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估算教学设计8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3-07-17 12:50:02 来源:网友投稿

估算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加减法的估算。【教学要求】1、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估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不同的策略进行估算。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估算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估算教学设计8篇

估算的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估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不同的策略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估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用处。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是估算

1、师:昨天,我们班的小明练了半页铅笔字(出示),猜猜大约有多少个?

教室里这盆花大约有多少片叶子?

看画面(书中第32页图),教室里大约有多少台电脑?

小结:刚才我们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就是估计。

2、师:看图(一枝铅笔和一块橡皮),小明想买这两种文具,估计一下大约需要花多少钱?

(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价钱再尝试简单的估算过程,体会什么是估算,同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3、师: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用到了估算?

(感受估算的广泛应用)。

二游戏练习,为新知铺垫

1、师:你们生活经验这么丰富,真了不起!这些数字朋友都赶来祝贺了(课件演示:192824435167)仔细观察,它们分别和哪个整十数最接近?(203020405070)

2、师:现在你能很快说出这几个算式结果大约是几十吗?

19+2828+2443+5151—2443—19

(这一阶段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每个数字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一种是加减法口算的方法,即先算十位,再根据个位上的数来判断最终的结果。这一环节为学习新知做了思维与知识的铺垫。)

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估算

1、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老师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

老师带100元钱够吗?可以计算也可以估计一下──

谁先想好谁先发言。(鼓励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去判断)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多种策略进行估算。

师: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带100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教师说“三”的语气加重)先独立思考,再和伙伴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

学生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

A:连加。

B:连减。

C:加减混合。

3、集体验证:这三种用品一共多少钱?(95元)看来你们估算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

4、总结:刚才你们在帮老师买生活用品的时候体验了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板书:加减法的估算)估算很简单,可以把一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大约的计算,也可以加减十位上的数,再估计个位上的结果。遇到实际情况要灵活运用。

四巩固练习

1、第31页的“做一做”。

2、第32页的第二题。(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12枝,他现在的彩笔数量是一个不确定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估算的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书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在原有的求近似数基础上,较轻松的学会将其中一个多位数变成整十、整百、整千来进行乘法口算,以提高计算速度。但个别同学却是用竖式计算来求积之后再进行约等,没实现方便计算,因此要强到估算的意义来明确算法。

估算的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至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能会回答: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呢?你们来说说。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好好想一想。

(2)、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组长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我们在计算29×8时,先把29看成30,因为30×8=240(元),所以29×8≈240(元)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的250元够买门票。

(4)、强调≈: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道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景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一:32×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生说:我们是把32看作30来计算的,因为30×8=240(元),所以32×8≈240(元)。

师说:这种估算方法是正确的,可是结论合理吗?大家好好想一想吧。

组二:32×8≈240(元)

生说:我们的估算方法和上一组是一样的,但是,2×8=16(元)30×8=240(元)16+240=256(元)

256元>250元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2、也许还有很多估算方法,上面这两组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钱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有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

3、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元),够买门票;

32×8,把32看作30,30×8=240(元),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我们老师要适时的引入大估和小估的问题。师总结:这两个问题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办事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过程略。

(2)、和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它在估算后要进行比较,而这一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四)、全课总结: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估算的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20×4= 6×70= 200×5= 400×3= 90×8=

要求学生口答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小明家的梨园丰收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爸爸正在摘梨呢,他们家的这8棵梨树能摘多少千克梨呢?

小明提出建议把梨全部摘下来称一称。

你们同意小明的做法吗?为什么?

爷爷建议怎么做呢?爷爷建议我们怎样得到8棵梨树的产量?

那你想知道怎样进行估算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棵梨树能摘梨91千克,8棵梨树能摘梨多少千克应该怎么列式?

如果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概的产量,我们可以对91×8进行估算。

为什么要把91千克看做90千克而不看做100千克呢?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后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约等于符号。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你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1题后全班订正。订正时抽学生分别说明估算过程。

2.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估算呢?

爸爸一棵梨树上的梨卖了197元,8棵梨树上的梨大约可以卖多少钱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呢?怎样算出大约可以卖的钱呢?

为什么你要选择估算?

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估算197×8吗?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试着估算后全班汇报。

如果有其他做法,则请学生说明理由,再组织全班讨论。

由此看来,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样进行估算呢?

3.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求大约有多少个学生?根据图中的哪些条件列式?怎么列式?

(2)教师:求3辆这样的汽车能不能坐下所有的学生怎么办?

教师:怎么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2,4,8题。

估算的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1例4

二、教具、学具准备

生活用品图片、游乐园图片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设想

估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与代数”部分,要强化估算的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目标: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教材中,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本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内容。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用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堂课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的特点:

(1)注重知识迁移,从“估数”到“估算”。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对学生进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本课一开始就由猜价游戏(估数)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轻松学习“估算”作铺垫。

(2)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估算中的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体现。课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因此,我为学生安排了4个喜闻乐见的小花絮(教学片段),用“当亮亮的理财小顾问”这一系列情境贯穿起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来,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星期六早上,妈妈带亮亮去购物。他们在联华超市挑选了一些生活用品。亮亮想和小朋友一起做个猜价格的游戏:

出示图片:
1盒 1盒 1个

月饼 茶杯 闹钟

28元 43元 24元

师:猜一猜上面每样物品大约多少钱?(估数游戏)(依次出示三样物品,每出示一种,师生之间展开“区间套”的猜数游戏)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估算去超市购物的钱数

师:妈妈说:“我只带了100元钱,够吗?”亮亮想:“买这三样物品,大约要多少钱呢?”你们能帮亮亮估算一下吗?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师:100元钱够吗?哪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的估算方法告诉大家?(分别请几组方法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鼓励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是这样想的,三样加起来是95元,比100元小,所以100元够了。(先加后估)

生2:我把月饼的价格先看作是30元,茶杯的价格先当作是40元,闹钟的价格先当作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买这三样用品够了。(先估后加)

生3:用100元先买月饼后大约剩70元,买茶杯后大约还剩30元,还能买闹钟。(先估后减)

生……

师:小朋友有各自的估算方法,这样估算合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营业员的收款单吧!

(出示收款单:95元)

(其实生1用先加后估的方法,已经算出精确数了,出示收款单只是进一步检验估算结果的合理性。)

【备选方案】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生1:我是这样想的28+43+24是95元,比100元少,所以100元够了。(先加后估)

(若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出现的都是直接算精确价格的情况)

师:你们算得很准确,是列竖式算的吧!小精灵有一种不用列竖式的方法,想知道吗?(此时,只能告之一种估算方法,边讲边板书。)

28+43+24=95

↓ ↓ ↓

30+40+20<100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小精灵估算方法你们喜欢吗?你还能想出其它估算的办法吗?

(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生:……(先估后减)……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这么多种方法。

2、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

师: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

师:亮亮和妈妈出了超市,亮亮说:“妈妈,我们去新华书店吧!看看有什么好书!”亮亮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小朋友,我们也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同桌两人一起估算,反馈学生估算结果,着重说说估算的思路。)

3、估算水彩笔的枝数

师:亮亮和妈妈买好书,高高兴兴回到家。爸爸说:“亮亮,我给你买了一盒水彩笔!”亮亮说:“我原来就有20多枝呢!”(出示P32图片)

师:现在亮亮大约有多少枝水彩笔?

(引导学生说出合理的估算方法,不局限于一种。)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下午,爸爸妈妈带亮亮来到游乐园,看到那么多好玩的游乐项目,亮亮高兴地又蹦又跳,真想把每个项目都玩一次。可爸爸说:“我们给你50元,你自己选择吧!”

游乐项目价格表

项目名称

价格(每人每次)

太空船

7元

激流勇进

14元

过山车

22元

碰碰车

6元

登月火箭

19元

1、小组活动。

师:亮亮选哪些项目好呢?你们能帮他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好吗?

要求(1)独立设计,确是游玩项目。

(2)估算出总钱数,并说说估算的过程。

游玩方案设计

项目名称

选择项目(打√)

价格

太空船

激流勇进

过山车

碰碰车

登月火箭

估计总价

约 元

2、汇报交流

呈现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

3、检验。

同桌交换设计方案,你认为同桌小朋友的方案符合要求吗?(利用所学的笔算知识,精确计算,检验估算结果是否合理。)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今天我们跟着亮亮去购物、游玩,我们还当了他的“理财小顾问”呢!

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由猜物品的价格,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估数,采用逼近“区间套”的逐步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好奇、神秘、紧张的猜价中走进数学。

这个估数游戏就像一场热身赛,为让学生从“估数”十分自然地进入本课主题——“估算”

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

首先让学生充分地发现、探索,当学生无法进行估算时,我才进行讲授。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极其集中,思维也极其活跃。这时的接受学习显得非常有效。

本题能很好的体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有金额的比较,学生发现现金不够,原来买书方案需作调整,这种情况生活中十分常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际意义。

亮亮原来就有20多枝水彩笔,这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数(可以是21-29中间的任何一个数),再加上12枝,估算的灵活性就更大了。

这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注动性得妻了发挥,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创造”,有的学生认为也应该也爸爸、妈妈选择游玩项目,小朋友的阵阵掌声把课推向高潮。

五、教学片段实录

花絮一: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学生思考后反馈:

生1:我先算三本书一共要多少钱:27+12+19=58(元)

55元比58元少,所以不够。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成语故事》先当成30元,《小学生写日记》当作10元,《数学家的故事》当作20元,三本书大约要60元,亮亮只有55元,肯定不够!

生3:55元买《成语故事》后剩下大约25元,再买《小学生写日记》剩下只有10元左右了,不够买《数学家的故事》。

生4:肯定不够的!老师,你看《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已经快要50元了!

师:幸亏估算了一下,要不然……(话未说完)

生5不禁大叫起来:我有办法!亮亮少买1本书就行了。(估算后,发现现金不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学生作出割舍的决定——少买1本书。)

师:你们打算不买哪本?

生6:《小学生写日记》和《数学家的故事》大约要30元,《成语故事》就不能买了。

生7:买《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也行,大约要50元。

生8急得叫出声来:随便哪两本都行。

生9:要是亮亮这三本书都想买呢?我觉得亮亮还是向妈妈借点钱好些。妈妈那儿还剩5元钱呢,借来就够了!

(真精彩,竟然能链接到上一个购物情境,能够向纵深发展。)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教师一问“你觉得55元,够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金的比较中,学生发现亮亮带的现金不够。此时,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烁,学生将原来的购书方案自行调整,有的孩子说少买1本书;
有的孩子说向妈妈借点钱。这两种调整方案均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学生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应用,还考虑到了现实生活问题。课后,孩子们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的,一个说:“我去超市买东西时,有时搬进来太多常常要拿掉一部分。以后买东西时,我要先估算一下。”另一个说:“出去游玩也要先估算一下,要不然钱花光了,回不了家就遭了”……在这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同时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身边。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之前,就听到几位同事的抱怨声:“学生怎么只喜欢算精确数,估算都不会!”甚至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说:“以后,你们只要看到‘大约’两个字,就应该知道要估算……”一时间,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误区,为了估算而估算。

其实,所谓估算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预算,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精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近似值。为什么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么薄弱呢?经过分析,我觉得跟以下两个原因有关:其一,估算这个教学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出现;
另外,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笔算(精确计算)的内容,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审视估算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和一些听课老师和专家的交流,使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需生活化

估算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怎样估算,这与问题的情境有关。如果把估算仅仅作为一种单一的技能来训练,缺乏生活气息的估算,尤如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本课教学时,将估算内容融入到购物、游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学习,这样学生不但体会到估算在实际生活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兴趣。

2、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个性化

他们刚刚迈进二年级,哪会有那么多种估算方法?我在开始设计课时,很怀疑。通过上课,学生给我十分深刻的感受:他们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购物情境片段中,学生想出很多估算方法,从我们教师的角度看,可能这些方法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通过两个题目自主操练之后,学生渐入佳境,想出的方法更有个性了。充分体现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估算的教学设计 第6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6除法的估算。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加减法估算”“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它与“加、减、乘法估算”又有所不同,后者一般都运用“四舍五入”(学生有所感悟)法取出近似数再计算,而除法的估算要根据除数来选择被除数的近似数,不一定用“四舍五入”法,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轻松地算,合理地算。

教学目标:

①经历估算的过程,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②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教学策略选择

设计意图:

估算教学的意图简而言之不外乎两个方面:学会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本课中,我创设了“走进校园”的情景串,让学生围绕校园里发生的人、事等问题展开有层次的讨论,在估算方法得到拓展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估算意识的积累发展。

教学策略:

①从已知中学。虽然除法的估算方法与已学的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教学中,我没有另立门户,而把它放入估算大系统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探索、感悟除法估算的方法。

②在生活中学。创设体现需要估算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提高能力。

③在思考、讨论、反省中学。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使学生能为每个问题提供最适宜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了解起点,创设情景。

1、揭示课题“估算”

2、提问: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求出大概数”“要用四舍五入”“是近似的”……

3、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走走,看有什么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4、我校是个半寄宿制学校,有住校生289人,走读生251人,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学校大概共有学生多少人?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汇报各种计算方法,教师课件显示这些方法。

5、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图片播放走读生午餐的餐厅和学生公寓)251人分6排就餐,289人分住20个寝室,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比较,归纳方法。

1、探索解决“每排大约坐几人?”(围绕下列建议进行)

建议:

①先安静地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记下来。

②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③选出组内最好的方法,准备汇报

2、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预计):

①252≈300③252≈2506≈5

300÷6=50250÷5=50

每排大约坐50人。每排大约坐50人。

②252≈240④252≈250

240÷6=40250÷6=41…4

每排大约坐40人。

[备选]如果学生提出260÷6等方法,要组织讨论,以明确其与250÷6思想方法相同而不必板书。

3、比较:以上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提出喜欢第一种,第二种都予以肯定

[备选]若学生以最接近实际结果为由提出第四种方法最好,可以通过“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怎样?”组织讨论。

4、总结: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三、联系实际,合理估算。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
“每个寝室大约住几人?”。

2、学生汇报(预计有两种方法):

①289≈300②289≈280

300÷20=15280÷20=14

每个寝室大约住15人。每个寝室大约住14人。

3、引发思考:两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小结:估算时有时会估大,有时会估小。

4、(1)改题:规定每个寝室住20人,289人要安排几个寝室?

(2)组织讨论:用280÷20=14估算为什么不可取?

(3)小结:生活中的问题有时估大更合理,有时也会出现估小更合理的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解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估算。

四、巩固知识,灵活应用。

1、比一比,谁算得更快?

①20xx年12月31日全校师生去距离学校2750米的瑞安广场冬游,同学们每分钟步行90米,从学校出发后,约()分钟到达。

②教师口述:在冬游现场,每个同学发到了这样一张倡议书(课件显示倡议书)他告诉大家我们的结对学校湖岭镇三小孩子们窘困的生活情况,估一估这张倡议书共有()个字。

在学生提出“首先得知道每行多少字、有几行”以后,出示“每行32字,23行”学生估算。

③在倡议书的倡议下,20xx年2月26日我校12个班共捐资11362元,平均每班大约捐资()元。

估算的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估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不同的策略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估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用处。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是估算

1、师:昨天,我们班的小明练了半页铅笔字(出示),猜猜大约有多少个?

教室里这盆花大约有多少片叶子?

看画面(书中第32页图),教室里大约有多少台电脑?

小结:刚才我们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就是估计。

2、师:看图(一枝铅笔和一块橡皮),小明想买这两种文具,估计一下大约需要花多少钱?

(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价钱再尝试简单的估算过程,体会什么是估算,同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3、师: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用到了估算?

(感受估算的广泛应用)。

二、游戏练习,为新知铺垫

1、师:你们生活经验这么丰富,真了不起!这些数字朋友都赶来祝贺了(课件演示:192824435167)仔细观察,它们分别和哪个整十数最接近?

2、师:现在你能很快说出这几个算式结果大约是几十吗?

19+2828+2443+5151—2443—19

(这一阶段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每个数字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一种是加减法口算的方法,即先算十位,再根据个位上的数来判断最终的结果。这一环节为学习新知做了思维与知识的铺垫。)

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估算

1、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老师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

老师带100元钱够吗?可以计算也可以估计一下──

谁先想好谁先发言。(鼓励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去判断)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多种策略进行估算。

师: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带100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教师说“三”的语气加重)先独立思考,再和伙伴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

学生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

A:连加。

B:连减。

C:加减混合。

3、集体验证:这三种用品一共多少钱?(95元)看来你们估算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

4、总结:刚才你们在帮老师买生活用品的时候体验了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板书:加减法的估算)估算很简单,可以把一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大约的计算,也可以加减十位上的数,再估计个位上的结果。遇到实际情况要灵活运用。

四、巩固练习

1、第31页的“做一做”。

2、第32页的第二题。(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12枝,他现在的彩笔数量是一个不确定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估算的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课本39页4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近几百? 答:503接近500。

207接近几百? 207接近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 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

2 、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3、 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习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

206+292500(元)

4 、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

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 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

(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 、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第2题 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 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的练习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习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4题 师:我们已会估算两个加数的和,那你会做下面的题吗?

(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第5题 师:老师要求你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能不能做到。请同学们做40页地5题。(集体订正,同桌互说想法)

第6题 师:看到同学们的突出表现,茄子老师给咱们出了一道题,大家敢不敢做?(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第7题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买法。下面,我们来看白菜老师给大家出的这一道最有趣的题。(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五、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加法估算知识.利用这个知识,我们来做爸爸、妈妈购物小帮手,好吗?谁来说说怎样估计几样商品的总价钱?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元接近200元 大约需要几百元?

292元接近300元 206+292500(元)

200+300=500(元) 读作:约等于

教学反思

《数学科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上,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推荐访问:估算 教学设计 估算教学设计8篇 估算的教学设计(集合8篇) 估算的教学设计及课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