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农村生态治理经验成效启示和感悟(3篇)

发布时间:2024-09-16 10:13: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农村生态治理经验成效启示和感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做法、成效与启示

  中共岳阳市党校校级课题

  课

  题

  名

  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做法、成效与启示

  ——以宜昌市、万州区和岳阳市为例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

  二0一九年十二月

  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刘宇赤(市委党校副校长)

  组

  长:龙

  汨(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组

  员:

  刘岚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陈振会(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老师、副教授)

  曾小龙(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老师、副教授)

  李

  杰(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老师、讲

  师)

  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为了提升党校科研和教学水平,在2016年9月,由中共宜昌市委党校、中共岳阳市委和重庆市的万州区委党校三家党校联合发起成立了“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党校协作会”,现在合作党校已经达到了17家,并且在2017年宜昌市委党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党校协作会年会,并组织了以“绿色发展与党校作为”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在2018年,在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党校协作会”,并组织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在这两次研讨会上征集了100多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理论文章,多位论文作者在会上畅谈本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做法、经验、成效等。

  根据学术研讨会的交流情况,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市委党校将这三个地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做法、经验、成效进行总结,为岳阳市委市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提供有益借鉴。接到市领导的指示后,市委党校王伊亮常务副校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校委会

  专题讨论,校委会决定将这个课题设立为2019年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党校校级重大课题,成立了以刘宇赤副校牵头、科研处、管理教研部和经济教研部多位老师参与的课题组,进行重点攻关。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将这些成果陆续汇报。

  案例(一)

  宜昌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做法、成效与启示

  一、宜昌市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1.扎实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和全市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工作。宜昌不断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职审计。市委,市政府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列为宜昌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项目和《宜昌市经济责任工作要点》,采取“上审下”、“同级审”等方式,对秭归、枝江等9个县市区从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污染等5个方面开展了审计工作,对查出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自然资源工作的责任得到进一步压实。

  2.探索进行排污权交易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印发了《宜昌市2017年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方案》、《宜昌市排污许可制改革实施方案(2017-2020年)》,2017年以来共组织28家排污单位参与10批次的排污权交易活动,分行业启动国家版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初步建立了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模式。

  3.探索建立流域综合治理政策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黄柏河东支流域综合整治为抓手,探索建立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机制,立法出台了《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管理条例》。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宜昌市政府印发了《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试行)》,在黄柏河流域试点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解决磷矿开发与水质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实现水源受益区与水源保护区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二)努力推动创建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

  宜昌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相关精神,着力

  构建美丽宜昌新生态,进入了全国首批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行列。

  1.发布"1+6"改革方案,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始终把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置于压倒性的位置,制定了《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恢复与三峡生态治理试验(2017-2020)》,按照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全面保护、综合治理、系统恢复、科学实验”的原则,推进20项生态环保监管体制改革,新建25个美丽宜居村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推动城区山体生态修复、山体绿化工程、农村清洁能源、生态家园的建设,农村和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2.编制一系列规划,节约利用资源。发布实施了《宜昌市磷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7-2025年)》和《长江大保护宜昌行动方案》,组织编制了《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及绿色发展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研究》,指导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修复生态环境,推动全市走循环经济型、能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猇亭园区、枝江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支持夷陵创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大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巩固“国家国土资源保护与集约示范城市”的成果。

  3.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加强工作评估。加大机动车和船舶尾气、工业废气、燃煤、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秸秆露天焚烧等防治力度,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72%。加大清江、黄柏河、沮漳河、香溪河等流域污染防治力度,确保水质达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制度,全面整治矿山尾矿、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场所。强化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控。推动重点企业、重点单位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全覆盖。

  二、宜昌市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宜昌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具有生态、资源、文化、景观、转型示范五大价值。宜昌市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中牢牢把握“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坚持“城市,乡村,产业”统筹规划,把城乡建设,农村治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充分展现了宜昌的绿色之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一)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40年来,宜昌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经济社会发生沧桑巨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33平方米,“六大水系八大公园”的生态景观逐步出现。自愿者劝导、垃圾分类管理、污水处理、棚户区改造等措施,使得城市街道更干净了,房屋更整洁了,生活方式更健康了。经过努力,宜昌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二)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实施空气污染联防联治,打响“蓝天保卫战”。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研究出台《宜昌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化规划(2014-2022)》、《宜昌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4-2017年)》和7个专项管控方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专项治理、创新管控机制等措施精准治理工业企业废气、机动车船尾气、扬尘等污染。关闭城区燃煤发电机组8台,淘汰燃煤锅炉335台,关停土砖窑51口,实施全面禁鞭、黄标车、老旧车全面淘汰机制。宜昌市整体空气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城区空气质量逐步好转。

  (三)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制定并实施《宜昌市“十三五”节能降碳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的意见》),通过制定引导方案、实施新的节能审查办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走出了一条低能耗、高产出的新路。实施了《宜昌市“十三五”节能降碳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在全省节能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中,宜昌市全面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并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四)化工产业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化工产业是宜昌重要支柱产业,宜昌以壮士扼腕的决心,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启动化工产业“关、停、并、转、搬”,对散、乱、差和低水平化工企业进行规范、整治。制定“三年行动方案”,下大力调减存量、严控增量、优化结构,严格管控产业空间布局、严格执行产业发展政策、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要求、严格规范磷矿开采管理、严格防范磷石膏环境污染、促进了化工产业的提档升级,基本建成了产业布局合理、技术管理先进、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基地,打造了长江流域绿色发展的新样板。

  (五)污染源头控制有力。坚持严控污染源头,守住“闸门”。以产业为引导,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严格环保审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措施,严格控制源头污染。在水污染防治中,全面取缔三峡库区、清江水库网箱养殖,率先推行“河长制”,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多措并举,双管齐下,长江流域宜昌段干流、支流水质得到持续改善。

  三、宜昌市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对岳阳启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发展主题,要想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岳阳必须开阔视野,把握趋势,率先走生态文明之路。

  (一)加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项基本战略之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境界。我们应以生态治理“岳阳试验”为旗帜,统筹岳阳生态市、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形成各部门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的良好格局,共同扎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

  (二)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把恢复长江和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全面实施最严格的环保体系。大力实施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对所有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快推进长江、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岳阳试验”,探索长江和洞庭湖地区的生态补偿、跨区域生态建设合作、流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职审计,岳阳水权改革等工作,力求取得实效。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治理,全面整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三)强化工作考核。进一步细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考核办法,加强网上考核和工作督办,严格按照“一个办法、两个指标”进行年度考核和评价,实行责任追究,确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各项重点

  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确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各项指标和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尽管岳阳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采取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仍有部分企业和群众环保意识不高,创建机制不畅、政策执行不活等问题。我们必须始终按照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地走文明发展之路,共同建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新中国!

  案例(二)

  常德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突围的经验借鉴

  岳阳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优势突出,应当树立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自信,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切实培育一批绿色经济增长点,守护好“一江一湖”碧水,以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突围。常德与岳阳的产业相似系数在0.85以上,通过借鉴其优秀可行的绿色发展经验为岳阳绿色发展所用。

  一、常德绿色产业发展思维转变

  常德清楚认识到:要实现可续持发展,落脚点和着力点就在于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一)产业发展目标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在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的制约下,通过绿色化、生态化的实践,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环境污染、保留生物多样性及自然资源。

  (二)产业发展模式向“两型”转变。发展模式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转变,实现“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产业发展动力向创新引领转变。坚持创新引领,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突破口,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额高度化,促使产业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搞技术含量方向演进。

  二、常德正视自身问题

  常德市在绿色发展过程存在着很大的瓶颈与约束,面对这些,常德市非常正视自身问题,直面问题,想尽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一)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

  1.功能分区约束凸显。常德市率先制定《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12-2020)》,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现状以及开发潜力,划分为湖体保护区(11%)、适度开发区(46%)、集约发展区(5%)和生态涵养区(38%);给其产业发展规定严格的生态线、红线,发展必须严格遵守硬约束。

  2.资源约束趋紧。2017年常德市能源加工转换综合效率为43.3%,回收利用率2%,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环保形势严峻。空气质量不稳定、水污染形势复杂、农业面污染增加。

  (二)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绿色转型基础薄弱

  1.格局相对单一。第一产业“粮—猪”型种养格局,第二产业“一烟独大”特点显著,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与岳阳的产业体系想相似系数达到0.85。

  2.产业结构不优。生产规模化效应不明显、初级产品多、产业特色不突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3.绿色产业发展规模偏小。常德市产业依旧以高能耗产业为主,绿色产业发展,如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虽好,但开发能力不足,市场辐射能力

  有限。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绿色转型动力不足

  常德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科技成果不多。总结其原因是科技投入少;技术人才短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青黄不接,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口大;创新平台建设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弱。

  (四)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绿色转型环境不优

  常德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常德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常德市城市河湖环境保护条例》《常德市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但是与中央提出的能源消费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以壮士断腕决心破除问题

  (一)坚持改革创新,健全绿色转型保障机制

  建立监管与有效激励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创新财税激励制度,推进新能源汽车和产品、新材料等示范应用,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实施土地、能源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运用地方立法权,加快制定绿色产业发展等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

  (二)发挥比较优势,夯实绿色转型产业支撑

  结合国家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利用常德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重点方向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实现产业向绿色转型。一是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着眼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区,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湖区工业高端化发展。存量提质,传统工业高端化发展;增量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平台建设。二是推动服务业高层次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三)强化要素支撑,形成绿色转型持久动力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构建支持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平;着力引进式地创新。利用“开放强市”,引进外部科技资源;打造绿色科技孵化与交易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校等培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激发绿色金融活力。重视政策引导;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统筹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探索建立绿色信用体系,建立企业环境违法违规、污染排放、绿色评级等信息平台,排污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平台。

  三是实施绿色“智汇”工程。拓宽人才引进思路,从引“人”向汇“智”转变;注重人才培养,结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土地特点,培养一批掌握绿色研究成果和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

  案例(三)

  重庆有机农业的经验

  对岳阳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位,而产业兴旺要始终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绿色导向”三原则。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其农业和农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也曾面临发展困境。为此,重庆率先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以绿色生态为主体的有机农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重庆有机农业的规模和效益已经在成渝地区有机农业版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蓬勃发展的有机农业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益,而且对重庆农业的振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已经成为重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有机农业的发展总体上不一定绝对优于岳阳,但是,吸收和借鉴重庆有机农业的相关经验对岳阳有机农业的发展以及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重庆推进有机农业的主要举措

  重庆是成渝地区上最早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的地区,其先进理念、认证制度及扶持政策对重庆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机农业生产理念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足够的关注和扶持,随着农业污染加剧以及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需求的增长,重庆政府逐渐意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并积极地采取措施扶持有机农业的发展,其主要举措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以生产者为导向的扶持政策

  重庆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财政支持政策是分不开的。随着重庆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其政策扶持的重点逐步向有机生产者倾斜。具体而言,通过实施有机认证成本分摊、有机农作物保险等项目对有机生产者进行大力扶持,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农业转换期的经营风险,增强农户从事有机农业的信心。在2012年以前,有机农业一直没有得到重庆政府的承认和财政上的支持,直到2014年重庆政府才开始在政策法规里面明确列出支持有机农业的相关条款。2014年的政策重点不再是规范有机农业和推广有机农产品等,而是开始补贴有机生产者和加工者。重庆政府逐渐意识到,从政策上扶持有机生产者对有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2012年以后的农业政策更加注重对有机从业者的支持,逐年加大对有机农产品和市场数据、环保激励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减轻了有机生产者的经营压力,也降低了常规农业生产者进入有机农业的门槛。2014年的农业政策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是迄今为止历年政策中最强的,其主要内容是大幅提高认证成本分摊、有机研究、有机农作物保险等各个项目的支持力度。可见,重庆政府围绕有机农业生产、加工、认证等诸环节制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既有力地帮助了有机生产者渡过难关,又使常规生产者顺利地向有机农业转型,为有机农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确立循环一体的生产技术体系

  重庆有机农业将传统的耕作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以“农牧健康”为宗旨,在传统农牧轮作方式的基础上,借助堆肥技术、生物控制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循环一体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其主要目的是为有机农田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有机食品。农牧轮作、杂草病害治理、物种多样性等圆形要素是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其中农牧轮作是核心。有机生产利用现代设备选择优良的作物品种,采取生物防治技术对杂草虫病害进行控制,以生物固氮技术和有机物氮素循环技术为主的堆肥技术为作物提供充足而均衡的营养,最后保障有机农田的农牧健康,为人们提供质量安全、健康营养的有机食品。重庆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独特优势在于,它是一个严格遵循有机发展理念的循环系统,符合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循环一体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将传统的农牧轮作方式、堆肥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推动了重庆有机农业的发展。

  (三)形成协同推进的发展机制

  重庆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生产、教育和科研之间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这种协同推进的发展机制既强化了科研对有机农业生产的服务功能,又提升了重庆有机农业发展的质量。协同推进的发展机制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有机农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大生产者

  补贴和教育科研投入,以推动有机农业高质量的发展。在生产方面,生产者充分应用现代有机农业技术,将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逐步提高有机农业生产效率;在教育方面,以重庆具有农科优势的大学为依托对农户进行相关培训,同时通过地方推广站对农户进行生产指导,帮助常规生产者向有机农业转型;在科研方面,政府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有机农业研究并提供研究经费,将有机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科研项目的研究重点,逐步完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将有机生产者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提高了重庆有机农业发展的高效性和前瞻性。

  (四)着力推广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瑞士。其后在世界多地实验,效果很好。新兴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迎合了重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功能形式日趋灵活多样。重庆已经有农业企业和个人开始采用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占全重庆有机农田总数的比率逐渐提升。重庆家庭农田通过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来提高农田的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有机食品。不同的农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自然环境等因素选择生产不同的有机食品,形成多个社区支持农业的业务,进而搭配多种有机食品组合供消费者选择。其独到之处在于既能保障有机食品市场的逐步扩大,又能确保有机生产者的收入稳中有升,还能满足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迫切需求和消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重庆有机农田也正是通过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逐步驱动消费者选择营养安全的有机食品。

  二、重庆有机农业取得的基本成效

  (一)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持续增长

  重庆有机认证农田数量和面积以及有机食品销售总额均呈持续增长趋势。重庆政府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重庆有机认证农田的数量达到727家,是2011年认证农田数量的2倍;有机认证面积增至2.1万亩,比2011年增长了40%。此外,根据重庆相关部门的最新统计,2019年全重庆有机食品销售额打破历史纪录,达到4.3亿元,同比增长8.9%;有机食品销量占全部有机产品销量的比例为73%,占全重庆食品行业市场份额的6.2%。

  (二)有机生产者收益不断提高

  有机食品销售额逐年增加的同时,生产成本也在各项扶持政策以及生产技术不断革新的助推下逐年降低,有机生产者的收益得到了明显改善。重庆农业部2019年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有机生产者年收入中位数为9万元,其最高收入可达19万元;每小时收入从2011年的14元增加到2019年的19元。2014年重庆农业部门对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生产者和加工者采取补贴75%认证费用的措施,认证费用的大幅减少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有机农业生产成本,进而增加有机生产者的收益。同时,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有机食品需求也使有机生产者的收益逐渐提高。

  (三)有机消费理念得到有效认同

  随着有机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者逐渐认知和认可有机食品,开始驱向于消费安全、健康的有机食品。重庆有机贸易协会2018年度统计显示,有机食品消费者群体不断扩大,其中,83%左右的家庭时常购买有机食品,与2011年相比,51%的家庭增加了有机食品的消费;近80%的重庆父母倾向选择有机食品,而且在全重庆有34%左右的幼儿园选择提供有机食品。另外,重庆已有超过1500家食品超市和约75%的传统零售商销售有机食品。在地区有机计划的推动下,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在消费者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

  三、对岳阳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构建以生产者为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对于常规农业,有机农业的准入门槛更高,经营风险更大。有机农业对生产者的经营能力和生产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负担高额的认证费用。因此,重庆政府清楚地意识到加大对生产者的扶持力度对于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岳阳已经对有机农业企业和农户实施专项资金补贴,但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补贴企业。借鉴重庆经验,岳阳应当积极构建以生产者为主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对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和认证等环节实施资金补贴,降低有机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政策保障,进而吸引更多的常规生产者从事有机农业。

  (二)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有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依托现代生物技术,融合传统农牧轮作技术而形成的循环一体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重庆有机农业的确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有机农业的思想和理念,如十分重视对水土的保持,强调“天、地、人”三者合一,看重“粪田之宜”等。可以说,岳阳借鉴重庆有机农业发展的经验,有必要重新审视常规农业技术中农业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确立符合本地农业自身特点和有机农业理念的有机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同时,岳阳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来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生物防治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并鼓励研究机构将其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

  (三)创新有机农业经营模式

  家庭农田已经成为重庆有机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家庭农田与有机农业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充分结合,不仅增强了家庭农田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岳阳以家庭农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有助于岳阳有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加之,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兴起为创新有机农业经营模式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因此,借鉴重庆有机农业的经营模式并推动“互联网+”与有机农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互联网+家庭农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有机农业”独特的经营模式,对岳阳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重庆有机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表明,仅仅依靠补贴政策和技术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加大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为有机生产者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服务,将有机农业知识及优势宣传给更多的常规生产,提高

  他们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常规生产者向有机农业成功转型;另一方面,在消费者群体中应当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加大有机食品的宣传力度,提升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

  案例(四)

  重庆奉节县大窝村绿色发展的经验启示

  奉节县青龙镇大窝村由原四川省国营企业一磺厂与大窝村组成,幅员面积17.6平方公里,总人口941户,2784人。2012年—2015年,为保护生态资源,促进绿色发展,奉节县对一磺厂实施政策性关闭,一磺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一磺厂关闭后面临生态环境破坏、群众落差感突显、信访矛盾尖锐突出等困境难题。面对重重问题,大窝村在政府的指导下,走上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一、大窝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树立绿水青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业态。

  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规划、强力推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一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的支柱,生态农业能化解农村资源紧张,资金困难等矛盾,同时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手段。生态农业还能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创造基础平台。生态农业维护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民长效增收的有效途径。大窝村结合当地实际,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生态种植等产业,通过电商等平台出售农产品。以生态带动农民致富。

  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

  大窝村先后开展补植补造10余次,以柏树、落叶松为主改造荒山4000余亩,种植植被90万株。通过10年

  时间的植树造林,大窝村现森林覆盖率达90%,生态环境恢复较好。大窝村海拔较高,夏季天气凉爽,加上植被茂盛,空气

  清新,天气凉爽,是个天然氧吧。目前规划种植有花海,还有蔬菜基地,休闲垂钓区,以及生态果园等,打造一批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健身康体、疗养养老为一体的综合度假胜地。形成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等模式,使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和生态交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创新产业经营模式,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积极探索“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引进煤炭转型企业,成立重庆崎洋农业公司,实行公司运作、居委会监督、农户入股的经营模式,其中公司占股62%、集体占股5%、农户占股33%;发展游客采摘体验园,村农户全部参与土地入股,一户不漏;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旅游业带来支持的同时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了脱贫奔小康的长久产业。积极探寻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模式,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将集体所有的资源、资产、资金进行量化确权,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一人一股的方式进行分配股权,解决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虚置、集体成员所有有名无实的问题,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达到了资产增值、社员增收的目的。2017年,利用县级统筹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建设农家乐,由村负责运营,纯利润的40%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公积金、公益金,40%作为发展基金,20%作为分红基金,建成后每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并解决部分就业,为大窝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三)坚持党建统揽,治理依靠群众。

  大窝村以党建工作统揽全局,强班子、带队伍,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行“三会”制度(居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理事会),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坚持“做好一件事,算好一笔账,信访不朝上,发展有方向”的思路,把民主管理作为化解纠纷、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总开关”,积极调动群众参与村建设。做好一件事,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建居务自治委员

  会,负责社会治安巡逻、清洁家园、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监督;算好一笔账,严格按照居务“五公开”办法,算好村明细账并严格公示公开,着重算好工程投资、支出明细账目,公示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工程结余资金经群众讨论决定用途;信访不朝上,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注重把人与人的感情关系作为工作突破口,依托群众做群众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通过压实信访问题,平衡了村发展与居民利益的关系;发展有方向,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引领群众致富增收。在整治山坪塘时,大窝村居民说:“这是为我们老百姓自己办事,你们清出的淤泥直接倒进我的包谷田里就是,我不要你们补青苗费”,仅此一项就为村节约了8000多元的二次转运费。

  二、大窝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恢复日益良好。

  为切实改变工业发展对自然生态破坏的现状,大窝村对荒漠地区,开展石漠化治理,进行补植补绿,广泛种植柏树、落叶松等植物,改造荒山4000余亩,栽植树苗9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90%,修建“望月湖”观光景点,完善配套景区设施建设。同时,依托恢复的自然资源优势,2017年成功创建为国家2A级景区,今年正积极争取升级为国家3A级景区。

  (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突破口,强力推进种养殖、小水果等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共发展高山冷水鱼30万余尾、突尼斯软籽石榴1100余亩、脆李1700余亩。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农家乐13家,旅游业从业人数达200余人,年接待游客达4万余人次,经济收益700余万元,实现居民分红230余万元,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三)管理日益和谐。

  通过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治理、“清洁家园、和谐邻里”等活动,群众“家园”意识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自愿拿出土地、投工投劳等方式支持村

  发展,不计回报,村和谐氛围日益浓厚,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三、大窝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启示

  如今的大窝村已经彻底摆脱一磺厂带来的后遗症,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村的环境越来越美,居民的笑颜越来越多,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它的“兴盛—衰落—兴盛”的蝶变过程,至少给美丽乡村建设三点启示:

  (一)坚持以共建共享为目标凝聚各方合力。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方位。建设得好不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很重要,群众自身的主体作用也不可缺少,主体积极性调动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成效,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动广大老百姓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全民的自觉行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探索群众参与的有效机制,认真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让美丽乡村建设更接地气更受欢迎。要加强教育引导,要在巩固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入,吸引更多“他力”助力,闯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二)全力做好转化文章,变美丽环境为美丽经济。

  美丽乡村不仅美在环境,更需美在产业上。坚持深化改革、产业培育等措施,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是“美丽乡村+改革”,改革唤醒沉睡资产。着眼“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面推动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权确权颁证。推动农村土地有效流转。

  二是“美丽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农村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相结合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开发项目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田园综合体,结合生态旅游、乡村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重点推进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精

  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增强绿色“造血”功能,坚持特色化、专业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风貌,引导、支持利用本地生态资源,发展富民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镇村经济发展路径。

  (三)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生动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绿色生态引领高质量发展。

  大窝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范本,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通过媒体宣传、干部轮训、志愿者行动等,在全社会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营造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良好社会环境,让共同追求民族的“环境美”成为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优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并将其融入到每个具体项目和行动中。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确保直接落实到富民上来,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来夯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民意基础。

篇二:农村生态治理经验成效启示和感悟篇三:农村生态治理经验成效启示和感悟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生态化治理方式分析应用及成效

  生态化的治理模式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结合畜禽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情况,采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相结合、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畜禽场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利用。

  畜禽养殖生产有着自身的规律,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贯穿于每个生产工艺中,养殖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也与工业企业不同,一般都处于农村地区和耕地附近,是农村面源污染的组成部分,也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加快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有利于加快现代化畜牧业建设进程,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生态化治理模式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应用

  生态化的治理模式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和经济效益。2006年舞阳县莲花镇新建一养殖场,就利用了这一治理模式。该养殖场占地面积超过6600m2,周围没有污染源,是一座具有现化化科学饲养管理模式的大型良种猪养殖企业。总投资1500万元,拥有员工50人,专业技术人员15人,设人工授精服务部、饲料车间、财务部。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安装有程控电话和网络通讯系统、监视系统、化验系统、通风供暖系统、排污系统、办公室现化化管理系统,按照现代化养猪场的模式,起点高、设施先进,规模较大,使用两点式饲养方法,现有千头良种猪场一座,配套的育肥猪场一座,年出栏生猪2万头。

  该公司有完整的封闭型围墙和隔离带,场区布局合理,场内设消毒池、消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毒室、无害化处理间。生产区位于生活区的正南方。粪便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供生活利用。污水经沉淀处理,对周围环境、空气、水质没有污染,卫生条件达到国际标准,走无公害养殖之路。2008年以来,为了配套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基地依照环保部门的指导,已建成大型沼气站一座,现已投入使用。工程采用隧道式池型,保温型建筑,1200m3沼气站一座,配套沉淀池12个。工程由沼气站、集中供气站、占地1500亩的生态园组成。沼液还用作还田种植,实现了以养殖、种植一条龙发展,调整了农村产业化结构。提供大量实惠,每年可减排废污3000万m3。现有无公害蔬菜大棚50亩,350亩生态园。工艺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

  2成效

  建立全新的观念,视粪水为资源,不再认为是废弃物,并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全方位、多功能、快速率地开发粪水资源。根据该项目的实际经验,此方法不仅节省基建投资,而且可以保证污水达标排放。尤其适用于养殖场内或周边有农田的养殖场,可以做到种植业与养殖相结合,将处理后的污水和无害化后的粪便及其产物作为肥水资源,实现污水的零排放。系统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能源开发为纽带,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实施农业生产的无废弃物过程的零排放,使一个生产过程的排泄物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资源,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两大目标,建立实现能源和肥料共生体系。

  沼气池建在地面3.0m以下,年处理粪便1100吨,处理污水12650吨,年产有机沼肥1500吨,年产沼气13万m3,所产沼气经过气水分离、脱硫、计量后输入储气柜,除用于本场取暖使用外,还可供周边600户农民日常用气,提高了农民生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活质量,真正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实惠。为了冬季更好地保温,沼气发酵池的上面铺垫保温材料,发酵池上建设了无公害有机蔬菜大棚。本项目将粪污水综合处理,废物利用,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既发送了养殖场的养殖环境,又较好地保护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养殖场必须建立雨污分流系统,确保雨季废水不外排,废水处理的各个池塘均应采取防渗措施,以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于存放猪粪的粪场必须进行特殊处理,达到底部防渗,搭造雨棚防止雨洗,四周建造围堰防止被雨水冲。如果能改造猪舍结构,分别新建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将雨水导出外排,这样还能减少污水量,降低治污成本。

  在对养殖场污水进行处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养殖场排泄物散发出的恶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猪舍排泄物要进行妥善处理,做到日产日清,不能在养殖场堆放。还可以在猪舍垫料中添加一些除臭剂,如天然沸石、硫酸亚铁、酶制剂或微生物制剂等,同时加强厂区、厂界绿化,净化有害气体,吸附粉尘,改善圈舍小气候。

推荐访问:农村生态治理经验成效启示和感悟 成效 治理 启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