤(热水),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孔子不能决(判定)也。

7、两小儿笑曰:“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多知(同“智”,智慧)乎?”

7、议一议:理解文意。

板书:

如车盖(大——早近) 如盘盂(小——午远)

沧沧凉凉(凉——早远) 如探汤(热——午近)

8、议一议:分段及概括段意。

一、(1)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二、(2-5)两小儿各抒己见。

三、(6-7)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9、议一议:研讨内容。

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为什么各有不同的结论?

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因而结果也就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孔子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着谦虚诚实的态度。

4、“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原文是“讥笑”的意思。

从孔子的`实事求是的谦虚诚实的态度上来看,是不应该“笑”的。我们还应该向他学习。

小结: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更需要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创新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永远腾飞!

堂堂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见两小儿辩斗( ) 而日中时远也( )

孔子不能决也( ) 及其日中如探汤( )

2、翻译句子(4分)

a、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b、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儿辩斗表现古人( )的精神。(2分)

4、“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 ) (4分)

5、这则寓言告诉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3、写出你自己对大自然的一些疑问?

日教学设计 第8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力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日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诵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课前难点:

运用工具书独立完成预习。

课前准备:

对联积累,能够诵读对联。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张老师第一次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精读古诗、领悟诗情、想象意境。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指导书写:

新:注意左半部的下半部是“小”上有一横。

换:注意右半部的下半部不是“央”。

六、趣味作业,拓展延伸。

采访爷爷奶奶等长辈,了解他们小的时候是怎样过年的,与自己相比有哪些不同,写成采访日记。

七、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送旧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 元旦:公历一月一日

焕然一新 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言行相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

日教学设计 第10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力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日教学设计 第11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力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日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
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初步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读题,引用古诗解题:

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是太阳的意思。

2、题意。

二、探究阅读方法

1、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1) 很难读。

(2) 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2、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归纳总结学习本课的有效方法:

(1) 多读几遍。

(2) 联系上下文、结合书上注释理解。

三、初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分两步解决问题:

(1) 结合注释读明白。

(2) 理解大意读通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阅读。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 生分段读古文、说古文的意思。

(2)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两小儿都是围绕太阳的远近来议论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学生评读。

2、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朗读的语调、速度、情感。

3、学生齐读。带着自己认可的情感朗读。

4、再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两小儿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5、朗读课文。合作读。

教师择要板书:

大则近 小则远

故 晨午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

6、讨论: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7、你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吗?

五、分角色表演诵读

注意读出两小儿辩斗的语气。

1、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对话。

2、分角色用书上的文言文对话。

3、同座位的同学互相对话练习。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

(1) 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2)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总结学习内容,渗透思品:

(1) 通过学文,你知道了什么?

(2)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思品渗透: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课外延伸

将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张贴到语文学习园地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教后反思】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日教学设计 第13篇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a谁学下棋?

b怎么学下棋?

c学得结果怎么样?

d《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日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诵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课前难点:

运用工具书独立完成预习。

课前准备:

对联积累,能够诵读对联。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张老师第一次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精读古诗、领悟诗情、想象意境。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指导书写:

新:注意左半部的下半部是“小”上有一横。

换:注意右半部的下半部不是“央”。

六、趣味作业,拓展延伸。

采访爷爷奶奶等长辈,了解他们小的时候是怎样过年的,与自己相比有哪些不同,写成采访日记。

七、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送旧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 元旦:公历一月一日

焕然一新 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言行相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

日教学设计 第15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并理解诗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学生说说过年时会做什么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点评环节

学生说说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

学习生字词

自由读诗歌,画出不会读的词语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生字词,其他小组帮忙解答

小组PK读古诗

学生点评

理解题目以及诗句大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的意思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的意思

3、小组讨论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以及诗句的意思

4、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分层训练环节

1.自主完成练习.

2.在老师展示其他同学作业时,认真倾听。

◆拓展延伸环节

齐读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总结反思环节

1、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2、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日教学设计 第1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协助学生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年历、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是个有意义的日子,能和这么多可爱的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我一定要把这个日子记住,今天是哪年几月几日呀?现在是20xx年3月x日xx时xx分xx秒(板书),黑板上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

2、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或者是叫你难忘的日子?

二、自学提示一

交流汇报

(一)认识年历

时光快车看大家对年月日这么感兴趣,准备送给大家一份礼物,这可是他记录时间的法宝,你知道是什么吗?(年历)年历上面记录了月份、日期、星期、节日等等。

教研活动

(二)大月、小月、特殊月的探究

1、大家可别小看它,它里面可是藏着许多的小秘密呢!接下来就让们火眼金晶看年历,自己先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是火眼金睛队!

2、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1)一年有12个月

(2)一月有31天。(哪些月也有31天?总结有31天的月份是1、3、5、7、8、10、12月)

(3)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月

(4)2月份有28天

3、刚才我们发现的是20xx年年历上的小秘密,那么其他年份的年历是不是和今年一样呢?火眼金睛,继续行动!

眼见为实,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近几年的一些年历,我们一起在他们身上找找答案吧!

4、小组汇报:对照20xx年的天数统计表,哪一个小组的统计结果和20xx年统计表一样?请派一名代表说说你们小组统计的是哪一年;哪个小组的统计结果和20xx年统计表不同?哪里不同?(2月)你们统计的是哪一年?

5、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知道了:除了2月份,其他各个月在不同年份中天数是一样的,大多数年份2月份有28天,也有些年份的2月份是29天。

6、全年天数:一年有多少天?是每一年都有365天吗?

7、在今年这365天里,有一天一定是大家最想喜欢的,那就是你的生日,火眼金睛找生日,请大家在10秒中内圈出你的生日,开始!

自学提示二

教研活动

(三)大月、小月记忆方法

1、谁生日的月份有31天,谁生日的月份有30天?

2、大家知道吗?每月有31天的这些月还有个名字呢,叫做“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特殊的月份。

3、谁妈妈的生日是在大月?有的同学去日历上找啦,怎样很快地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呢?我们先来看看在一年12个月中,大月、小月和2月是怎样排列的,老师把大月涂上了红色,把小月涂上了黄色。

4、观察统计表,想想,怎样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5、学生汇报,老师总结方法:

方法一:拳头法(带领全班一起数,自己再数一数,同座之间数一数,全班再一起数一数)

方法二: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6、反复练习记忆:

(1)自己选择喜欢的一种方法记住它。

(2)同座之间互相背一背、数一数

(3)大家来挑战(我出题,你判断)

检测(略)

(五)新课小结:有没有感觉现在浑身充满了知识的力量?能量越大责任越大,我们的一位老朋友,现在正犯愁呢,让我们去帮帮他好吗?(引出喜羊羊)

三、巩固应用

1、判断题:

(1)每年都是365天()

教研活动

(2)24个月就是两年()

(3)小明说他的生日是4月31日()

3、拓展练习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几月几日?6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 几日?

(2)小明说:"妈妈说我的生日是元旦的前一天,我是哪天过生日呢?

(3)这批牛奶的生产日期是:20xx年2月18日,保质期为:六个月,这批牛奶今年几月份过期?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日教学设计 第17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力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日教学设计 第18篇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真书写全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3、,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尝试“讲诵写吟”古诗。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人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

设计理念: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2、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开放学法,引导学生讲诵写吟古诗。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开门见山,出示诗题——“元日”。

谁来猜猜“元日”是什么意思?

学生猜测。(如果有学生说对了,问一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相机表扬课前预习充分的同学。注意与“元旦”区别开。)

查字词典,共同理解:“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2、联系生活,说一说现在春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

学生回忆、叙述。

3、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解诗题。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样就能知道这首诗大概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过渡:下面咱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宋代的人在春节时都干些什么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猜诗题意思让学生区分元日与元旦,问题来自学生,解决于学生,印象深刻。回忆生活中春节的习俗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渗透了民俗文化的教育,营造了一种氛围,为下面解读诗文做了铺垫。教师的小结很好地提炼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授人以渔。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

二、诵诗文

1、出示全诗,学生自读。

2、检查自读效果。

①请个别学生读全诗,其他学生纠正读错的字音。(师相机教学“爆、屠、符”三个生字)

②共同探讨如何停顿。(如:爆竹声中∕一岁除)

③齐读一遍,然后同桌互读,师生对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顺)

3、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诵诗文。

古诗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诵读古诗是古诗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诗的含义,那我们就能诵读得更传神。

(本环节设计意图:古诗的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大量地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的过程中解决生字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育契机,巧妙地穿插。教师的小结仍然是一种授之以渔。)

三、明诗意

1、齐读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意。

3、全班交流,提出疑问: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其他组可以解答,大家都解答不出,教师可以运用查字词典、看图片、补充阅读资料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看图理解“曈曈日”、补充资料理解“屠苏”等等。)

4、小组再次合作,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5、每组派代表说诗意,比一比哪个组说得既正确又有文采。

6、全班整合,取长补短,共同明晰整首诗的意思。

7、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明诗意。

理解诗句的内容,弄明白整首诗的意思,也是古诗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诗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诗意的理解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孩子自己能理解的老师不说,孩子能帮助孩子的,让孩子自己解决,相信孩子有这个能力。大家都有疑问的,教师要教给孩子解决的方法,如看图理解,补充资料理解等等,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教方法不教答案。对于整首诗的意思述说教师要求有文采,这是非常重要的,死板的翻译就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古诗意蕴深远,翻译成白话文也应该文质兼美。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在这样的翻译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师的小结过渡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下面体会诗情做铺垫。)

四、悟诗情

1、集体诵读全诗。

2、谈一谈:诗人是怎样来表现春节的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色的风俗、景物来表现的?

学生讨论交流。(抓住放爆竹、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动人场景)

3、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想表达什么呢?

学生议一议。

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再谈一谈。

4、教师补充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和学生共同探讨,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更表现了诗人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

5、再读全诗,体会情感。

6、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悟诗情。

我手写我心,诗人在诗中总是寄托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一定要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所有环节中,教师时刻不忘让学生诵读,通过学生一遍遍的诵读,逐渐走入诗人的内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关键的场景进行理解,通过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把握人物思想,升华诗情。教师的小结在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写作教育,强调写作时的真情流露。学生带着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感悟,吟诵古诗,自然能读出这首诗的味道。)

五、课堂延伸与作业

1、采用多种形式吟诵《元日》。

2、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元日》1遍。

3、你来吟我来喝:吟诵春联。

4、动笔写一写《元日》这首诗所表现的春节欢乐场景。

(本环节设计意图:强调对古诗的吟诵、书写,读好书、写好字。前一课刚刚学了春联,所以设计了一个吟诵春联的环节,既是对诗的内容的一种延伸,也是对中华经典文化的一种推崇。最后的写训练的不仅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学生对诗文解读的一种检测。)

(整节课以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主线,以讲、诵、写、吟古诗为实践,让学生学会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元 日 王安石

解诗题 诵诗文 明诗意 悟诗情

日教学设计 第19篇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三、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检查学习效果,出示课件:

(1)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问其故。

l及日中则如盘盂。

l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孰为汝多知乎?

l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l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l孰为汝多知乎?

3.理解全文的意思。

4.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争论的问题:

人物

观点

依据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填上表。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找到了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知道他们不同观点的依据,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结论不一样的道理。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丛书《日近长安远》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

2.完成下表。

问题:

观点

依据

3.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考很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京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京都却无法亲近。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汇编 日教学设计汇编19篇 日教学设计(汇编19篇) 日教案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