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窦娥教学设计19篇(全文)

发布时间:2023-07-16 12:15:03 来源:网友投稿

窦娥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窦娥教学设计19篇,供大家参考。

窦娥教学设计19篇

窦娥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
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

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 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 、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 、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
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
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
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
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㈠女生齐读 [ 端正好 ] ,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男生给出答案,明确』

“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㈡揣摩试读 [ 滚绣球 ] ,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1 、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2 、老师范读

3 、『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㈢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 [ 叨叨令 ] 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

[ 快活三 ] 、 [ 鲍老儿 ] ,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窦娥教学设计 第2篇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习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和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3.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4.欣赏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第四折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教师点拨: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生字词和有关元杂剧的知识。

三、朗读比赛,熟悉课文(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表演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戏,开展分角色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依据戏剧的易于朗诵与表演的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比赛,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并且加深对元杂剧特点的了解。

四、品味鉴赏

1.窦娥之美——赏析悲剧形象,感受悲剧魅力。

问题:你发现窦娥有哪些美的地方?她的哪些地方震撼你的心灵?(要求结合剧情圈点勾画,梳理窦娥的言行心理活动,整理归纳其性格特征,了解其悲惨遭遇)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1)正直善良,义重情深对自己的亲人,窦娥异常温存,关心备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婆婆病了,她熬药送汤;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就赶紧阻拦衙役,情愿屈招药死“公公”;
被押赴刑场时,她央求刽子手绕到后街去走,怕婆婆见了伤心;
见婆婆后,她不顾自己死将临头,还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

(2)刚强自守,决不妥协当蔡婆婆迫于张驴儿父子的淫威欲招其父子入门时,窦娥坚决不从,毫不退让,反复劝告婆婆说明窦娥有主见有立场,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倔强刚烈,顽强反抗前往法场受刑时,她指斥天地鬼神,实际上是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责,对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来说,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临刑前,她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说自己的冤屈她至死也不放过张驴儿,变成鬼也要为自己鸣冤昭雪。

(4)悲惨不幸窦娥三岁失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婚,十九岁丧夫,二十岁冤死刑场窦娥的遭遇让人怜悯同情,唏嘘落泪。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个遭遇不幸但灵魂美好,心地高尚,令人敬佩的封建社会的下层妇女这样一个可爱生命的毁灭实在可悲,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窦娥的悲剧引发人们深思,当时善恶、清浊与社会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了什么程度!

2.窦娥之冤——探讨悲剧根源,把握悲剧主题。

问题: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发言)

师生归纳明确:

(1)巨债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其父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巨债而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剧中赛卢医同样是难以忍受巨债的重压而心生恶念,谋害债主蔡婆婆,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偶然碰到救了,从而张驴儿父子就狼入蔡室这些偶然事件背后是元代社会巨债盘剥的泛滥和社会管理的失序。

(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

(3)吏治的腐败,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不管青红皂白严刑逼供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即处死窦娥。

(4)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巨债、流氓地痞和奸臣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窦娥的冤案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清浊不辨,善恶颠倒,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善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3.《窦娥冤》之美——赏析悲剧艺术,体会悲剧特色。

(1)理解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问题: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学生朗读“三桩誓愿”部分,讨论明确:

①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②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寄托作者鲜明的爱憎;

③使作品既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教师总结:作者不甘心善良美好、正义合理的东西被无辜蹂躏,他要使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到昭雪,因此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吸取前代流传的有关传说加以改造创新,创造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浪漫主义情节,更强烈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精神和民众的意愿,使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2)品味本色自然的语言。

问题: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又具有艺术韵味读第三折,选出你喜爱的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全班交流。

(3)比较阅读

问题: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变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关汉卿原作是怎样用人物身世之苦来加重剧作悲剧气氛的,并加深对原作中窦娥强烈斗争精神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黄克先生称道它“笔力苍劲,故事本色,鞭笞得力,悲愤酣畅,堪称元杂剧之极。致”,所言极是从窦娥的悲惨遭遇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丑恶,感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到了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

六、布置作业

上网搜集有关《窦娥冤》研究和演出的情况,以加深对这部戏剧的理解和体会。

窦娥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元杂剧简介

⒉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⒊《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主角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那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完美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终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齐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我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能够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够,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是期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证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我的冤屈,而是期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述,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杯具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杯具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窦娥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

二、赏析第二个场景:

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

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
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
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样与窦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
同时善良的被毁灭,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三、赏析第三个场景:

(教师:窦娥满含冤屈,走上了法场,她多么不甘心平白受冤,多么想昭示冤情,多么想惩罚世道,那我们再来看看窦娥走上断头台时说了些什么)

1、学生明确,主要讲了三桩誓愿,是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赏析“血溅白练”:角色朗读宾白,齐读《耍孩儿》唱段,思考:窦娥要血溅白练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说明自己的冤屈。②让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落红尘,她发这誓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3、赏析“六月飞雪”:学生角色朗读宾白部分,思考:窦娥要“六月飞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让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②让白雪裹尸,洁白不染。

4、引导学生分析“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所隐含的其他意思。

学生明确:表明了她与要与那污浊的社会最后的决裂,也表现了她品格的高洁。

5、赏析“亢旱三年”:学生自由讨论:窦娥要发下“亢旱三年”的誓愿?

学生讨论明确: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不可搜刮。同时更突出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之深。

6、学生欣赏视频,感知窦娥的冤屈。

7、学生讨论:前后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

学生明确: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
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8、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学生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
“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四、总结窦娥的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和摧残的、善良孝顺、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五、学生讨论:

根据结尾安排“三大誓愿”的情节,探讨本剧的浪漫主义手法。

六、概括主题:

学生明确: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七、分析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九、作业:

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窦娥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品文,通过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2.品人,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3.品文化,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品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2.品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难点:

品文化,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

概括法、分角色朗读法、讨论展示法、比较归纳法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戏剧,尤其是元杂剧非常陌生,加之本文篇幅较长,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六、教学设想:

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用“品文——品人——品文化”一条线串联起教学环节,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进程。“品文”环节运用概括法梳理故事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品人”环节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品文化”环节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有审美意味,有文化深度,有诗意语言,有成长效能的语文课堂。

七、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戏剧,它以社会与生命的双重悲剧震撼人心;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她以善良和美好的品格感染读者。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一起去感受文学之美、文化之深!

一、品文——故事情节与曲词特点

(一)梳理故事情节

1.一名同学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冲突;

2.教师板书人物冲突关系表

教师过渡小结:既然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折,去欣赏《窦娥冤》的悲剧之美吧。

(设计意图:第三折是全剧冲突最激烈的部分,也是曲词最具美感的部分,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教学的大门,后面的鉴赏水到渠成。)

(二)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1.分角色朗读片段;

教师过渡设问:你觉得哪一部分曲词或念白让你震撼或感动?

教学预设:《滚绣球》

2.品味《滚绣球》

(1)齐读《滚绣球》

(2)反复朗读,品味手法:呼告、对比、对偶、感叹、反复、押韵(提醒学生做笔记)

句式整

窦娥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戏剧单元,《窦娥冤》为第一课,所以教师应在第一课时简介戏剧常识:1戏剧的定义。2剧本构成。3戏剧冲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窦娥冤》属于元杂剧,有其不同于一般戏剧的特点,故也应在进入文本之前简介元杂剧的特点:本、折、宫调等。

3、文本分析:

⑴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故教学重点之一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本剧的悲剧性及其悲剧效果的形成,力求通过本剧的学习,使学生对悲剧作品有初步的鉴赏常识和能力。

⑵ 《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为剧本解读,分析她的性格应为本文学习的又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1、由回顾初中所学戏剧导入。

2、简介戏剧、元杂剧常识,简介关汉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学生(教师)复述情节,概括大意。

板书情节: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4、突破两个教学重点:

教师关键两问

⑴窦娥身上哪一点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结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刚强、善良、孝顺等。重点引导体会其反抗性,师生可共同划出本剧的矛盾冲突示意图,看清窦娥这一弱女子对抗的对象──地痞流氓和昏官,体会窦娥在冲突中没有丝毫犹豫、退缩和畏惧。尤其是临死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更让我们类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亚歌。窦娥就像这位老人一样,她可以被消灭,但恶势力却不能将她打败。(这一解读较成功,学生对窦娥形象的光彩开始有所领悟)

⑵ 《窦娥冤》这出悲剧位列世界十大悲剧之中,你认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剧的悲剧效果?

问题分解为:

①什么是悲剧?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②本剧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紧扣“美的、有价值的”这一核心,学生联系窦娥这一人物的光彩就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窦娥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剧性。

5、拓展阅读、对比研讨:

对照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剧情,进一步体会《窦娥冤》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6、求异思维,培养质疑精神。

你敢挑《窦娥冤》的错吗?你认为《窦娥冤》中又没有缺憾之处?

例:第二折中桃杌审案太过仓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业:

⑴积累重点词语

⑵背诵《滚绣球》曲词。

推荐观赏: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简约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剧)

窦娥教学设计 第7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
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
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
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
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
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
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

窦娥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的]

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析法

[重难点突破]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导入

1、导语设计:

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

①元杂剧知识 ②典故掌握 ③古白话理解

三、讲解新课

㈠作者与背景

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

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

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

㈤鉴赏分析

1、整体把握

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

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

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

2、具体赏析

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

(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

(生答):略

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

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

(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

(答):略

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⑵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

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②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

⑶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㈥思考讨论

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色阴暗,寒风刺骨,提刑官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其冤案,一家人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得团圆”。

比较《金锁记》与《窦娥冤》的结尾,你更喜欢哪一个?谈谈你的感想。

四、总结

1、窦娥形象及意义(作品主题),学习其美好品质。

2、语言特点

3、艺术手法

4、读书、写作指导

五、作业

1、背默[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思考讨论

作者在第一场面安排窦娥指天骂地,为何又在第三场面靠天地来显示其冤情?谈一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窦娥冤

关汉卿

怨 悲 恨

(反抗) (善良) (反抗)

现实 ← → 浪漫

控诉、歌颂、表达愿望

课堂练习:

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中几段唱词,回答下面问题。

《窦娥冤》: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西厢记》: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烛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思考:

1、元曲作家素有“本色派”与“文采派”之分,通过唱词分析,关汉卿与王实甫各属哪一流派?

2、试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各自的语言特点。

窦娥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的:

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对“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难点:

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四、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生答,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书:蒙冤)

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五、在把握剧情的基础上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联系剧情讨论,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板书:怨)

六、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生命啊。(板书:忍冤)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书:悲)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即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七、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讨论,逐一填表。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并且表达出了她的愤怒之情。(板书:愤)

窦娥还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

八、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只应验了两桩。可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是能说明她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可否联系已学过的文章来讨论。

讨论,明确:是迷信。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生活中不可能的让它在艺术舞台上实现。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

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倒天理;
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九、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男生齐读[一煞]。

讨论,明确:

1.官吏桃杌太守(联系剧情: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昏官后居然升官);

2.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十、让我们给这位善良的女性献上一副挽联

贞洁敬孝,哀怨1雪飞六月 2争抗,3动地4

斟酌并填空:

1.感天

2.刚烈

3.悲愤

4.旱亢三年

十一、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十二、作业

1.掌握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2.完成《学习风暴》。

窦娥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无杂剧的一般知识,了解了《窦娥冤》的剧情。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窦娥是怎样一个窦娥,她的冤又是怎样的冤。

二、分析人物性格

1、本文节选的第三折共可以划分为三个场面,那么在这三个场面中各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呢?流露出什么样的情绪?

(1)第一场景:指斥天地

①为什么要指斥天地?

天道不公,平白受冤,内心悲愤因而指斥

②流露出她怎样的情绪?

怨愤、埋怨、控诉

③表现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坚强、具有反抗性格

(2)第二场面:决别婆婆

①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

善良、孝顺

②哪些地方表现出她的善良?

绕后街而走,怕婆婆伤心

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

临别对婆婆的劝导和嘱托

(3)第三场景:三桩誓愿

①为什么要了下三桩誓愿?

不甘心平白受冤、想要昭示冤情、惩罚世道

②表现其怎样的性格呢?

表现其反抗性格

③为什么发下三桩誓愿就表现了她的反抗性格呢?

因为她表现了窦娥对现实的不满,惩罚世道,更是其反抗精神的体现。

④首尾表现出的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中国人思想深处最后的精神依靠。因而,前后的所指不同,二者并不矛盾。

(4)总结:

通过三个场景的分析我们看到窦娥的性格中表现出两部分,一部分便是她善良的一面,这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是她的反抗性格,这是她的突出性格。

三、主题

①题目叫作《窦娥冤》,为什么不写她怎样受冤而写她的善良呢?

突出社会的黑暗,善良的人遭受冤屈,更能表现社会的不公。

②写她的反抗性格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她的冤,这样的人要进行反抗,要发下誓愿惩罚世道是因其蒙冤的深重。

③这样善良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是谁造成的呢?

其中有:张驴儿的陷害,有昏官陶杌的无能和草菅人命,蔡婆的引狼入室,窦天章典卖女儿。这些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社会的不公、昏官恶霸的横行、善良人蒙受冤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四、写作手法

1、用三桩誓愿明冤为什么?

希望昭示自己的冤情,希望上天主持公道。

2、用一桩不行吗?三者什么关系?

不行,三者是递进关系,感情越来越强烈。

誓愿意义时间空间情感

血溅白练不落红尘当时当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六月飞雪清白高洁之后楚州若窦娥我委实冤枉

亢旱三年惩罚世道三年楚州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

3、总结:

三桩誓愿都昭示冤情,不仅要昭示冤情,还要报复和惩罚。一个善良温顺的子女子产生这么大的仇恨是因为其冤情的深重,让人无法承受。

4、这些誓愿在现实世界里能实现吗?

不能

5、那为什么在剧中一一实现?有什么好处?

这是作者想象的奇特和夸张,表达了惩恶扬善的愿望。

6、总结写作手法

想象和夸张还有神话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因而本是现实主义和浪漫方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板书

指斥天地:坚强、反抗性

诀别婆婆:善良、孝顺社会原因

三桩誓愿:反抗性格

血溅白练不落红尘

三桩誓愿六月飞雪清白高洁想象、夸张、神话

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六、作业:

仔细阅读[滚绣球]曲牌,思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进而思考戏曲的语言特点。

窦娥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的:

品味语言,认识曲文的艺术手法

把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曲文)

正音正义:提防阡陌刽子手嗟叹亢旱

二、剧情分析

(一)问:本折故事分为几个场景?从哪里划分?为什么?

1、[端正好][滚绣球]

2、[倘秀才]——[鲍老儿]

3、[耍孩儿]至[煞尾]

(二)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

齐读第一个场景。要求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1、这两段曲词写了什么内容?

愤怒控诉。(板书)

————天地不公。天,上指统治者;
地,下指官吏。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

2、从曲词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⑴怨——天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⑵恨——不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⑶哀——自己:“哎,只落得两泪涟连。”

3、这两首曲子,情感激昂。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⑴对偶句:整齐,语气连贯,适于表达畅达的情感。

⑵对比手法:鲜明的情感色彩。

⑶呼告:情感喷发式的直抒胸臆。

⑷“字句皆无忌惮”的语言:口语:“葫芦提”“合”等。自然,不受约束,情感力量充分。

分角色朗读第二个场景。

1、这一场景主要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感情基调是什么?

哀婉凄恻。(板书)

2、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

善良,孝顺。(板书)

3、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以善良的被毁灭,揭露社会的黑暗。这个人越是善良,温顺,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三桩誓愿”曲词。

1、“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

抗争精神和坚信冤情被雪的壮烈。(板书)

2、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

不行。

⑴因为历史上和冤有关的传说有好几个,窦娥觉得冤情太深,少了不充分。

⑵三个誓愿有不同的程度。

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显示自己的冤情——报复这不公平的世道。

3、对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你怎样认识?

理想的寄托。如果你受了冤屈,也会这样想,虽然不合逻辑,但却合乎情感。

明代叶宪祖改编《窦娥冤》故事,名为《金锁记》。记窦娥丈夫蔡昌宗并未夭折,而是于上京途中黄河遇险,掉落水中,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上京应举,状元及第。窦娥刑场当刑时,大雪纷飞,监斩官急令刀下留人,收入监房。后窦天章为肃政廉访使,为窦娥平反冤情,父女进京,于舟中遇到蔡昌宗,夫妻团圆。

这两种结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最后“煞尾”一节,曲词有什么特点?

景物渲染。

三、元杂剧基本知识(略)

四、背诵《滚绣球》

窦娥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2、揣摩人物语言和作家语言,增强学生建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结合文本分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人物言行,概括人物形象;
结合戏剧冲突,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天”的内涵及三桩誓愿中体现的浪漫主义手法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方法:

跨媒介阅读、合作探究、圈点勾画

教具准备:

PPT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梳理剧本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PPT显示:

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

明确: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介绍戏剧的相关知识

1、什么叫戏剧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等;
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2、戏剧的要素和特点:

⑴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⑵特点

①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②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③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3、戏剧的分类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4、元杂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⑴分类

散曲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一宫调数曲子)唱

元曲

杂剧(散曲+“科”+“白”)唱+演

⑵结构

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xx科” 。

剧本的构成:唱、科、白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⑶角色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

⑷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郑光祖《倩女离魂》

⑸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⑹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四大家之首

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

白朴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三、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他在元代剧坛高居“元曲四大家”之首。据记载,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被誉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
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四、预习检测

1、识记语音

当垆、()临邛()变徵()

知契()情怀冗冗()鼓三通()

忤逆()燕侣莺俦()苌弘()

孛老()绣闼()刬的()

罪愆()撚断脊筋()恓惶()

祗候()桃杌()喝撺厢()

提防()盗跖()尸骸()

错勘()杳无()瀽()

前合后偃()石陌荒阡()()

哥哥行()鳏寡孤独()()亢旱()

鞍鞯()鞍鞴(bèi)

2、了解词义

浑家:指妻子争奈:怎奈,无奈处分:责备

知契:知己燕侣莺俦:比喻夫妻忤逆:不孝顺

看觑:照看,照顾刬的:平白无故的,怎的执料:照料,料理

糊突:混淆则是:只当是葫芦提:糊涂

暄:炎热干家缘:操劳家务亢旱:大旱

搬掉:哄骗,挑唆典刑:按法行刑寿延:寿命长

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错勘:错误的判断

灭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昏聩: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就没什么前途了

一马难将两鞍鞴:比喻一个妇女不能出嫁两次

覆盆不照太阳辉:比喻衙门暗无天日,也比喻遭受冤屈

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黄金是世俗所宝贵的,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很少的

五、整体感知课文

这部剧共有四折,课文节选了前三折,请大家简要概括每一折的故事情节。

1、通读全文,思考

2、明确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

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课文情节:

楔子: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课文情节:

第一折: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第二折: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第三折: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

第四折:写窦天章一举及第,官授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终为窦娥洗涮冤屈,报仇雪恨。

六、布置作业

完成《成长资源》第一课预习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探究窦娥形象及挖掘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剧情导入

二、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⑴被抵作童养媳。

⑵拒绝改嫁。

⑶蒙冤入狱。

⑷含冤被斩。解赴刑场,指斥天地;
诀别婆婆,至善至孝;
三大誓愿,昭示清白,有反抗精神。

三、重点探究:把握窦娥的性格特征

1、分析讨论:面对逼婚和屈打,窦娥是怎样做的?表现了窦娥什么品性?

明确:窦娥知书达礼,孝顺父母,谨守节操,威武不屈。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四、难点突破:结合戏剧的矛盾冲突理解主题

1、思考:窦娥的”冤"是谁造成的?

明确:

蔡婆婆:有点贪财,本质不坏,软弱。

张驴儿:厚颜无耻,贪财好色,地痞流氓,无所不为。

张父: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县令桃杌:贪赃枉法的赃官、昏官,办事糊涂,作风武断,认钱不讲理。

赛卢医:表里不一,心术不正;
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

2、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被判以死罪;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小结: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本剧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归纳概括主旨。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主题: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规范练》第一课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赏析第三折,体会人物情感,学习文章浪漫主义手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窦娥原指望谁主持正义?申冤无门,窦娥是怎样抗争的?

二、初读文本,感知人物悲情。

㈠在第三折中,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请思考:本折可以分几个场景?体现窦娥什么情感?

1、研读第三折

2、学生发言

3、明确

绑赴刑场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愤

窦娥婆媳诀别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悲

临刑发誓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怒

㈡合作探究:最能体现窦娥怨愤之情的曲子是哪一支?

1、思考讨论

2、 参考

《滚绣球》: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

3、难点突破:理解“天”这个意象。

思考: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明确:

(1)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司马迁

译: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
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2)在这里“天”隐喻的是什么?

明确:统治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喻。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难点突突破:体会剧本浪漫主义手法。

1、窦娥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言,运用了哪些典故?每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

3、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呢?

明确:

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4、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情况下能够应验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四、比较鉴赏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五、课堂小结

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作业

1、试将《窦娥冤》改写成现代话剧。

2、写一篇评述《窦娥冤》的文章。

窦娥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3、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5、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2、3、4。

【教学难点】

1、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

1、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2、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⑴ 结构: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⑵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⑶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1、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1、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2、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⑴ 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⑵ 老师范读。

⑶ 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3、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4、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同桌讨论,填表理解』:(出示小黑板,框中内容请学生填写)

内容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表现 应验时间 瞬间 一段时间 三年 时间越来越长 应验地点 法场 荒野 山阳 范围越来越广 监斩官态度 答应 呵斥 怒喝 态度越来越强烈

窦娥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经过描述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终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进取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一样种类、不一样主角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主角:

旦:女主角。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主角)、小旦(少年女主角)四类。

末:男主角。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主角。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角。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主角主唱)、和“末本戏”(男主角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立刻》)、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景,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资料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述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我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能够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资料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悲痛。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资料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我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资料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期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誓愿资料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期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那里又寄期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我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靠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齐,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期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窦娥教学设计 第15篇

一、设计依据

1.课标依据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新课标”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教学实际,希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后,能在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之美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经验和语言表达,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并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观念,同时也提升自身思维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教材依据

戏剧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样式,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古代戏曲作品的能力,华师大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第一册学习古典诗歌和古代小说,第二册学习乐府叙事诗的基础上,在第三册设计了第六单元即“词曲及鉴赏”单元。其中《窦娥冤》、《长亭送别》作为元杂剧,可算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范例,而《窦娥冤(节选)》作为高中阶段唯一一篇古代戏曲文学必修篇目,在教学上有其标本意义。

3.单元依据

本单元主题为“宋词元曲及其鉴赏”,共五篇课文,其中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和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杂剧。本单元作为高中阶段唯一涉及中国古代戏曲的单元,在该方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大致脉络和线索;
能够借助对戏曲剧本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品情节设计的匠心;
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方法,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4.文本特点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冤(节选)》作为该剧的高潮部分,其张弛有度的情节安排、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本色自然的语言唱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深刻入髓的主题思想都是值得细品探究的。以其强烈的悲剧性为切入口,紧扣悲剧故事情节、悲剧人物形象、悲剧产生根源、悲剧艺术效果逐层深入地去体味鉴赏探究,以期加深剧作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基引趣。

5.学生情况

高二(17)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自身知识杂而无序,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戏曲知识,无论是兴趣还是相关知识点,都不成体系。又因时空距离、概念差异,学生到高二才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戏曲。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上会有较大障碍,存在相关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的缺失。在前期整合必要的知识以激发其兴趣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课本剧排演经验,令其在“演”中研读文本,在“研”中批判理解,在“看”中思考人生。同时教师给予学生一定品鉴赏析方面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不同解读方式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也可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逐步实现审美体验,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戏曲文化的门。

二、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悲剧形象,挖掘窦娥悲剧根源。

2.探究悲剧艺术效果,逐步深化审美体验。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表演法、点拨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1.资料准备

导学案、教学设计、PPT、戏曲视频资料、拓展资料

2.活动准备

(1)课前预习:熟读文本,查阅有关《窦娥冤》资料。

(2)课本剧排演:学生自主报名、自行选编课本剧内容并进行排演。

(3)情境创设:课前播放春晚戏曲联唱视频,使学生直观体验古典戏曲魅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

1.【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故事情节梳理

(1)【学生活动】表演、观看课本剧。

(2)【教师活动】(问题1)结合课本剧剧情,速览本课课文,请问什么字眼出现得最多最频繁?

【学生活动】迅速浏览课文并圈画出文中高频词闪现处并回答。

【明确】怨、冤(12处)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内容。

【明确】(板书)情节情感

押赴刑场由冤生怨

冤婆媳诀别由冤生悲怨

临刑誓愿由冤生恨

【明确】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设计目的】通过课本剧的角色还原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实现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高频词以把握剧情情感基调,根据剧情张弛节奏来梳理情节。

2.【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人物形象分析

(1)【教师活动】请大家结合课文说说窦娥身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有哪些?【学生活动】快速跳读,勾画要点,思考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传统美德:善良、孝顺、坚贞、正直、勤劳、淳朴……

反抗精神:坚强、刚烈、不屈服、敢反抗……

(2)【教师活动】这样一个年轻美好的生命却要被冤杀,在她走向刑场的时候应该有许多话要说,集中体现在课文哪些地方?

【明确】[端正好][滚绣球]和三桩誓愿

(3)【教师活动】窦娥对主宰世界的天地持什么态度?

【学生活动】齐读[端正好][滚绣球],圈画回答问题。

【明确】反抗、不满、愤懑、责问、控诉、无奈……

(4)【教师活动】这个美丽柔弱的生命被逼向了死亡,她此刻的愤懑还不是最强烈的,最强烈的声音在何处?

【明确】三桩誓愿。

【学生活动】根据课文完成相关表格并交流。

内容典故应验时间应验范围监斩官态度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抗旱三年

【教师活动】(追问1)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那么可以互换吗?

【明确】不能,因为三愿层层深入递进。

【设计目的】通过诵读和对文本圈画分析归纳人物性格,运用表格理清文本信息,寻找相关细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之联系起来理解文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特点。

3.【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根源深入挖掘

(1)【教师活动】假设给窦娥一次重来的机会,那么她的悲剧可以避免吗?

请以“假设窦娥……,她就不会死”的假设命题格式,结合剧中已知现实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发言。

【明确】(PPT)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别林斯基)

【设计目的】借由假设某前提,预设窦娥不会死,再与文中导致窦娥悲剧的主客观因素相对应后产生矛盾,无法成立,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该悲剧产生的根源及其不可避免。

4.【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艺术效果探究

(1)【教师活动】就表现主题而言,你觉得下面三种结局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侧重一点说说原因。

为更好表现主旨,有导演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第三折)结束。

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明代人叶宪祖改编《窦娥冤》为《金锁记》:窦娥丈夫并未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明确】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求说明理由,自圆其说。

(1)【教师活动】(追问1)从全剧结局看,窦娥的三桩誓愿有两桩当场实现,第三桩三年实现,最后连冤情也得到昭雪,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是一出悲剧?

【明确】(PPT)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

【教师活动】(追问2)将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结局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是什么创作手法?

【明确】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局更能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强烈的爱和憎,而这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设计目的】通过三种结局的比较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所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及其强化的悲剧艺术效果。

(三)总结(师生共同概括)

1.窦娥形象概括

2.课文主题概括

3.教师归纳总结

六、巩固拓展

1.巩固性作业

你如何看待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楚州百姓受苦的“亢旱三年”是否与窦娥善良本性矛盾?(300字短文)

2.拓展性作业

阅读张燕瑾《<窦娥冤>的悲剧价值》、胡琳《浅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梳理读书提纲,做好书摘记录。

窦娥教学设计 第16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窦娥教学设计 第17篇

《窦娥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阅读鉴赏”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我比窦娥还冤”,是时下流行很广的一句话,人们记住窦娥,主要是因了一个“冤”字,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那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是解读这篇课文的关键因此,我用问题导读这个方法进行了教学,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明白如话的说白、凝练而富有节奏的唱词,理解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人性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品味精彩唱段,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剧作背景、把握戏剧情节,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对“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社会的批判

教学重点

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体会窦娥悲愤至极的情感、为善被戮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怎样看待“三桩誓愿”实现这一超现实情节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源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诵读法、讨论法并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同学们都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中国古代有一位剧作家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的美誉,他就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论时间,关汉卿比莎士比亚早三个世纪;
论才华与成就,他绝不低于莎士比亚如果我们早宣传,他的知名度很可能超过莎士比亚,让人们称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关汉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1、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xiē   chǎn    wù    zhí    háng  cuān  jiǎn

楔子  刬的  桃杌  盗跖  哥哥行  喝撺厢  瀽浆水饭

2、检查对关汉卿代表作及元杂剧知识的了解

三、问题导读(课件显示四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哪里?

引导学生完成对整体戏剧情节的基本把握

问题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

1、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第二折中【隔尾】【牧羊关】中有关内容进行勾画、朗读

明确:坚信自己清白的窦娥情愿和张驴儿去见官,让官府为她洗冤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守桃杌是个将告状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儿,他收受了张驴儿贿赂便偏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毒打窦娥(板书:桃杌贪婪 凶残 昏庸)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本第二折中【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三个唱段,体味窦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愤怒、坚强和最初的反抗

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计要打窦娥的婆婆,窦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一个“忙”字,更见窦娥善良

4、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折戏,再找出几处体现窦娥善良的情节

明确:为不让婆婆受罪,主动承担罪名的情节和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细节以及【快活三】、【鲍老儿】等唱段,都表现出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德(板书:至善)

作者一再写窦娥善良,越是写她善良,就越能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桃杌、张驴儿的痛恨善良与命运形成对比,更见其“冤”

5、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折戏中最能表现窦娥无奈和反抗的唱段【滚绣球】

(板书:反抗)

(1)一生试读,学生评价,该生再读

(2)教师范读(读出主人公的情感)

(3)研讨问题,指导朗读(课件显示)

①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②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

③本唱段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件显示)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读时要用一慢一快,一低一高,一泣一喊的声调,流泻出窦娥一怨一恨的情感激流(学生朗读体味)

②“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

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学生朗读体味)

③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唱段)

问题三: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正确理解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

1、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的复仇心理、报复思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实现

明确:此问题涉及文学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窦娥的三桩誓愿从实用的角度讲的确不应当可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当现实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被作品感动,读者就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达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目的这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寄托的是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窦娥的“为夫守节”、“修来生”、发誓明冤等封建思想

明确: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窦娥难免会蒙上封建社会的灰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关汉卿也提不出根本的解决办法

问题四: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

1、讨论:窦娥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生命的大树就被拦腰斩断;
如花的年龄,但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是谁让善良流泪?是谁让高尚流血?(板书:血  泪)

(1)浅层次认识:凶手是贪婪、昏庸、凶残的太守桃杌,是他的贪财、毒打让窦娥蒙冤被斩;
是无耻、狡猾、狠毒的地痞流氓张驴儿,是他纠缠、逼迫、陷害、诬告窦娥(板书:张驴儿无耻 狡猾 狠毒)

(2)认识误区:窦娥善良高尚的品行把她推向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错在善良;
窦娥如果不反抗,顺从张驴儿,就不会如此悲惨,错在反抗(组织学生讨论,澄清错误认识)

(3)深层次认识:作品中的理想结局正说明在当时社会中可能有一两个张驴儿(地痞流氓)被正法,但更多的张驴儿却逍遥法外,可能有一两个桃杌被惩罚,但更多的桃杌却升官发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无赖逞凶,官吏枉法的黑暗社会,是那个弱小百姓血泪横流的非人社会这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完成板书:社会“悲”剧)

四、教师小结:

我们不能不佩服关汉卿,是他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形象窦娥,一个至刚、至善、至美的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是他让人们在虚幻的世界中看到了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这就是《窦娥冤》恒久的艺术魅力

课件显示:

弱女窦娥,封建社会里的真实女性;

三桩誓愿,黑暗社会中的一线光明

五、结束语

师生许下共同心愿:让正义的阳光普照,祝好人一生平安

六、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关汉卿

窦娥教学设计 第18篇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

二、赏析第二个场景:

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

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样与窦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同时善良的被毁灭,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三、赏析第三个场景:

(教师:窦娥满含冤屈,走上了法场,她多么不甘心平白受冤,多么想昭示冤情,多么想惩罚世道,那我们再来看看窦娥走上断头台时说了些什么)

1、学生明确,主要讲了三桩誓愿,是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赏析血溅白练:角色朗读宾白,齐读《耍孩儿》唱段,思考:窦娥要血溅白练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说明自己的冤屈。②让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落红尘,她发这誓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3、赏析六月飞雪:学生角色朗读宾白部分,思考:窦娥要六月飞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让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②让白雪裹尸,洁白不染。

4、引导学生分析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所隐含的其他意思。

学生明确:表明了她与要与那污浊的社会最后的决裂,也表现了她品格的高洁。

5、赏析亢旱三年:学生自由讨论:窦娥要发下亢旱三年的誓愿?

学生讨论明确: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污吏自然就不可搜刮。同时更突出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之深。

6、学生欣赏视频,感知窦娥的冤屈。

7、学生讨论:前后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

学生明确: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8、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学生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四、总结窦娥的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和摧残的、善良孝顺、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五、学生讨论:

根据结尾安排三大誓愿的情节,探讨本剧的浪漫主义手法。

六、概括主题:

学生明确: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七、分析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九、作业:

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窦娥教学设计 第19篇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三)。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
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
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三)》。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
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预习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盗跖(zhi)嗟怨(jie)前合后偃(yan)

B.罪愆(qian)衔冤(xian)湛湛青天(zhan)

C.错勘(kan)亢旱(kang)苌弘化碧(chang)

D.埋怨(mai)尸骸(hai)哥哥行(hang)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
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
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对下列加黑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4.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
净,俗称“花脸”,扮演性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窦娥 窦娥教学设计19篇 窦娥教学设计(精选19篇) 窦娥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