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医疗资源整合调研方案(5篇)

发布时间:2024-09-18 11:13: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医疗资源整合调研方案

  

  整合医疗资源营销方案

  医疗资源整合营销方案

  一、背景和问题陈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当前医疗资源的分散和不足,导致了服务质量普遍不达标,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整合医疗资源,并有效进行营销,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整合医疗资源的目标

  1.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品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机构之间的衔接,提高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提供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医疗服务。

  2.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利用各医疗机构的特长和优势,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3.引导人民群众合理就医: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多级医疗服务网络,引导人民群众根据疾病情况选择就医机构,避免不必要的就医和重复检查,提高就医的便利性和效果。

  三、实施措施

  1.建立医疗资源整合机制:成立医疗资源整合工作组,由相关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专家组成,制定医疗资源整合的具体方案,明确整合目标、范围和时间表。同时,加强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业务联系机制,确保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

  2.优化医疗服务流程: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提供预约挂号、分诊转诊等一站式服务。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医疗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3.建立医疗服务网络:根据医疗资源整合的要求,建立多级医疗服务网络,包括社区医疗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减轻综合医院的压力,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4.加强医疗服务协调管理:成立医疗资源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医疗资源整合的具体实施和监督。制定医疗资源调度计划,根据实际需求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调度,确保医疗服务的均衡和公平。

  5.优化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建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从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环境设施等多个方面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排名。将评价结果公开,为人民群众提供选择医疗机构的参考依据,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四、营销策略

  1.品牌推广:通过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医疗品牌形象。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进行品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优惠政策:结合医疗资源整合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激励政策,例如对就医次数多的患者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对志愿者和捐款人员给予优惠等,增强人民群众的就医积极性。

  3.客户关怀:建立健全的客户关怀体系,通过定期回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增强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和黏性。

  4.合作拓展:与社区机构、保险机构、药店等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客户,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益和拓展潜力。

  五、实施效果和评估

  通过以上实施措施,将医疗资源整合与营销相结合,提高医疗服务的品质和效益,增加医疗机构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客户反馈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医疗服务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医疗资源整合营销方案的持续有效性。

  六、总结

  整合医疗资源并进行营销是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关键举措。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协调管理和推行营销策略,将医疗资源整合和营销有机结合

  起来,可实现医疗服务的全面升级,推动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医疗资源整合调研方案

  

  医共体建设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我国医疗不断深化,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推进医共体建设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为深入了解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相关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各地医共体建设的进展情况;

  2.分析医共体建设的优势和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3.提出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建议,为医共体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三、调研方法

  1.文献研究:查阅有关医共体建设的相关文件、调研报告等;

  2.实地调研:走访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医共体实践单位,了解他们的经验和问题。

  四、调研发现

  1.医共体建设的优势:

  医共体建设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通过建立医共体,可以将不同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和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益。同时,医共体还能提供全程协同的医疗服务,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和康复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2.医共体建设的问题:

  尽管医共体建设具有许多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医共体内部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存在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不畅的问题。其次,医共体组成单位之间的意识形态和管理模式差异较大,合作难度大。再次,医共体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而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五、调研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对医共体建设的指导和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人力支持,推动医共体建设的顺利进行。

  2.建立健全的协作机制: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应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和分工合作,提高医共体内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3.健全评价和监管机制:医共体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和监管体系,通过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确保医共体建设的有效进行。

  4.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医共体建设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支持,政府和各医疗机构应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提高医共体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六、结论

  医共体建设是推进医疗的重要举措,具有许多优势和潜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协作机制,健全评价和监管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等措施,可以推动医共体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篇三:医疗资源整合调研方案

  

  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调配策划方案

  医疗资源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实中,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利用效率不高以及调配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调配策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疗资源现状分析

  1、资源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高水平的医疗人才和丰富的医疗资源,而农村和偏远地区则相对匮乏,导致患者就医困难,医疗服务水平低下。

  2、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部分医疗机构存在着床位闲置、设备利用率低、医务人员工作不饱和等问题。同时,由于医疗信息不共享,患者重复检查、治疗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资源调配不合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救治中,医疗资源的调配往往不够及时、精准,影响了救治效果。此外,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医疗资源难以实现有效整合。

  二、优化配置与调配的目标

  1、公平性

  确保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分配,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2、高效性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及时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精准地调配医疗资源,保障患者的救治需求。

  4、可持续性

  通过合理配置和调配医疗资源,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配置与调配的原则

  1、以需求为导向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2、分级诊疗

  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实现医疗资源的分层利用。

  3、协同发展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与整合,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4、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发挥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灵活性。

  四、具体优化配置与调配措施

  1、加强医疗资源规划

  政府应根据人口分布、疾病谱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资源规划。合理布局医疗机构,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范围。

  2、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

  增加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改善医疗设施条件,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建立医联体、医共体等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3、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

  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等信息能够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共享,避免重复

  检查和治疗。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资源的实时监测和调配。

  4、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结构

  合理调整医疗机构的床位、设备、人员等资源配置。增加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专科医疗资源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5、建立医疗资源储备与调配机制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建立医疗资源储备库,包括药品、防护物资、医疗设备等。制定科学的调配预案,明确调配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地调配资源。

  6、加强人才培养与流动

  加大对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医疗人才的整体素质。建立医务人员合理流动机制,鼓励医务人员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交流和服务,促进医疗技术的传播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

  7、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同时,加强对社会办医的监管,规范其发展,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五、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1-2年)

  完成医疗资源现状的调研和评估,制定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调配的总体方案和具体行动计划。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推进部分地区的医疗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

  2、第二阶段(3-5年)

  全面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结构,加强医疗资源储备与调配机制建设。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与流动工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

  3、第三阶段(5年以上)

  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调配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和调配水平。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调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

  2、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调配提供法律保障。

  3、加强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调配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强化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调配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之,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上述策划方案,有望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高效、及时配置与调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篇四:医疗资源整合调研方案

  

  推进医疗资源整合的议案例文

  尊敬的领导、各位代表:

  现代化医疗事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在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推动下,国内医疗机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但服务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高端医疗资源稀缺,医患矛盾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医疗资源优势,提高公众健康服务效能,本人提出以下议案,希望有关部门和各位代表给予关注和支持:

  一、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建立医联体、医共体、医疗协同网络等联合机构,整合各类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和专业能力,为全体患者提供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事业。启动社会化医疗机构的设立,鼓励社会投资兴办商业化医疗机构,引导医疗机构开展多元化经营,促进医疗资源的配置和绩效的提升,同时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向公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建立纵向和横向的医疗服务协调机制。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建立以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医疗

  服务网络,建立由政府、医疗机构、患者和家属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医疗服务协调机制,加强医疗服务标准和管理,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和突发疫情应对等方面加强协调和配合。

  四、加强医疗技术和人才的培养。提高医疗机构的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水平,推进精细化医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医疗技术和医疗人才的协同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总之,医疗资源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立足于现实国情,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和创新,医疗事业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腾飞,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谢谢!

篇五:医疗资源整合调研方案

  

  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安排意见,为切实做好“老城区疏解、新城区配套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医疗资源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我市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近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成员深入卫计系统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城区医疗机构,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卫生计生局及相关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对老河口市城区医疗资源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区医疗资源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城区共有县级公立医院4家,分别是:一医院、二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分别是:光化、赞阳、小东门;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个体诊所75家。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四家医院总占地面积610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864平方米,根据省市核定编制床位总数2350张,开放床位1780张,共有医务人员414名、护士619人,医护比1:1.5。

  近年来,市卫计局围绕优化医疗发展环境,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建设资金,有力促进了我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2009年以来,共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亿多元,对市一医院、中医院门诊楼(住院大楼)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通过一系列投入,全市医疗机构面貌焕然一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城区二级医院(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格局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区规模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区医疗机构布局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以及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瓶颈。

  1、城区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

  城区的四家县级医疗机构均集中在中心城区不足1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集中,各院间直线距离不足1000米。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服务区域交叉重叠,而南部新城以及城北老县城均无优质公立医院。一医院处于人口密集的线子街,被1学校、菜市场、居民楼重重包围,道路狭窄,交通不畅,周围停车位严重不足,进出急救通道拥堵不堪。妇幼保健院与中医院只有一墙之隔,处于机关单位、银行、商业服务密集的胜利路,医疗服务行业本身又是人员密集型服务行业,胜利路沿线停车位更是严重缺乏。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导致城市中心区域道路拥堵,并且这种拥堵将越来越严重。

  2、医疗资源供给不足

  目前,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老河口市服务人口数对老河口城区4家二级医疗机构核定编制床位总数2350张,其中:一医院850张,中医院700张,二医院500张,妇幼保健院300张。按照国家标准,依据核定的编制床位计算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分别应该达到99450平方米、81900平方米、35100平方米。而目前一医院、中医院、保健院的实际建筑面积是44441平方米、12823平方米、4000平方米,只达到国家标准的54%、15%、11%。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更是受房屋建筑面积限制,实际仅开放床位80张和300张,远少于编制床位规模。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导致患者大量涌向一医院,一医院只有不断加床提高服务能力,目前该院在床病人日均1100人,高峰时段达到1250人,严重超负荷运转。开放二胎以后,我市妇产科、儿科医疗资源缺口进一步扩大,导致妇产科、儿科床位一床难求。城区三家医疗机构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导致医疗安全风险高,服务质量降低、医患关系紧张,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差,医生自我认可度降低等一些列问题,并有恶性循环趋势。

  3、服务能力提升困难

  由于受发展空间等原因制约,导致城区各医院发展缓慢,效益低。如:一医院因重点专科建设需要,医院亟需对急诊室、检验科、消毒供应室进行改扩建,但由于业务用房限制而无法实施。中医院的骨科、康复科,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儿科等主打科室无法得以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与外界医院的差距拉大,一些专业人才外流,造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失。部分患病群众选择外出就医,市外转诊率上升,导致医保基金效率越来越低,进一步放大医保基金穿底风险。

  4、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市城区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疾病救治”环节,医疗机构还停留在“有病治病”、“重医轻防”、“重医轻养”的层面上,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基2本的看病就医需求。全市各医疗机构均无规范的健康保健和医学康复机构,无养老病床,导致我市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同时,各单位相互竞争,竞相借债购买CT、直线加速器等高值医用设备,这种无序竞争使得医疗资源的投入重复,间接增加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也不符合国家整合医疗资源配置,应鼓励设立独立的检验、病理、影像诊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要求。

  三、城区医疗布局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一医院“一院两区”建设进度,助推南部新城发展

  市委市政府已将一医院建设PPP项目纳入南部新城整体规划,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社会资本方采购阶段。但因南部新城规模宏大、建成时间跨度长,初步估计在一医院南部院区建设成后,周边居民、休闲娱乐、餐饮、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配套,人群居住密度仍面临较低可能。为保障一医院可持续发展,避免整体搬迁后出现负债运营,建议一医院采取“一院两区”模式,一是一医院现有院区保留床位600张,继续提供门诊及急诊住院服务,同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二是市一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建成初始设置病床600张,根据发展情况逐步增加至1000张。该院区除了包含第一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外,还将设立市疾控中心、急救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理、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消杀、日常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救护指挥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2、组建多功能医疗服务集群,消除城北医疗空白区

  在一医院建设项目被纳入南部新城规划建设的同时,为进一步减轻城区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建议在城北规划建设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新院区集合体,届时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采用“一院两区”的模式。一是在城北投资2亿元(向上争取6千万元、自筹8千万元、政府投入6千万元),保健院、中医院按照分区设置,共享停车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方式,建设一个占地130至140亩,设置病床800张,集妇科、产科、儿科、中医等特色专科为一体的多功能医3疗服务集群;二是保健院现有院区保留病床50张,提供妇、产、儿科门诊及急诊医疗服务,兼顾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在中医院现有院区,设置病床150张,提供门诊及急诊住院医疗服务,同时提供医养结合、中医康复等服务。或者两院打通合二为一设中医院,内设妇科、产科、儿科,提供急诊服务。

  3、成立紧密型医联体,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提升

  把一医院和赞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院和光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院和小东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紧密型医联体,实施人财物共管。利用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和优质资源,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原则,带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也有助于减轻老城区拥堵的压力。

  4、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为弥补我市在医学检测、健康保健、医学康复、医养结合等领域的服务体系缺失,利用老城区3家医院迁出后的巨大存量资源,在老城区初步形成

  “健康保健、医学康复、医养结合、集中检测”的服务布局:一是利用一医院现有的检验、放射及门诊资源,建立市域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实现市域内优质医疗资源、优质人力资源和优质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在一医院及中医院现址建立医养结合和医学康复中心,完善我市医学康复、医学养老服务体系。

  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安排意见,为切实做好“老城区疏解、新城区配套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医疗资源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我市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近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成员深入卫计系统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城区医疗机构,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卫生计生局及相关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对**市城区医疗资源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区医疗资源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城区共有县级公立医院4家,分别是:一医院、二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分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个体诊所75家。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四家医院总占地面积61067平4方米,总建筑面积80864平方米,根据省市核定编制床位总数2350张,开放床位1780张,共有医务人员414名、护士619人,医护比1:1.5。

  近年来,市卫计局围绕优化医疗发展环境,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建设资金,有力促进了我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2009年以来,共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亿多元,对市一医院、中医院门诊楼(住院大楼)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通过一系列投入,全市医疗机构面貌焕然一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城区二级医院(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格局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区规模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区医疗机构布局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以及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瓶颈。

  1、城区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

  城区的四家县级医疗机构均集中在中心城区不足1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集中,各院间直线距离不足1000米。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服务区域交叉重叠,而南部新城以及城北老县城均无优质公立医院。一医院处于人口密集的线子街,被学校、菜市场、居民楼重重包围,道路狭窄,交通不畅,周围停车位严重不足,进出急救通道拥堵不堪。妇幼保健院与中医院只有一墙之隔,处于机关单位、银行、商业服务密集的胜利路,医疗服务行业本身又是人员密集型服务行业,胜利路沿线停车位更是严重缺乏。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导致城市中心区域道路拥堵,并且这种拥堵将越来越严重。

  2、医疗资源供给不足

  目前,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市服务人口数对**城区4家二级医疗机构核定编制床位总数2350张,其中:一医院850张,中医院700张,二医院500张,妇幼保健院300张。按照国家标准,依据核定的编制床位计算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分别应该达到99450平方米、81900平方米、35100平方米。而目前一医院、中医院、保健院的实际建筑面积是44441平方米、12823平方米、4000平方米,只达到国家标准的54%、15%、11%。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更是受房5屋建筑面积限制,实际仅开放床位80张和300张,远少于编制床位规模。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导致患者大量涌向一医院,一医院只有不断加床提高服务能力,目前该院在床病人日均1100人,高峰时段达到1250人,严重超负荷运转。开放二胎以后,我市妇产科、儿科医疗资源缺口进一步扩大,导致妇产科、儿科床位一床难求。城区三家医疗机构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导致医疗安全风险高,服务质量降低、医患关系紧张,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差,医生自我认可度降低等一些列问题,并有恶性循环趋势。

  3、服务能力提升困难

  由于受发展空间等原因制约,导致城区各医院发展缓慢,效益低。如:一医院因重点专科建设需要,医院亟需对急诊室、检验科、消毒供应室进行改扩建,但由于业务用房限制而无法实施。中医院的骨科、康复科,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儿科等主打科室无法得以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与外界医院的差距拉大,一些专业人才外流,造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失。部分患病群众选择外出就医,市外转诊率上升,导致医保基金效率越来越低,进一步放大医保基金穿底风险。

  4、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市城区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疾病救治”环节,医疗机构还停留在“有病治病”、“重医轻防”、“重医轻养”的层面上,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看病就医需求。全市各医疗机构均无规范的健康保健和医学康复机构,无养老病床,导致我市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同时,各单位相互竞争,竞相借债购买CT、直线加速器等高值医用设备,这种无序竞争使得医疗资源的投入重复,间接增加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也不符合国家整合医疗资源配置,应鼓励设立独立的检验、病理、影像诊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要求。

  三、城区医疗布局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一医院“一院两区”建设进度,助推南部新城发展

  市委市政府已将一医院建设PPP项目纳入南部新城整体规划,目前该项目已6进入社会资本方采购阶段。但因南部新城规模宏大、建成时间跨度长,初步估计在一医院南部院区建设成后,周边居民、休闲娱乐、餐饮、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配套,人群居住密度仍面临较低可能。为保障一医院可持续发展,避免整体搬迁后出现负债运营,建议一医院采取“一院两区”模式,一是一医院现有院区保留床位600张,继续提供门诊及急诊住院服务,同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二是市一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建成初始设置病床600张,根据发展情况逐步增加至1000张。该院区除了包含第一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外,还将设立市疾控中心、急救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理、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消杀、日常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救护指挥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2、组建多功能医疗服务集群,消除城北医疗空白区

  在一医院建设项目被纳入南部新城规划建设的同时,为进一步减轻城区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建议在城北规划建设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新院区集合体,届时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采用“一院两区”的模式。一是在城北投资2亿元(向上争取6千万元、自筹8千万元、政府投入6千万元),保健院、中医院按照分区设置,共享停车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方式,建设一个占地130至140亩,设置病床800张,集妇科、产科、儿科、中医等特色专科为一体的多功能医疗服务集群;二是保健院现有院区保留病床50张,提供妇、产、儿科门诊及急诊医疗服务,兼顾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在中医院现有院区,设置病床

  150张,提供门诊及急诊住院医疗服务,同时提供医养结合、中医康复等服务。或者两院打通合二为一设中医院,内设妇科、产科、儿科,提供急诊服务。

  3、成立紧密型医联体,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提升

  把一医院和赞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院和光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院和小东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紧密型医联体,实施人财物共管。利用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和优质资源,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原则,带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也有助于减轻老城区拥堵的压力。

  4、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为弥补我市在医学检测、健康保健、医学康复、医养结合等领域的服务体系缺失,利用老城区3家医院迁出后的巨大存量资源,在老城区初步形成

  “健康保健、医学康复、医养结合、集中检测”的服务布局:一是利用一医院现有的检验、放射及门诊资源,建立市域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实现市域内优质医疗资源、优质人力资源和优质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在一医院及中医院现址建立医养结合和医学康复中心,完善我市医学康复、医学养老服务体系。

  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市委“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68项履职工作安排和主任会议的部署,专项调研组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对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情况

  自2016年2月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开展以来,各有关部门单位,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基本实现了新院的规划建设和现有医院运营管理两不误的目标,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目标定位准,公益普惠有广度。随着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优质医疗资源的搬迁,使得原来医院扎堆的老城区出现就医真空,居民不得不跑远路就医。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数量、质量、结构上远远不能满足老城区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将市三医院、市四医院及安源区人民医院整合搬迁至市人民医院原址,是市委、市政府基于优化老城区医疗资源和布局、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老城区居民医疗需求的一项重要决策。新市三医院规划设计住院病床510张,将有效缓解老城区看病难问题,百姓受益面广。

  (二)重视程度高,项目建设有进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2016年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2017年市委第14次常委会分别对整合市三医院、市四医院及安源区人民医院并整体搬迁至市医院原址进行了专项研究,明确要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办实办好。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安源区政府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分设了工作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有关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并将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具体要求逐一分解,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节点及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分管副市长也多次召开协调会,就整合搬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目前,市三医院等三家医院与市医院签订了《萍乡市人民医院老院区资产转交协议》,双方就土地、房屋等资产进行了交接,对现有三家医院的资产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核实并登记注册。筹建小组已完成了市人民医院老院区地形测绘、土地勘测、房屋质量评估鉴定工作。对危房及原有房屋装饰进行了拆除及清理清运。新院规划设计基本完成。

  (三)融资渠道广,资金保障有力度。新市三医院规划总投资近3亿元。整合工作机构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中央专项资金,通过与市发改委和安源区发改委的衔接沟通,市发改委同意以安源区人民医院为申报主体立项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今年立项未果,明年将继续申报。另一方面积极与银行对接,进行融资,经过多方努力,江西银行1.6亿、工商银行1.5亿元贷款均已到位,为新市三医院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困难和问题

  在调研工作中,调研组也了解到整合工作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人员编制复杂,给未来发展带来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原有三家医院人员编制情况较为复杂。原市三医院、安源区人民医院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市四医院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家医院人员中含差额拨款、自收自支、聘用合同等多种类别,如不能进一步理顺,将不利于整合后医院的运营管理和发展。

  (二)新院建设审批进度较为缓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整合后的市三医院要在今年底全部改造建设到位。由于新建门急诊大楼需要经历规划、立项、报批、报建、招标等程序,涉及国土、规划、环保、建设、人防等诸多部门,环节多、进展慢。特别是规划建设密度、容积率等指标达不到规划指标要求,房屋资产和土地划拨操作存在困难等,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三、调研建议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特提出以下调研建议:

  (一)统一思想,做好做实这项民生工程。老城区医疗资源整合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市委“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决策部署,建设健康萍乡的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也是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老百姓高度关注和满怀期待,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将这项民生工程做好做实,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大限度为民惠民。

  (二)把握关键中的具体,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整合后的市三医院改造建设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施工。要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优化功能布局,并着重考虑污水处理、生态绿化、交通优化等。要本着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尽可能增加绿地率和院内停车位,以达到设立三级甲等医院的规划要求。在建设中要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以备今后参与军分区搬迁后的营院整合使用。

  (三)强化责任担当,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勇于担当,夯实责任,按照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开辟审批绿色通道,为工程建设赢得时间。市卫计委要加强与市编委办的的沟通衔接,解决好整合后新市三医院的人员编制规范问题。市规划局要本着尊重法规和现实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尽快解决好规划审批工作。市财政局、市国土局等相关单位要按照市政府常务会精神,妥善做好土地及附着物划拨问题。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时间节点,制定任务图,细化任务书,列出时间表、落实责任人,进一步增强执行力和操作力,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四)夯实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抓紧和加大对现有医务人员的整合培训,积极引进培养一批医疗技术专家骨干,并着眼未来,增添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朝着三级甲等医院的目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专科,努力提升总体医疗服务能力。要不断深化院内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医风教育,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医德医风水准,不断提高医疗安全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环境,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让百姓满意,让政府放心。

推荐访问:医疗资源整合调研方案 资源整合 调研 医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