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10篇(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教学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10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 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 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 ,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 (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 )、 ( ,)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3)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
(3,0)——(1,1)——(0,3)——(3,5)——(6,4)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 (12,11)、(13,0)、 (6,11)、 (5,10)、 (14,5)、 (6,9)
3、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我通过“变异”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
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
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以学生对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尝试性探索为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构成了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注意:引出问题≠发布指令、问题意识≠简单发问、问题化教学≠问答式教学、虚拟问题情境≠虚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消灭问题。)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一、任务呈现
1、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现在能否请大家来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现在,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画二个三角形。
3、每个同学都观察一下自己画的三角形,它们都一样吗? 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画的三角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下?它们一样吗?
说一说,大家画的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一样吗?
4、现在你能不能猜猜看,这些三角形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不一样,那么,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后,它们的大小可能会一样吗?
猜测:
一样
不一样
不能确定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
二、尝试操作与探究
1、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来探究,可能更方便? 可以先对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探究
2、现在能不能把自己得到的结果进行一下简单的交流? 现在大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3、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论会有不同呢?
想一想,我们刚才再用量角器进行验证的时候,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能尽可能地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下面你们准备怎么做?
(提示:用怎么样的方法来减少角的度量的时候带来的误差?)
4、通过这一次操作,现在又得到了哪些数据?大家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新的发现?能否交流一下?谁能将自己的探究观察演示给大家看?
现在得到的结论是?
5、讨论一下,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 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故事引入《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吧!聪明的阿里巴巴赶走了四十大盗,和女仆莫吉娜来到了强盗们藏宝的山洞。洞的尽头有两扇巨大的石门,紧紧地关着,阿里巴巴和莫吉娜使出浑身的力量,可石门纹丝不动,怎么办呢?忽然阿里巴巴看到这两扇石门上刻着许多文字和数字。阿里巴巴笑了,他兴奋地告诉莫吉娜:“我找到了打开宝库之门的密码了!”莫吉娜和阿里巴巴打开了宝库的大门,把强盗的宝藏分给了乡亲们。那你们知道开启宝藏的密码吗?
(同学们举手)看来有的同学知道有的`同学不知道,阿里巴巴看到这些数字和文字乐了,他找到了开启宝库的密码,那这些数字和文字有什么关系呢?不知道密码的同学你们想知道吗?知道密码的同学你们想不想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呢?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像这样的数字。
2.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板书:(3 ,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二、通过多种练习(课件)
三、解决上课时的难题《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利用一个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的王国,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创设了本班学生的座位位置的情境,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同时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同学的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总之,整堂课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单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让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而没有让学生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这部分比较欠缺。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 第4篇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
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
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 第5篇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2)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3,0)——(1,1)——(0,3)——(3,5)——(6,4)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12,11)、(13,0)、(6,11)、(5,10)、(14,5)、(6,9)
2、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
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 第6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XX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XX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 第7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培养空间观念。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旧知,拓展新知
教具准备:
课件:有关位置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请同学们看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出示:体育课上,同学们站成方队,小文站在正中间,她的位置可用数对(3,3)表示,请你算一算,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共有25位同学。这个同学站在第3列,说明一共有5列。她站在第3行,说明一共有5行。所以是5乘5等于25人。
师:你说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有关位置的知识。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想一想,填一填。
A、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3,4)表示,小红坐在第1列第6行,用(,)来表示,用(5,2)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B、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
(4,1)中的4表示第4列,则1表示(),(2,7)表明王兵坐在第()列第()行。
2、做练习一的第3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理解重要地名的索引,看懂地名的具体位置,明确左边是16页的A、B两列,右边是17页的A、B两列,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天文馆、少年宫、五爱城所在的区域。(2)你能像“地名索引”中那样表示出游泳馆、邮电大厦、医院、红星剧场和火车站所在的位置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汇报。
3、做练习一的第4题
(1)照样子写出下图中字母的位置。
A(5,8)B(,)C(,)D(,)
(2)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A(5,9)B(2,1)C(9,6)D(1,6)E(8,1)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提示第6题的(1)题: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注意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提示第7题: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学校以东300米在什么地方?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说一说你的收获?
到生活中走一走,把生活中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问题,写成数学周记的形式。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正确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也有个别同学因粗心而失误,应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 第8篇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公式以及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课题。
1、口算:2π 9。42÷π 12。56÷π
2、已知圆的半径是2。5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2米,宽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出示场景图: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你们会计算吗?
课题引入:我们已经学会的圆周长的有关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圆的面积的含义。
问题:同学们还记得面积所指的是什么?(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前学过长方形面积的含义是指长方形所围成平面的大小。那么,圆的面积的是指什么?(圆所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问题:怎样求圆的面积呢?(学生提出办法,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问题:我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度量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也就是割补法,把圆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怎样分割呢?(教师出示场景图)问题:这三位同学是怎样分割的?你知道他们的做法吗?(学生回答,老师给予肯定。)
教师拿出圆的面积教具进行演示:
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二份,再把每一个等份分成八等份,一共16份,每份是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并写上号数,然后把这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试操作,把学具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把第1份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即原来的半份)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右边,这样就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强调:如果分的等份越多所拼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问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圆的半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这样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你能求出这个圆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总结:我们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面积的大小就是:再次强调:
(1)拼成的图形近似于什么图形?
(2)原来圆的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3)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的长?
(4)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哪部分?
(5)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可以写成:S=πr2
3、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师:我们回头看刚才的问题,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问:这里要求圆形花坛的面积,条件是否具备?我们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出示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cm,它的面积是多少?
问题:你能利用内圆好外圆的面积求出环形的面积吗?
学生读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圆环的面积我们可以怎么办?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是否具备?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完成,老师选代表
回答问题,在黑板上演示计算方法,集体纠错。)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半径2分米。
直径10厘米。
(1)先提问:题目只告诉圆的直径,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样算?)
(2)强调书写格式,运算顺序与单位名称。
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并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如果题目只告诉直径也就先求出半径再按公式S=πr2计算。
四、课堂小结
总结: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经常需要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化地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杯子的横截面为什么是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另外,我们在前面也学习了如何求圆的周长,需要注意的是:
(1)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前者是二维的概念,而后者是一维的概念。
(2)求圆面积的公式是S=πr2,求圆周长的公式是C=πd或C=2πr;
(3)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 第9篇
教材分析:
“合理存款”是在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折扣、利率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活动课。
活动构成:
1、明确问题。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这一问题展开,该问题共蕴含着三个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及资金用途。
2、收集信息。主要包括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教育储蓄存款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的利率,国债的购买及其利息的计算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信息。
3、设计方案。就是从收集到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相关实用信息,设计出具体的、不同的储蓄存款方案。
4、选择方案。即从上述各种可行性方案中选取收益的,化方案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时的总收入。教材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相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的同时,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2、学习综合运用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活动重、难点:
使学生能自主探索合理存款的收益问题的方法。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台计算器。
一、旧知铺垫,引入活动
1、复习:杨晨用8000元一年期存款的利息买了一台复读机,这台复读机的价格是多少?
8000×2。25%×1×(1—20%)=160元
问:算式中,本金和利息各是多少元?2。25%、20%各表示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渠道或方式了解到的?
2、引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还可以让本钱增值。存款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存款,获得的收益也会不一样。现在有一个问题:妈妈准备给小灵存1万元,供六年后上大学用,同学们计算分析一下,应该选择哪种存款方式收益?为什么?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案
1、小组合作探究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选择存款期限长的,这样利息会高一些。
生2:定期存款要考虑利息税。
生3:国债和教育储蓄免征利息税,都可以考虑。
生4:国债的利率比教育储蓄的利率相对低一些,可以优先考虑教育储蓄。
师:课本第111页有两个表格,请同学们再次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聪明才智,按照你们的思路设计存款方案,看看哪些方案的存款利息较高。
3、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4、每组交流一种方案,说说这种方案为什么取得的利息高而且合理。
师:(根据汇报)看来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合理获得利息的存款方式。根据大家的汇报,老师把各小组化的方案整理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
问:对比后,你有哪些想法?如何存款算是合理的?定期存款方案为什么不考虑了?
学生各抒己见。
师: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存款有许多方式。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研究,认真发现,就能获取的方案,让存款合理的获利。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方案是六年后才取这笔钱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1万元钱,这1万元四年内不使用,四年后可能会随时取出。请同学们为老师设计一个存款方案,使方案获益。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2、学生汇报,学生评述。
四、活动结束,畅谈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2、你还有哪些需要?
教学反思:
本活动分为课前、课时两部分。课前涉及调查与收集信息活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网络、电话以及银行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得了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利率和相关规定,为课时讨论方案、设计方案、和选择方案做好了准备。课时,教师重点结合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促使学生整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并为设计教育储蓄存款方案提供合理的理由。
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共同设计方案,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讨论逐步认识到,由于教育储蓄和国债都免征利息税,所以相对同期的定期存款,他们的收益相对较高。但由于国债和教育储蓄对存期和提取具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为了实现本笔存款收益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先后设计出了四种方案,并通过小组汇报形式交流互动,具体算出到期的收入。反馈结果后,教师还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自己有钱,想怎样投资,在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投资意识。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 第10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学生计算后汇报:===…=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预设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设计意图:先从观察图象入手,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最后结合正比例图象,把数据与点联系起来,根据图象,不用计算就能找到一个量的值所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题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数学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10篇 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六年级(合集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
- 党风党性警示教育内容2024-11-01
- 党风党纪自我剖析材料范文2024-11-01
- 党费收缴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4篇)2024-11-01
- 党费减免讨论会议纪要(2篇)2024-11-01
- 过党生日有感(4篇)2024-11-01
- 文化自信党员(5篇)2024-11-01
- 2024党员干部贿赂多少钱违法(3篇)2024-11-01
- 党管党员党管干部存在问题(2篇)2024-11-01
- 深入查摆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方面的不足(5篇)2024-11-01
- 党委班子画像报告(3篇)2024-11-01
相关文章:
- 2023历史教学设计案例3篇(范文推荐)2023-02-13
- 《春晓》教学设计五篇(精选文档)2023-02-14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9篇【优秀范文】2023-02-14
- 2023年度《倒数认识》教学设计6篇(完整)2023-02-14
- 2023年度《周庄水韵》教学设计9篇【优秀范文】2023-02-15
- 《搭石》优质教学设计9篇2023-02-15
- 2023年度争吵教学设计4篇2023-02-15
- 《穷人》教学设计7篇2023-02-15
- 2023年《老师,您好!》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2023-02-15
- 2023年度羽毛球教学设计9篇【精选推荐】2023-02-16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2-11-27
- 2023年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4篇2023-02-12
- 2023年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练习7篇2023-02-14
-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3篇(完整文档)2023-02-27
- 202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五篇【完整版】2023-03-11
- 人教版初二物理课件五篇(全文)2023-03-15
- 2023年度七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0篇2023-03-19
- 2023年度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人教版3篇2023-03-26
- 2023《小摄影师》|人教版8篇2023-04-04
-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课件7篇2023-04-07
- 2022年数学教学计划2022-11-08
- 数学科任老师年度总结2022-11-13
- 3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推荐)2022-11-24
- 2022年5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2-11-24
- 2022数学系最好大学排名2022-11-28
- 数学教师教育报告2022-12-05
- 一年级数学教案3篇2023-02-12
- 2023年度一年级数学教案8篇(2023年)2023-02-12
- 2023年度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9篇2023-02-13
- 202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篇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