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人教版教学设计中学6篇
人教版教学设计中学第1篇(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二)教具惯性球、惯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教学设计中学6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教学设计中学 第1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人教版教学设计中学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3、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观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惯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
2、虚拟想象 强化概念
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
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讨论。
正在进行比赛的运动场上,所有的球离开球拍后,因没有惯性而无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都将无法进行。
离开枪口的子弹,因没有惯性无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开枪者自己的眼前。美国霸权者最先进的核弹,如果正用来打击别国,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灭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离开地面的人因没有惯性而不会随地球一起运动,当他重新落回地面时,将落在原位置的西边。假如一个中国人离开地面数小时,当他降落到地面时,或许已经站在加拿大的国土上。
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真理难有深刻的理解。虚拟情景以其"虚"、"谬"、"奇"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虚中见实,无中见有,从反面看到真实的直观,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
3、比喻联想 深化概念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的惯性都始终存在。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即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时,它的惯性岂不消失了吗?"要消除这样的疑问,无论用理论的推导或实验的证明都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解除疑问。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本领,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即使在劳动,阅读的本领照样存在;每个人都有睡觉的习性,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睡觉,即使在学习,睡觉的习性仍旧存在。同样的道理,物体有惯性,即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它的惯性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罢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惯性始终存在。
4、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惯性 惯性定律区别)
比较是物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学生容易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起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对比如下:
区别:1、前者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后者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2、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后者只有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5、实例分析 应用概念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概念,这只是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用惯性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车突然开动、刹车、转弯时,车内乘客的倒向如何?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分别向前跳远和向后跳远,哪一次跳得更远?
4)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向外掷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掷出,哪一次掷得更远?
5)在匀速、加速、减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竖直上跳,当他落下时,分别落在原位置的哪一侧?
上述各例,从惯性知识的单一应用,到惯性与速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简单的匀速问题到较复杂的变速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讲解中,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惯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板书设计
一、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迅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一切物体:固态、液态、气态
任何情况下: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匀速变速
二、惯性现象
三、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定律:在不受力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人教版教学设计中学 第3篇
【设计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课堂中的教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
【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则】
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情境教学法。
【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惯性
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质疑,引出新课。
当你乘车时,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汽车紧急刹车时,你会突然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要认识这个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惯性。
演示书本p28实验探究:
1、笔帽实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课本橡皮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教师增加实验:
3、移动水杯实验————液体具有惯性。
4、口吹纸筒实验—————气体具有惯性 。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以及惯性与力的区别。
二、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2、通过幻灯片适当练习各种惯性现象的描述
⑴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这是为什么?
⑵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的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⑶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学生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学生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学生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学生表演:(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开心看到精彩的表演。将惯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然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学生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
学生表演:(该实验前半段应该说非常成功,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候,车内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学对于此惯性现象的描述也挺具体。但后半段关于汽车转弯的各种姿态变化描述却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刚接触惯性的学生而言,解释这么复杂的变化还稍显牵强。所以在这里如果换成悬挂的小球的动向变化可能会更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本堂课开始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展示推出一切物体,且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实验简显易懂,课堂效果理想。实验是学习抽象的惯性概念的思维支撑点。
在本课的重难点突破中,还是选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来展现他们在课堂中的所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是关键的所在。教师应立足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学生课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课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人教版教学设计中学 第4篇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浙教实验版七年级(下)科学课本第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二课时惯性。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联系。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情分析:
对于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科学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例举证明惯性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并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实验探究,感知惯性的存在。
2、探究人类生活常见事例,认识惯性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利用和防止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的有关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
1、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
2、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准备:硬纸板 纸条 笔帽棉花 棋子玻璃杯 惯性演示器 尺子水槽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趣设疑,导入主题
1、观看录像:另类车祸
设疑:为什么已经刹车了,车还会开出这么远?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请同学们来看小魔术,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在纸板上放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观察思考原因,边演示边设疑:鸡蛋到哪里去了?你可知道其中的奥妙?
设疑:鸡蛋为什么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是失去摩擦力了吗? 还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鸡蛋吸住了嗯呢?
设计意图:激趣、设疑,引题,既使学生自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二)、播放flash动画,引人入境
播放惯性小车和气体的惯性(烟圈)动画片,辅以讲述。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惯性的存在。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体验惯性的存在
分组实验:明确目标,介绍器材,学生实验体验惯性存在。
[设计实验]目的:证明惯性的存在
器材:玻璃杯、尺子、硬纸板、水槽、水、纸条、笔帽、棋子。
要求:
(1) 自主设计多种实验。
(2) 尽可能充分利用实验器材。
(3) 用简要的语言解释现象。
讨论、交流、展示学生的实验及解释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惯性,并引导学生得出惯性的概念。
设计意图: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是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同时使学生对惯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将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四)、点拨精讲、解难析疑
视频“人以不同的速度碰到石头和人踩上西瓜皮摔倒的搞笑flash动画”。
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学生发问、思索,两者为什么有差异呢?由此可猜想惯性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尽情猜想可以从不同方面自由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他们的多向思维提供空间,激发他们课后自主探究,敢于猜想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将为他们敲开科学探究之门。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摩擦力与本节内容相联系。
引出: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设疑:那么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想)
演示: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步骤和现象,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弄清惯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突破难点。
(五) 、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
列表让学生比较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六)、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发问: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虚拟想象,强化概念。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七)、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
C、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水平放置的密闭玻璃管内充有水,它的中间有一气泡,如图所示,当玻璃管由静止向右沿水平方向运动时,气泡相对玻璃管( )
A、向右运动B、向右运动C、保持不动 D、无法判断
设计意图:培养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加强同学间的交流。
(八)、创新交流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惯性有关?你的收获、感受以及你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师生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教学设计中学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3、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观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惯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
2、虚拟想象 强化概念
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
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讨论。
正在进行比赛的运动场上,所有的球离开球拍后,因没有惯性而无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都将无法进行。
离开枪口的子弹,因没有惯性无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开枪者自己的眼前.美国最先进的核弹,如果正用来打击别国,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灭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离开地面的人因没有惯性而不会随地球一起运动,当他重新落回地面时,将落在原位置的西边.假如一个中国人离开地面数小时,当他降落到地面时,或许已经站在加拿大的国土上。
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真理难有深刻的理解.虚拟情景以其"虚"、"谬"、"奇"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虚中见实,无中见有,从反面看到真实的直观,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
3、比喻联想 深化概念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的惯性都始终存在.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即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时,它的惯性岂不消失了吗?"要消除这样的疑问,无论用理论的推导或实验的证明都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解除疑问.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本领,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即使在劳动,阅读的本领照样存在;
每个人都有睡觉的习性,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睡觉,即使在学习,睡觉的习性仍旧存在.同样的道理,物体有惯性,即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它的惯性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罢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惯性始终存在.
4、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惯性 惯性定律区别)
比较是物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学生容易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起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对比如下:
区别:
1、前者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后者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2、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后者只有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5、实例分析 应用概念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概念,这只是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用惯性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车突然开动、刹车、转弯时,车内乘客的倒向如何?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分别向前跳远和向后跳远,哪一次跳得更远?
4)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向外掷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掷出,哪一次掷得更远?
5)在匀速、加速、减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竖直上跳,当他落下时,分别落在原位置的哪一侧?
上述各例,从惯性知识的单一应用,到惯性与速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简单的匀速问题到较复杂的变速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讲解中,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惯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
(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
(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人教版教学设计中学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实验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实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新课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
1、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
方法2 :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
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惯性。
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
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
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
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
2) 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
3) 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
2、惯性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录像]烟圈实验
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改变了运动状态)。
由上面实验分析得出:
“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静止、运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
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惯性现象的分析
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演示]惯性小车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
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
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请学生举出实例。
三、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阅读教材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实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热门文章:
- 党风党性警示教育内容2024-11-01
- 党风党纪自我剖析材料范文2024-11-01
- 党费收缴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4篇)2024-11-01
- 党费减免讨论会议纪要(2篇)2024-11-01
- 过党生日有感(4篇)2024-11-01
- 文化自信党员(5篇)2024-11-01
- 2024党员干部贿赂多少钱违法(3篇)2024-11-01
- 党管党员党管干部存在问题(2篇)2024-11-01
- 深入查摆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方面的不足(5篇)2024-11-01
- 党委班子画像报告(3篇)2024-11-01
相关文章:
- 2023历史教学设计案例3篇(范文推荐)2023-02-13
- 《春晓》教学设计五篇(精选文档)2023-02-14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9篇【优秀范文】2023-02-14
- 2023年度《倒数认识》教学设计6篇(完整)2023-02-14
- 2023年度《周庄水韵》教学设计9篇【优秀范文】2023-02-15
- 《搭石》优质教学设计9篇2023-02-15
- 2023年度争吵教学设计4篇2023-02-15
- 《穷人》教学设计7篇2023-02-15
- 2023年《老师,您好!》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2023-02-15
- 2023年度羽毛球教学设计9篇【精选推荐】2023-02-16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2-11-27
- 2023年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4篇2023-02-12
- 2023年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练习7篇2023-02-14
-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3篇(完整文档)2023-02-27
- 202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五篇【完整版】2023-03-11
- 人教版初二物理课件五篇(全文)2023-03-15
- 2023年度七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0篇2023-03-19
- 2023年度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人教版3篇2023-03-26
- 2023《小摄影师》|人教版8篇2023-04-04
-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课件7篇2023-04-07
- 【优秀范文】关于中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的检讨书3篇2022-11-06
- 21世纪中学生演讲比赛(完整文档)2022-11-08
- 【精选推荐】中学生在学校抽烟被捉检讨书范文5篇2022-11-10
- 2022年中学生洗碗日记2022-11-13
- 2022年中学生日记350字(范文推荐)2022-11-13
- 2022年中学学生日记600字(完整文档)2022-11-13
- 2022年中学生日记600字(2022年)2022-11-22
- 2022年度关于中学生优秀日记2022-11-22
- 中学生日记600字大全2022-11-22
- 中学生日记格式怎么写(完整)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