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青海考察讲话精神体会(4篇)

发布时间:2024-09-13 10:2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青海考察讲话精神体会

  

  青藏高原精神心得体会30青藏高原,一个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地理高地;青藏高原,一个孕育着数不尽神奇传说的文化高地;青藏高原,一个承载着中国革命传统的精神高地。

  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积淀下了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流传下来了独具一格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流淌在代代青海人的血脉当中,最终凝练成了青藏高原精神,并随着时代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着其中的要义内核。

  无论时代赋予它怎样的烙印,这种精神始终与一代代青海人在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雪域高原上战严寒、斗冰雪,挑战荒漠戈壁、暴风狂沙的不屈精神息息相关——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于挑战、团结奋进。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新青海建设的步伐,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献身高原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让青藏高原独有的精神特质不断升华,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成为青海人民引以自励的精神特质。

  伟大事业凝练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

  青藏公路,一条横亘在青藏高原大地上的“天路”。如今良好的通行条件让人难以想象当年建设这条道路时的艰难险阻。但历史总有痕迹可循,总能让我们追寻到前人奋进的身影。

  走进青藏兵站部军史馆,一幅幅照片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一件件老物件描绘着先辈们的光辉足迹,一个个模型还原着艰辛的筑路时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1954年5月,慕生忠将军坚决贯彻毛泽东主席“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苦难,努力筑路”伟大号召,率领部队在昆仑山脚下的格尔木安营扎寨,建起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前沿阵地,由此开启了人类公路史上最悲壮、最震撼、最辉煌的伟大征程。

  1954年5月,伴随着铁锤砸向钢钎的一声巨响,青藏公路建设破土动工。

  从昆仑山口开始,青藏公路穿行于千里雪线之上。从格尔木到昆仑山口,全长170公里,海拔从2700米猛增到4700米,骤然升高的海拔和骤然降低的气压,使人产生严重的高山反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青藏线的开拓者们头顶低垂的白云,脚踏千年沉积的“锈沙石”和永久冻土层,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破冻土,喊出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战斗口号。

  当年10月,筑路部队开上了“生命禁区”唐古拉山;在青藏公路最艰苦的雪水河之战中,三个工程队比着干,天黑了谁也不愿收工,最后只好由工程总指挥强行下令,才集体收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青藏公路每向前推进一步,都熔铸着筑路官兵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官兵的牺牲和奉献。高山大河挡不住他们,饥饿寒冷挡不住他们,雨雪冰雹挡不住他们。他们同顽石搏斗,向冻土挑战,与高山抗争,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全线通车,青藏人民欢欣鼓舞,青藏公路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条幸福路,还有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0年7月18日,江泽民同志视察青藏兵站部时,亲笔题写了“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2005年12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所作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讲话中指出:“一定要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

  这不仅是对驻青部队官兵坚守高原意志品质的高度概括,也是对青海各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下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的描绘,从此,“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成为青海人民引以自励的精神特质。

  青藏高原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三江之源、万山之祖所孕育出的绮丽风光让它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净土,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人间仙境。但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它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生命禁

  区”。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青海人民和大批从内地奔赴高原的有志青年,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奋斗、为改变青海落后面貌奋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拼搏、进取、忍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伟大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用血肉奉献不断丰富着“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的内涵精义。

  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广大研制工作者甘愿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创造了中国人民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人间奇迹,孕育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戈壁无人烟。”在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开拓者云集于此,同这里世居的各族人民一道,以“一个行李一口锅,高举红旗战沙漠,渴了吃把昆仑雪,饿了啃口青稞馍”的坚韧,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找到了石油,发现了矿山,办起了工厂,修筑了道路,开垦了耕地,种植了树木,使这个“聚宝盆”成了人民的造福地,也由此诞生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

  在青藏高原,同样一件事,别的地方付出一份努力,这里就需要付出十倍乃至数十倍的心血和汗水。也正因如此,这里总能诞生伟大的事业,也总能在伟大的事业中孕育出伟大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无一不蕴含着“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的某一特质,又无一不备“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所包容。

  这就是“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的特别之处。它不是单一事业所诞生精神的凝练,而是地域特质融汇着民族文化、人民生存智慧所积淀下来的一种精神品格。

篇二:青海考察讲话精神体会

  

篇三:青海考察讲话精神体会

  

  青海省教育工作会议心得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会议。在会议上,省教育厅副厅长罗俊发表了重要讲话。罗副厅长首先肯定了全省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青海的贯彻实施路径,努力开创青海省教育事业新局面。罗副省长对我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是继去年召开全省教育大会之后,我省召开的又一次省级的专题会议。通过本次会议我们深刻体会到青海与全国相比而言,在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异,全省各市州县教育局长、教育厅厅长和教育局局长结合本地区及本单位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看法。结合本次会议精神与当前全省教育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我认为要实现民族地区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就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建设,保证教师队伍高质量管理、优质服务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对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及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工作和支持力度。

  一、加强师资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对党的理论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其次要加强学校管理和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特别是要加大对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建设改造任务的督促检查力度。要大力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事故预防和处理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到人、措施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加大对学校教师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再次通过加强对学校教职工考核管理、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培训等措施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对学校班子进行考察和任用,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业务精湛、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

  二、落实教育投入政策,促进校际之间均衡发展。

  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教育投入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要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中小学公用经费按标准足额及时拨付,确保专款专用。各地要坚持将保障经费与新建项目同步规划、同步交付使用,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入使用。要充分利用省级财政教育支出定额中专项资金和上级教育专项资金安排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限额,保证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统筹做好省、市两级财政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给予扶持资金的安排使用工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要根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确定少数民族地区扶持资金规模和具体用途,落实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责任,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受惠。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乡镇寄宿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的倾斜力度,努力改善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同时也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落实力度。

  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水平提升。

  目前,我们学校正在研究出台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以完善教学常规和教育科研制度。按照“抓早、抓小、抓起”的原则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加大检查力度,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学习型学校建设,以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广泛开展“学习型师资”创建活动。落实教师节表彰奖励制度;在“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学校模范”评选活动中广泛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完善“学习型教师”管理机制。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在教育科研工作方面,要积极探索中小学教改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并不断推广,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继续抓好省级实验小学建设力度。加大实验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和扶持力度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实验幼儿园办园水平和教育质量;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要认真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实施特殊教育特殊儿童“送教上门”计划及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等学校内部工作;积极探索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工作新模式;进一步落实家长座谈会制度和家长开放日等民主管理制度以及其他民主监督机制。

  四、加强教师培训,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

  近年来,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遍开展教师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的现象。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培训任务实现。一是大力推进“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在民族地区深入实施。“国培计划”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重点开展新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的研究;省培计划是省委省政府根据青海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需求提出的重点支持培训内容和扶持力度文件。是新形势下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要求、新举措。省教育厅每年都有一批少数民族、革命老区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特培项目研修培训和省培计划培训。二是落实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广大民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责任和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安排财政资金与学校配套安排培训经费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培训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和落实。三是创新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为引导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继续推进省级骨干教师师徒结对、培训协作结对以及名师带徒等活动的开展,切实保障教师培养质量。四是注重培训与考察相结合为少数民族教师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培训资源及培训机会。

  五、完善监督机制,提升学校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我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比较落后,教师短缺,学生素质不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必须要强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的管理与服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以课堂为主渠道积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课堂形式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与

  效益。要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进一步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强化对中小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切实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环境。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

篇四:青海考察讲话精神体会

  

  学习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10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下面,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谈一下个人学习体会

  一、总书记的历次重要讲话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四梁八柱”

  从理论的具体阐释来看,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这就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原则。可以说,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带,对于流域省区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倾注大量心血。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在河南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原则,这一重要原则为黄河流域九省区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布局,合理利用水资源,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实践的具体要求来看,总书记沿着黄河流域走了一条线。也就是说,近年来总书记对黄河流域九个

  省区都走了一个遍,在考察调研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九省区时,总书记结合不同省区的不同特点对黄河流域治理、生态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不同要求,分别从抵御自然灾害,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战略部署和指示要求。比如,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指出,甘肃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2021年10月考察山东时,对山东提出“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等等。

  从政策立法角度来看,总书记的讲话指引了两项顶层设计及时出炉。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在河南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一锤定音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先后出炉,分别是202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10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现在即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推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千秋大计”

  总书记考察山东,格外关注“千秋大计”粮食和能源两大问题。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我国发展“千秋大计”的粮食和能源安全,总书记格外关注关心。总书记这次考察山东,也是精心选择地点,考察期间,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他指出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总书记鼓励技术人员,说“论文写在大地上,你们这件事做的很好。”21日下午,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六十周年,总书记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同时鼓励工人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总书记念兹在兹,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宁,天下平,我们中国人对黄河总有一种深厚的情怀。黄河流域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流经9个省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及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交汇区域。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陆上、空中、网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带,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有4个

  分布在此,有18个地市的53个县列入全国产粮大县,国家规划建设的5大重点能源基地中有3个位于该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决心,就是对黄河流域流传几千年文化的保护,对绵延几千年黄河流域人民的保护,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接下来,在工作中让我们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为黄河继续更好造福人民做出积极贡献。

推荐访问:青海考察讲话精神体会 青海 讲话精神 考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