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5篇)

发布时间:2024-08-22 17:0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价值、困境及策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杨彤彤【摘要】本文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内在价值,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坚守和谐共生的融合理念、采用多元立体的融合方式、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建构适切的融合评价方式等策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054-04文化意味着一种社会形态,会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它是由中华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并发扬与传承而形成的展现鲜活民族特色、彰显时代价值、具有独特特色和价值的文化遗产,其蕴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的文化基因,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和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具备强大的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等多重教育价值,将其融入高职教育,既是坚守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为切入点,通过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内在价值、困境,进而探寻相关的融入路径,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也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内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将其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较突出的作用。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如很多古代的诗词歌赋、寓言、故事等能体现人处世道理、人生智慧、道德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这些思想教育元素并融入高职思政课,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融入,不仅能从认知、情感上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而且能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公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自觉地将认知、观念、思想等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体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传承既指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自上而下的纵向传递活动,也指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自下而上的继承活动。传承即传承人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在一定传承路径的支撑下将所需要传承的事物进行代际传递,使之发扬光大的动态性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具体的传承载体与传承人,职业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师生则是文化的重要传承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能够有效拓2023年6月第18期54广西教育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德育探索

  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尤其是近年来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原生土壤破坏程度不断加剧,部分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降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作为文化传承人的定位不准确。在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过程中,无疑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全程,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扩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三)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基因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土壤基础。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充分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化因子,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实则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化因子。高职思政课教学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融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符合立德树人视域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诉求。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人的现代化,再以人的现代化反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具备文化育人和思政育人的双重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工具理性始终占据着高位,僭越价值理性一度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主导思维。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效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潮流,这对人类社会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着融合理念有偏差、融合方式单一、融合主体式微、融合评价缺失等现实困境。(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理念有偏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是丰富思政课程内容、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之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是以政策为导向,具体执行权在学校层面,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融合的效果。当前受工具理性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面临着认知偏差的困境,更多是为迎合政策而进行表面性的、浅层的融合,并没有根据实际需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教育功能,最终导致融合效果不佳。一方面,在融合过程中秉持“拿来主义”的观点。一些高职院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借鉴其他院校的做法,甚至直接套用其他院校的做法,并没有根据本校的优势、定位等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导致“只融不合”的问题出现,未体现出应有的思政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双重效果。另一方面,忽视不同传统文化类型与思政课内容的适切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首先要深入挖掘不同类型传统文化背后蕴涵的不同功能和价值。如果只是将其牵强、生硬地融入思政课中,有可能出现“两张皮”现象,这不但不能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而且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导致学生排斥、厌倦思政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误解,等等。(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方式单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并不是“传统文化+思政课”的简单组合,而是要打造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格局,以实现综合育人。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立体式融合,导致融合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使得年轻人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新颖的科技和富有趣味的娱乐内容上,减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育背景,传统文化素养相对不足,其在选择融入思政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多以经典的文化故事、道德案例等为主,内容选择的面相对狭窄,不利于全面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另一方面,教学过程缺少新媒体技术的支持。新媒体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提供平台,教师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仍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单纯以案例解读或材料宣读的形式融入,没有充分运用当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技术,这降低了融合教育的效果。2023年6月第18期55广西教育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主体式微(三)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高职院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过程中,面临着教师素养不足的困境。一方面,教师的融合能力有限。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先进理论的传播者、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助力者多重角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中坚力量。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大多是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受到学科专业限制及自身积累不足等因素影响,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部分教师在跨学科理论知识方面存在短板,部分教师缺乏融合教育实践经验,甚至个别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融合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的融合意识薄弱。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未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缺少专门的师资培训等,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强。(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评价缺失评价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科学的评价能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涉及学生“知、情、意、行”等多方面,不仅要进行学生知识技能层面的评价,而且要关注学生心理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等多维度的评价。由于学生的心理很难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估,其行为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客观评价,这导致适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评价模式难以建立,评价的指挥棒和促发展作用难以发挥。一方面,增值性评价方法应用不足。增值性评价符合思政教育动态发展性的原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王庆军、朱林,2023),即增值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思政素养的动态养成为根本目标,明显区别于终结性评价。当前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评价中,仍然以量化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重点仍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增值性评价,对学生的心理的变化以及行为实践的变化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评价标准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其评价标准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标准,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思政教育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难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有效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国家文化,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更好地提高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一)坚守和谐共生的融合理念高职院校改变传统认知,坚守和谐共生的融合理念,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效果的首要前提。首先,彰显学校特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融入。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支柱,也是彰显学校特色的立足点。因此,为取得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效果,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自身特色。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如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宣传栏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常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其次,增强传统文化与思政内容的适切性。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其蕴涵的价值功能不同,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不同类型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使其与思政内容匹配,增强二者融合的育人效果。如武术、射箭、蹴鞠、拔河、舞狮、舞龙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体现了团结奋进、超越自我、注重武德等精神品质,思政课教师进行团结精神、理想信念等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适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以提高教学实效。(二)采用多元立体的融合方式多元立体的融合方式有助于全方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目标。首先,构建学校场域与社会场域联动的融合实施体系。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如企业与学校合作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和推广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场所展开思政课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实践传承和发扬,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如文化体验、志愿服务、文化创2023年6月第18期56广西教育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德育探索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意实践等,由此获得良好的思政学习效果。其次,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彰显融入方式的技术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如利用AR、VR等技术创设情景交融的生动教学场景,充分调动学生全身感官的参与,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三)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思政课教师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直接实施者,其融合教育能力亟须提升。一方面,学校助力思政课教师提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能力。针对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应该组织开展更多相关培训。首先,以培训促发展。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培训,以思政课教学专题培训为抓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如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跨学科融合能力为主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专题培训。其次,以赛促发展。专业竞赛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根据教师实际发展需要,积极举办校内甚至是校际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大赛,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竞赛单元,让教师在比赛中不断提升融合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教师是否具备自我提升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教学能力的提升。由此可知,思政课教师既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重要性,又要能够正视自身传统文化储备不足的问题,具备积极探索求知的热情和行动力;通过加强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深入民族地区了解优秀民族文化等途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及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四)建构适切的融合评价体系高度适切的融合评价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提供了有力的外部保障。首先,建构以增值性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的评价范式。增值性评价遵循发展性原则,强调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发展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后的过程性变化。因此,增值性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要评价学生是否有后续的实践行为,以及这些实践行为能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提供有益的经验。其次,锚定目标,架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双重元素的评价标准,既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又要彰显思政课的天然价值。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主题的适切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以确保所选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政课高度契合,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制订能够体现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一方面的评价,重视思政教育的价值。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中,需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由此,不仅要将学生是否树立勤俭、诚信、仁义、爱国等道德认知观念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也需要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变化,而且要将学生遇到道德两难困境时的行为选择作为评价依据,将其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行为一起纳入评价。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进步、维系民族繁荣的文化基因,将其融入高职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教育,有助于学生抵御多元文化冲击、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同时为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新渠道。参考文献[1]岳洪,张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2).[2]罗珍.高职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及提升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3).[3]王庆军,朱林.思政课增值性评价的认识向度:以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3).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GXGZJG2022B184)、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广西党史资源融入《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研究”(2021ZJY808)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杨彤彤(1984—),河北抚宁人,教育学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责编黄健清)57广西教育2023年6月第18期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二: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消费行为学》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概况

  “消费者行为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学科。它是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的努力方向。应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消费者动机、认知、情感、学习、态度的形成及作用机制,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心理现象的形成及作用机制,理解、掌握和利用外在因素制定营销策略。

  (2)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动机、态度、学习等基本理论,把握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从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诸多要素,如自身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及商品要素着手,研究对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2.技能目标

  能够结合理论内容独立分析消费行为相关案例,加深对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理解,把握营销技巧,提高营销实战能力,培养学生查找、编写以及分析典型案例的能力,取得预期的营销效果。

  3.思政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侧重让学生了解中国消费基本国情,培养文化自信,普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实验中侧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合理消费,杜绝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另外,教学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培养学生高尚的市场营销职业观念,遵守市场营销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3)主要内容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动机、态度、学习等基本理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诸多要素,如自身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及商品要素。

  (4)课程特点

  课程主要研究流通领域所面对的消费过程中人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并依据其制定相关政策和经营策略的科学,它可以帮助经营者建立为消费者服务的市场营销新理念,提高营销活动的科学性、预见性,是一门有的放矢搞好营销工作的现代市场理论和研究经营策略思想方法的应用科学。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思路

  梳理《消费行为学》课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和全人教育的共通点,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融入点,通过系统的教学策略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授给学生。以专业课程作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比纯粹的思想政治课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意义不言而喻。在推行“课程思政”理念中,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理念内涵,在教学内容上对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深入的挖掘,并运用于课堂讲授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结合起来,在强调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对大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剖析,对国内外时事热点进行讲解,增强了课堂时效性、创新性。

  将思政内容贯穿教学过程的具体思路如下:(1)课前的主题引导

  每堂课前都可设置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和思考。设计主题的任务体现了对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思政目标的思考。例如,消费者是否有良心以及如何体现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消费伦理、环境意识等多方面的思考。此外,为了完成主题任务,学习小组需要10-30分钟的知识学习、资料收集、组内讨论的过程。在完成主题任务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间团队协作、沟通协调。

  (2)课堂的翻转教学

  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旨在通过建立体验式、参与式、交互式、启发式的课堂授课环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依托不断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3)课后的启发思考

  设计课堂上首尾呼应的趣味小测验,加深学生对自主性设计和执行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反思、了解学生在实验前后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道德是否有所提升、在实验中实验态度及严谨性是否有所加强,从而体现消费者行为学课程“课程思政”理念下科学精神的价值引领。

  三、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根据课程相关内容,挖掘出不同的思政元素,具体详见下表l:表1课程思政元素表

  序号

  思政元素

  思政素材

  123案例:一次性杯子的用处

  减少污染,回收资源,保护生态环资料来源:佚名.暖心营销:星巴克为境,绿色消费

  了让你喝完咖啡不把杯子扔了,想出了这招!资料来源1:郭洪平.大数据杀熟?别怕,教你四招“反杀”!注意信息安全、提高消费维权意识

  资料来源2:大数据杀熟?国家刚刚出手!不得“刷单”、“买好评”影响有多大?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正视需求,案例:直播购物下的冲动消费

  456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关注弱势、特殊群体的需求、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爱国情怀、民族自信、坚决维护国家形象

  增加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资料来源:直播电商购物特点解读冲动消费风险意识相对薄弱

  资料:致敬美团,盲人定制版APP造福人类,网友纷纷点赞!资料:众大牌抵制新疆棉花惹怒国人!国货当自强

  资料:汉服火热,中华文化的崛起,文化自信的体现

  四、课程思政实施案例

  课程从消费者和企业两个角度,共将6个思政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并分布与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

  (1)案例:一次性杯子的用处。

  1.教学内容:第l章——1.2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

  2.结合知识点:研究消费者行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3.案例概述:

  韩国人超爱喝咖啡。韩国星巴克对于“这么多的一次性杯子”开始动脑筋了:要方便,更要环保。得让人们把这些杯子再利用起来!“用外带咖啡杯做一个小花园”的活动就这样展开了。如果你在韩国星巴克买的咖啡外带,就会随纸杯托赠送一包种子和混合了咖啡渣的种植土。用上下杯盖做一个温室小花盆,杯子里加上水,属于你的小植物就能在这个花盆茁壮生长了。可爱又环保,还挺潮的!4.思政分析:

  结合星巴克对咖啡杯的设计,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减少污染的教育思想。

  (2)案例:大数据杀熟。

  1.教学内容:第1章——1.5数字化消费者行为时代的到来

  2.结合知识点: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吸引消费者

  3.案例概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近期,网上不少用户反映自己遇到了“杀熟”经历。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调查发现,近9成人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存在,5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已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其中以网购、在线旅游、酒店住宿、网约车、外卖、影视等消费场景最多。舆论热浪下,消费者如何认识和应对“大数据杀熟”现象?怎样才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该案例就此进行了调查梳理。

  4.思政分析:通过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数据营销的弊端、大数据杀熟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提醒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信息安全、提高消费维权意识。

  (3)案例:直播购物下的冲动消费

  1.教学内容:第3章——1.4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决策

  2.结合知识点:卡尼曼的锚定效应

  3.案例概述:62020年3月3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从直播购物品类偏好来看,消费者在直播电商购买的品类大多为服装、日用品、美食、美妆,其中选择服装的消费者最多,占比63.3%。消费者认为直播购物中心最大的问题,冲动消费排在第一位。案例中分析了直播电商购物在线调查情况,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了四点意见建议:一是强化监管职责,引导直播电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推进社会共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也要包容审慎监管;二是明确直播电商各类经营者特别是直播电商平台经营者责任义务,自觉强化诚信规范经营;三是聚焦关键节点,加强对主播群体的规范管理,主播群体不能只要人气、只获收益、不担责任;四是鼓励消费者参与,大力推进消费教育和维权宣传,在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和安全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维权意识和维权习惯。表明消费者对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调查也发现,直播电商消费中,消费者冲动消费较严重风险意识相对薄弱。

  4.思政分析:通过学习案例资料,使学生了解当前直播电商购物及消费维权领域中的诸多

  特点,提醒学生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正视需求,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4)案例:致敬美团,盲人定制版APP造福人类

  1.教学内容:第5章——5.1消费者的需要

  2.结合知识点:消费者需要的对象性

  3.案例概述:2019年10月15日,由美团与中国盲人协会联合推出的“美团语音盲人定制应用”正式上线,将专门服务于盲人群体。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视力残疾人数超1700万人,其中600万以上视障人士使用智能手机,但受限于各种因素,在很多场景中很多时候盲人朋友并不能通过智能手机快捷的享受生活服务。

  4.思政分析:结合该事件,从企业角度提出,关注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需求,并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关爱。

  (5)案例:众大牌抵制新疆棉花惹怒国人!1.教学内容:第7章——7.2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2.结合知识点:影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因素

  3.案例概述:2021年3月24日开始,H&M、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等众大牌公开发表声明抵制新疆棉花。H&M对于我们新疆地区的抹黑激起了大家对于这个外国品牌言论的抵制,新疆的棉花不容抹黑,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共识。与此同时在H&M事件背后的BCI组织也暴露在出来,也牵扯出阿迪,耐克等品牌也在新疆的问题之上站在我们的对立面,因此也有网友提出要抵制这些品牌。很多民众提出了抗议,很多的明星也做出了实际行动,众多明星提出解约,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

  4.思政分析:由该事件引出爱国主义、支持国货崛起的一些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6)案例:汉服火热,中华文化的崛起,文化自信的体现

  1.教学内容:第10章——10.1文化与消费者行为学

  2.结合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与消费者行为

  3.案例概述;最近几年,身着汉服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起初好像仅出现于一些特定的场合,譬如说漫展,cosplay展会等,在大街上出现还会引起大部分人的侧目,身着汉服的人也会显得有些拘谨和不自然。但到了现在,身着汉服出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行人不再给予特殊的目光,而穿汉服的人也是神态自若。不可否认,现在的服饰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效率,但在闲暇之余,我们是否想过,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服饰是否应该重现于世间,我们是否有责任让全世界见识一下只属于中华民族的审美及魅力呢﹖得益于国漫的崛起,汉服文化在学生群体中非常流行。之前的动漫被日本及美国垄断,八九十年代的童年只有奥特曼、变形金刚等,但00后不同,在国家的有意引导下,国漫迅速崛起,其周边产品也是非常火爆,再加上汉服本身就是最贴合我们的服饰,汉服的火热也就顺理成章了。

  4.思政分析:通过该案例,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倡导支持汉服文化的发展,让美丽的汉服重新流行于世间。

  五、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重点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消费过程、心理影响因素、个体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设置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为主,对思政目标提炼明确。结合课程特点进行目标设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篇三: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高中思想政治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在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1]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高中思政课,不但要敢于大胆改革创新,而且需要把“如何讲好”这个问题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个大框架中来进行思考。

  一、新时代高中思政课的使命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并就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政课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时代思政课更加光荣的使命。可以说,讲好高中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高中思政课与一线老师们必须肩负起来的崇高使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给高中思政课与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巨大挑战。

  1.高中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思想、新精神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走向深入,全面提高思政课的质量与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就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强调推进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2]望。”

  思政课从启蒙道德情感入手,给小学生播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的种子;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强化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则通过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这种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3]4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思政课对于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培育,是在初中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大学思政课的必要准备,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高中思政课不但要让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而且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精神、独立的思考、公共的参与,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形成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科学认识,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充分自觉和高度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认同,是青少年直面时代变革、勇于迎接时代挑战的精神支柱,是青少年攻克时代难题、创造理想世界的精神动力。

  2.高中思政课是塑造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举措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来看,将高中思政课的主要目标聚焦于学生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政治认同的培育,尤其是学

  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培育,也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总体规划和要求,正是以儿童思维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规律为基础的,而高中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形式[4]运算阶段”,在皮亚杰看来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的研究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出了继承与发展,可是高中阶段对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仍然可见一斑。

  从道德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扩展,青少年处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发展的开始时期。青少年逐渐摆脱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衡量社会规则,开始相信并主动去发现现有的社会体系的优点,甚至开始逐渐形成自己对于道德、[5]437-439法律、规则和社会的判断与认知。高中阶段正是处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从埃里克森的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来看,青少年阶段正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往往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之前进行一段痛苦的尝试,同一性成熟或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往往表现为能够把已经明[5]430-433确形成的价值观和目标付诸行动。大学在职业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机会,因此大学生比中学生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但中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起始阶段。

  无论是基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道德发展,还是聚焦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高中阶段都有其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高中思政课如何在青少年发展的这个关键时期扮演好它的角色、发挥好它的作用,与提高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二、新时代高中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高中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整体框架中的重要一环,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认知、道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对于高中思政课而言,不但有新的机遇,更使其面临诸多全新的挑战。理清高中思政课改革创新所面临的全新挑战,就能明确高中思政课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对于怎样讲好高中思政课、发挥好高中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找准高中思政课的时代定位,是一个前提性、基础性的工作。

  1.新高考选考制给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开启高考改革试点工作,2017年成为高考改革元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推出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规划表。

  高考综合改革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学科中,选择3个学科作为选考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其他3个未选考科目只需要参加合格性考试达到合格即可。因此,选考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生需要参加等级性考

  试,争取在高考中考出更高的等级分;非选考的学生只需要参加合格性考试,成绩达到合格便符合毕业要求。

  合格性考试只区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不合格的压力,对于绝大部分优秀学生而言,只需考前1~2天时间通背核心知识点,并进行适度的练习,便能顺利获得合格,根本不需要在课程学习上投入过多精力。如果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选考意向,其课堂参与、课程表现便呈现出了巨大两极分化,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使得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大打折扣。

  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也自愿选修的情况下,高中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早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科选考意愿,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分为选考和非选考思想政治学科两类。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的思政课堂里将包含一部分未接受过系统思政课教育的学生和一部分接受过系统的思政课教育的学生。这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出的一个全新挑战。

  2.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挑战

  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3]2程”的基本理念,鼓励思政课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基于课程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3]41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

  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倡导一线教师能够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改进课程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智能选择,引导学生在围绕议题的讨论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除了对不同模块课程内容提出内容要求以外,还在“教学提示”部分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议题建议和多样的活动参考,以供一线教师在推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借鉴使用。但是,围绕议题展开有效的探究活动,不但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支撑,而且需要教师对议题有深刻的把握、学生对议题有深厚的兴趣,这背后既需要教师的学科素养作为支撑,又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基础。

  教育资源在校际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议题式教学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存在差异,再加之学生能力水平层次差异的客观存在,都给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展开提出了挑战。同时,高中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何差异?不同的大学基于其学生特点、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既区别于高中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又在适应多样的学生学业基础的前提下对高中内容进一步深化?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而言,这些挑战都是现实的,也都是需要系统性研究和思考的内容。

  3.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评估的挑战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但要通过课程、课堂来进行落实,而且要通过考试来进行有效评估,甚至要通过积极发挥高考对于基[6]5础教育的“反拨作用”,来倒逼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时代高考的定位和任务十分明确:作为教育公平之保障,发展素质之必需,新时代的高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公平科学评价人才为主要使命,积极引导和促进教与学,与之共同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才目标,并助力学生学

  业减负增效及教育教学提质达标。”以此定位和任务为导向构建起来的高考评价体系,将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考查目的,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形成立足新时代、适应新高考、引领新高考[6]4改革的“一体四层四翼”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就是从“一体四层四翼”对中国高考评价进行了系统阐述。

  但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围绕议题展开的合作探究,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充分展示思维独特性的过程,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衡量学生学科[7]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那么,高考评价中如何衡量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如何在主体性差异与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与此同时,对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评估,本身就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个部分,如果在日常课程教学评估过程中还是聚焦于知识记忆和知识训练,那么学生在考试中也无法展现出足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估与中考所考察的学生素养之间如何体现出层次递进和逻辑的上升?又如何通过评估来促进学生在高中阶段为大学学习和职业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积累相应的方法?这些都要纳入评估的“反拨作用”的丰富内涵之中以作考量。

  高中思想政治课无论是课程改革深化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还是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激发的新问题,还是教、学、考的一致性提出的新要求,都对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整合过程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思考或回应,以上好新时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改[6]4革与创新,在初中思想品德与法律课和大学综合专业课之间,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从课程、教学、教师三个维度切入。

  1.以立德树人锚定高中思政课课程方向

  从课程角度来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重要课程,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应新时代新征程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无论是大学、高中、初中还是小学,思政课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都必须在基于学生认知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之上,在不同的程度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思考思政课需要传授给学生哪些必备知识、培养学生哪些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养什么德立什么志,可以说,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锚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定位与方向。

  高中思政课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必修模块,还包括“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以及“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三个选修模块。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经济模块时要讲出经济学的味道,在讲授政治模块时要体现政治素养,在讲授哲学模块时要体现哲学思维,在讲授文化模块时要彰显文化底蕴,但是,无论讲授哪个模块的内容与知识,都必须要有同一种味道,那就是思政课的味道。不同模块的设计,都是思政课的模块,都是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来展开的,都致力于培养能够应对时代挑战、引领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讲授好思想政治课具体内容的同时,还必须从思想政治课的统一视角,从落实培养道德人这一

  根本任务的统一视角,从课程定位的高度,重新审视思想政治课的准备、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呈现的特点,围绕德育的根本任务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以达到既能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又能深化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目的。

  2.以活动型学科课程推动高中课堂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都是在回应如何讲好思政课的问题,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统一要求,为大中小学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切实的指导。

  思政课教学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高中阶段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四个自信”,培育政治认同,但是,高中阶段的思政课与大学思政课不是全然割裂的,在内容与方法上,高中思政课承担着为大学思政课做准备的功能。大学阶段思政课的综合性、专业性特点,客观上要求高中思政课要进一步增强其思想性和理论性;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作一定的铺垫。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既要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又要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想。高中生正经历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的过程,处于自我认同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各种观点和思想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

  界观。正确的思想不主动占据学生的大脑,错误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不把正确的思想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启发性。无论是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的培育,还是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的形成,都要求高中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破课堂的边界,打破校园的藩篱,在生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致力于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从而赋予学科知识以鲜活的生命力,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启发性。学生在发现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对所处社会生活的真切关注;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收获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科学习的获得感。

  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核心议题、依托教材核心而进行的活动设计,在实践性、启发性、亲和力、针对性和思想性、理论性上能够产生较好的兼容性,能够有效助力高中思政课教学育人实效的提升。

  3.以大中小学一体化研究推动教师成长

  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教学的推进与改革,课堂的组织与创新,都必须依靠一线思政课教师来完成,新时代对于思政课的新要求,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最终也将落到每一位坚守在思政课一线的教师身上。深化一线思政课教师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理解,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都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2019年9月18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加

  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8]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期实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8]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大幅提高,铸魂育人实效显著增强”的目标。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上做出了全新的规范。

  从课程建设的整合,到教学实施的螺旋式上升,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大中小学思政课整合有这三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内涵。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和思政教师吸引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思政教师队伍中来。

  切实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既显出了它的必要性,也日渐呈现出了它的紧迫性。

  利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深化大学、中学、小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建设与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质资源引入高中教师培训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和写作逻辑的理论理解,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高中课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强化高中思政课的思想性,提高其理论水平。

  借力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能够帮助高中思政课教师明确课程定位。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研究,引导大学思政课教师与高中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磨课,让大学思政课教师对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生态、学习生态有更加直观而全面的了解,既能够帮助大学思政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又能够帮助高中思政课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认知、心理、思想的发展轨迹,更好地明确高中思政课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找准定位。

  借力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能够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研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国家级思政课教育示范团队,研发一批国家级思政课教育示范课,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课程资源更加便捷地辐射到不同地区,既能够打破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差异而形成的阻隔,提升教师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又能够呈现出多样的课程生态和教学设计,以供教师们参考借鉴、对比分析,对于不同地区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进步均有助益。

  1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青年专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批准号:CDCA19133)的阶段性成果。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本文引用:1]

  [2]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N].人民日报,2019-08-15(1).

  [本文引用:1]

  [3]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引用:3]

  [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8-120。

  [本文引用:1]

  [5]

  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2]

  [6]

  于涵.

  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J].中国考试,2019(1).

  [本文引用:3]

  [7]

  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63-177.

  [本文引用:1]

  [8]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EB/OL].(2019-09-27)[2020-03-10]..

  URL

  [本文引用: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在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1]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高中思政课,不但要敢于大胆改革创新,而且需要把“如何讲好”这个问题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个大框架中来进行思考....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思想、新精神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思

  政课改革创新走向深入,全面提高思政课的质量与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就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强调推进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2]愿望.”...

  201...思政课从启蒙道德情感入手,给小学生播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的种子;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强化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则通过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这种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3]4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3]2型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鼓励思政课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基于课程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3]41化”....

  ...[3]41....

  19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总体规划和要求,正是以儿童思维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规律为基础的,而高中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4]“形式运算阶段”,在皮亚杰看来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的研究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出了继承与发展,可是高中阶段对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仍然可见一斑....

  2013...从道德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扩展,青少年处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发展的开始时期.青少年逐渐摆脱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衡量社会规则,开始相信并主动去发现现有的社会体系的优点,甚至开始逐渐形成自己对于道[5]437-439德、法律、规则和社会的判断与认知.高中阶段正是处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从埃里克森的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来看,青少年阶段正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往往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之前进行一段痛苦的尝试,同一性成熟或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往往表现为能够把已经

  明确形成的价值观和目标付诸行动.大学在职业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机会,因此大学生比中学生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但中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起始阶段....

  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201...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但要通过课程、课堂来进行落实,而且要通过考试来进行有效评估,甚至要通过积极发挥高考对[6]5于基础教育的“反拨作用”,来倒逼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时代高考的定位和任务十分明确:作为教育公平之保障,发展素质之必需,新时代的高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公平科学评价人才为主要使命,积极引导和促进教与学,与之共同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才目标,并助[6]4力学生学业减负增效及教育教学提质达标.”以此定位和任务为导向构建起来的高考评价体系,将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考查目的,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形成立足新时代、适应新高考、引[6]4领新高考改革的“一体四层四翼”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就是从“一体四层四翼”对中国高考评价进行了系统阐述....

  ...[6]4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就是从“一体四层四翼”对中国高考评价进行了系统阐述....

  [5]430-433201...但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围绕议题展开的合作探究,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充分展示思维独特性的过程,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衡量学[7]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那么,高考评价中如何衡量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如何在主体性差异与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与此同时,对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评估,本身就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个部分,如果在日常课程教学评估过程中还是聚焦于知识记忆和知识训练,那么学生在考试中也无法展现出足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估与中考所考察的学生素养之间如何体现出层次递进和逻辑的上升?又如何通过评估来促进学生在高中阶段为大学学习和职业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积累相应的方法?这些都要纳入评估的“反拨作用”的丰富内涵之中以作考量....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为此,2019年9月18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8]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期实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8]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大幅提高,铸魂育人实效显著增强”

  的目标.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上做出了全新的规范....

  ...[8]的目标.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上做出了全新的规范....

篇四: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作者:邓玲[1]作者机构:[1]湖北省宜都市教学研究室出版物刊名:思想政治课教学页码:91-93页年卷期:2024年第3期摘要:在“大思政”背景下,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职能作用与智慧引领,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应该成为思政名师工作室的行为自觉与责任担当。一、做好基于“一个根本”的顶层设计,搭建“大平台”工作室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评价为杠杆,以顶层设计为引领,搭建课程思政的“大平台”。1.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参谋作用,让德育工作成为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

篇五: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推荐访问: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培养 人才 思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