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6篇)

发布时间:2024-09-09 13:52: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

  典型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思政课教师更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守护者和引路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也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位典型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实践,来探讨思政课教师如何提升数字素养,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我们来认识一位名叫张老师的思政课教师。张老师一直重视自身的数字素养提升,通过参加各类数字化教育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内容呈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他还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和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互动交流,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思政课知识。

  另一位思政课教师李老师在数字素养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李老师善于利用教育科技工具,设计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政课活动,如线上讨论、网络作业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他还通过建立学生档案数据库,记录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表现和进步,及时反馈,指导学生规划个人成长发展。李老师注重个性化教学,通过数字化手

  段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除了个别教师的努力,学校的数字素养培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数字化教育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引导思政课教师行之有效地利用数字化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学校还建立了数字化教学平台,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开展线上教学、备课等功能的平台,方便教师的教学实践。

  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积极实践,思政课教师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更多的思政课教师能够关注数字素养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教育水平,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字数达到要求,文章结束】。

  第二篇示例:

  一、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

  所谓数字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而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则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拓展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的能力。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如PPT、教学视频等,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2.网络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要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包括网络课件、在线答疑、网络讨论等,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互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3.数据分析能力。思政课教师要能够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信息素养。思政课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以上几点,是构成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基本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

  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于现代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素养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数字化工具、网络资源等,教师可以更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展示知识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数字素养可以拓展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产生疲劳感。而通过数字化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多媒体元素、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学互动。

  数字素养可以提高课程管理效率,促进学习社区建设。通过数据分析、信息检索等工具,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手段,建立学习社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深化和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1.李老师是某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他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数字化工具,如PPT、教学视频等,生动地展示知识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如网络课件、在线答疑等,拓展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互动。通过这些举措,李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提升数字素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手段,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广大思政课教师能够加强数字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高校思政课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XXX】

  第三篇示例:

  思政课教师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们不仅要传授学生思想道德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而随着

  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素养成为当今社会必备的技能之一,思政课教师也需要具备数字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典型的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案例,希望可以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薛老师是一位思政课教师,他对数字素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在他的教学中,薛老师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在线直播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薛老师还利用各种数字技术手段,比如虚拟实验、网上考试等,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举措,薛老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思政课内容,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王老师是另一位思政课教师,他也在数字素养方面有着独到之处。王老师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升,不断学习各种数字化教育技术和平台的使用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王老师善于利用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工具,比如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更加丰富、便捷的学习环境。王老师还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通过微信、邮件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善于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便捷化的学习环境。思政课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数字化教育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和发展。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将会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大亮点,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做出积极贡献。【来源:百度百科】。

  第四篇示例:

  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要具备数字素养,以适应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位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表现在多个方面。教师要具备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包括文字处理、制作幻灯片、网络资源的检索等能力。这些基本技能是每个思政课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

  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在海量信息中获取、评估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的查找、筛选、整合和分享。在数字化教育的时代,信息爆炸,思政课教师要懂得如何从中筛选出对学生有益的信息,提高教学的效果。

  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字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工具,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数字化教学平台等,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课堂。

  在数字素养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批判思维和判断力。数字化教育中,虚假信息、不实内容层出不穷,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分辨真伪,帮助学生养成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数字化教育需要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教育改革,推动思政课的数字化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字素养水平。

  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典型可以在各地找到。比如在某高校,一位思政课教师利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了一门课程,引导学生通过线上论坛、博客等平台进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能力。在另一所中学,一位思政课教师利用数字资源设计了一个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在线辅导,提高了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在数字化教育时代愈发重要。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水平,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

  典型】文章是希望对思政课教师数字化素养的重要性做出一番探讨,并给予相关的例子,希望有所帮助。

篇二: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到各行各业,包括教育领域。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数字素养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字技术操作,更是能够有效地应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拓展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文将探讨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典型特征以及如何提升这一素养。

  **1.典型特征**

  -**数字素养的概念清晰:**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当理解数字素养的核心概念,明确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理解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工具。

  -**灵活应用数字工具:**具备典型数字素养的思政课教师能够熟练、灵活地应用数字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教学管理系统、在线教学平台、多媒体演示工具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能够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典型数字素养的思政课教师可以设计、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其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关注学生数字素养培养:**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关注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通过设计课程、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提高他们获取、评估、管理和共享信息的能力。

  -**具备在线教学经验:**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在线教学的经验,包括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线上课堂管理、数字资源的整合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2.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

  -**参与专业培训:**参与数字化教育平台提供的专业培训课程,学习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提高对数字化教育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与同行交流分享:**与其他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与分享,共同讨论数字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创新应用,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推动整个团队的数字素养提升。

  -**积极参与在线社群:**参与数字化教育的在线社群,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分享资源和经验,获取行业动态,从而保持对数字化教育的敏感度。

  -**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尝试运用不同的数字工具设计课程、评价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数字教学水平。

  -**关注数字时代教育理念:**关注数字时代的教育理念,了解和研究数字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

  -**参与数字化教研项目:**积极参与数字化教研项目,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提高对数字化教育的认知和实践经验,为思政课的数字化教学积累经验。

篇三: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路径研究王璐王晓琳晏双生用,【摘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自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普遍应高等教育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加速高校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教学挑战,如数字化教学方式的困扰、学生群体数字胜任力的提升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青年学生“铸魂育人”的使命,因此数字化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数字化教学,提升教学能力,教师自身数字胜任力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胜任力|数字技术随着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明确思政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以及提升路径。一、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2006年,欧洲联盟(以下简称“欧盟”)发布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首次提出“数字胜任力”一词,其定义为“自信和批判性地使用ICT进行工作、学习、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能力”[1]。“数字胜任力”首次提出距今不过十几年,在初期,数字胜任力用来形容数字时代的公民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后来专家学者逐渐将数字胜任力引入到不同的领域,用以定义不同行业人群的综合能力与特质。在教育领域,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仍是一个相对新的研究方向,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目前学界对于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概念认识尚未形成统一,但大致可以得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是一套能够促进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和实现优质教学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与数字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个人特质等。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的必然性人的必然要求(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是新时代立德树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2]写入报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建设是顺应数字化浪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实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3](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数字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思想的关键举措。建设的新挑战数字化转型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与“变革”的双重效应。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在数字时代传播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自由。因此,在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创新推进数字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守住数字媒体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现状(一)数字风险识别力弱,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由于数字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风险识别异常困难,大数据通过信息标签化处理、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精准推荐信息三个步骤掌握着信息资源配置权,信息承载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情感也随之被传送给用户,互联网正在成为影响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4]。迎合用户偏好的大数据推荐方式,更倾向于传播“用户喜欢的”而不是“用户需要的”意识形态,这大大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二)数字技术掌握不足,与教育教学融合程度低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已基本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搭建51无线网络的学校数量超过21万所,86.2%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5],大学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更是完备,能思政扮演的是“服务”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学科属性没有变,思想政治教育依旧是思想引导和行为塑然而物质的完备并不代表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与时俱进的能力结构作为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是一句空话,甚至会出现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结合反而产生1+1<2的负面效果,从而阻断新技术的应用,阻碍教育发展的现象。数字技术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思政教师大多出身于人文社科,数字应用能力较弱,尤其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思政教师掌握数字技术的进度缓慢,难以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造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恐惧心理。较低的技能素养加上互联网的复杂性,可能会引发信息泄露、侵犯隐私等风险,导致部分教师不敢接触数字技术。许多教师的数字能力依旧止步于播放视频或者课件,多媒体教室利用率低[6]。所获得的教育数据多是“表层数据”“碎片数据”,缺乏对数据深度挖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低[7],囿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始终未能走出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舒适圈”,无法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教学中实现自身发展,无法在新时代背景下提供更加高效的思政教育教学,技术和教育两方面融合仍处于浅表阶段。四、高校思政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路径(一)坚持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引领大数据推荐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凝聚和引领作用,能够驱动互联网成为传播工具。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守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职责,破除唯算法论、唯数据论,提高数字风险警惕,过滤不良信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本体需求的结合点;增强主流价值观大数据推荐,利用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平台,做好舆论引导、思想引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舆论阵地,依据受教育者特点,适当调整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育方式,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符合主流价值的前提下,推荐受教育者感兴趣的信息,提高学生在学习思政时的趣味性和自主性。(二)推进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数字技术的助推,数字技术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两者深度融合才能提升思政教师的数字胜任力。要加快二者的融合,应转变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态度,提升教师对数字技术学习的主动性。面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抵触情绪与失败情绪,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析和讲解数字技术的基本内涵与使用价值,做好教师队伍的数字学习态度转变工作。教师也应主动将自身数据素养的提升融合于数字化教学实践的整体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在实践中积累自信,加快自身对数字技术学习的态度转变。同时,教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限度。数字赋52造的实践活动。数字技术在思政中的应用仍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工智能、网络思政的论述为行动指南,探寻数字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在理论与应用价值。五、结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数字风险识别能力弱、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结合度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但是思政教师的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止本文所列出的几个问题和改进途径,例如思政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和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等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参考文献[1]郑旭东,马云飞,岳婷燕.欧盟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技术创新教师发展的新指南[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02):121-128.[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4]崔聪.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算法风险及其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20(5):76-81.[5]李芒,张华阳.在教育数字化面前教师需坚定“主导自信”[J].人民教育,2022(19):32-34.[6]张海生.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逻辑,困境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21(2):57-65.[7]王骥.新未来简史: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陷阱与数字化生活[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28.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药科大学2023年教学研究课题(3052300097),2023年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2023年中国药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3XJYB67)】教育;王晓琳,硕士研究生,山东省平度市厦门路小学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通讯作者:晏双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平度厦门路小学)【(3052300254)(作者简介:王璐,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技术与高等(作者单位:王璐、晏双生,中国药科大学;王晓琳,山东省

篇四: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中职思政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育情怀博客

  数字素养和教育情怀是中职思政教师必备的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字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职思政教师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数字素养是中职思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数字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化环境中利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创新的能力。中职思政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首先需要熟练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和PPT等,以便能够高效地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其次,中职思政教师还应具备网络信息素养,能够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此外,中职思政教师还应具备信息安全意识,能够识别和防范网络风险,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中职思政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育情怀是中职思政教师的精神追求。教育情怀是指中职思政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中职思政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教育情怀,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培养。中职思政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中职

  思政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情怀是中职思政教师的灵魂,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并付诸行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

  数字素养和教育情怀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中职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品质。数字素养为中职思政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和管理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数字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育情怀则是中职思政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动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用心去教育、去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中职思政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和教育情怀。只有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只有怀揣教育情怀,才能真正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用心去教育、去引导学生。中职思政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育情怀是他们成为一名优秀思政教师的基础和动力。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情怀,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五: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教师数字素养》

  摘要: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字素养和技能作为数字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能力,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本研究以一所市直中等职业学校L职中为例,L职中专任教师79人,涵盖思政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其教师素养情况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中职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水平,本文分析教师数字素养内涵,讨论如何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数字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

  一、研究背景:

  (一)数字素养成为数字时代生产生活的必备能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字素养和技能作为数字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能力,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2]同时,作为职业院校,数字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成长。

  (二)数字素养成为全球提升人力资本的新方向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将数字素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规划,提升国民数字核心素养。

  (三)现实困惑

  2018年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4](下文简称《行动计划》),2019年实施《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5],积极推动“三提升一全面”总体发展目标。

  疫情防控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更是带动了教与学的重大变革,客观上推动了教育数字化,但从教学过程来看,信息技术对教育而言主要还停留于工具层面的简单应用,把教材的内容搬到了ppt上,数字资源建设及创新能力不足,数字素养有待提高。

  二、数字素养定义

  我国数字素养研究始于2006年,即肖俊洪在《中国远程教育》发表的《数字素养》[6]一文,从此数字素养研究主题开始被国内教育、思政、图情等领域研究者关注并展开系列研究。《行动纲要》指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

  三、教师数字素养内涵

  《行动纲要》指出数字素养的执行行为特征,结合教师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以下领域:教学信息与资源获取,教学资源数字化管理,硬件与软件应用,数字安全与社会责任。

  四、教师数字素养现状调查

  结合《数字素养全球框架》最新版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检索,设置问卷提纲,选择30个访问对象,专业涵盖思政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年龄涵盖新入职教师及30年以上教龄教师,保证了调查对象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具体调查问题为:

  1、您一般通过哪些渠道获取教学资源?

  2、您经常去的网站有哪些?

篇六: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研究

  作者:桂百安

  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1年第09期

  [摘要]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个性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存在信息思维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应用不深、信息伦理规范薄弱等问题,对此,文章从树立科学化信息思维观、构建个性化数字资源库、融合创新教学技术手段、筑牢规范化信息伦理观四个角度提出了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桂百安(1980-),男,安徽东至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南

  长沙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课题“新时代高职卓越思政教师成长规律和培育研究”(课题编号:19YBA165)和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时代高职卓越思政教师成长规律和生成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C08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7-0067-05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普及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行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①。显然,提升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任务。

  教师信息素养就是教师对信息进行检索、分析、处理、评价及创造的能力和素质,可分为思维意识观、数字资源观、教育技术观和信息伦理观等四个维度。信息素养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

  一、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是开好思政课的关键。如何上好思政课,如何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对推动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思政课课堂个性化

  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学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教学方法个性化提供了技术支持。翻转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蓝慕云课可以组建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VR可以把博物馆、纪念馆搬到课堂,实施沉浸式教学。熟练掌握新兴技术并付诸实践,有助于实现教学方法个性化。另一方面是为教学资源个性化提供了可靠来源。国际形势变幻莫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较快,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紧跟時代、紧贴热点、常讲常新,同时做到与众不同。

  (二)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增强教学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驱动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堂实效进一步提升。一是教学内容实效性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教育对象的精准画像,真正做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是教学过程实效性提升。信息技术可以替代教育主体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内容,如课堂点名、作业收集与反馈等,解放了教育主体,节约了教学时间,提升了课堂效率。三是教学评价实效性提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效数据勾勒思政课教学进程,追踪学生成长,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外延被重新定义,基于技术工具论的教学能力发展对教师专业化的帮助较为有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人机协同学习环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也是思政课教师思维新、视野广、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二、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及课堂观察法,对长沙市6所高职院校的32位思政课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其存在信息思维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和信息伦理规范薄弱等问题。

  (一)信息思维意识不强

  一方面是缺乏政治敏感性。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部分思政课教师疏于关心国家大事、疏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及时把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另一方面是信息化教学意识薄弱。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二)信息技术应用不深

  有人说过,“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有一种习惯性保护或者习惯性抵制,容易对自己最熟悉、掌握得最好、应用时间最长的方式或者内容,有一种习惯性保护。而对自己不太熟悉、掌握得不好的技术,有一种习惯性的抵制”②。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薄弱。部分思政课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缺乏相应信息技术的积累,加上对智能工具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导致教学内容“过时”或者“残缺”。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华丽的设计、漂亮的课件,而忽略课件的实效性,不但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注意力,降低了教学实效性。

  (三)信息伦理规范薄弱

  一方面是教学资源引用不当。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引用网络资源时,未标注作者和出处;有的则片面引用,歪曲理解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是信息隐私保护不够。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辅助教学的同时,获取了包括家庭状况、活动轨迹、消费习惯等学生个人信息。有些教师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不经意间泄露了学生信息,侵犯了学生权利。

  三、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中指出,“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互联网+教育”是顺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未来。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认清形势,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树立科学化信息思维观

  1.树立全局思维。信息时代,高职学生能够快速获得丰富的文献材料。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时,会出现“圈层”效应。所谓“圈层”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海量外界信息时,会习惯性、倾向化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选择性地接受信息,从而将自己的信息思维局限于某一特定圈层的现象。久而久之,圈层日益牢固,自身偏见得以强化,其他圈层的观点与信息被排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全局性信息思维可以辅助思政课教师构建“学生大数据”,运用大数据监测和分析学生情况,通过载体破圈、主体破圈和受众破圈,为不同价

  值取向、发展需求和生活习惯的大学生量身定制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保证大学生信息接收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2.树立开放思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联系地看问题,防止孤立的观点;要发展地看问题,切忌静止地看问题。高职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开放思维,全面、立体、系统地看待问题。当思政课教师以宽阔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时,就可以在信息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活跃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二)树立个性化信息资源观

  1.树立融合式教育资源观。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仅以语言文字展示信息时,学生只能记住20%;仅以图像信号展示信息时,学生能记住25%;如果同时以文字和图像展示信息时,学生可接受65%的信息。这充分说明了视觉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中多元化信息展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难将讲解与示范在同一时刻完成,只能依次传授,这样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及运用效果。例如阐述奉献精神时,除了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还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视频展开,还原叙事场景,实现历史镜像重构,让受众主体身临其境,实现浸入式教学。因此,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音频、视频、图像和文字等数字资源有效融合,贯穿教学始终,才能使学生以更富有创意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教育目标。

  2.构建个性化教学资源库。当今大学生主体是“00后”,具备主体意识增强、思维理念多样及追求与众不同等心理特征。如果思政课教师仍然“一视同仁”,脱离了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表达习惯,缺乏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和话语转换,那么思政课就失去了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要善于把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搜集素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3.树立创新型数字资源观。信息社会网络资源更新频繁,给教学素材带来极大的冲击,对传统的思政课堂更是如此。以前一些很好的数字资源,到今天就不一定适用了。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细心观察、处处留意,深挖生活元素、社会元素、时代热点等方面的数字资源,做到常讲常新。一是结合国家战略布局,比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元素,展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让思政课“鲜”起来;二是融入重大历史事件,如战“疫”元素,展现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的民族精神,让思政课“活”起来;三是关照社会热点新闻,如中美贸易摩擦、“两会”报道等,呈现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优势,让思政课“动”起来。

  (三)树立创新型教学技术观

  1.提高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信息化时代,各种微媒体、应用软件产生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数据,有的与思政教学有关,有的与思政教学无关,无关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

  也可以转化为教学所需。思政课教师掌握的数据类型越广、规模越大,可用于教学设计的资源就越多,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信息就越全。因此,思政工作者应自觉掌握教育资源库、视听觉媒体、社会性软件及其他各类数据库的搜集和筛选技术,具备对大数据信息资源的发掘、提炼和转化能力。同时,在掌握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归类分析数据也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数据分析,再多的数据资源也只是虚有其表,不能服務于课堂教学,不利于思政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数据分析的能力水平和信息预测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接受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及体系的构建。

  2.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自“互联网+教育”兴起以来,涌现出了很多自媒体、应用软件、教学平台,如易班、钉钉、腾讯课堂、慕课等,以及较早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也可以辅助教学。这些软件和平台各有所长,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就必须对这些新兴媒体有全面了解,并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在具体应用方面,可以利用易班开展“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抖音拍摄“思政学习之星”短视频,与粉丝互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增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思政课教师应掌握制作属于自己的移动教学课件,提供手机端的自我评测、微信开班开课、签到、点名等交互功能,还可以结合课前、课上、课后等不同教学时段,提供社交情境学习、教学数据分析、精彩内容分享等学习云服务功能,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移动学习的兴趣,轻松实现信息化互动课堂。

  (三)信息伦理规范薄弱

  一方面是教学资源引用不当。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引用网络资源时,未标注作者和出处;有的则片面引用,歪曲理解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是信息隐私保护不够。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辅助教学的同时,获取了包括家庭状况、活动轨迹、消费习惯等学生个人信息。有些教师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不经意间泄露了学生信息,侵犯了学生权利。

  三、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中指出,“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互联网+教育”是顺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未来。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认清形势,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树立科学化信息思维观

  1.树立全局思维。信息时代,高职学生能够快速获得丰富的文献材料。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时,会出现“圈层”效应。所谓“圈层”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海量外界信息时,会习惯性、倾向化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选择性地接受信息,从而将自己的信息思维局限于某一

  特定圈层的现象。久而久之,圈层日益牢固,自身偏见得以强化,其他圈层的观点与信息被排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全局性信息思维可以辅助思政课教师构建“学生大数据”,运用大数据监测和分析学生情况,通过载体破圈、主体破圈和受众破圈,为不同价值取向、发展需求和生活习惯的大学生量身定制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保证大学生信息接收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2.树立开放思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联系地看问题,防止孤立的观点;要发展地看问题,切忌静止地看问题。高职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开放思维,全面、立体、系统地看待问题。当思政课教师以宽阔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时,就可以在信息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活跃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二)树立个性化信息资源观

  1.树立融合式教育资源观。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仅以语言文字展示信息时,学生只能记住20%;仅以图像信号展示信息时,学生能记住25%;如果同时以文字和图像展示信息时,学生可接受65%的信息。这充分说明了视觉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中多元化信息展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难将讲解与示范在同一时刻完成,只能依次传授,这样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及运用效果。例如阐述奉献精神时,除了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还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视频展开,还原叙事场景,实现历史镜像重构,让受众主体身临其境,实现浸入式教学。因此,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音频、视频、图像和文字等数字资源有效融合,贯穿教学始终,才能使学生以更富有创意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教育目标。

  2.构建个性化教学资源库。当今大学生主体是“00后”,具备主体意识增强、思维理念多样及追求与众不同等心理特征。如果思政课教师仍然“一视同仁”,脱离了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表达习惯,缺乏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和话语转换,那么思政课就失去了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要善于把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搜集素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3.树立创新型数字资源观。信息社会网络资源更新频繁,给教学素材带来极大的冲击,对传统的思政课堂更是如此。以前一些很好的数字资源,到今天就不一定适用了。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细心观察、处处留意,深挖生活元素、社会元素、时代热点等方面的数字资源,做到常讲常新。一是结合国家战略布局,比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元素,展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让思政课“鲜”起来;二是融入重大历史事件,如战“疫”元素,展现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的民族精神,让思政课“活”起来;三是关照社会热点新闻,如中美贸易摩擦、“两会”报道等,呈现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优势,让思政课“动”起来。

  (三)树立创新型教学技术观

  1.提高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信息化时代,各种微媒体、应用软件产生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数据,有的与思政教学有关,有的与思政教学无关,无关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也可以转化为教学所需。思政课教师掌握的数据类型越广、规模越大,可用于教学设计的资源就越多,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信息就越全。因此,思政工作者应自觉掌握教育资源库、视听觉媒体、社会性软件及其他各类数据庫的搜集和筛选技术,具备对大数据信息资源的发掘、提炼和转化能力。同时,在掌握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归类分析数据也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数据分析,再多的数据资源也只是虚有其表,不能服务于课堂教学,不利于思政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数据分析的能力水平和信息预测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接受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及体系的构建。

  2.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自“互联网+教育”兴起以来,涌现出了很多自媒体、应用软件、教学平台,如易班、钉钉、腾讯课堂、慕课等,以及较早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也可以辅助教学。这些软件和平台各有所长,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就必须对这些新兴媒体有全面了解,并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在具体应用方面,可以利用易班开展“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抖音拍摄“思政学习之星”短视频,与粉丝互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增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思政课教师应掌握制作属于自己的移动教学课件,提供手机端的自我评测、微信开班开课、签到、点名等交互功能,还可以结合课前、课上、课后等不同教学时段,提供社交情境学习、教学数据分析、精彩内容分享等学习云服务功能,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移动学习的兴趣,轻松实现信息化互动课堂。

推荐访问: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素养 提升 教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