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党委组织部政治生态分析报告(3篇)

发布时间:2024-08-14 17:39: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党委组织部政治生态分析报告

  

  党委组织部门意见

  【篇一:对组织部意见和建议】

  1、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关注长期在偏远基层、困难较多地方默默无闻工作的干部,注重选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基层干部。有计划地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到基层、重点工程、艰苦环境中磨练,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成长链和选拔链。

  2、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标准考核内容,改良考核方式,把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满意度高等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建立健全符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3、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畅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推进跨地区跨部门干部交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4、进一步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教育管理。对年轻干部要着眼长远,早选拔、早培养,多岗位锻炼。同时,加强年轻干部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党性教育。

  5、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以突出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为重点,加强新任职干部教育培训。加强统筹调度,实施分类培训,加强学风建设,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6、进一步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在强化日常管理监督的同时,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落实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离任检查等制度,探索建立与纪检、检察、信访等部门的举报信息沟通机制。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7、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需要重点抓好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需要在经费投入、组织保障和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篇二:组织部落实两个责任实施意见】

  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

  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省市全会精神,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以下简称“两个责任”)的有效落实,深入推进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根据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党内法规和省市有关落实两个责任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落实两个责任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完善责任

  体系为支撑,以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以创新载体抓手为突破,着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权责对等的责任分解体系、科学标准的责任落实机制、完整闭合的责任追究链条,促进各级党委(党组)和纪检机构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目标任务。坚持把厘清党委领导班子责任、主要负

  责人责任、领导班子成员责任作为重点,着力健全制度机制,形成认识到位、责任明晰、履职尽责的主体责任落实体系;1坚持把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作为重点,突出纪委监督主业,形成监督有力、制约有效的监督责任落实体系;坚持把完善责任考核、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责任追究等制度作为重点,加强催促检查,形成有错必究、有责必问的“两个责任”问责追究体系。

  二、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的责任清单

  各级党委(党组)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要按照党章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党委(党组)领导班子责任

  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

  全面领导的集体责任,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承担以下责任:

  1、建设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

  综合治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改善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促进廉政、勤政、善政,长期培育、持续建设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

  〔1〕营造健康有序的从政环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搞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不做不正当社会关系的编织者;严肃纲纪、嫉恶如仇,2敢于对一切不正之风亮剑,不逃避责任、明哲保身;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履行权力,自觉抵抗各种诱惑。

  〔2〕营造人心汇聚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党组〕必

  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上敢抓敢管、及时发声,在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难点问题上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亲力亲为,不回避、不委托,以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获取民心,赢得支持,以党风政风的持续好转,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2、统筹谋划部署

  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统一领导、直接主抓、全面落实的责任,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列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统一研究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考核。

  〔1〕做好任务分解。每年年初,由党委办公室牵头,纪委、组织部协助,召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任务分工会议,对当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党委〔党组〕班子、领导干部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的职责分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夯实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工作职责。

  〔2〕组织定期督查。按照任务分工,每年第三季度要

  由各级党委办公室牵头,组织安排一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主要任务是催促各级党委和责任单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防止年初分解的目标任务落实脱节断档。

  〔3〕及时整改落实。采取听取汇报、定期不定期抽查

  等方式方法,了解掌握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下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约谈、通报、发整改通知等形式予以纠正整改。

  3、选好用好干部

  严格按照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1〕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切实把好资格关、程序关、廉政关。

  〔2〕抓好后备干部无任用推荐工作。每年结合领导班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开展无任用民主推荐后备干部工作。

  〔3〕实施好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工作。领

  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人选时必须负责的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承担相应责任。

  〔4〕做好干部提名责任落实工作。党委〔党组〕及组

  织人事部门承担干部初始提名的主体责任,要标准提名的依4据、程序,做到“谁提名、谁负责”,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5〕落实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制度。党委〔党组〕

  提拔任用干部,要听取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对有问题反映应当核查但尚未核查或正在核查的,不得提交党委〔党组〕讨论决定。

  4、加强作风建设

  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县委六项规定的贯彻落

  实,坚持问题导向,下功夫治理“四风”及隐身衣问题,切实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

  治,通过制度建设、法治化手段,加强催促检查,健全长效机制。要采取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注重日常动态监管,催促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纠正观望等待、打折扣、搞变通等行为,严防纠而复生现象,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开展民生政策落实情况

  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中省市政策落实是否到位,查找资金在申报、拨付、使用、监管等环节的漏洞,纠正优亲厚友、弄虚作假、欺上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瞒下等问题;检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强征强拆,补偿方案是否落实到位,有无克扣、截留补偿资金问题;特5【篇三: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构建组织工作落实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督查和指导机制,加大跟踪、检查、推进和落实工作的力度。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将目标责任考核与年终本人述职、个人自评、机关干部测评、领导综合评价的“一述三评”相结合进行考评,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构建组织部门和谐促进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化关心,开展“四必访”活动,营造温馨关爱、心情舒畅的和谐环境。坚持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实行定期思想政治素质分析、交流发言制度,打造恪守协作精神的和谐队伍。

  对组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构建组工干部能力提升机制。按照中组部要求,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依托

  党支部这个载体,打造组工干部交流、实践、调研和创新平台。

  2、要加强发挥组工干部的表率作用。要加强组工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要求组工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头讲政治、顾大局,讲正气、树新风,在机关上下形成加强五个方面作风〔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即: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热潮。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3、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干部作风建设的检查考核,对工作事项和任务目标,要搞好分解,加强化监督检查,年底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组工干部个人档案,并作为评选先进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做到“四看”

  在考察干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准确地考察领导干部。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应坚持做到“三看”:一是看德行;二是看作风;三是看民意。

  二.坚持群众路线,做到“四个结合”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要贯彻好《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改良干部考察方法,应该做到“四个结合”。

  1.内外结合。既听党内的意见,也听党外的意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并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始终贯穿于干部考察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考察干部,党内意见是重要依据,但党外意见也不可或缺。

  2.虚实结合。就是考察“显绩”与“潜绩”相结合,对领导干部主要成绩的评价不停留在现成的看得见的可以用“量”表达的实绩上,同时注意“潜绩”,看其对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长远发展作出了什么奉献,打下了哪些基础。一方面,我们注意考察干部是否牢固树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是否始终把发展所在镇的经济放在首位,一切围绕发展转,一切围着发展干,并能正确处理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在任期内作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考察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具有与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相适应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准备后劲。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3.正反结合。考察干部,我们不仅了解正面的意见,也了解和倾听个别的甚至反面的看法。在考察干部政绩的同时也对其“败绩”进行考察。如考察干部的决策水平,了解其是否因决策失误使工作受挫,经济建设是否受到损失;考察领导干部的用人水平,是否以关系的亲疏为尺度,用庸才不用人才;考察干部政策水平,是否片面理解政策,机械地执行政策,是否曲解和错误地执行政策。

  4.纵横结合。就是在考察干部中,坚持从纵向和横向了解情况。考察前,首先对考察对象的现实表现、工作基础、人际关系、群众来信来访情况、纪检审计部门的反映等作初步了解,拟

  定考察重点。考察中,真正扎下去,不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凭一两次汇报就断定一个干部水平的高低,只看一两个“景点”,就评判一个乡镇、单位工作的优劣。到一个乡镇单位了解情况,不仅要听会上的,也要听会下的;不仅要听干部的,也要听群众的;不仅要看“门面”和“窗口”,努力做到全面、客观、真实、科学地评价干部,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

  对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权责范围,把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表达在动议环节

  坚持把标准干部调整动议行为作为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以往动议干部不够标准的现象,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干部动议五动五不动规定。五动,即领导班子职位出现空缺、领导班子成员按规定需要轮岗交流或回避、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严重影响工作、领导干部经考核不胜任现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不适宜担任现职等五种情况可以提出动议;五不动,即在机构变动但尚未明确、县委主要领导即将变动、领导职数已满且班子运行良好、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事先未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等五种情况下不能动议干部。通过明确干部调整的时机、范围和条件,标准了动议行为,增强了干部选任动议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按照五动五不动的要求,还进一步标准了动议内容,实行三提三不提,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即只提动议原则,不提具体职位;只提选任标准,不提具体人选;只提选拔要求,不提选拔范围,从而排除了说人情、打招呼等不良现象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干扰。去年9月份,针对县直部门部分领导班子职位出现空缺、上半年考核中部分领导班子运转出现问题、个别领导干部任职时间较长需要交流等情况,集体研究提出了干部选任动议方案,确定了动议范围内每个岗位的选任条件和选任方式,不确定具体范围和人选,保证了干部选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顺利推进。

  二、创新提名方式,把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表达在推荐提名环节

  坚持把标准推荐提名环节的行为作为防止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源头工程,针对以往干部选任提名方式单一、选人视野不宽等问题,研究制定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方法,对县委管理的领导岗位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提名,针对不同岗位,采取了四种推荐提名方式:一是重要岗位全委扩大会推荐提名。二是新提拔岗位公开推荐提名。三是轮岗交流岗位由组织部门综合提名。四是公开选拔竞争提名。

  三、改良识人手段,把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表达在考察环节

  坚持把干部考察作为有效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关键环节,积极改良考察程序和方式,建立了差额考察制度,增设了考察对象演讲陈述环节。

  四、实行差额票决,把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表达在讨论决定环节

  为防止用人问题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严格执行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的议事规则和程序,注重发挥集体把关、民主决策的作用,探索创新干部任免票决制度,坚持严把三关。一是严把审查关。二是严把讨论关。三是严把票决关。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六、强化监督措施,把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表达在全程监督之中

  坚持把强化监督作为防止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创新方式,加大力度,对干部选用工作实行全程监督。一是任用监督。二是全程记实。三是跟踪问效。

  在发扬民主的同时,还认真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主要在以

  下几个环节严格把关:一是在确定选任条件时严格把关;二是在确定差额考察对象时严格把关;三是在沟通酝酿时严格把关;四是在提交常委会讨论前碰头时严格把关。

  对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开展学历教育,改善队伍的学历结构。调动组织和个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广阔工作人员,特别是年轻工作人员,本着学用一致的原则,选择专业对口、工作需要的专业,脱产或不脱产参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习,改善工作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

  〔二〕加强培训基地、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大培训基地建设的步伐。在课程设臵、教材使用上,要结合各工作实际,注重效果,保证质量,防止重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注重培养选拔一批业务精、实践经验丰富、并且有较强授课的能力的骨干作为自己的专兼职队伍。

  〔三〕增强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要按照不同职位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安排和组织好培训工作,做到每期培训结业均应严格考试、考核,并将培训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四〕建立培训计划备案和质量评估制度。严格把关,对可办可不办的培训班坚决不办,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提出计划,保证培训不走过场。同时,还要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制度,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估标准,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培训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建立干部学习档案制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分级建立干部学习培训档案。对干部脱产培训、在职自学以及理论学习的考试考核结果,要及时搜集、记载、整理,并存入干部本人档案。

  2012年即将到来,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总结经验,寻找方法,再接再厉,以更加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为民谋利益为根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篇二:党委组织部政治生态分析报告

  

  单位政治生态自查报告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党团资料、写作公文、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tips: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practicalsampleessays,suchassummaryreports,speeches,experiences,contractsandagreements,planningprograms,partyandgroupmaterials,writingofficialdocuments,teachingmaterials,essaycollections,othersampleessays,etc.ifyouwanttoknowthedifferencePleasepayattentiontotheformatandwritingofthesampleessay!

  单位政治生态自查报告

  导语: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实质上为一种“软环境”、“软实力”,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下面是本店铺为你整理的单位政治生态自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单位政治生态自查报告一

  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实质上为一种“软环境”、“软实力”,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关键是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XX县正处在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和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重大挑战。这迫切需要我们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化危为机、危中求进,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复杂形势中抢得先机;迫切需要我们以良好的政治生态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强大合力。应该说,优良的政治生态是XX奋起直追、赶先进位的首要环境,是凝聚党心、振奋民心的前提保证,也是保持党

  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双措并举,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从“政治内生态”建设和

  “政治外部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同步推进。“政治内生态”决定着政治生态的性质和特征,“政治外部生态”影响着政治

  生态的面貌。有些地方把政治生态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这将不利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全方位展开,也不利于对政治生态建设绩效进行量化评估。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政治内生态建设的核心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优化政治内生态的核心和根本途径。要加强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重点抓好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严格执行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县委常委会研究制度;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带头维护法治的尊严和权威,坚持依法办事。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为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良好法治环境。

  (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政治外部生态建设的关键

  组织部作为党委的重要办事机构,要把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起来,始终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县委当

  好参谋助手。要从XX实际出发,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牢固树立政治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理念,“内讲干事讲团队、外讲形象争先进”,以深化“提升素质能力、提高工作水平”活动为载体,以开展对标先进行动为抓手,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六个要”:

  要以集中学习教育启动政治生态建设。通过集中学习教育,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化对政治生态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重责任的意识,形成团结共事、积极谋事、勇于进取、事争一流的良好局面;用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现代工业文明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解决干部队伍思想观念上不适应、不符合政治生态建设要求的突出问题,从而进一步优化全县政治生态环境。

  要以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助力政治生态建设。精神状态直接影响政治生态。一个地方如果精神状态不好,整天萎靡不振、死气沉沉,政治生态肯定也好不到哪去。要提起攻坚克难、志在必得的精气神,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好状态,以精神的源动力激发创造力,催生战斗力,增强凝聚力,努力营造上下同心、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形成心无旁骛抓发展、凝心聚力促崛起的生动局面。

  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政治生态建设。用人导向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风向标”和“导航仪”,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关系党风民意,关系事业发展。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等于公开树立起一个标杆,对广大干部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对政治生态建设具有

  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着力树立六个导向,即注重品行的导向、科学发展的导向、崇尚实干的导向、重视基层的导向、鼓励创新的导向、群众公认的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出来。

  要以完善的体制机制匡正政治生态建设。制度是管长远的根本性因素。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既要靠干部自觉更要靠制度监督。各级党组织要着重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努力建立健全“积极干事”的教育机制、“重用做事”的用人机制、“奖励勤事”的激励机制、“督查混事”的约束机制,“防止出事”的监督机制、“严惩坏事”的惩处机制和“狠抓落实”的责任机制,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真正成为一种常态。

  要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推动政治生态建设。“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决策者,必须在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致力做学习宣传的表率、做勇于实践的表率、更要做清正廉洁的表率,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

  要以真抓实干的作风保障政治生态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真抓实干创造出来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想实事,鼓实劲,出实招,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自觉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政治生态的培育和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为加快实现科学发展目标,当好黑龙港流域跨越发展的“领头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从我做起,齐心协力,营造一个与XX加速崛起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同向推进,与X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优良政治生态。

  单位政治生态自查报告二

  自查自纠活动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对照廉政准则对照检查,开展自查自纠,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自查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品质,也是党和人民对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我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认真记写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文章。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廉洁从政,必须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通过参加本次干部廉洁自律自查自纠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干部廉政勤政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履行司法行政职能的必然要求。充分认识开展廉政勤

  政、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决心把开展廉政勤政、依法从政自查自纠作为自己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上心入脑、认真查找、自查自纠、抓出实效。

  二、遵守纪律,廉洁从政。

  进一步增强了纪律观念,严格遵守了党章和党的纪律。通过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加强党性修养,增强了自律意识,自觉遵守了《廉政准则》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坚决地做到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政令畅通。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权谋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不正之风。较好地做到了八小时之内爱岗敬业:扪心自问自己的行为尽到了职责了没有?上对得起党的要求、下不愧百姓的期望没有?八小时之外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活动:深刻反省,作为一位基层干部,“白天”能够操守如玉,“晚上”能否依然清清白白?有效地做到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地要求自己进一步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三、勤政踏实,敬业工作。

  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勤政建设。同时把廉政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勤政

  建设,通过加强勤政建设促进廉政建设。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在抓好落实上狠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绩。坚决纠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冷、横、硬、推”等不正之风。做到勤奋敬业、执政为民。

  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进一步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及“无功即是过”的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干部作风。积极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行为以及工作平庸、不求进取、畏首畏尾等固步自封、小胜即安的不良作风,倡导开拓创新、勇于尝试的敢打猛冲劲头,切实做到以饱满旺盛的干劲和科学求实的奋斗精神,完成好本职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理论学习不深入不系统。有时忙于具体工作,学习有所放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不紧密。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与积累我仍要努力,尤其是对廉洁从政的理论学习仍要加强,仍要提高廉洁从政政治理论水平,总结不足积累经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把握工作的能力欠缺,导致出现有时穷于应付,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创新性不够,工作成效不够突出。

  二是对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和贯彻还不到位。表现在比较注重自己的工作,不是自己范围的事考虑的少一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方面不够经常和深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导致工作的针对性不足,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存在一定差距。

  六、整改措施及下步打算。

  一是对政治理论,特别是廉洁从政的知识理论要坚持做到勤学、精学、终身学,做到自觉加强学习,接受教育,不断进步。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素质,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二是切实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努力摆脱繁杂事务,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新知识,努力充实自己,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对反腐倡廉工作、依法从政工作特点、规律的研究,增强工

  作的预见性、创新性和有效性,把纪检监察工作从事后查处转为事前查找、事中监督为主。

  三是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彻底杜绝那种对待基层人员群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老爷作风,深入基层群众,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多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实事。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模范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同志负责的精神,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是要进一步振奋精神,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学习和发扬我党

  长期以来的不屈不挠,顽强坚持,决不放弃,决不抛弃、信念坚毅,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廉洁从政的道路上把消防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以实际行动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篇三:党委组织部政治生态分析报告

  

  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生态环境探析

  【内容提要】

  政治生态环境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观念、领导行为、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策。以实证方法分析当前政治生态环境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生态环境的若干对策建议: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制度的构建过程;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健全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机制;加强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进一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

  政治生态环境

  干部制度

  组织建设

  一、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策

  政治生态环境是影响政治生活、领导活动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它主要由制度、政策、规则、舆论以及道德判断、价值追求、用人导向等因素构成,集中表现为一个地方或组织的“风气”、“氛围”或“软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应该包括干事创业的环境、求真务实的环境、团结和谐的环境、风清气正的环境、艰苦奋斗的环境等等。”[1]政治生态环境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观念、领导行为、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根本之策①。

  古人曰:“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

  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2]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之兴旺发达,不是勉强使人们归顺自己,而是要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吸引五湖四海的优秀的人才汇聚到自己的事业中来。当年延安的吸引力就是最好例证。延安本是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之一,远离城市文明,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十分贫瘠,但是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延安,1940年代初期就已形成约4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延安具有如此巨大吸引力的秘密在哪里?毛泽东概括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3]

  现代领导学已经由倡导个体领导力提升向渗透于组织中的领导力方向转变。这种领导力强调理念再造、远景和战略开发、学习型组织建设、相关成员的整合、互动以及良好工作环境的营造,尤其强调整个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组织文化等因素以及组织成员的信念、合作和忠诚等,力图通过改善实体关系,更有效地为完成战略目标提供支持性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在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我们应高度重视政治生态环境的营造和组织变革力的提升,不能单就干部个体谈干部、单就一般现象谈问题、单就选人方式谈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相关环境,紧密联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深层次的分析。

  二、目前政治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体制和机制普遍存在。犹如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曾指出的:“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

  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4]32(二)长期封建社会遗留的“官场文化”仍有较大市场。中国封建政治的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做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高境界是“治国、平天下”。换句话说,把做官升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并以此立功、立言、立德。因此,整个社会便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价值尺度,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些耳熟能详的励志口头禅,就是“官本位”意识的真实写照。封建主义余毒在干部队伍中的主要反映,一是权力至上、唯上是从,上级的意见(往往是个别领导者的意见)成为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唯一标准;二是以官为尊、特权思想,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入、医疗待遇、住房大小等等,一切都与职务紧密挂钩,所有人的身份、地位和价值都可折算为官阶来定尊卑;三是“官贵民贱”、“官重民轻”,“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视被领导者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和政治驯服的受体,一切都是为了统治人、桎梏人、驯服人;四是“泛政治化”、玩弄权术,“一切为了权力”,甚至可以为满足政治体系的利益要求而牺牲社会和公众利益;五是重权轻制,以言代法,制度、法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严重不足;六是家长作风、独断专行,表现为家天下、一言堂、个人崇拜、任人唯亲、裙带关系、衙门作风等现象。

  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但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更为复杂的格局是经济、政治、文化转型各有其路径、方向和规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这几个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像东部江浙、上海等一些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开放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政治生态中的官场文化也还拖着长长的尾巴,内涵着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因子。“在温州有一个现象,那些民营企业家啊,千方百计要进入到这个权力运行里面,拿钱买人大代表,买政协委员。特别是他们愿意自己的孩子能进政府,非常看重。”(SHZ26)②

  调查显示,44.7%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认为,“长期封建社会遗留来的‘官场文化’影响”是目前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33.5%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认为,那些想做领导干部的人“大多数是受利益和权力的驱使,他们当干部的欲望就是升官发财,其权力意识大于责任意识”。事实上,改造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场文化,近三十年的力度还远远不够,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也面临转型的必然要求。“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4]336(三)“潜规则”和吃喝风盛行。在历史上,我国县一级是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陲地带”,素有“山高皇帝远”和“县下惟宗族”的说法。目前在一些地方,“潜规则”胜过法律法规,一些领导干部成了下属的“老板”、“老大”,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按家族生意来经营打理。有的干部精于“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和“不说好,说不好,不好说”的为官之道,有的干部奉行“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有的干部以“揣摩上意”为做官真经,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喝五吃六,官派十足。有的干部就像蜘蛛一样编织出丝丝缕缕的关系网,并沿着血缘、地缘、业缘、学缘、姻缘、官缘等多重关系网从低到高结成“蜂窝状关系网”,迎来送往、推杯换盏、夜夜笙歌。某县委书记干了四年,不久前坚决请辞不干而考到某地高校做副职去了。人家都觉得很奇怪,他说:“那个地方是一个旅游地区,各

  级领导来来往往,每天接待遭不住,转着台子喝酒遭不住,别说干其他事情了。”(SN3G14)

  (四)任期制未能很好落实。长期以来在基层干部中普遍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现象,县委书记大多难得干完一届,多则二三年,少则一年半载就调走了。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县级党政“一把手”都没有完整干满一届任期,任现职时间平均为3.25年,61.2%的任现职3年及以下,71.8%的任现职时间在4年及以下,任现职5年以上的只有14.5%。可见,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在执行中事实上已经流于形式。如此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频繁调动,严重影响基层政府和政权的稳定,也助长了领导干部的不良心理。“对在任期内干一两年就提拔或调动的干部,大家认为有本事;对干部任期满了才提拔的,大家会说他是轮到了才提拔;对过了任期还没有提拔的,大家又会认为这个干部要么有问题,要么上面没有人。于是乎,老实人吃亏,歪风邪气盛行……”[5]

  (五)干事创业急功近利。由于我国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主要采用任命制,仍存在“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致使一些干部一门心思讨上级欢心,看领导脸色行事,对上负责精心备至,对下负责敷衍了事。有的干部将“来自上级的压力”和“上级各种考核和检查”作为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加之任职年龄上的“一刀切”、“层层递减”和“火箭式”的拔苗、“钦命式”的点将,都助长了干部队伍的浮躁情绪。一些领导干部采取年龄“倒推法”测算自己的“政治前途”,为避免“过时”,往往不惜一切代价“谋人”以求“进步”。一些领导干部追求“大手笔”,不顾客观条件,少则几十万、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搞“政绩工程”、“钓鱼工程”、“盆景工程”。其结果,上一届所谓的“政绩”成为后几届的包袱,“政绩”变成“政疾”。一些媒体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过分渲染、对善于作秀的干部的盲目报道和对领导干部个

  人政绩的过分夸大,淡化了对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干事业的典型宣传,淡化了对集体领导作用和成果的宣传。

  (六)形式主义严重。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耍花架子。有的沉迷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工作飘浮、虚报浮夸;有的习惯于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尤其严重的问题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的干部越来越少。在一些干部中,“真实的谎言”成必修课,“川剧变脸”成必练功,“和珅”似人物大行其道,“纪晓岚”似人物靠边站,就连组织部考察干部也难听到真话。调查发现,目前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关系呈现出一种很不对称的格局,90.3%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认为下级对自己是信任的,只有74.6%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信任自己的下属。上级对下级的信任远低于下级对上级的信任,长此以往,干部体系中的信任不对称将危及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

  (七)一些领导干部作风蜕化。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曾给作风蜕化的干部画像:有些干部讲话、作报告、写文章,不动脑筋,还不时拼出个四六句,不知所云;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不读书、不学习,玩游戏、炒股票,“斗地主”、打麻将;处事圆通、好人主义,喜欢当瓦匠“和稀泥”,喜欢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当铁匠“硬碰硬”[6]。毛泽东在延安一次干部会,曾形象地描述这类干部像庙里的泥菩萨:“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九)坐不动,十分无用。”[7]今天仍是某些官僚气十足的领导干部的生动写照。

  (八)干部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精细化。领导干部管理未分类,难流动,缺监督,无培养。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除了布置工作、交代任务之外,不会、不愿、不敢做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甚至以许愿、安抚来代替解惑释疑。班子成员之间也很少以诚相见、深入沟通。以组织监督管理为例,在党内监督制度体系上以上级监督为主,存在横向监督软弱无力、下级监督不见踪影的体制性缺陷,“上级监督较远,同级监督较软,下级监督较难,自我监督较空,纪检监督较晚”。访谈中一位长期做组织工作的领导说:“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只有一次,就是每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让大家汇报思想,其他没得任何监督形式,体制内构不成监督,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SCSW7)党政领导班子的班长本应对班子的成员进行监督,班子成员也应对班长进行监督,但是谁在监督?怎么监督?大家在一起共事,都在想“监督不是我的事情,是上一级纪检部门来查来管的事”。领导干部出问题有各个方面的原因,但是缺乏组织监督、日常监督、制度监督和其他方面的监督是一个重要原因。

  (九)基层干部被妖魔化。当前,一些媒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和地方报刊)大肆渲染干部腐败事件,个别案件被推论为普遍现象,局部事件被夸大为整体状况,干部工作的负面信息较多、猎奇性窥密性报道较多,改革经验的总结宣传少、先进典型和改革人物宣传少。加上各级领导的行为差异、各级政府行政资源不同和传媒对群众心理引导失当,社会舆论就认为,“中央领导是亲人,省上领导是好人,县级领导是坏人,基层领导不是人”。基层干部被妖魔化的同时,干部群体对自己的认知也出现偏差,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3%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对自己工作“十分满意”。某县委书记在访谈时激动地说:“在舆论看来,县委书记都是贪官,凡县委书记皆可杀。……我们没有以这个岗位感到荣耀,一方面外头说你是坏的,另一方面这头又说你在乱整。有时候出去和朋友聚会,我都不好意思讲自己是县委书记。”(SCNCW6)事实上,大多数县级领导干部是勤政廉洁的,调查发现:70%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几乎没有周末休息日,65%以上的县委书记和县长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84.5%的县委书记和85.6%的县长“空闲时间用于看书学习”,69.4%的县委书记和68.9%的县长“空闲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8]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无疑会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利交易提供温床。“地方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是一种‘隐蔽的秩序’,它通常处于潜伏状态,社会能见度低,因而人们难以观测和判断。……当一个地区或部门发生单个官员的权力腐败现象时并不可怕,不管他位高权重到何种地步都将被统治集团内部的‘健康政治力量’消解或清除。然而,一旦当某个地方政权中的‘官场内生腐败’现象泛滥、且无法抑制时,就会形成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的‘既得利益集团’,其腐败的性质就会随之发生逆转,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而且将会危及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环境恶化与失衡。”[9]

  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生态环境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寻其起弊之源。”[10]营造干部队伍建设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调查显示,63.1%的县委书记和县长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营造干部队伍建设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首选措施。在各项体制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级体制改革,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属于二级体制改革。因此,必须使干部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呼应,把干部制度改革放到政

  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正确处理好党与法、党与政府、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改革现行的政治权力体制,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把合法性从个人身上转移到政权上来,”[11]从根本上实现从人格化权威向制度化权威的转变。“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2]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组织是为了实现某种固定化的目标而设计出来的工具实体,组织有一种清晰的、没有歧义的、划分明确的正式边界。于是便有了“政策”、“领导指示”、“领导意见”等政治领域的运行模式,也有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分。这样的正式组织“在每一时刻都成功地强迫它的成员敬重种种规则、角色以及在其形式结构之中可以预见到的诸种关系;所以,没有冲突发生的场所,因为所有的成员都为同样的先在观念和同样的价值所引导。”[13]3,24但是事实上,如西方当代组织理论所指出的那样,组织是一种有着多重维度的、立体而又错综复杂的现象,与其说组织是静态的工具实体,不如说组织是一种行动过程,即一种行动者、集体行动、行动结构、行动过程共存的现象。这种新的组织观不是把组织成员看作制度环境塑造的对象和规则的顺应者,而是特别重视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别重视组织成员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特别重视行动者、制度与文化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构和转换。因此,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应从干部工作的系统性上深化和推进,准确把握组织发展的未来方向,正确理解组织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重点不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而是行动组织,是在具体的时间与环境之中展现的过程组织,是实际存在着的具体的行动体系,是构建局部秩序的游戏,是以权力关系为核心的、由具有行动能力的行动者不断

  建构又不断解构的行动组织及其诸种产物。”[13]2在这个意义上说,组织本是一个生命系统,即一个人与组织构成的互动、共生的生态系统。传统组织的思维方式过分关注组织自己,注重组织短期效益和功能的发挥而不注重长期发展内在的支撑体系的建设,甚至将组织与成员(领导干部、党员)割裂开来,忽视个人的作用、价值和利益,忽视组织与每一个成员、个体、行动者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组织模式,努力构建领导干部有信任感、预期感、忠诚感的体制机制,注重推进组织工作的文化传承创新,注重以正向激励、目标激励、内在激励为主来设计干部管理制度,注重组织成员的重要性、自我价值以及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发挥,注重使组织部门从控制者转变为支持者,从而使组织形成一个充满协作、参与、沟通、信任气氛的生态系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承认不承认权力主体是否存在个人利益,而在于权力主体是通过认真履行职责、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实现其中包含的个人利益,还是通过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14]为此,必须打破潜规则,建立起保障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培养干部忠诚的长效机制,使领导干部感到在需求价值、愿望、目标与期望方面与组织有真正共同的利益,能够从内心忠诚于党和国家,忠诚于政权和制度,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高度重视制度的构建过程。“‘制度是由(思想、概念、学说与利益等)观念和结构构成的’。观念确定了制度的目标和功能,而‘结构’体现制度思想并提供把这种思想付诸行动的手段。”[15]14制度具有塑造能力,制度不是僵硬的、一劳永逸的,制度化是一种过程、一种变量,即衡量组织属性的连续性变量。按照斯科特的组织制度理论,“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则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15]56规制性(制约、奖惩、强制机制)、规范性(范导、约束、价值追求等)、文化—认

  知性(确信、信心、共同信念等)为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它们分别体现了制度的法律制裁、道德支配和理解认同的基本特性,并对组织的合法性提供支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键要从制度、体制、机制、程序上进行探索,优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度环境。在结构设计上,做到总体制度和实施细则相配套,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配套,制度制定与制度实施相配套,确保制度的科学、简便、管用、易行,发挥制度建设的整体合力。

  “在政治生态理论看来,一种制度体系若要保持动态稳定,长治久安,必须具备一定的弹性、相应的包容性,也即张弛有道。”[16]166制度化是一个过程而不能一蹴而就,制度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建构规则、规范与信念框架的过程。制度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制度的建立机制是什么?制度是如何获得其稳定性、合法性、拥护者的?新制度应该如何挑战、借鉴并取代先前的制度?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近年来各地在改革中,对于干部选拔的范围、条件、程序等,都不同程度地突破了《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等现行制度的规定,如何相互配套和衔接,亟待探索和创新。

  (四)积极推进党内民主。“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17]民主制度建设是从源头上对权力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以从根本上净化权利体系、铲除腐败毒瘤。“威廉姆逊在‘为什么要民主’的演讲中指出,民主政治有一种稳定性和灵活性,使制度能持久下去。通过选举和民意的信息反馈,民主政治有能力在保持其合法性的同时,修正它们的缺陷。”[18]党内民主在民主的精神实质、运行机制、操作规则等方面与国家民主或社会民主是相通的,但党内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特殊形态,与“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不同,党内民主不具备利益-权利-权力链条的那种完整性,而只是对民主运行所遵循的一些理念、原则、规则、手段、体制机制的借用。”[19]党内民主是保持

  一定政治权威的参与式民主,并受到党的政治路线的制约。追随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之初,就已经开始探讨党内民主问题:“组织本身完全是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党的章程交由各支部讨论并由党的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党内生活“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20]。列宁明确提出公开、选举和监督是党内民主的基本标志和主要内容:“每一个人大概都会同意‘广泛的民主原则’要包含以下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完全的公开性;第二,一切职务经过选举。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可笑的”[21]。

  推进党内民主,必须对党内事务的民主运作进行制度设计,对相关事项做出具体规定,真正建立起以民主原则为基础并以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起包括授权、行权、用权、制权在内的党内权力公开化运行机制。特别是要研究制定程序性制度,对现有制度中那些不好把握、比较模糊、不易落实、弹性很大的规定进行细化,使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规范可循,就像邓小平早就强调的那样:“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146。推进党内民主,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内最基本的民主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包括党代表产生制度、党代会召集制度、党代会常任制度、党的委员会向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以及代表大会自身的工作程序和制度等),进一步理顺党内权力的正常关系——由全体党员的权力到党代会的权力、到全委会权力、到常委会权力、再到书记个人的权力,完善党组织的集体领导。推进党内民主,必须不断扩大和延伸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各种权利。如党内事务的决定权和表决权;党内领导机关和领导职务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组织内部的知情权、讨论权和争辩权;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的批评、质询、监督权;党代表对党组织领导人的提名权、质询权、罢免权、弹劾权、否决权以及对各级党代会、常

  委会的列席权、旁听权;强化党员意见的表达权、选择权、申辩权和起诉权等,最大程度地实现党员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顺畅自主地行使党章、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推进党内民主,必须实行党务公开。“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22]要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的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和报告工作的制度,树正气,讲真话,做实事。“不仅要从中观和微观领域关注党内民主发展,还要从宏观视角,特别是从民主发展的环境、内涵和动力的角度,深入思考党内民主发展的相关问题,使之进一步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释放出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功能。”[23]

  (五)健全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机制。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从来都是事业兴败的关键因素,选人用人导向决定着人们对政治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由此形成的价值取向。古人云:“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24];“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25]。在这个意义上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26]所以邓小平说:“选贤任能也是革命”[4]401。党组织有什么样的用人观,干部就会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因此,净化干部“官念”,改革制度设计和要求,选准、用好干部,是干部成长进步的重要导向和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2010年底山西省推出“6+7”措施,大张旗鼓地进行吏治整顿,加大治庸治懒力度,致力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氛围,“让肯干事的受尊重、让能干事的有舞台、让干成事的有位置”,“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铺路子”,这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重拳出击。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应建立体现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选拔、任用、考评、奖惩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干部培养、选拔、使用、考核等各个环节。真正把那些

  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对发展有贡献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六)加强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27]当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了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代替干部队伍建设、以干部选拔任用代替艰苦细致的干部管理的倾向,忽略了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比如,如何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如何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干部的“选、育、用、管、下”各个环节,如何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制度体系,如何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物、管人,如何通过内部监督、党外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等等,都亟待在实际工作中深入探讨。莲花为什么出污泥而不染?因为莲叶具有疏水、不吸水的特点和自洁、自净的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尤其是通过以惩治和预防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突出抓好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形成领导干部良好的作风,这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当前,要通过健全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廉政档案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保证党员干部始终处于组织的监督之下。以健全干部报告制度为例,可针对不同类型干部采取不同的报告制度——委任制干部向组织报告,选任制干部向社会公开。调查显示,县委书记和县长赞同委任制干部在家庭房产、个人收入来源、个人婚姻状况和个人廉政状况等四个方面向组织报告的比率,分别是96.7%、97.2%、97.4%和99.8%;县委书记和县长赞同选任制干部在家庭房产、个人收入来源、个人婚姻状况和个人廉政状况等四个方面向社会公开的比率,分别是85.5%、88%、87.1%和93.4%。

  (七)进一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

  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社会个体、包括领导干部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能够产生无形的影响和规范作用,并通过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而对现实的政治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古人说得好:“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28]。相互宴请、相互吹捧之风盛行,那么政纲法度就不正;阿谀奉承、文过饰非之风盛行,那么谄谀献宠之辈就会被任用。所以,“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看,由事物间的内在关联性所决定,制度内或体制内的问题,很多时候单靠制度内或体制内的机制或力量并不能予以妥善解决,而需要借助体制外的机制和力量才能化解。体制内的问题难于在体制内破解,那往往是因为我们囿于体制的束缚,‘不识庐山真面目’,难以找准问题的答案。”[16]338改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进一步增强党的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在理念感召力、组织包容力、文化感染力、社会沟通力、形象塑造力等方面,积极探索提高党的文化建设有效路径;需要着力培育公民意识,包括公民的权利主体意识、责任义务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平等公正意识、参政议政意识、民主自由意识、法律自觉意识、社会监督意识等;需要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形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用优秀健康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传媒的正向引导作用,使科学、法制、民主、以人为本、和谐包容等精神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注释:

  ①2010年夏秋两季,课题组在川、黔、桂、渝、沪等省(市)召开23次座谈会,深度访谈了70多位县委书记、县长和省、市、县委组织部长,并于2011年1月向全国各县(市、区)

  书记和县(市、区)长发放调查问卷5600份。截至2011年3月底,回收28个省的有效问卷446份。接受问卷调查的县(市、区)委书记235人,占比52.7%;县(市、区)长211人,占比47.3%。本文为基于此次调查而撰写的系列文章之一。

  ②此处来源于个案深度访谈的资料。SH是个案所在地区的首字母缩写。其他编号为个案资料的详细说明,如个案身份、姓氏、访谈资料页码。文中其他相关备注同此。由于本研究深度访谈对象的特殊性,按社会学研究方法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要求,深度访谈的个案资料做如此处理,以辅助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栗战书.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最重要是选好干部,配好班子[ED/OL].[2011-03-09].光明网.

  [2]吕不韦.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M].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67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人民论坛[J].2010,(2).

  [6]薄熙来.无论“大贪”还是“小腐”都坚决查处[N].重庆晚报.2009-12-3.

  [7]王岳.毛泽东的美学品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35.

  [8]宋祁.新唐书·魏征传[M].

  [9]张新光.中国地方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探源——以安徽省的皖北地区为例[ED/OL].[2007-12-26].光明网.

  [10]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M].

  [11]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0.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7.

  [13]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张月,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4]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是大趋势[J].政治学研究,1998,(1).

  [15]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6]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17]春秋·文子·上义[M].

  [18]蔡定剑.民主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制度[N].学习时报,2010-11-11.

  [19]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8.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0.

  [21]列宁.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31.

  [22]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49.

  [23]裴泽庆.环境、内涵、动力:发展党内民主的宏观思考[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5).

  [24]战国策·秦策一[M].

  [25]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M].

  [26]雍正.朱批·鄂尔泰奏折批谕[M].

  [27]魏征.群书治要·刘广别传[M].

  [28]春秋·管子·立政·九败[M].

  (作者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推荐访问:党委组织部政治生态分析报告 组织部 分析报告 党委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