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篇)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文章选编(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10篇)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文章选编(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文章选编(10篇)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文章选编
(10篇)
篇一:
用扶贫档案绘出小康画卷
福地岭村是茂名市电白区罗坑镇东北部的一个小村,距电白市区70公里,地处偏远,尽管道路勉强修通,但贫困落后的巨大惯性仍然停留在村中。村内水利设施残旧老化失修,种植结构传统单一、科技含量低,产销关系脱节,留守村民老弱病残多,缺乏强劳动力,意外伤残、疾病问题压倒了一个个家庭。
过去四年,茂名联通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及完成年度减贫任务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危房改造、就业培训等专项扶贫项目,实现福地岭村包联贫困户全面脱贫摘帽。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茂名联通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和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的要求,积极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把扶贫重任扛在肩头,努力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同时,选任能干事、有担当的驻村干部深入扶贫攻坚第一线,驻村干部林海深就是其中一人。他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聪明与才智、汗水与泪水,抛洒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产业扶贫成为一个流行词。茂名联通和当地政府同谋共划,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聚焦特色农产品,引进广西优良柑橘品种“滑皮金桔”,打造30亩“冰糖金桔”项目种植基地,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能力。同时,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在福地岭小学楼顶、文化广场楼顶、福地岭村委会楼顶、罗坑镇河尾山林场楼顶共建设完成1030平方米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保证贫困户获得收益分红,闯出一条高质量稳定脱贫的新路子。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各项工作扶贫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丰硕成果,福地岭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雨污分流管、广德好心文化广场、宣传栏、路灯等相关设施和场所已基本配备齐全,危房改造全面完成。他还充分利用公司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和自身专业技能,让福地岭村实现电视信号、宽带及4G网络全覆盖,带领村民跨进5G新时代。林海深与当地群众共同谱写了精准扶贫的华彩乐章,福地岭村因此重获新生。
“精准扶贫要抓好档案管理。”林海深说。扶贫工作中,他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并设置专柜管理。一方面,做好贫困户一户一档的纸质资料,包括申请书、信息采集表、户口簿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贫困户相片、帮扶记录簿、项目资料、低保五保证等。另一方面,做好村级档案资料,通过“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建档立卡,完成贫困户年度计划,录入每月收入、帮扶动态等情况,及时更新数据,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这些档案资料和新旧照片,是福地岭村四年来的脱贫攻坚历程的缩影,更是小康路的真实见证。
篇二: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2023
石楼县档案馆工作综述
石楼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国土总面积18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5万亩;
全县辖5镇4乡,119个行政村,总人口11。9万,农业人口9。8万。2019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516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元,是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2月2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石楼县与全省其它16个贫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
县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是县委直属科级事业单位,履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职能。现馆藏全宗126个,档案、资料5万卷(册),清朝档案资料(地契、帐簿、路条、执照、古书等)325件,民国及革命历史档案262卷,视频档案资料11T,光盘600盘,照片5210张,书画作品150幅,全文数字化52万幅,目录录入20万条。于2017年获石楼县“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10月荣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示范县称号。2018年度被县目标责任制考核为先进集体。2019年1月在吕梁市档案工作责任制考核中综合工作评为全市第一名。2019年12月被县精神文明办评为县级文明单位。
近年来,石楼县档案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上级档案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突出改革创新、突出服务大局、突出服务民生,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深入推进“三个体系”建设,着力锤炼干部队伍,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各项工作成果丰硕,档案事业稳步健康发展。脱贫攻坚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2257平米的档案新馆拔地而起,县级档案首志《石楼县档案志》编撰出版,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成功,全文数字化开创吕梁县级档案馆外包新模式,“石楼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刊发档案史料反响强烈,征集工作常抓不懈,编研成果硕果累累。
一、夯实脱贫基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脱贫攻坚档案工作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果。为确保脱贫攻坚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利用高效,切实提高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由县档案局牵头开展脱贫攻坚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整合财政资金40万元专门用于脱贫攻坚档案标准化建设项目,对全县各乡(镇)、村委所有脱贫攻坚档案进行全面标准化指导整理。档案局接此任务后,高度重视,紧急动员,全面开展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确定义牒镇为脱贫攻坚档案试点乡镇。建立档案部门牵头负责,扶贫部门主动跟进指导,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机制,为档案规范化管理提供有效借鉴。石楼县脱贫攻坚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肯定。2018年11月22日,吕梁市脱贫攻坚档案规范化管理暨新馆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中阳县召开,县档案馆作经验交流发言。
二、主动自揽责任、构建完善的档案安全管理体系,适时启动石楼县综合档案馆新馆建设。县档案馆旧馆功能不全、库容不足、设施老化,严重威胁档案的接收和安全保管,档案馆领导面对这样的情况,主动自揽责任、开展调研规划、沟通主要领导、积极争取项目立项,有效推进县级档案馆新馆建设。2017年1月“石楼县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得到市发改委批复立项,上报中央列入2017年国家重大投资项目,成为“十三五”吕梁市唯一建成馆的县。总建筑面积2257平米,规划用地面积1082。35平米。项目总投资46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35万元,县政府自筹130万元。2018年11月工程主体五层顺利封顶,预计2019年12月主体竣工验收,预计2020年8月内部装修及附属设施全部完成。
三、关注三农、举全县之力锐意进取,荣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称号。2016年至2017年,全面启动创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全县9个乡镇、13个涉农单位、9个乡镇卫生院、12个乡镇学校、82个新农村村委全部建档,建档率100%。2017年10月,省级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验收组对石楼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进行验收。验收组在听取汇报、查验实证材料和实地查看后,进行综合评议,石楼县以较高成绩通过省级验收,山西省档案局、民政厅、农业厅授予石楼县“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称号。
四、以史为鉴,挖掘档案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编撰出版县级档案首志《石楼县档案志》及县级档案部门纪实性年刊《石楼兰台》。历时三年,文字12万字、照片1000余张的《石楼档案志》于2016年底付梓出版,档案志全面系统的记载了1956年以来石楼档案积累形成的概貌和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展现了几代石楼档案工作者为实现历史使命,创业敬业的精神面貌,绿色作文网Www.0279.NeT是我省县级档案馆编撰出版第一部档案志书。作为《石楼档案志》的延续与传承,《石楼兰台》2017年创刊,作为纪实性年刊已刊印三期。
五、坚持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2020年计划完成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县档案馆坚持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积极争取县政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主动邀请有关专家到档案馆共商信息化工作,做到提前谋划,无缝对接。2018年聘用山西传承档案管理公司开展档案全文扫描工作。项目从8月开工,当年投入资金10万元,共完成全文数字化27万幅,2019年完成全文数字化25万幅,目录录入20万条,占馆藏档案量的五分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市局的认可,开创了吕梁县级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外包新模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100万元对所有馆藏档案完成数字化,现已完成政府采购招投标工作,项目计划7月开工,年底全面完成。项目的建成将提升全县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档案部门服务利用效率,便于全县各级机关档案信息数据共享和各级综合档案馆之间档案信息的跨馆异地出证,满足社会各界群众多层次、多渠道获取档案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六、以档案征集为补充,丰富馆藏特色档案,延伸馆藏档案年份,征集清朝民国期间的珍贵档案300余件。在本县龙交乡甘河村征集到清朝民国期间的一批珍贵档案,内容包括清乾隆年间的帐单、嘉庆年间的医书、同治元年到宣统年间的地契、光绪年间的执照、书籍、路条、借据及民国时期的根工帐本、婚丧礼帐、国文书籍等共计300余件,将县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年份提前了100多年。2017年4月,《中国档案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七、大力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馆藏档案门类不断丰富,馆藏结构进一步优化,建国以来首次全面采集视频档案工作。联合县电视台,对1996年建台以来至2015年前的有关本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视频录像带1000余盘进行全面采集整理,目前已经完成数据量20T。此次采集工作是本县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整理视频档案,所采视频属本县最早的视频资料,对研究我县史学具有很高的不可复制的价值,档案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后进行移动硬盘馆藏保存。
八、深度开发、挖掘各类档案,创新编研方式和手段,档案征集工作常抓不懈,编研成果硕果累累。几年前,县档案馆没有一张省级领导视察的照片,没有一幅书画作品,没有一盘视频资料,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散落民间,面临流失或损毁的危险。为及时抢救保护珍贵档案史料,石楼县档案馆积极开展征集和保护工作,联合县宣传、新闻单位征集近十年的重大新闻照片1000余张;
以书法家书写《***用典》为依托,征集书法作品150余幅。其次,远赴太原、临汾、离石、孝义、洪洞等地对历任老领导进行了走访,编辑整理的《石楼历任书记县长事略》一书也已组稿完成,共收录石楼历任书记县长44位,即将付梓印刷。第三广泛发动群众,征集不同时期老照片4000余张,将与国庆前夕举办建国70周年《石楼老照片》大型展览,《石楼老照片》一书也在紧张编撰中。第四依托“石楼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刊发“石楼消失的建筑”、“20年前石楼闹元宵”、“石楼四十年巨变”、“石楼晋剧”等阅读量过万,创本县微信平台阅读量之首。第五雍正《石楼县志》真迹版本(共八卷)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存有部分残本。县档案馆多方奔波走访,对该县志刻印和手抄版本的影印版进行了拷贝征集。2018年雍正年间《石楼县志》第八卷残本征集进馆。依托馆藏档案积极筹办“石楼县历史发展档案陈列展”。
九、围绕中心、完善服务,强化队伍建设,档案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近年来,县档案馆着力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履职能力强、敬业奉献、风清气正的干部队伍,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使档案馆各项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为发挥好档案利用服务的功能,县档案馆已完成档案数字化52余万幅,馆藏照片实现全部数字化,并实现目录挂接、电脑检索和异地备份。为工作查考、编史修志、落实待遇、解决纠纷等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此外,县档案馆积极接收反映全县党和政府重大活动、本地重大事件的电子档案资源,逐步实现由档案馆统一接收、管理、提供利用电子文件的目标,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府公开信息和馆藏档案的网上查询等服务。
正如***总书记指出: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档案工作者将继续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大力弘扬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档案工作优良传统,振奋精神、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把档案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为石楼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三: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2023
果园
很小的时候,爷爷栽了一片果园。这片果园成为了“摇钱树”,为我家的经济增收出了大力。每年暑假,父母总会打发我们姐妹几个回老家,一为避暑,二为看护果园。
我家的果园离村很远,位于村外围的大马路旁。往东通往县城,向西和西南方向分别通往两个邻近村庄。地理位置极佳的三岔路口带来了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
果园原先是一个的圆锥形的小山丘,常年荒芜,简直是各种野花野草的乐园。雨水丰盛的年景,蒿草、沙蓬长了有一人多高,其间夹杂着各种名不见经传的小花:打碗碗花、牵牛花,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一片荒草萋萋里点缀着姹紫嫣红,甚是好看。
不知怎的,爷爷突发奇想要开发这片处女地,用来种植果树。于是在拖拉机、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这片小山丘变成了上下共四层的环形水平梯田,每层梯田侧面留一小路通往另一层。在第二层东侧打了一眼土窑,有几平方米大小,为避雨歇息所用。
爷爷托人从外地买来苹果苗,栽树、浇水、施肥等各项工作如序进行。三年后,果树开始挂果,全家人围着那片片绿叶下藏头露尾羞答答模样的小毛果子,露出了一张张喜不自禁的面孔,仿佛已然看到的是挂满树的人民币迎风飞扬。
每天早上吃过饭,拿上暑假作业(做样子罢了),我们姐妹几个就向工作地——果园进发。有时,也会叫上几个叔伯兄妹们同去。
到果园后的首要任务是“巡逻”——绕着果园层层梯田跑一圈,侦查苹果园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然后,找棵树荫浓密的果树,或席地而坐或双腿跪地,怎么舒服怎么来,开始“完成作业”。刚写没几行,一只“好事”的蟋蟀跳入我的视野,浑身灰不溜丢。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我们扔下作业去追赶这只小动物,美其名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借观察生物为名,行玩耍之实,这事远比枯燥的作业有趣多了。不管谁先逮住它,其他人都会一蜂窝的围上去一阵哄闹。有人提议数一数蟋蟀究竟有几条腿,最后蟋蟀免不了被“五马分尸”的悲惨命运。拽下来的腿儿长的短的粗的细的蜷曲着原有的弧度,一一摆放在苹果树下。现在想想,孩提时代的我们是何等残忍呀,滥杀无辜的可恶行径堪比侵华日军。
第二层梯田打土窑掏出来的土尚未清理,像一座小山一样堆在窑洞旁,最高处几乎和第三层梯田等高。这无疑成了我们几个的天然乐园。
站在窑脑畔上,我们每个人俨然成了优秀的跳水健儿:曲腿、甩臂、默数口号“一二三”起跳,所有动作一气呵成,优美至极。在享受了飞翔带来的刺激后,“咚”地一声落到这堆虚土上,两条腿深深扎根于土里,几个小将叽叽呱呱的一片欢笑声四起,飘荡在果园里。赶忙拔出腿来接着进行下一轮“跳土”运动。
在一百多棵果树里,有几棵是夏苹果,比其他品种(红星、富士、黄香蕉)成熟的早很多。眼尖的妹妹总是第一个发现树上出现“红脸儿”苹果的。每每此时,她总是央求我来完成这个艰巨任务——上树摘苹果。作为家里大姐大的我当然义不容辞了。
最先熟的苹果往往长在树梢头,这给采摘工作带来极大难度。待我孙猴子般攀爬上树,抓住手边的树枝,踩着越来越细的纸条,颤巍巍晃悠悠的向着红苹果靠近时,有几分表演踩钢丝绝技的骄傲,却也无法压制心里的那股害怕。斜眼瞄一眼树下仰着头张着嘴,巴巴望着我的“馋嘴”妹妹们,如同嗷嗷待哺的雏燕等待捕食未归的老燕儿。像刘胡兰英勇就义般,我内心的小宇宙瞬间爆发,豁出去一般抓住那枝“红苹果”,使劲往回一拉……
待取来果子总会发现,“夏树果熟虫先知”,这红苹果光滑的果面上大多时候都会有一个虫眼,里面必定住着吃饱喝足正酣然入睡的白胖胖大虫子吧?介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到手的苹果,又无法抵抗红苹果诱人的香甜。于是,我们几个馋嘴猴尽量避开虫眼,小心翼翼的分食着这来之不易的美味,哪怕是和一条肥虫共享也不太讲究了。
后来爷爷去了,因苹果价跌,果树也被砍光。昔日辉煌的果园已不复存在。那个四层梯田的果园又成了野花野草的天下,也算返璞归真罢。偶然回乡,站在远处瞭望,那片记忆中的果园——我们的乐园野草遮蔽,荒草萋萋碧连天,曾经沧海难为水。甚至看不出曾经梯田的一点模样,又恢复了原先那个圆锥形小山丘的风貌……那片果园里的童年时光就像那风干的树叶,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篇四: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2023
大河向南流陕西朝邑说今古
五十年前,黄河西岸有座名为“朝邑”县城,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撤县改镇,合并到陕西省大荔县。朝邑没有撤销前,是陕西最富庶的县。黄河冲积的滩地土质肥沃,耕作简易,产量较高,如不涨水就能稳定耕作几年,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朝邑沿河一带村庄广为流传着“三年不涨河,给狗也要娶媳妇”的说法。“黄河滩,粮油川。手戴‘大罗马’(手表),足蹬‘富士山(自行车)’”,这是解放初期对当地富裕生活的形容和夸耀。当地发生过城里女干部羡慕乡下的富庶,从而辞去公职下嫁农村的“怪事”。
撤县后,为了那片一望无际的大型水库,人们推倒了文庙、城隍庙,拆了木牌楼、扒了城墙。将有着历代名人题字的历朝石碑,连同那衙门口的石狮一并毁去。一座壮阔伟岸的历史名城,转眼间就成了一片废墟,当年那种种繁华,从此变成过眼云烟。
说起这座朝邑城,她东临黄河,南接渭水,西连洛水,北枕镰山。历史悠久,西周春秋时,为芮国所在地。民国十八年(1929),在朝邑县赵渡镇附近发现了“芮公鼎”,证实芮国的存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芮公鼎”因其器形优美,纹饰华贵,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古物展览会”,一去不返,至今还留存在大英博物馆。周襄王十二年(前640年),秦穆公出兵灭芮国。
西戎之一的游牧民族大荔戎也被这里的沃野万顷、水草丰茂所吸引,沿洛河而下进入朝邑境内建大荔戎国,填补了芮国灭亡后的空白,他们在黄河滩地放牧牛羊,发展、壮大,并定都王城(今朝邑老城遗址南),大荔戎处在晋、秦两大国之间,无论晋秦是和是战,数百年都未危及大荔戎国存在,直到秦厉公十六年(前461年),秦灭大荔戎国,在黄河西岸置临晋县。
战国时,临晋县为秦、魏相争之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祭祀黄河神的河渎祠建在黄河西岸临晋,《史记》载:“水曰河,祠临晋”。人们认为在河神居住、河患较多的地方祭祀黄河是最灵验的。汉代,官方祭祀黄河神的地点仍然设在临晋。唐宋元各代官方一直没有变化,祭祀等级、礼仪级别相当高。河渎祠建在临晋(朝邑)是有缘由的,传说中禹凿龙门、巨灵神推华山导河、河伯冯夷溺亡之地均在此区域,加之此段黄河接纳渭河、洛河,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摆动也较为频繁,故人们认为在这最有灵性、河患较多的地方祭祀黄河是最灵验的。
秦汉后临晋县名沿用近千年,一直沿用北魏后期。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分临晋为两县,西部为华阴县,隶华山郡,东部为南五泉县,县城位于朝坂原上。朝坂原,因原上以朝日射,层崖岸烟万状,故此得名。西魏文帝六年(540年)南五泉县以据朝阪改名为朝邑县,朝邑便在一千四百余年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伟名。
朝邑通三晋,在军事、交通等方面居于重要的地位。从西府凤翔至长安,沿渭河北岸东行,过洛河后经朝邑,从大庆关渡黄河东北而上过太原直至塞外,这条贯通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东北边塞的“国道”经过朝邑,为朝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不少。多了商贸交流,多了驿运站铺,朝邑也就多了繁荣茂盛。
朝坂原俗称老崖,老崖上有三寨子;
南寨子、大寨子、北寨子。这三个寨子,明代《朝邑县志》就有记载。有的风水先生说,朝邑老县城的风水是风型。大寨子居中是风的躯体,南北寨子是风的两个翅膀。也有的风水先生说,老县城是龙型。北寨子是龙头,高高翘起,威武凶悍。大寨子是龙腰,似山似塬,稳若泰山。南寨子到紫阳是龙尾(紫阳就叫龙尾沟),地势蜿蜒,沟壑多变。
南北朝时,战争无休无止,佛教于是乘时而兴,一直到北周易代为隋,李唐鼎盛。佛教亦是前所未有的复兴。朝邑地处交通要道,寺庙众多且声名远扬,引得四面八方文人骚客趋之若鹜。饶益寺位于朝邑县赵渡新市镇,修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建十三层佛塔,塔高大而华丽,高耸原上,不远处黄河奔流而去,河水震人心魄。饶益寺,凭依着华山、黄河险要的地势,自唐宋以来,有名望的臣僚、有才华的士子来来往往,无不到寺停车,休息游赏。有的把名字题写在墙上,有的把诗句留在碑上,多得无法全部统计数目(金赵抃《记》曰:左冯之东南逾三十里,县曰朝邑。由县之直南,林木蓊郁,小径萦纡。约有十里,有镇曰新市镇。有寺曰饶益,乃陕右之名蓝也。路当秦晋要冲,枕山河之形势自唐宋以来,名臣贤士经由往返,莫不脱驾投憩于此。或题名于壁,或留诗于碑,不可胜数)。
南宋诗人陆游《游饶益寺》云:“闻道舆图次第还,黄河依旧抱潼关。会当小住平戎帐,饶益南亭看华山”。饶益寺气势宏大,群楼高耸,崇阁巍峨,却在金朝屡遭兵火焚毁殆尽,前人石刻,往往埋没于颓垣遗基之下,金代伪齐新市镇市监赵抃见此,就在瓦砾之间,搜获名公大臣之行记、诗刻,置之于“藏春坞”壁。此壁毁于元末。此后饶益寺虽然多次重建,但也未能恢复盛时模样。1958年后,更是将残余建筑扫荡一空。现在饶益寺所在地皆是农田,灰飞烟灭,踪迹全无。
除了饶益寺,金龙寺也是朝邑有名寺院,它位于朝坂原大寨子村东,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元年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贞观元年从太原返回时,夜宿长春宫。李世民梦见自己化为一条金龙飞向长安,飞腾时,后面紧跟着两条小龙,缠绕身边,李世民烦躁不已,转头咬死两只小龙。醒来后,他认为那两条小龙是他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的化身。于是命令在长春宫旁建造一座寺院,并赐名“金龙寺”,作为皇家礼佛寺院。
金龙寺寺内建筑现仅存一座塔,塔原为金龙寺内的建筑,故名金龙寺塔。原塔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明末重建。塔高二十多米,塔身呈八角形,共有七层。今天塔内有一个砖砌的螺旋形阶梯,中有天井可上下相望,此塔构筑灵巧,雄伟壮观。每层东、西、南、北四方各筑一小券门,用以远眺四方。塔顶眺望,天地豁间广阔,华山、中条山、以及八百里秦川沃野尽在视野之中,黄河、洛河、渭河三条河流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清朱斗南《金龙高塔》诗云:“塔耸金龙绕碧岚,唐初创建一名蓝。铃声振响行云遏,宝相高悬宿雨涵。八面庄严培土气,千层峻峭镇瞿昙。题名附雁当年事,取冀殊书圣泽覃。”南北朝隋唐时,除了修建寺院外。朝邑县还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长春宫,长春宫遗址位于朝邑镇北寨子村。长春宫为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权臣宇文护筑,初名晋城。建德二年(573年),因宫殿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对古蒲津关,登高可以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时如春,遂改名长春宫。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增建殿宇,宫址占地扩至三百余亩,隋文帝曾常驻此宫。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西入关中,渡黄河后,先驻于此,修养兵士,再取长安。唐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讨伐刘武周,唐高祖亲自至长春宫送之,遂后山东平定,方移行台于洛阳。以后凡在同州为官的,大多亲自兼任长春宫使,专职管理维护长春宫。如开元八年,唐玄宗幸长春宫。以同州刺史姜师度兼长春宫使。因太原是李唐老家,但凡皇帝回家祭祖,必停留长春宫休息,宫殿使用频繁,自然要有专人看护。
唐末长春宫内建筑因战乱破坏。此后长春宫逐渐被弃,唐末五代初,朱温把首都从长安迁置汴梁,长春宫全废,明代诗人王传看到长春宫故址后诗曰:“长春宫殿无遗瓦,来往游人时驻马。垣堞推颓狐兔穿,耕犁不到如荒野。”今天长春宫已半为农田,半为北寨子村庄所覆压。但遗址的西围墙基础仍明显暴露,南边的两面残窑依然存在。
在老朝邑人的口头,常说的宋祠指的就是岱祠。岱祠又叫东岳庙、岱岳行宫、东岳行祠,是为了祭奠东岳泰山而建。坐落在朝邑镇大寨子村东崖头。岳庙不知创建自何代,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御赐“崇佑观”额,并重修。明进行大规模扩建。
岱祠地基洪阔、殿宇嵯峨,楼台峻立,据华原之形胜是一个宏大的古建筑群。岱祠文保员李润仓告诉我们,岱祠是道教在同朝(同州、朝邑)一带的一处大型活动场所之一,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老爷黄飞虎的生日,有庙会,庙会之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老朝邑人李润仓说,新中国建国初,岱祠保存基本完整。但因当地农场棉花种植的兴盛,在岱祠兴建了朝邑棉绒厂,棉绒厂一直占据岱祠,拆毁庙宇,用旧砖瓦建起了厂房、职工宿舍,使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搬迁时又把原有的两套殿宇拆毁了。李润仓妻子指着一片能看到底部厚厚的老砖,只剩下地基的废墟说,这就是他们留下的成果,十分可恨!
整个岱祠,留存下来建筑只有岱祠楼,它还被称为东岳戏楼,岱祠岑楼。它修建在岱祠正中偏南方位。它斗拱桃角重檐结构,庄严堂皇,巍然凌空。它高约17米。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里面四侧有通柱,东南角有木楼梯可上二层,二层置楼板,四周有格子门窗,出门便可以沿着外廊环绕观看周围的景观。下层戏台广阔收音,酬神赛会演戏听唱响亮,有余音绕梁之感。1934年我国著名的历史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亲临自拍照鉴定,确定为古建筑的研究重点对象,并对它推崇备至。
朝邑县最初县城朝坂,因其地势较高,交通有所不便,于是把县城搬迁原下。朝邑县新城修建最早追朔到明景泰二年(1451年),知县申润开始筑城,到成化三年(1467)竣工。城墙周长四里,高一丈五尺,护城壕深,宽各一丈,此后时有修葺,朝邑县离黄河有段距离,但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泛滥,竟然西移十多公里,紧靠当时朝邑县城东门流过。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年)秋,因天降大雨,连日不断,黄河水涨,水漫城墙,而使西、南、北三面城墙倾倒水中。康熙四十六年(1707),知县王兆鳌再修。这次工程浩大,有五大城门,东曰临河;
西北曰金汤;
西曰镇羌;
南曰望岳,即望西岳华山;
北曰迎恩,因其官道在北。因每到秋雨连绵之时,常有河水漫入东北南三城门,使得西城繁华,其它三城门就显得冷落。
清中后期,朝邑不仅饱受黄河水患之苦,在光绪三、四年更遇见罕见的旱地,连富庶的朝邑黄河滩地也几无收成。大荔,朝邑人饥死过半,大荔城东掘有万人坑,大、朝两县人口由41万多人,减到19。2万人。朝邑县赵渡人阎敬铭是当时的户部尚书,他是一个善于理财,深有远虑的人。对于如此惨状,他有了丰年储存粮食以备荒年的思想,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义仓修建工程从光绪八年开始,一直到光绪十一年才修建完成。动支白银三万余两,竣工后绘制详细图样报闻朝廷,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此仓建成后十多年,就遇上1900年的关中大灾荒,丰图义仓开赈放粮,活人无数,为阎敬铭的深谋远虑,所以朝邑以及周边一带的人都受益匪浅,阎敬铭被人们尊称为“救时宰相”。
丰图义仓位于现朝邑镇南寨子村。坐北向南,正中高处有楷书“丰图义仓”的石刻大字。仓外环有廊坊,院落宽敞,行车畅通。仓房两壁镶嵌有慈禧太后御笔“龙”、“虎”二字。此二字原置于阎敬铭祠前,是慈禧太后为阎敬铭亲自书写。
解放后,省、县文化和粮食部门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葺。丰图义仓直到现在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它现在是国家储备粮库。目前储存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产品,这里储存小麦最长时间可达10年。
从临晋县算起,有着二千三百多年历史朝邑县重于走到自己的终点。1958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朝邑撤县改镇,原城全部拆除。镇迁到西边1公里的老崖上。当时叫“新镇”也叫“居民点”。朝邑县不复存在。朝邑境内计划大面积被淹,成为库区,大批居民要移民他乡。朝邑移民,有的远迁到宁夏,有的安置在省内渭北山原沟壑区。移民产生活条件很差,饮水非常困难,经常到几里以外的地方去担水,全靠天吃饭。玉米、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移民无法生活。
三门峡水库改变运用方式,降低运用水位后,原计划淹没地区,不再淹没。国家在黄河滩区兴建了农场,部队在库区建立了训练基地和农场等。这就为朝邑移民重新归家提供了条件。八十年代中期,根据国家政策,从地方国营农场和部队农场划拨土地安置移民,朝邑移民大多回到自己故乡。
至今一些老人坚持填写自己籍贯为“朝邑县”,还有一些老人坚持认为,既然大家回到故乡,当时撤销理由应不复存在,应该重新恢复朝邑县。但这必定这只是很少数人想法,再过若干年,或许有这种想法的人已经没有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朝邑县这个名称越来越陌生,也许只有前面提到的朝坂原上留下来的唐塔,残缺的宋祠,清代粮仓诉说着历历往事。
篇五: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2023
桃花者村的前世今生
在晋西中部,黄河东岸的吕梁山中,有个名扬中外的小山村叫桃花者。她虽然位处深山,满打满算不足三十户人家,但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某种程度上绝不亚于一线城市京、广、深。究其原因,这无疑是因了一个历史名人姜子牙,还有就是出土了一件国宝龙纹觥。但无论名人也好,国宝也罢,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历史的车轮虽已行进了三千多年,但桃花者村依然在脱贫攻坚的坡道上负重爬行。是历史的脚步在桃花者出现了倒退?还是时间的钟表在桃花者出现停摆?我们不妨拨拉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桃花者的前世今生,也许这对桃花者村的浴火重生能有所启迪。
首先我们先看看三千多年前桃花者村的自然环境。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不难发现,三千年前的桃花者村也曾是山林茂密,桃红柳绿的宜居环境。漫步在今天桃花者的沟壑里,仰望那嵌在半山崖上一层层的河卵石,它也会告诉人们,当年的河道远没有这般的低深,当年的水土远没有这般的流失,当年的桃花垣地宽展连片,一望无垠。当年的龙纹觥还深埋在几米甚或是几十米的封土层下。
我们不妨再磨洗国宝认认前朝,从国宝的鳄鱼纹饰中也不难发现,当年的桃花者周边可曾是河湖环绕,水草丰美,舟船游曳的世外桃园。不然堂堂国师姜太公岳丈,怎么会隐居在此颐养天年呢?也许当年的黄河水面就在桃花者村脚下。也许正是便捷的水路交通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才让桃花者所在的屈地物产丰富,文化繁荣,思想开放,技朮先进。不然怎么会养育出桃花智叟?怎么会养育出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姜太公?又怎么能养育出古战利器屈地良马?又怎么能制造出国宝龙纹觥?
除此之外,古桃花者的繁荣也许还应归功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鸟瞰石楼全境,东面高耸险峻的棋盘山、通天山、云梦山和西面的黄河天堑将屈地团团围住,从而形成的天然屏障,曾使夏朝的鬼方子民固守于家园,横跨过商朝,一直生活到春秋时期,才被“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在中州卧侧,能偏安一隅,独善其身近千年的,恐怕只有屈地一县了。毫无疑问,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推动和保护作用。但遗憾的是这种固守与稳定自春秋时“礼崩乐坏”诸候争霸开始就每况愈下了。也许某种程度这还得归罪于屈地的良马?
我们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好战马就是国之重器,拥有好的战马就像拥有坦克装甲车,就像拥有航空母舰。正好屈地水草丰美出良马,这就难免会被扩疆拓土的战争狂人们所惦记、争夺了。自古以来资源与财宝都是惹祸的根。这就好比中东的石油,可以断言,石油不完中东大乱不止。同样,屈马不完屈乱也会不止。于是乎,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才唱罢我登场,石楼渐渐成了南蛮北挞各方诸候拉钜撕杀的屠场。于是乎没用多久,林木毁完了,植被破坏了,水土流失了,河道下切了,河湖萎缩了,气候变干了,宝马玩完了,人们全穷了。曾盛极一时的屈地渐渐沦落为“地上没抓的,地下没挖的”,交通闭塞,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
曾几何时,每当提起石楼,就是”十年九旱,亩产一担“。有句顺口溜总结说石楼“满眼和尚头,遍地鸡爪沟,下雨洪水流,一年旱到头“。如此环境,岂能脱贫?如此惨相又岂能不穷?
而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屈地再次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场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再次让屈河两岸披上了盛装。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天然氧吧。曾经的十年九旱变成了风调雨顺的粮仓。
再看看如今的桃花者村,虽然没有再养育出诸神禁忌的姜子牙,却培养造就出了一个征山服水的郑晓鹏。他自筹资金上千万,硬是把一沟荒滩改造成一千五百亩水浇农田。把泉流蓄成湖,沿岸植进红桃一片片,把山野小村变成了桃花园。把溪水提上山,建起温室大棚一座座,把旱地变水地,把北国变江南。一个专供数千人食用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横空出现在桃花者村。
郑晓鹏,他虽然没有呼风唤雨、洒豆成兵的本领,但他却给桃花者村的杀鸡取卵与竭泽而渔划上了句号。
2016年,团中央扶贫工作队进驻桃花者村,郑晓鹏有幸与一个世界级大国的部级部门领导们坐而论道,共同绘制桃花者重现辉煌的蓝图。一个国际化的青少年研学基地的宏伟规划已经成形,桃花者村已再现当年的湖光山色,绿柳成荫,红楼掩映,丝竹绕林,红男绿女游乐其中。桃花者村历经三千多年的艰难轮回,终于步入了浴火重生的圆梦征程。
翻阅桃花者村的前世今生,抑或可以管窥屈地几千年来翻云覆雨的历史缩影。
篇六: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2023
小城的电影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大山里,周围环境有诸多的不尽人意,走出大山便成为了儿时的梦想。途径只有一个——学而优则士,士则通达天下。于是就勤奋学习,天赋还好,所学有成。可生不逢时,梦想碎成细片。
走出大山受到制约,于是小县城就成为了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大商店,还有大饭店,只要有钱便可买到想要的东西,还能吃上现成的饭菜。每逢集会更是热闹非凡,先睹为快,特别让人羡慕的是旧大礼堂的电影。精彩的世界全部在哪里,一毛一张的电影票,一票难求。电影院的天光、郑学文(二位是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在心目中高不可攀。天热时偶尔进城,舍一身身的臭汗,拼它个你走我来。等挤到售票窗口时,票已售完。失落感堪比丧失考妣。于是在礼堂附近转悠,意在寻求突破口,突然眼前一亮,有个一看穿着打扮就知道是城里的孩子,偷偷地从礼堂出口处的铁栅栏顶端翻入院内,一侧身便进入场内。自己原先有过此念头,可有贼心还没那贼胆。这下可好,他城里孩子能办到的,咱也同样可以办到。学着翻栅栏,身手敏捷如燕的我,马上就要看到曙光了,此时一只有力的大手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我的衣襟和人死死地扯在了栅栏的空隙处,还另带一声雷声般的喝斥。这时的感觉比死还难受,反过神来不甘心地说:刚才有个城里模样的孩子进去,你为啥不抓不说?回答:没看见,就是看见了又怎样?那是城里的孩子。哎!看起来城里的孩子能办到的事,村里的孩子想都别想。大手叔叔把小铁门锁轻轻地打开了,我看电影的梦彻底的破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努力,如愿搬进城里,买电影票就不再是难题。再后来新影剧院成为我的对门邻家,加之职业的方便,进岀影剧院成为易事。
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小屏幕的黑白电视到大直角平面电视,把电影市场挤到了人们生活的边缘地带。可每当提及电影二字,记忆里电影台词和场面,就会浮现在眼前。还有那次被抓的场景更是刻骨铭心。
篇七: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2023
把那一抹红色洒在贫困村的每一寸土地上
2019年2月25日,梁钊坤被通知选调到浪沙村做扶贫干部,作为一名有着2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深知脱贫攻坚的重要和艰难,他坚信在困难时刻,就应该党员干部先上,他积极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但兴奋之余,他心里又有一丝犹豫和担忧,中山联通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浪沙村远在肇庆市,车程要四五个小时,长期在外奔走家里的事情都要靠妻子一人料理,他担心家人的身体。梁钊坤的妻子也是一名共产党员,非常支持他参与扶贫工作,凭借两个人心中的那抹红色,梁钊坤选择踏上了往返这片土地之旅。
一对一助学、贫困户入户核查施策、档案整理归档以及协助项目实施等,这些工作充实着他在这里的扶贫生活。在这里的人和事梁钊坤和他的同事们经常会用手机、笔记本记录下来,翻看一张张真实的照片,没有摆拍、没有伪装,有的只有阐述事实背后的艰辛。一张张照片、一篇篇记录,呈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这份责任将会整理成册,编入成卷永藏档案室。
01
小档案,大作为
又是一个大晴天,梁钊坤还是像往常一样,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便是拿着贫困户登记表和近期扶贫政策来到贫困户的家中,手里每一张密密麻麻的数据正是他工作的依据,仔细整理登记扶贫户的资料,整理成册,小小的动作却是挨家挨户细帮扶的体现。“把每户人家的情况都摸透了,才能对症下药,想出好点子。”看似不起眼的一摞摞登记表,却是一个个贫困户走出贫困的翔实记录,是见证了脱贫攻坚历程的档案库。小小档案背后,记录着时代的伟大事业。
他来到冯集成老人家中,经过仔细的询问和核查后在冯大伯家的红砖墙上张贴了贫困户核查信息表,这是冯集成老人搬新家后的第一次核查。原来69岁的冯集成老人是危旧房改造政策下受益者,冯集成老人说:“家里就我一个人,身体又不好,没能力照顾自己,之前的泥砖房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房,国家政策好,给我换了红砖房,现在家里不缺水、不缺电,阿坤也经常来看我,能搭把手的时候从来没含糊过,我们这些贫困户真是过上好日子了。”
02
突出产业扶贫,带给村民真实惠
走访过扶贫户,梁钊坤又扎进了田间地头里,他兴奋的说道:“浪沙村现有的产业扶贫项目有水果玉米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收益,但我们扶贫工作队的每个成员都想让村民的实惠多一点。通过多方考察,决定启动夜香花项目,夜香花作为食用健康蔬菜,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养生健体、增强活力、美容、降血压、清肝明目等功效,而且市场价格稳定。一次种植可丰产十多年呢。这个项目不仅能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吸纳一批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就业,能解决了贫困户的不少问题,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实现产业发展致富脱贫。今天,就给夜香花种植基地正式上牌了!”
离开了夜香花基地,梁钊坤也没有停下脚步,来到了村内鱼塘,看看正在鱼塘工作的冯有成。坑州村49岁的冯有成长期患有风湿病,不能干重活,劳动能力较弱,家里的主要收入靠着其配偶打散工得来。为了确保冯有成一家有稳定收入,他帮助冯有成养殖水产品,再加上种植农作物,冯有成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为了防止出现返贫的风险,我们积极引导鼓励贫困户通过参加产业扶贫的方式,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贫困户不返贫、快致富。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有持续的增收渠道,才能真正防止返贫,也能真正带给贫困户实惠。”梁钊坤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
03
助力教育扶贫,帮助彻底拔穷根
为了让贫困学子接受良好教育,在保障扶贫户子女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梁钊坤通过联系外部爱心人士援助等方式,帮助贫困学子丰富教育内容,为孩子们增加教育资金。梁钊坤已经帮助两名浪沙村贫困学生就读于中山中专。
为了增加学生们的教育资金,梁钊坤还为有意愿到珠三角地区体验暑假工作的贫困户大齡学生安排暑假工作。最终为两名即将升初三的学生联系了一份在雨衣生产厂从事手工计件的工作,并为其解决食宿等问题。考虑到两名学生的安全,也委托了同一幢楼的热心人士帮忙适时照看。
“教育脱贫才是从根本上脱贫。最让我开心的还是帮助孩子们有学上、有书读。再穷不能穷教育,扶之以技,授人以渔,才是对孩子们最大帮助。”在办公室里梁钊坤翻出以前与孩子们的合照,兴奋地说道。
这些照片当然不是一个扶贫干部故事的全部,一叠叠档案盒摞的比人还高、没时间吃饭时热气腾腾的泡面香味、田间地头里提着重重的抽水机为作物浇水,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的身影……虽然没办法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梁钊坤将心中的扶贫信念洒到了浪沙村的每一处。
篇八: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2023
档案情
对于档案和档案工作,人们似乎不怎看重,说不屑一顾,是言之过重;
说另眼相看,则是高抬。反正在人们的眼里,总是一种不以为然的存在。这与档案的性质有关,也与人们的认知有关。特别是在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其不被重视,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往往是这样,只有经过事实的“现身说法”,方可改变错误的观念,才能得出正确的知见。否则在固化的认知里,别人说的天花乱坠,自己也不会轻易改变的。
记得十多年前,村里要出一本村志,要写爷爷的回忆性文章。可当时爷爷去世也好几年了,大姑对爷爷的履历也记得断断续续。可要写一个人一生的事迹,必须得有真实的工作生活经历才行啊!爷爷叫张成武,是老革命,老党员,曾参加过解放大西北,在石楼、隰县多个单位工作过,1988年光荣退休。可与爷爷一同工作生活过的老同志也大多过世,即使就是找到老同志,也寻问不来多少信息,根本不足以对爷爷一生工作生活的全面回顾。
我们以试一试的心情找到了县档案局。当办完调阅手续,见到了爷爷的厚厚的一本蓝皮档案时,让我们如获至宝,心情十分激动。不仅找到了我们需要的资料,还找到了不少“意外”。比如有爷爷的一张二十多岁时的相片,姑姑说她从末见过,也不知爷爷年轻时是如此的英俊;
见到了爷爷因为去龙台村下乡,接受了村里人给的五斤小米写的检讨书;
还见到了爷爷在“三反”时在黄纸上写的自查书……见字如面,睹物思情,一种对亲人的怀念,让大姑几乎哽咽了……从档案馆出来,大姑一直念叼:“这咯要好好感谢人家档案馆了……”
这件事后,使我对档案的重要性有了很大的认识。可要从心理上重视它、敬重它,还得从自己成了单位的档案员说起。由于单位缺人手,阴差阳错地当上了一名档案员。在自己浅薄的认识里,总觉得是“大材小用”,不就是拿钥匙查资料、整理资料入档,还能有啥?心理早就有了应付的思想。
可就在我当上档案员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情,又刷新了我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一位调离我单位好多年的老同志要退休时,无法确切证明他是那一年参加工作的。他前后工作了五、六个单位,不知是原来就没有证明,还是后来遗失,反正目前档案里没有相关的资料。没有了具体的参加工作年限,单位是不好给退休的,或者说是退休后的相关待遇是不好计算的。
他抱着一种微茫的希望找到我时,我费了一个多小时便找到了当年录用他时的“会议纪要”,这令他大喜过望,高兴不已。他多日奔波、无处寻觅的煎熬终于可以解决了!虽然不是正式参加工作的证据,但也足以说明他就是那个年月参加工作的。加之再盖上单位的公章,足以证明问题的。他说了好多感谢的话,中午还要请我们吃饭。后来我想,这张档案,对单位、档案员来说是件小事,可对于他个人来说便是件大事,而且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事情。至今我都记得,他握手时的那份真诚的谢意来。
去年,机关档案室升级相关设施,对部分档案进行了重新整理。我无意间发现了我二十多年前的高考试卷,让我感慨不已。仿佛是见到了久别的故人,是那样的亲切。让我眼前一亮,心潮翻滚。就因为它,我改变了命运,从农村走向了城里;
就因为它,我不再受心理与社会的双重压力……捧着这发黄的档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经过了这几件事情,完全改变了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对自己所肩负的工作有了一种神圣感与敬重感。也对这份工作开始热爱起来,不再是那样的应付与推托。也觉得存在挡案柜里的资料,也不再那么冷漠与无情了。好像每一份档案,都有了温度,都有了一份浓浓的情怀。
重视档案,敬重档案,人人有责。因为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档案事业,社会文明的传承更离不开档案的传承!
篇九: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2023
高义薄云秦晋情
一条黄河,分开了秦晋,河东为晋,河西为秦。自古以来,在黄河两岸,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至今。“秦晋之好”,成为婚姻的代名词;
“泛舟济晋”,诉说了一个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典范;
“虞芮让田”,见证了一个互让互谅的美好传说。这一切历史过往,奠定了黄河文化、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家学说把他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核,流传了几千年。
这里要说的,是清朝“同光”年间发生在黄河西岸的同州(大荔)与黄河东岸的蒲州(永济)之间的故事。
清同治元年,关中发生了一场回汉战争,东府同州一带成为主战场,处处刀光剑影,血流成河。人们为了躲避战争,纷纷逃往黄河东岸。
大荔县西南渭河岸边的苏村,人们纷纷逃亡。
村上有一个叫赵思孟的读书人,他的伯父和堂兄都死于战乱,留下老老少少一大家人,由他带领着逃往河东永济县城,借住下来。他每天就在县城街上,拉开桌子,摆上笔墨,靠给人写字,诸如家信,状子,契约等等,靠微薄的佣金维持生计,其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赵思孟的学业这时候刚刚“入庠”,也就是刚刚取得到府学“冯翊书院”读书的资格,成为一名“庠生”,就遭遇了这场战乱。恰好,永济城里有一个叫刁经邦的“贡生”,很赏识赵思孟的学识和为人,俩人惺惺相惜,经常谈经论道,成了朋友。
人说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赵家在此住了不长时间,永济就遭遇了一场时疫,他和几个家人都染上了,发烧吐泻,浑身无力。在这举目无亲、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异乡,刁经邦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不顾时疫的传染,到赵的住地问寒问暖,帮他请医生,资助他资金,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刁先生的帮助下,赵思孟一家终于转危为安,度过了生死攸关的困难时期。他的感激之情是难以言表的,他把这份情谊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几年后,局势平静下来,赵思孟一家回到河西苏村老家,开始了战后重建、安居乐业的生活。他没有再参加科举考试,在家乡設馆授徒,当了教书先生。
这年丰收之后,他携金钱去了河东,答谢刁先生。不料到永济后发现,刁家一片破败,家人告知,刁先生被人诬告,摊上了官司,压在大牢。
赵思孟倒抽了一口凉气,心想糟了,摊上官司,这个事儿大了,他不能坐视不管。他作出决定,不走了,要帮他澄清是非,澄清冤枉。
他多方奔走,了解案情,终于弄清了案情的来龙去脉,刁先生是被冤枉的。可是,他一个外乡人,没有人脉资源,撼不动永济衙门,一时间竟是没了主意。
此时适逢闫敬铭因顶撞慈禧太后、不予批准太后过生日框外银两而被罢官,在永济县虞乡镇楼上村赋闲,当了教书先生。赵思孟打听到了,闫敬铭就是同州人尊称的闫阁老,可闫是当朝重臣,自己一介布衣,如何见得了他?
赵思孟一时忧心忡忡。好长时间没有进展。
这一天,他又去探监,只见刁先生瘦的只剩了一把骨头,若再拖下去,只怕性命难保。赵思孟握着他的手说,只要我有一口气,一定帮你打赢官司。刁先生勇气顿争,有了精神。
赵思孟思索着,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无论如何,一定要见到闫阁老。
这一日,他来到了楼上村头,只见一个老头正在菜园里摘黄瓜,经打问,这就是闫阁老,赵思孟一步跨上去,跪倒在地,口称:“同州草民赵思孟求见,”闫阁老一听,是乡党来了,吩咐家人,草棚下看茶。原来,闫阁老没有一点架子,倒像是邻家的和蔼老人。
刁先生的冤案,在闫阁老的干预下得以澄清。他出狱后,知道是赵思孟救了他,感激涕零说:“当日济君小惠耳,不意获报至此,君真高义薄云。”
光绪元年,刁经邦先生去世,赵思孟亲自前往为他送葬。刁的儿子庚辰尚在幼年,赵思孟安葬完毕,怜惜孤儿无依,于是,他携了庚辰回到苏村,让他跟自己读书,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每到过节或是刁先生的忌日,他必设祭,虔诚祭奠刁先生亡灵以示纪念,同时用这种方式给庚辰以孝的教育。
几年以后,庚辰到了婚配年龄,他又携庚辰过黄河到永济,迎娶父亲早先为庚辰定的媳妇,在苏村为他举办了热热闹闹的婚礼。“于己同爨十余年,无间言”,也就是说,庚辰和他在一个锅里吃饭,从来没有闲话。后来,他又安排庚辰回河东永济参加乡试,可惜两次他的成绩距离秀才只差了一点点,被录为“佾生”。庚辰生了子女以后,看着他能自立门户了,赵思孟才亲自送他回河东安家落户,继承了祖业。
赵思孟的义行,受到了十里八乡乡亲们的高度赞扬,他生平教人不倦,门下弟子优秀者多矣,逝世后,弟子们集资为敬爱的老师竖起了“德教碑”,以弘扬老师的高风义举。并报县予以表彰。赵先生的义举遂被记载在了《大荔县旧志稿》里。
篇十: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2023
龙交人和他们的文化园
早在前几年,人们一提起龙交,就会说起棋盘山、旺龙寨和龙交文化园。那会儿这三张名片已经是龙交的三个标签。
第一次参观文化园,是在2017年“槐花节”过后随市作协的作家们去棋盘山采风返回途中顺道而去的。去之前,文友们都说,不过是一个乡里建的文化园,估计没有多少看头,因为行程中有安排,不去也不好。没想到,当时安排了半小时参观时间,可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还是忙着拍照、询问、观赏,没有人愿意走。乡政府灶上准备好了便饭,打电话催了好几回,参观的人才陆陆续续走出来。那天,一行人愣是把中午饭延迟到下午四点半。仅以一乡之力打造的文化园以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档次之高,震撼了所有参观的县内外文友们。
前几天再进文化园,是随本县文学群文友们一同去采风的。我们有宽裕的时间看展品听讲解。注入新鲜血液的文化园,以它的清雅、广博、厚重,再一次震撼了同去的文友们。
说起建馆初衷,永东书记打开了话匣子。2013年3月8日,他走马上任龙交乡党委书记,同年5月,他和登亮乡长一同登上石楼屋脊棋盘山。登高望远,棋盘山秀丽的自然景观、大马坪徜徉的群牛骏马、“黄云耸秀”的秀美景色、还有诸多神话传说深深震撼了他。龙交乡是个山高地陡,道路崎岖的贫困乡,而且位处深山毫无区位优势,如果依托棋盘山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不正是龙交经济起飞的一大抓手吗?可转念一想,觉得仅靠此项产业支撑全乡整体脱贫似乎还有些势单力薄。
永东书记是唐朝名将郭子仪56代后人,他们兄弟三人在文化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石楼人称为“郭氏三杰”。老大永红是目前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老三永升办的“石楼档案”公众号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所以他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文化气息,从上任那天起,他就思谋着要在龙交干一件很文化的大事情。一线工作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实干,既是工作作风,也是工作方法,摒弃形式主义,脚踏实地,才能给老百姓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全面脱贫的历史重任。
那究竟从何抓起呢,经过反复调研,他认为,兴产业、强基础,强化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扶贫应先扶志,强化文化软实力更需先行。于是他决定先筹建一个民俗文化展馆,从思想上焕发人们不甘落后,奋勇创业的精神意志。
13年到15年,他用两年的时间策划、收集、归类,做了很多筹备工作。2015年,“反腐倡廉”进入关键阶段,当时纪检委也着力推进石楼县的廉政工作,并把龙交当成一个工作点。这项工作激活永东书记敏锐的意识,他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从廉政文化入手,把廉政文化主题纳入了龙交文化园之中,使全园以“廉石”为核心,围绕中央、省、市、县廉政建设要求,从廉政传承、红色传承、民俗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品牌等主题入手建馆。使各种正能量在这里实现了空前的契合与凝聚。
2015年10月15日,县里举办的“廉政现场会”在龙交文化园廉政馆内举行,县委领导及各界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更坚定了他做大做强龙交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龙交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其民俗的发展与变迁见证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近几年,旧村改造,老窑洞翻新拆建,许多老物件扔了毁了实在可惜,再不保存就再也没有了。建民俗馆能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遗文化,挖掘民俗文化。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后辈们了解传统文化,并自觉的加入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于是同年11月,民俗馆建成。馆内设置社交礼仪、红色记忆、乡村记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六个展区,四千多件藏品。通过图片与实物结合,让参观者在这里触摸到农耕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让后辈子孙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强烈反差。
2016年又增建了教育馆、中医药馆、德馨馆、艺术馆。2017年12月,又建起龙交精神馆。
说到建龙交精神馆,永东书记深有感慨。他自上任以来,喜欢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每到一处,总是见不少村民“靠着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整乡脱贫,就必须以“龙交精神”来激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经反复推敲总结,他们把龙交精神归纳为:”敢为人先,大气仗义,崇群同心,实干善成”这十六个字。2017年年底,文化园内廉政馆的部分展品也移至龙交精神馆展出。精神馆的建成,更加鼓舞激励了龙交人的干劲和斗志,他们上下齐心,精诚团结,为龙交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龙交文化园规模宏大、展品数量众多,着实震撼了所有去参观过的人。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么多展品竟完全来自众筹,其中不乏感人的故事。
民俗馆内有一件极为珍贵的展品:第一套人民币和民国时期的纸币。这件展品的所有者是当时龙交信用社的一个工作人员,他得知永东书记建起文化园,就把自己珍藏的这一套钱币拿了过来,可是这套钱币实在价格太高,永东书记不敢接受,最后达成协议:钱币在馆内展出,但所有权还归原主人所有。
文友羡慕颜回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酷爱收藏。他收藏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几乎当时市面上所有的香烟盒四百多件,其中还有不少未开包装的整盒香烟。2017年,去参观过文化园之后,一直想把自己的珍藏捐给文化园,这个心愿终于在今年二月份完成。
最让永东书记感动的是,民俗馆内三千多件展品,大到古旧家俱,小到生产生活用品、文革挂镜,都是淳朴的龙交乡的群众们无偿捐赠,乡政府没有花过一分钱。还有一些展品是在外工作的龙交人听到龙交建起了自己文化园,也纷纷加入了捐赠展品的行列。现就职于山西省高速部门,老家在德义河的冯小云,把自己珍藏的精美根雕和奇石捐了出来,以表示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园的支持。永东书记说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要说最费功夫和精力,还要数中医药馆了。永东书记说他在2013年刚上任去棋盘山时,正好碰上县卫生局的闫保平带领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在棋盘山进行中药材普查,他当时还没想起要建中医药材馆,只是觉得肯定能用上,就委托闫保平同志把所采的药材给他一份。后来建起文化园以后,他觉得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应该挖掘和传承下去。于是,他就把采来的中药材标本进行装框保存,陈列到中医馆内。有一次,药材公司经理呼振国前来参观,深受感染,就问永东书记,需要他为中医馆做点什么?这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件中药材标本下面用小瓶瓶包装的实物中药材。
永东书记说,现在在龙交无偿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成为龙交人引以为傲的一种奉献精神并且这种态势有增无减,从刚开始的党员干部带头捐赠到现在群众主动捐赠。艺术馆的所有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都是他的亲戚朋友们免费捐赠。他的书法家大哥永红不知免费为他提供了多少墨宝;
他朋友刘亚军把珍藏的已经装裱好的宋彬老先生的字无偿提供给他;
渊虹抱来一大堆剪纸绘画作品。凡是熟识的、慕名的只要自己有适合的展品,都给他无偿捐赠过来。
淳朴的民风积淀,使龙交精神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发扬,为龙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交的小米核桃走向市场,旺龙寨休闲娱乐场建成,丰泰养驴场做大,蔬菜加工厂建成,龙泉酒进入市场,吕梁山泉进入千家万户,西红柿辣椒酱打出自己的品牌,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以棋盘山为主的旅游景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中……龙交乡整乡脱贫奔小康已指日可待,不再是梦了!
永东书记看着说的轻描淡写,其实建设过程极不容易。首先遇到的是资金难的问题。2015年初起建馆,最小规模也得十几万。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多东西尽量就地取材,为的是省钱。那块刻了“廉石”的大石头,是他们修路时发现的,当时觉得形状奇特,状似元宝,就把他拉回来,倒立于大院内。“廉石”两个字是他大哥永红免费亲情所赠,就是刻字花了一点钱。其他方面是能省则省,能不花就坚决不花。好在所有展品都是无偿捐赠,要不以龙交一乡之力,很难做成这件大事。
第二难就是展馆问题难解决,要重新修建,没有个几百万想也别想。所以2013年他一上任,就开始思谋建一所属于龙交自己的文化园,只是苦于没有展馆。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直到2015年才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建“龙交精神馆”也是如此,也就一直搁置。2017年,紧邻龙交的寨子村新建了党员活动室,原来旧的活动室空置,正好又提供了一个场地,“龙交精神馆”才得以完成,文化园内廉政馆的一部分内容也移至“龙交精神馆”展出,给文化园腾出一部分展柜,原先收藏的很多展品才进去民俗馆,找到了自己的家。
第三难是展品的来源。原来想着老旧物件不好收集,所以永东书记号召先从党员干部带头捐赠,没想到龙交建起文化园的消息一传开,首先是龙交本土的群众纷纷把自家的老旧家具家什拿了过来,其他地方的熟人朋友,慕名而来的陌生人也捐了不少。各方人士的倾力奉献,“龙交文化园”终于在黄土高原深处的这个山沟沟里亮相了。
文化园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我县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个空白,还及时挽救了不被社会所重视的“乡土文化”,打造了一个集教育、欣赏与普及为一体的文化园地,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方面为有着几千年历史底蕴的古县建设精神文明开了一个先河,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模板;
另一方面为团结全乡人民、争为家乡做贡献起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加大了共同建设家乡的信心与勇气。
精神不朽,文化永存!愿龙交文化园再接再厉,再创辉煌!成为我们全县人民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
推荐访问:(10篇)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文章选编 选编 奋进 新篇
热门文章:
- 党风党性警示教育内容2024-11-01
- 党风党纪自我剖析材料范文2024-11-01
- 党费收缴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4篇)2024-11-01
- 党费减免讨论会议纪要(2篇)2024-11-01
- 过党生日有感(4篇)2024-11-01
- 文化自信党员(5篇)2024-11-01
- 2024党员干部贿赂多少钱违法(3篇)2024-11-01
- 党管党员党管干部存在问题(2篇)2024-11-01
- 深入查摆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方面的不足(5篇)2024-11-01
- 党委班子画像报告(3篇)2024-11-01
相关文章:
- (完整文档)青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心得体会6篇2022-11-04
- 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心得体会8篇2022-11-06
- 2022年弘扬抗疫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心得体会【合集】2022-11-09
-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心得体会范文6篇2022-11-11
- 【优秀范文】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征文14篇2022-11-11
- (范文推荐)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心得体会12篇2022-11-11
- 奋进新征程主题优秀征文600字2022-11-12
- 奋进新征程爱国主题征文700字最新(全文完整)2022-11-12
- 建团百年奋进新征程心得感悟2022-11-23
- 2022年度奋进新征程心得与感悟(完整文档)2022-11-23
- 2022年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征文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