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5篇)

发布时间:2024-09-06 13:13: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大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究

  摘要:思政课始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标杆,也是检验素质化教育的试金石,贯穿于大中小各个学段发展的全过程,在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本文也将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思政课程;大小学生成长;一体化分析

  引言:

  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就已经针对新时代的学校政治课程发展做出了全新的论述,并出台了全新的方案和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一体化建设的需求,这就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能够破解大中小学段思政课发展各自为政的问题,实现无缝衔接,做好步调的协调和配合,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真正成长成才。

  1.

  打造同心圆的模式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必须要同下一盘棋,要以一体化建设理念为核心引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成长特点和基本学情,做好规律性的设计,由此来构建同心圆的框架,准确定位不同学段的内容和宗旨。从同心圆这一结构来看,内环到外环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这4个学段对应的圆心是一致的,但半径却有所不同,相互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统一结合体。如果是去小学段的内环,那么整个圆形也不够完整,如果失去大学段的外环,那么圆形也会有所缺失,这4个学段必须要统筹发展,同向同行,异段同构,这样才可以做好课堂结构的调整。除此之外,要把握好不同阶段发展的形态,思政课同心圆的不同学段并不是静止且固定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所以就需要把握好动态变化的规律,要理清不同学段的教育重点,明确各自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一体化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标准。还有,要推进同心圆的建设,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要保证思政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统筹大中小学教学领域的专家,共同研制完整的方案图或者是责任书。从教育资源的收集来看,要打造共享的资源库,打造资源共通的机制和体系,要让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互培训,交叉上岗,实现场地和资源的互联互通,这样可以让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思维。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学术沙龙,教学沙龙,集体备课等形式,让教师可以互相配合,吸取有用的经验与教训。

  1.

  实现链条化的模式建构

  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一体化必须要遵循链条化的思维,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待,锻造不同的链接,这样才可以形成完整的循环体。具体来讲,要精准的锻造链接,小学是链条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学生启蒙的黄金期,中学就是链条的中间段,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学就是链条的结尾段,也是青少年趋于成熟的黄金期,每一个阶段都要明确主心骨,这样才可以发挥出育人的作用。除此之外,要有机的组件链接,这也是推动思政课程一体化的关键步骤,要做好课程目标上的统领,用目标去引领价值取向和方向,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让内容凸显出人文的价值,用价值来牵引教学活动,做好资源的平均分配,避免出现内容重复或者是不符合学段这些问题都要产生。除此之外,要做好教师素养的锻炼与引导,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约束思想和行为,遵循政治纪律,坚定4个自信。还有,要积极推动链条的高效传动,笔者在上文中已经强调,大中小学的思政一体化是动态的活动,所以要实现上下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这样才可以及时的借鉴有用的方法。

  1.

  打造网格化的模式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借鉴网格化的思维,以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为指导,把大中小学思政课程都编织到同一张网格之中。首先,要理顺网格的核心要素与基本脉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各学段都有各自[1]

  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这些就是网格中的独立要素,需要得到针对性的梳理以及归类和排序。在这里,要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段命名为主要网格,并把与主网格相关的要素列为副网格,这样可以让要素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后期的管理与运行提供参考。其次,要做好对网格的管理,必须要做好教材的一体化建设,要做好队伍的分类和总结,保证教材和教师能够交叉契合,由此来建立更为紧密的交互关系。还有,要构建起完善的网格修复系统,在这里,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要素并不是单独作用的,而是能够与周边的环境相互配合协同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多种要素的同时运转,也会带来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评价体系,打造综合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1.

  结束语

  总的来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更需要学校与学校之间互相配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本文通过同心圆模式建构,链条化模式建构,网格化模式建构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充分结合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特色,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欣.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1(15):3.

  [2]杨静.新时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析[J].2020.

  [2]

篇二:大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

  

  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的思政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在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那么,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呢?

  思政课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巨大挑战。为了巩固新中国的政治基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1952年,中共中央决定在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便是思政课的雏形。

  刚开始的思政课,主要着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目的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文革期间,思政课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和破坏,被用来进行政治斗争,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发展需求,思政课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1999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这个文件提出对思政课要进行“大课堂”和“小班会”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理论学习和实际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随后,思政课内容也进行了新的调整和改进。除了传授党的基本原理、国情、社会制度等基础知识外,思政课还加强了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思政课的提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念,加强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政课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和实践党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意识,以及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课的提出和发展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环境,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通过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结合,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发展空间。

  总之,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它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多次的调整和改革,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三:大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答记者问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教育部,教育部,教育部

  【公布日期】2022.08.24?

  【分

  类】问答

  正文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全面推进“大思政课”

  建设的工作方案》答记者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教育部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近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工作方案》的制定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1.制定《工作方案》的背景是什么?

  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思政课建设整体上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以“大

  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在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二是着力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思政课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但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大思政课”是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三是新成就新经验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这几年,有关部门和地方建成了一批主题鲜明、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一大批领导干部走上讲台,科学家、先进模范等走进校园讲授思政课,网络“思政大课”、在线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网络主题宣传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样态,亟需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养“大先生”、拓展“大格局”。

  2.制定《工作方案》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答: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二是在工作原则上,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用于学校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教育活动。三是在目标任务上,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建设若干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效果。

  3.《工作方案》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工作方案》包括总体要求、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等七个部分。其中,22条举措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一是突出主渠道建设。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方案提出,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强思政课课程群、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二是强化实践育人。针对有的课堂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提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实践教学,明确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分专题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中小学校要用好基地,积极开发现场教学课程和资源,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实效。三是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要求,提出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推进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侧改革,组织开发科学权威实用的课件、讲义,打造案例库、重难点问题库、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优质教学资源库,不断推出一批思政“金课”。加强中小学思政课网络资源建设。会同中央网信办打造“大思政课”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加强协同联动,组织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

  伍。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工程,通过集中培养培训、委托研究项目、加强实践锻炼、开展国际国内访学等方式,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搭建教师研究平台,不断提升能力素质。五是拓展工作格局。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鼓励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推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结合开学毕业典礼讲好“思政大课”,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4.《工作方案》的主要亮点是哪些?

  答:一是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各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教育部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全面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

  二是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各地各校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高校要统筹全校力量,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是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等7部门,利用现有基地(场馆),分专题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四是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教育部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建设。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网络支持系统、“青梨派”大学生自主学习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资源开发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审核评估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基础数据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系统等为一体,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

  五是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选聘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讲授思政课;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科学家、老同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

  六是分层分类开展“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围绕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和均衡发展等思政课改革创新重大问题,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西、陕西等地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坚持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理论阐释、教学研究相结合,统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师资培训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建设,开展“联学联讲联研”活动。深入

  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扩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

  5.如何做好《工作方案》的贯彻落实?

  答:一是强化统筹协调。教育部、中宣部牵头做好“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谋划。中央网信办指导做好“大思政课”全媒体宣传。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指导和建设。二是积极推进落实。指导各地各校以《工作方案》为遵循,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结合工作调研、会议和各类培训,面向各地各校做好宣讲解读。充分用好党报党刊、广播电台、新媒体等各级各类宣传平台,及时总结宣传“大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篇四:大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篇五:大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

  

  “大思政课”是指培育学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学生们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

  “大思政课”以引入现实社会生活元素作为逻辑起点,实质是增强思政课的社会生活内涵,拓展思政课的教育资源、教育场域、教育途径和方法。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将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串连教育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推荐访问:大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 提出 思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