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三顾茅庐全篇文章(4篇)

发布时间:2024-08-11 10:2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三顾茅庐全篇文章

  

  出师表原文全篇朗读

  |原文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①,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②,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

  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④,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⑤,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⑥,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⑦,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⑧,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⑨,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内容结构

  《出师表》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段):分析不利和有利的情况,提出如何更自如地说话的建议。

  第二级(第二段):提出严格奖惩的建议。

  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亲贤远佞),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23年,刘备病逝,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施了一系列相对正确的政治经济措施,使蜀汉疆域繁荣昌盛。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后,于227年决定北攻魏国,意欲夺取魏国长安。临行前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苦口婆心委婉规劝后,主要是畅所欲言,赏罚严明,厚爱圣贤,以复兴汉朝。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忠诚的想法。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段意概括

  1.分析蜀中所面临的形势,并为畅所欲言提出建议。(畅所欲言)

  2.向刘禅提出严格的奖惩措施。(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人生经历,回顾三顾茅庐以来与前朝皇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达我对前朝皇帝的淡泊闲情和无限感激。

  五:追溯始皇帝自孤儿以来的心情和做法,说明其复兴汉室的策略和忠义。向陛下表达我的谢意。

  不及物动词再次强调大家的分工和责任,表明自己开师的决心和信心。

  |简单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由于这篇文章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前对的意见陈述,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诸葛亮想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去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因此,本文叙述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追随前辈的原因以及背叛国家的过程。由于诸葛亮对刘父子无限忠诚,肝胆相照,言语中充满殷切期望。全文既有理性,也有感性。具体来说,第一部分侧重于理解和推理,第二部分侧重于情感。它总是以讨论为主,带有叙述性和抒情性。整篇文章发自肺腑,深入浅出,饱含真情,感人至深。

  这所中学的教材都学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后世影响

  诸葛亮的这篇散文一直被人们所推崇,被认为是这篇散文的代表作。

  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

  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为其散文代表作。

  相关链接:

  【新三国2010年】(电影版

  第一部)

  【新三国2010年】(电影版

  第二部)

篇二:三顾茅庐全篇文章

  

  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

  三顾茅庐的典故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讲的是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书中我们得知刘备求贤若渴,有鸿鹄之志,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多次上门拜访;诸葛亮则是一个满腹经纶,做事十分谨慎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有毅力和耐心才能成功。

  三顾茅庐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

  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三顾茅庐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

  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天下大乱,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到荆州投奔刘表。徐庶告诉他南阳卧龙岗有个名叫诸葛亮的人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如果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刘备听到后,立马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见诸葛亮,但是恰巧这天诸葛亮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

  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顶着风雪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不巧的是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不愿意再来,看见这个状况,就催着要回去。刘备便留下一封书信,表达自己敬仰求见的心情。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这时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想让他一个人去叫,如果诸葛亮还是不来的话,就用绳子把他强行捆来。刘备将张飞责备了一顿之后,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这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等到诸葛亮醒来之后,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谈起天下局势,刘备大为叹服,而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也愿意出山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篇三:三顾茅庐全篇文章

  

  课文

  23-三顾茅庐

  罗贯中

  ①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②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邓县隆中。离隆中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③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注释

  ①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

  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顾,拜访。

  ②〔玄德〕即刘备(161-223),字玄德,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在小说中,刘备和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是结义兄弟。

  ③〔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春秋时期齐桓公想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三次都没见到。旁人劝他不要去了,他不听,第五次才终于见到。东郭野人,就是齐框公要见的那个小臣。反,同"返"。

  ④〔隆中〕地名,在今湖北襄阳,诸葛亮曾经隐居于此。一说在今河南南阳。

  ⑤〔犹然〕仍然。

  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②〔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③〔纶(guàn)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④〔鹤氅(chǎng)〕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⑤〔胄(zhòu)〕帝王或贵族的后代。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

  ⑥〔审〕明白,知道。

  ⑦〔愧赧(nǎn)〕因羞惭而脸红。

  ⑧〔恨〕遗憾。

  ⑨〔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司马徽(字德操)、徐庶(字元直)都曾向刘备推荐过诸

  葛亮。

  ⑩〔曲〕敬辞,表示对方降低身份。

  ?〔林泉〕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②〔开)启发。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⑩〔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汉室,指汉朝。倾颓,衰败。

  ③〔奸臣窃命〕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董卓造逆〕指董卓杀死少帝刘辩一事。

  ?〔袁绍〕汉末的冀州牧(州长官),占有冀、青、并、幽四州(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北部一带)。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只有几万兵力,但是用计谋打败了他,史称"官渡之战"。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诚〕确实。

  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孙权继承父(孙坚)兄(孙策)之业,占据江东(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说"已历三世"。

  ②〔国险而民附〕吴国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③〔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图,谋取。

  ④〔荆州〕古代州名。汉代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介。

  ⑤〔汉、沔(miǎn)〕汉水、沔水,这里指汉水流域。

  ⑥〔利尽南海〕意思是一直到南海的收益都能得到。南海,泛指南方近海的地方。

  ⑦〔吴会(kuài)〕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今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

  ⑧〔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⑨〔是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殆,大概。资,资助、供给。

  ⑩〔益州〕汉代州名,今四川一带。

  ?〔高祖〕指刘邦。

  ?〔刘璋(zhāng)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殷〕富庶。

  ⑩〔存恤(xù)〕爱惜,体恤。

  ?〔总揽〕广为延揽。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民族的称呼。

  ?〔莽、越〕指我国南部民族。

  ?〔政理〕政治。

  ?〔宛、洛〕今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指中原地区。

  ②〔秦川〕秦国故地,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②〔箪(dān)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③〔惟将军图之〕希望将军考虑这些建议。惟,希望。图,考虑。

  ②〔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⑧〔豫州〕这里代指刘备,他曾当过豫州牧。

篇四:三顾茅庐全篇文章

  

  诫子书和三顾茅庐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

  诫子书

  《诫子书》是一篇古代父亲写给儿子的家训文章。这篇文章非常有启示性和感人,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文章虽然古老,但其内涵和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意义。

  在文章中,父亲为儿子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类。首先,父亲告诉孩子他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父亲还认为儿子应该遵循传统道德准则,并且必须尊重他人。

  其次,父亲提醒孩子,每个人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他还告诉儿子,如果他想达到这个目标,他必须用心和技巧去工作

  最后,父亲谈到了生命的短暂性和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流逝。他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影响。因此,他鼓励儿子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社会和文化中。

  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但它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提醒我们重视我们的身体和健康,尊重他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在自己的社会和文化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它主要描述了诸葛亮被刘备三次邀请加入他的团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多少次失败,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我们都能够获得成功。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被刘备三次邀请加入他的团队。但是,他都拒绝了这个请求。他认为自己需要再等待一些时候,以获得更好的机会。最后,刘备在第三次访问时发现了诸葛亮的诚实和能力,决定让他加入团队,成为一个他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仰和信念,我们就能够获得成功。尽管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必须坚持尝试,直到我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此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需要找到我们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我们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建立支持我们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成功。

  综上所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定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以及找到我们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是成功的关键。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就能够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推荐访问:三顾茅庐全篇文章 茅庐 全篇 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