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1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8篇)

发布时间:2024-09-18 17:0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实践

  作者:王锐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民族工作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问题;民族工作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3-0037-03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同时也号召我们从战略全局高度来看待民族问题,以创新的理论指导民族工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在民族工作方面形成了新思想和新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回顾十八大以来各个领域工作成就时,对民族工作做出了“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的表述,这是对我国民族工作意义非凡的评价,也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方向。

  一、创新阐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确立解决民族问题的立足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进行过集中阐述:2013年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回信中这样说“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国家大一统下的多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谈起,强调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习总书记还指出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这是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题中之意,也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部分纳入国情的表述。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进一步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这一论述指出了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民族地区处于边疆地区,是我国建设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实施“治国必治边”的治国方略和“一带一路”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部署中十分重要的战略地带。同时,民族地区又是集深度贫困和老少边穷地区于一体,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是较为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各项工作如何集中又是促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决定了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方向。我国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资源,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财富的“家底”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财富”“重要优势”和“考量因素”。

  二、准确把握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一)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道路自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自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天安门金水桥事件、昆明“3·1”事件以及新疆多地连续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以来,我国的民族

  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社会上、党内外的很多人对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产生了质疑,有人提出要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有人提出要取消民族身份。“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应该走什么道路、中国的民族工作应该遵循什么制度”成为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民族工作的问题中,困扰人们的最集中、最突出的思想困惑。

  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卓绝的历史理性和政治敏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在2014年的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适合中国的国家富强之路、民族振兴之路、人民幸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实证明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根本的民族政策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二)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民族问题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我国也面临着诸多民族问题,但更多的是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民族工作领域看民族矛盾更突出地反映了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国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进一步期待提高,这些矛盾和不平衡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民族问题更加复杂和凸显。主张取消民族身份的观点不符合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产生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看到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方面犯了“急性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处理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特点,要有历史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也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遵循。

  (三)正确评价我国的民族关系

  针对近年我国局部地区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与暴恐事件发生率上升,有人称目前我国的民族关系一团糟,习近平总书记清晰地指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当前中国民族团结关系是好的,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但同时也存在破坏民族团结因素。西方敌对势力的操纵严重影响着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从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西藏事务的干预中就能窥探他们的险恶用心。他们一面批评我国政府对西藏的管理侵犯人权,一面又支持达赖流亡政府、培训分裂分子在藏区伺机进行破坏活动,把西藏问题当做阻碍我国发展的一枚棋子。针对我国国内出现的一些影响民族关系的事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不能把某个民族自治地方局部出事同这个民族自治地方整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某一少数民族中极少数人闹事同这个民族全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发生在少数民族人员身上的事同实践已经证明并长期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捆绑在一起”,使各民族群众能够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阐述,对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解答了当前关于党的民族政策最集中、最突出的思想困惑,是对我们党民族工作经验的丰富和发展。并提出了将我国民族问题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来解决的基本思路,是新时代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理论发展。

  三、明确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抓手,提出新时代民族工作基本方略

  (一)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整体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对民族工作的有力领导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因素。“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东部对口支援西部,开展全国支援西藏、19个省市支援新疆的行动,实行区域差别化扶持政策的措施,走上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科学谋划民族地区“十三五”发展蓝图,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只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统一就有充分政治保障”。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有力保障。

  (二)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努力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特别在干部选拔任用上,除了“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5个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少数民族干部“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的“三个特别”要求,形成了民族干部“5+3”的新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经过实践检验是思想作风正派、对党忠诚、能力较强的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培养、放手使用”。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打击暴力恐怖分子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有过突出表现的干部被重点选拔和任用起来,一大批有作为有能力有担当的少数民族干部被安排在了“挑大梁”的位置之上。

  (三)创新民族工作思路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做到凝聚人心,巩固民族团结,只有实现少数民族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小康,才能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真心地拥护。党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族群众的共同发展繁荣。我国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多、群众困难多,各地区、各民族发展不平衡也不充分,一些民族地区与全国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脱贫致富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习总书记在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查考研之后,连续5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豪壮宣言,这对全国各民族群众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以新疆和西藏地区为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新疆尤其是南疆四州地与西藏及4省藏区的发展和稳定问题,在中央对民族地区一般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给予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帮扶力度还将继续扩大、继续增强,使民族地区真正的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四)创新民族工作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民族工作方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思想,也明确指出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少数民族有各种各样的发展困境,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要做到不使任何一个民族掉队、不使任何一个民族地区继续落后,就“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就有11个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或包

  含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中国深度贫困的集中地带。这些地区发展起点低、发展基础差,要想在限定的时间里,与全国其他地方一道建成同一标准的小康是不现实的。

  因此,党和国家采取了差别化的要求与政策。用习总书记的话说“手雷炸跳蚤”是不现实的,接下来的扶贫是精准的扶贫,强调的是政策针对性,如我们已经在坚持和推进的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村寨等,均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差别化支持”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思想是当前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南,我们要以创新的理论指导推动新的实践。在新时代作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运用创新的民族工作思路和民族工作方法,不断促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实现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2〕郝时远.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

  〔4〕王希恩.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十年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3).

  〔5〕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迎来百年华诞习近平给全校学生回信表示祝贺.人民日报,2013-10-07.

  〔6〕习近平参加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3-05.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2017-10-27.

  〔8〕刘成.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会体会.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3).

  (责任编辑

  徐阳)

  EthnicWorkTheoryBasedInnovationsandPractice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ntheNewEra

  WangRui

  (AcademyofChineseNationalTheoryandNationalPolicy,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

  Abstract:Sincethe18thNationalCongressofCPC,thepartycentralcommitteewithcomradeXiasthecorehasputforwardthenewideasandpoliciesaboutethnic.ThetheoryofethnicbasedinnovationsandpracticesofCPCintheNewEraisthefoundationforustostrengthethnicworkandtoensureeffectiveimplementationoftheethnicpolicies.

  Keywords:NewEra;EthnicMinorityIssue;EthnicWork

篇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2014年,我国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次会议的背景和意义,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历史和背景。

  1.1历史背景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我国用以制定和决定民族政策的最高会议。自1956年召开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这一会议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会议的召开周期不固定,但每次召开都会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议和部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2社会背景

  2014年,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面临着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调整的压力,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而民族工作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意义

  2.1对民族工作的重视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彰显了我国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的召开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国的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也为各民族团结、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3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还对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会议的部署和政策制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2.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还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的经济发

  展水平和民族特点各异,召开会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

  三、个人观点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共同促进我国的繁荣和稳定。

  在现代社会,民族工作不仅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希望通过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能够为我国的民族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民族团结和发展做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四、总结

  通过对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背景和意义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次会议对于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会议的召开为我国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提供

  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落实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的民族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和发展。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我国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决策制定。在会议上,我国领导人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明确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旨在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对于我国的民族工作来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意味着中央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上明确了加强对各民族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强调了要保障各民族平等参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开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新局面。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会议强调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力度,推动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促进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会议明确了要加强对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央政府将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支持各民族开展文化交流、文化创造,加快推进各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另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也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重要部署。会议强调了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

  在会议召开后的五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了各项决策的落实。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大了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加强公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各民族地区人民裙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另在文化建设方面,中央政府也加大了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支持各民族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文化创造,推动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加强了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保障各民族信仰自由。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我国的民族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各项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央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好地保护和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篇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

  文章标题: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工作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这一重要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2014年,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问题也备受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政府意识到加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决定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二、意义

  1.加强民族团结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意味着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致力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通过这一会议,可以更好地协调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和睦共处,实现民族团结的目标。

  2.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会议的召开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会上,中央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共处,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会议的召开,可以更好地提升社会民族融合和谐发展的水平。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认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民族工作更显得紧迫和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会议的召开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如何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如何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等,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总结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不仅在深度上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在广度上提升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水平。通过本次会议,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更加坚定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本文的撰写和阐述,我对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民族工作的关注和思考,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我为你撰写的关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的文章,希望能够满足你的要求。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央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民族工作更显得紧迫和重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中央政府决定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在会议上,中央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包括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支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会议还强调了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持,以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除了在经济发展方面给予支持,中央政府还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包括加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中央政府还加大了对民族地区

  的文化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支持力度,以满足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中央政府还强调了加强法治建设和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会议提出,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保障民族地区居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下,各地区、各民族也纷纷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加强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民族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团结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对于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贯彻中央政府对民族工作的相关政策和部署,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

篇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民族工作几个基本问题的阐述

  刘宝明

  来源:中国民族报发布时间:2014-12-25深入分析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是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对这些民族工作基本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特点。系统梳理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的认识和把握,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关于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

  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国际上,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主要标志,全球范围的民族主义浪潮异常汹涌,其突出特点是民族意识、宗教意识、分裂意识很强,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在国内,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有人怀疑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入,民族关系也面临新挑战。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全国各民族紧密团结,携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民族工作的成就和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政策,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强调在新形势下更应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背景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另一个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的提出。中央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主要是考虑民族、边疆、贫困3个因素。为了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民族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发展,中央决定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合起来,在国庆期间召开。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主要背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民族地区,如何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民族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会议强调,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趋于活跃,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内乱。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活跃,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背景是“中国梦”思想的提出。“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梦、和谐梦、发展梦、繁荣梦。这一思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响应,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群众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激情。进一步凝聚起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成为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凝聚民族大团结力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是成功的。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但同时也要看到,民族工作正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与以往相比,面临的挑战更多,承载的任务更重,工作的要求更高。我们必须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会议强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密不可分、互相促进。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我们必须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关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共同奋斗。会议强调,当时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

  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会议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这对于逐步缩小各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全国经济振兴和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巩固和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会议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

  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会议强调,要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法治观念,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让少数民族更好融入城市,切实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

  四、关于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1992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注意我国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充分注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所具有的特殊性。要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党员队伍,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要健全和完善各级政府的民族工作机构,选派得力干部充实民族工作部门,注意改善工作条件。

  1999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研究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努力掌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民族工作部门,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关心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工作。民族工作部门要当好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参谋和助手。

  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民族工作作为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情况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关心和支持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驾驭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凝聚人心、维护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和建设,注重借鉴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工作手段,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民族地区的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优秀的要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齐心协力做好工作。要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切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好、健全好民委委员制度。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研究部署,始终着眼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着眼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个民族工作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个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个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这正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篇五: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知到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技能与实践答案

  1、问题: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选项:A:基本世情B:基本国情C:基本党情D:基本民情答案:【基本国情】

  2、问题: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小,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选项:A:64%B:31%C:28%D:46%答案:【64%】

  3、问题:习惯上把这些少数民族的自治地方统称谓()。选项:A:“民族地区”B:“西部地区”C:“边疆地区”D:“贫困地区”答案:【“民族地区”】

  4、问题: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比2010年增长了69.73%。选项:A:4.7亿B:2.8亿C:3.76亿D:1.8亿答案:【3.76亿】

  5、问题: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有()选项:A: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B:单独居住某一个地方C: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但主要聚居在西部或边疆地区地区D:各民族混居在一起答案:【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但主要聚居在西部或边疆地区地区

  】

  6、问题:在历史长河中,()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选项:A: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B: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C: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D:原始文明

  的人文精神答案:【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

  7、问题:“大杂居”就是说我国各民族混合居住在一起,现在全国各地找不着一个地方是一个民族独居的地方。()选项:A:对B:错答案:【对】

  8、问题:“交错杂居”就是在汉族集中的地区又聚居或散居有少数民族,和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选项:A:对B:错答案:【对】

  9、问题:“水系源头区”和“生态屏障区”强调的是民族地区的生态属性。()选项:A:对B:错答案:【对】

  10、问题:“边疆地区”强调的是民族地区的文化属性。()选项:A:对B:错答案:【错】

  第二章

  单元测试

  1、问题: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选项:A:相互依存B:兼收并蓄C:相互亲近D:相互接近答案:【兼收并蓄】

  2、问题:近代以来,各民族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血与火的共同抗争,使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选项:A:生命共同体B:文明共同体C:命运共同体D:人类共同体答案:【命运共同体】

  3、问题:()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选项:A:多民族B: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C:统一国家D:多元一体答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4、问题:在我国,形象地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的关系;选项:A:大民族与小民族B:汉族与少数民

  族C:国家与个人D: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答案:【大家庭与家庭成员】

  5、问题: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世代传承,是有着无数条纽带的,主要有()。选项:A: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是地理纽带。B: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是政治纽带。C: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D: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是经济纽带。E: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是命运纽带。答案:【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是地理纽带。

  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是政治纽带。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

  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是经济纽带。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是命运纽带。】

  6、问题:距今四五千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形成了()五大民族集团。选项:A:华夏B:东夷C:南蛮D:西戎E:北狄答案:【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7、问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和“一”,有内在的统一,两者辩证统一。“一”贯穿着“多”,它是()。选项:A:主体B:主线C:方向D:主要答案:【主线方向】

  8、问题:我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区域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选项:A:对B:错答案:【对】

  9、问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如果过分强调“多元”而忽视各民族的内在联系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就会变成一盘散沙。()选项:A:对B:错答案:【对】

  10、问题:纵览民族发展历史,各个民族起于多元,源于本土,互相吸收,有存有亡。()选项:A:对B:错答案:【对】

  第三章

  单元测试

  1、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揭示了()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选项:A:民族消亡B:民族问题产生C:民族和民族问题D:民族发展规律答案:【民族和民族问题】

  本门课程剩余章节答案为付费内容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支付后可长期查看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添加客服QQ反馈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篇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到党的十八大之后方才逐渐成熟,是指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突出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实质,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特征。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前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命运共同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方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都反复强调要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学界从不同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学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内涵的理解尚存有模糊之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及其关联性的阐释尚有歧义,这影响到人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认知和推进工作。因此,廓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是全面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究竟何时被提出?何时成为科学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科学地解答以上问题,无论对于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语词到概念

  “中华民族”及由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词语和概念,是随着人们对近代民族概念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得以产生的,它们的内涵呈现出动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由中华民族衍生出的众多词语和概念之一。

  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华民族形成时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词语,近年来这一词语被社会大众和学界广泛使用,并逐步形成科学概念。从学术史视角看,考古学家夏鼐1962年发表的《新中国的考古学》文章,较早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现今全国的少数民族还很多,他们虽和汉族不同,但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与汉族的祖先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今日大家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此后近50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共同体”词语多次出现在学者的表述中。1986年,历史学家黎澍提出历史上中华

  民族共同体主要是依靠暴力和战争征服形式完成的观点,而周维衍以中国历史事实论证指出,和平方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主要方式和常态,战争仅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扩大起催化作用。1988年费孝通先生基于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的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及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和统一体的观点,蕴涵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意。1992年欧潮泉指出,我国学界使用的“民族共同体”一词,最初从俄文翻译而来,可分为单一民族共同体和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同体。2011年,《史学月刊》杂志第4期创办专栏“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笔谈,发表罗福惠的论文《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演进》和彭南生的论文《辛亥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开端》。同年,胡俊修、李美佳发表《建国以来的辛亥革命纪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为视角》一文。以上文章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题目,并论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问题,这样,“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上升为学术专有名词,并凝炼成为文章题目,但这仅仅作为表述性名词,尚不具有对象性研究和系统性分析的概念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内涵丰富和外延稳定的概念,引起学界和理论界广泛关注,是在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述之后。

  2014年5月,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首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表述,在当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完整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涵义。一般意义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形成的,并进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话语体系。依据一些学者的看法,一个词语被定义为基本概念,应满足或基本满足四个条件:一是该词语在长期的话语变迁中积淀下来,具有表述其过去事实和将来展望的功能;二是该词语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由部分学者使用的学术话语到被普通公众接受和广泛使用;三是该词语在革命一类的活动中具有社会动员的政治作用;四是该词语最后被凝练成忠实遵守的准则,在政治活动中表达出合法性的政治愿望。从上述对概念的规范性要求检视,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阐释,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内容和理论内涵,经主流媒体宣传和学界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学术话语上升为政治话语,逐步形成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体系,加大了这个概念在社会传播的效能和民众认知深度,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大众化、规范化和政治化过程,成为学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议题。近年来,习近平的系列讲话、国务院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等不同的政治文本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表述、强调和解读,强化了这一概念的社会传播效能和民众认可程度。2018年3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载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清晰表达了“中华民族”作为宪法关系主体的政治定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法理基础。

  (二)中华民族

  就概念结构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两个概念整合而成。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言,“中华民族”和“共同体”是两个具有很强区别度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又有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的统合性概念。

  理论上讲,单一民族人群可凭籍共同的血缘、语言、地域、习俗和信仰等因素组成民族共同体,由单一民族建立的民族国家,是经典民族主义理论设想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共同体。纵观世界各国的现实,当今近200个国家中几乎没有这样的国家结构,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数量不等的民族或族群,历史、语言、文化、宗教、移民的多样性,造成一国之内不同的民族基于建构并建设现代国家的需要,形成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由此,统合一国之内所有民族,凝炼成全体公民的国家形态民族,成为许多国家从传统转向现代转型的必然要求。20世纪初年,建立现代国家的时代需要促成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

  中华民族是取得国家形式的政治共同体,是中国的国家民族,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中华民族的定义:“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总人口133774.3万(2005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种界定产生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具有他国国籍的海外华人、华侨是否属于中华民族的成员呢?青觉教授认为:“从国籍确定性上,唯有国家主权内的中国人可以持续承担起中华民族的称谓,因而已入他国国籍的海外华人就不再具备这种特性。”也就是说,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人,才属于中华民族的成员。周平教授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全体中国人组成的族体单位,即人群共同体,支撑现代中国的大厦,关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关乎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

  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概念与西方学者和斯大林所界定的“民族”概念,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西方民族概念基于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强调在共同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有共同的血缘、地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等特征的人群共同体。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四要素”说,丰富了民族的基本含义,但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并不完全相符。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基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现实需要,以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为基础,建构中华民族观念和理论,使中华民族从自在阶段走向自觉阶段,同时每一个中国人开始具有新的民族身份——中华民族成员。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了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同时也确定每个中国人的民族成分和中华民族成员的双重身份,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族化”的表现,其结果形成了当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术语或概念:“中华民族”“中国56个民族”“少数民族”“汉族”“满族”,等等。在当代中国官方话语和学术话语体系中,上述概念的内涵和层次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56个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单元,是历史性民族,强调各民族内部人群共同的血缘、语言、习俗、信仰、地域等因素,是基

  于人类学民族学视角的认知和界定,具有西方学界和斯大林对民族概念界定的基本特征,类似于当今人们对族群或种族的界说。中华民族是现代公民以国家主权为核心凝聚而成的政治共同体,具有国家形态的政治性民族,直接对应民族国家建立和建设问题。中华民族概念超越了人类学意义上注重血缘的民族概念和理论,是偏重政治性的国家民族,类似于美利坚民族、巴西民族等。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构成的民族共同体,当下是指新中国建立后识别的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共同体,它不同于汉、满、蒙等单一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而是中国的国家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由“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两个概念组成的复合概念。“共同体”是西方学界提出的一个分析性概念,其内涵丰富但颇有争议,在政治学、民族学、社会性、哲学等学科领域广泛使用。在不同学科和语境下,“共同体”衍生出多种含义,可指任何形式的聚合群体,“为共同体寻找一个清晰的定义,实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共同体成为连结民族国家发展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纽带。从民族学和政治学的视角看,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有其独特之处。安德森提出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把民族问题和共同体理论联结起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从共同体与社会相区别的角度分析共同体的特征,指出共同体不是聚合体而是一种有机整体。齐格蒙特·鲍曼认为,社会中在种族、身份、地位、观念、任务等方面具有共同或相似特征的人群,结成的各种层次的组织中,民族共同体属于高层次的政治组织。上述观点在中华民族语境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包括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等具体类型。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民族学人类学语境中使用的术语,强调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处于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和凝聚状态。“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心概念,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不是联合体,凸显了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单元的存在方式和状态,即中国56个民族融入共同体并依赖共同体而存在发展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可理解为以共同体形式生存发展的中华民族,这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静态的一般性描述。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特定含义和意义。它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命运与共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强调共同繁荣发展。从政治动员意义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凝聚人心、汇集中华儿女力量和智慧,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号召作用。从民族团结进步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步的必要前提。从国家现代化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现代国家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二者在内涵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性,有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互用。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具有国家意涵,是国家建设的主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这方面二者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事实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带有描述叙事色彩的概念,为表达丰富的意涵,常常在其后加上尾缀。比如,“中华民族”后加上“精神”“文化”“伟大复兴”“认同”“凝聚力”等词语,所形成的新概念就表达了与“中华民族”不同的意涵。因为加上尾缀之后所构成的概念是一个偏正结构,新概念的中心语落在尾缀上,“中华民族”反而成为一个定语,起修饰和限定作用。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来说,“共同体”是中心语或中心概念,“中华民族”从范围、内容和属性方面限制中心概念“共同体”。从概念内涵角度讲,“中华民族”本身就是民族共同体,为什么后面还要加上“共同体”概念呢?事实上,这绝不是语意重复。“中华民族”后加“共同体”所构成的新概念,虽然与“中华民族”内涵近似,但更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含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彰显了构成中华民族的中国各民族不是机械共同体,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从逻辑结构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深化,以更为宏观的共同体理论来理解中华民族,凸显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从概念功能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各民族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结构性张力,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能够和谐共处的内在原因,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容与实质,有助于消解有关于中华民族的诸种论争。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国各民族是多元,多元共同构成一体。中华民族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共生共存关系。1988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结构。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多元一体理论是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和族群之间聚合、分离、互动、整合的结构论诠释,这种内在结构源于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各民族是家庭成员,尊重多元、包容差异、巩固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积淀,又是在近代以来中国面对内外压力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和巩固的。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和发展有其独特的逻辑和路径,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内在结构。从中华民族结构层面看,中华各民族长期的分化和融合,以汉民族(其前身成为华夏族)为主体,融合历史上的各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民族结构层面,各民族长期的分化和融合,构成中华各民族的多流多源。“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

  程,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费孝通认为,“多元”是指中华各民族,今天是指中国56个民族单元;“一体”是指中华民族,不同于中华各民族。历史上,许多民族单通过混居、联盟和融合,有的民族消亡在历史长河中,有的民族融入到其他民族共同体之中,还有的民族一直发展到当今,成为今天中国56个民族之一。这些各具特点的民族最终形成“多元统一体”。正是“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这是习近平以多元一体理论,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呈现的独特逻辑——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结构具有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与中国各民族的关系,是哲学意义上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多元与一体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境内56个民族是“分子”,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好像是土豆同土豆口袋的关系,认为中华民族就是把各民族放在口袋里就行了”。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结构分析,较之于其他类型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内在结构,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的基本特征;也表明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民族不是一个简单相加的物理现象,而是一个不断融合的化学现象,是一个亲缘体和有机统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实体共同体,也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因此,其形成和发展方式具有自生、自新和自发的特点,而非人为建构。

  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限度和边界,这是由特定关系构成的以维系中华民族存续和发展的价值诉求。“从关系实在论的意义上讲,共同体就是由共同性关怀构成的一种人群关系聚合。”共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创造中华文化、近代历史共同命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等构成性要素,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特征。整体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诉求。作为国家民族,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是首要的,保障“国家利益至上”,是多民族群体构成的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这种利益具有多种形式。首先,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条件,因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是保障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的核心利益”。其次,中华各民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当下,中国56个民族是一家人,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性特征的现实反映和未来愿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结成的国家民族实体,不是安德森所谓的“想象的共同体”,这一实体的主体显现为中国56个民族的有机统一体,深层意义上意指具有国家意涵的政治共同体——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

  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即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它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已表达出中华各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之意。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分析世界各国关系时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一词。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从全球视野提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阐述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之间关系时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概念。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指中国各民族在面对共同的外敌入侵、共同的现实利益和发展前景时,与中华民族结成的患难与共、甘苦与共的共同体,即各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当下是指中国大陆主体和港澳台同胞构成的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从时间维度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涵盖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向度,即近代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命运、新中国建立以来各族人民共建社会主义事业和新时代实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面对内忧外患的危局,为实现国家独立,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凝结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所言,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敌入侵的事实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共同命运维度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展。从构成因素方面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共同体、代表国家形态的政治共同体、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共同体等方面构成。本质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归属感、关切感和使命感。共生共存、携手共进、荣辱与共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表现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共享关系。当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只有中华民族利益才能把各民族具体利益统领起来,这是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要求。王延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战略任务,就是把中国56个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这要求各族人民以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为要,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空间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地域上的放大和延伸,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涵盖的范围是中华56个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涵了全人类,二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其实质是共同体的空间分布由国内延伸到国际,共同体结构由部分到整体的逻辑演进。

  命运共同体是处理大陆与港澳台同胞关系、中国各民族关系、国家之间关系、全人类关系的现代理论。以国家为主体的人类命运共同

  体和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存有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运用和拓展,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赋予了时代特色,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即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结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延伸,人类已生活在命运相连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密切,中华民族命运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存共生、合作共赢逐渐成为人类社会遵循的基本规则。习近平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基础作用,能够为后者提供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必然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愿景。

  根据以上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亲缘体和有机统一体,凸显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实质,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特征;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

篇七: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2019年8月第4期总第354期理论研究August

  ,2019Theoretical

  ResearchNo.

  Ser.

  No.

  354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推进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张西道(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怀化418008)摘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必须要按照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把一切涉及民族事务放

  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中去衡量和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实现要以各民族平等权益保障为

  价值取向,在法治思维的引领下厉行民族事务多元化治理之路,其实现的基本路径是:增强法治意

  识,引领全民自觉治理;坚持立法引领,保障各民族平等权益;坚持严格执法.确保法律公正实施;强

  化法治监督,力保民族治理实效。关键词:依法治国;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573(2019)04-0056-07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

  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和推进。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

  正确处理民族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

  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

  路,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用法治来保障民族团

  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顺应历史趋势,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⑴这一

  重要指示高度凝炼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新

  途径。一、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内涵与

  价值“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之概念被正式使用

  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此后,诸多

  思想新观点新要求。遵循习总书记民族工作思

  想的精髓,要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把民族

  学者对此概念及其内涵置于全面依法治国背景

  事务治理置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背景下,要

  下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比如,学者侯万锋认

  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指全面运用法治思

  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务,实现法律对民族按照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把一切涉

  及民族事务放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中去衡量

  收稿日期:2019-06-21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课题“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XTKT201906)

  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西道(1977-),男,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政府规制与社会治理研究。?

  56?

  事务治理从具体事项到治理过程的全覆盖,保

  治化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应有之义,是依法

  障民族事务治理在法律范围内开展、在法治轨

  治国方略在民族事务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上运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

  事业的具体化,更是实现新时代民族治理方向

  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民族事务治理新理念⑵。

  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出现

  虎有泽教授从政府依法行政视角认为依法治理

  诸多“逆中国化”的倾向: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事务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

  地方民族主义干扰甚至否定各民族命运共同

  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法律手段、途径

  体;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

  和形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

  力等三股势力破坏、渗透和颠覆活动制造民族

  关系公共事务问题,逐步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的仇恨,破坏民族团结,分裂民族统一;西方国家

  制度化、法律化的活动⑷。基于学者的相关解

  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企图

  读,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之内涵需明确以下几

  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这类与中国特色

  点:治理主体是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治理的根

  社会主义道路背道而驰的“逆中国化”的思想、本方向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行为和活动,只有通过法治化的治理和规制甚

  治理总体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至依法打击惩罚才能破除。现代化;治理的基本方略是全面依法治国;治理

  (二)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新时代民族治

  的基本手段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因此,民

  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完善

  民族治理考验着当代政府对民族事务和民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方向和

  族问题的反应和应对能力,其要求紧随新时代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体

  变化的步伐,提升治理实效,实现善治。当前我

  目标,根据“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挥法治

  国进入努力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相应地,民族事务治理的理念、方式方法都应做

  等基本手段解决涉及民族关系和民族因素的事

  出重大变革,以体现并符合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务问题的活动。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表征

  (一)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新时代民族治

  和内在要求,当然必须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得以

  理方向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彰显。在国家治理法治化大背景下,民族事务

  民族治理方向中国化即民族治理必须坚守

  治理法治化决定了其在本体上和路径上就是推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原则,走具有中

  进民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也是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

  新时代民族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性要求。

  义发展道路是经过历史检验符合中国社会发展

  “要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建设,……坚持在法

  规律的正确道路,而坚持和发展这一正确道路

  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

  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就是要坚持党领导下的题”⑷正是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应对国家治理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民族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社

  能力现代化要求的具体体现。当前民族治理实

  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坚持在党的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涉及民族因素的纷争和

  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通过依

  问题增多,少数民族地区权益分配不平衡,合法

  法治国之实践,把民族工作领域内的各项事务

  利益缺乏保障,民族问题“民族化”严重,族际关

  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系不畅.更有少数极端民族分子打着民族旗号

  展道路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民族事务治理法

  欺骗裹胁群众,制造社会动乱,危害社会安定

  5等。破除这些治理难题其根本出路在于推行法

  干预、管控、管制等手段应对各类民族问题和民

  治,把法治作为处理民族事务和民族问题的基

  族事务,对涉及民族事务的行为规制成为其主

  本方式,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民族治理工作。要价值取向。当前,党和政府民族事务治理的二、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亟需理念

  价值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变

  转变化,治理不仅是确保地区的社会稳定统一,更重

  要的是确保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各民族

  (一)

  思维意识之变:人治到法治民生的不断改善、各民族权益的切实保障。因

  中国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的此,“服务优先”应成为民族事务治理的基本要

  国家,有着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维历史文化传

  求,“服务”应成为民族事务治理的基本价值取

  统。“人治”崇尚官僚特权,主张凭借个人尤其

  向。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民

  是掌权者,领导个人魅力、德性和才能来治国平

  族事务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凸显:中西部少数

  天下。中国历朝历代虽都非常重视民族事务,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民族聚居区城乡之

  通过各种民族政策的调整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间、各民族成员之间贫富差距大;少数民族地区

  融合、改善民族关系、加强经济交往、提高各民

  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如公共卫生、基础教

  族福祉,但终极理念还禁锢在“人治”思维当中,育、失业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

  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层的整体利益,而非

  护等)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明显不能满足公众日

  出于保护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目的”旳"。新

  益增长的需求。究其根源,在于政府管制型模

  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虽然建立了以马克思

  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的平等、团结、互助为主题

  导致公共服务职能出现严重缺位。十九大报告

  的新型民族政策,但在具体民族事务实践中,仍

  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

  然没有逃脱“人治”思维的羁绊,长官制、特权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制、家长制、奴才制等思想依旧充斥在民族事务

  间的矛盾。在民族领域即是各民族人民日益增

  工作当中。因此,当下民族事务治理的首要问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民族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

  题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思维到现代的法治

  分的矛盾。据此,民族问题的本质就是群体权

  思维的转变,树立“法律是民族治理的基本依

  益问题、民生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好了政府的服

  据,一切涉及民族因素的事务和问题都必须在

  务功能,解决了各民族的民生权益需求,各类民

  法治化框架内解决”的法治思维。要让法治成

  族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为处理民族事务和问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

  (三)模式方式之变:管理到治理式,让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程序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岀推进国

  公正等法治理念入脑入心,最大程度地压缩人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

  治思维的生存空间,逐步确立法治思维成为民

  的总目标之一,意味着党的治国理政从“管理”

  族事务治理的思想先导。到“治理”的伟大变革。江必新教授指出,国家

  (二)

  价值取向之变:规制到服务从统治、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是一场国家、社会、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基于民族问题

  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

  的政治敏感性和复杂性,为实现国家统一和社

  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⑷。治理现代

  会稳定,一直采取规制型的民族治理模式,即政

  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多元协同共

  府全面统制民族事务。这种全能型的政府采取

  治。民族事务作为国家公共事务的重要内容,5实现从传统的一元管理到现代的多元治理的转

  他们解决或处理实质应由法律来评判和裁定的变是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

  问题,这些意识偏差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民族事

  族国家,呈现岀民族利益多元、民族文化多样和

  务领域的行为失范、矛盾冲突。习总书记指出:

  价值认同不一等特征,在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

  “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有不少是由于群

  不确定性的影响下,民族事务出现更多的难题

  众不懂法,或者不守法酿成的”⑷,因此,必须增

  和困境。如市场经济下人口大流动形成的民族

  强各民族群众的法治意识,将法治意识融入各

  区隔、族际分化、社会分层、价值碰撞、利益分化

  民族的生活中,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用法、等等。如按照传统一元管理的模式,往往陷入

  守法,实现自我治理的法治化。“民族问题"民族化"和"问题化"、民族事务"部

  1.

  抓好民族地区普法工作。各民族的普法

  门化"和"官方化"、民族工作"行政化"和"政治

  是提高群众法治意识的第一步。要尽早抓。要

  化,”⑴等治理窘境。因此,民族事务治理要在

  从娃娃抓起,进学校、入课堂,让他们从小养成

  法治化框架下,在多民族主体积极参与下,形成

  规则意识和基本法治素养。要普遍抓。要充分

  由政府民族事务治理机构、社会组织、个人与市

  利用各种宣传方式,进村庄、入社区,让每一位

  场共同处理民族事务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多元治

  居民有机会靠近法律、接触法律和感受法律。

  理架构。在此构架下,各主体基于彼此之间的要重点抓。要拟定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下大

  复合、合作和包容,通过协商、协调、协作、协同

  力气做好矛盾问题多、人口流动大的民族地区

  等方式妥善处理各种民族事务和问题。唯此才

  群众的普法教育工作。要灵活抓。要把法律知

  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多样性、社会异质性所带

  识和日常生活习惯、生产技能提高相结合,做到

  来的巨大挑战。法融入习、法融入技、法融入能。三、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实现的基

  2.

  发挥司法实践的示范教育作用。能感受

  本路径法律才能思考法律,能思考法律才能信仰法律,能信仰法律才能遵从法律。一次公平的司法判

  法治是国家治理最主要的方法,完备的法

  决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可能胜过百份法治宣传资

  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民

  料。法治宣传部门要紧密联系司法部门,把各

  族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协调利益关系必须

  类涉及民族因素的典型案件的处理通过现代化

  依靠法治。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实现要以各

  的多媒体方式予以宣传和讨论,让群众在鲜活

  民族平等权益保障为价值取向,在法治思维的的案例中感受法律的公正和威严,进而审视和

  主导下厉行民族事务多元化治理之路。规范约束自我行为。(一)增强法治意识,引领全民自觉治理3.

  引导民众参与民族事务治理。民族事务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法治

  治理的过程实质上是权益重新配置的过程,主

  建设以法治社会建设为基础,如果没有整个社

  体多元化、利益复杂化、冲突必然化是其固有特

  会各民族对法律的信仰,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征。现代治理理论要求对权益的重新配置必须

  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各民族,由于

  在法治的轨道上,在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的基

  “人治”理念的长期侵染,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

  础上,通过博弈、协商及合作最后达成共识,最

  极其薄弱,特别是少数民族,受历史、宗教、文

  终实现利益冲突解决的过程有序、结果公正。

  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性

  引导族群中的个体、组织有效参与民族事务治

  和民族性的思维意识,这些思维意识往往成为

  理迎合了治理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挥个体、5民族团体组织、民族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的细化民族事务的程序性规定、加大对违法行为

  法律责任的追究力度等等。“社会服务”功能,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和载体

  有效参与民族事务,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2.加强地方性民族立法。面对新时代民族

  事务的新任务新要求,各省市要以问题为导向,根据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积极行使地方立法

  权,增强地方性法律解决民族事务问题和矛盾

  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现阶段我国民族

  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也只有通过各民族群众

  亲自参与,亲身体会法律制度的规范、协调、服

  务作用,才能更好地认同法律、遵从法律。(二)坚持立法引领,保障民族平等权益“法治是规则治理的事业”⑷。法律规则是

  地区省级地方性立法的重点要倾向于深化改革

  治理的基础,是实现良法善治的前提。科学完

  备的民族法律规则是“民族事务法治化的规范

  领域、民族团结领域、生态环保领域、民生福祉

  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等。同时,拥有地方立法权

  的地级市州要把少数民族融入城镇管理、民族

  乡和民族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少数民族的历

  基础和逻辑起点”,是各民族群众以“法治思维

  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和民族问题的基本依

  据,,C5]4°o目前,我国民族法律体系包括以《宪

  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根本和主干的基本法

  律;以《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

  例》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

  自治法〉若干规定》为内容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史文化保护、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作为民族

  立法重点。自治州、自治县要在不违反社会主

  义法制大统一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民族地方立

  法变通权,根据本区域的地方特色、民族传统、风俗习惯,通过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或补充

  以及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单行条

  规定的形式,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民生

  例及相关变通、补充规定(截至2016年7月底,全国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共96保障、规范民族行为、调解民族内部矛盾,实现

  用更精细的条例制度来规范本区域的民族事务

  工作。件、变通和补充规定64件)。但随着社会格局

  不断变化、利益调整不断深入,现有的法律体系

  已跟不上各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和群众合法权益

  (三)坚持严格执法,确保法律公正实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

  于实施。”新时期,各族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政

  治参与意识、权利保障意识普遍增强,对社会公

  平正义要求越来越强烈。严格依法开展民族工

  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及时在民族事务领域

  实现高质量立法,明确各行为体的行为规范准

  则,为党和国家保障各民族日益增长的合法权

  益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作、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规范和调整

  1.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法规和

  制度。健全配套法规。我国《宪法》和《民族区

  民族关系是顺应群众期待、实现民族事务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严格依法

  执法就是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

  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⑷。实践中,因民族身

  域自治法》涉及民族事务的相关规定属于原则

  性或纲领性条文,弹性空间大,缺乏可操作性。

  因此首先要通过国家层面的立法,健全相关配

  份所引发的执法“不能”或“不公”,是民族问题

  套法律法规,特别是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滋生的重要温床,而非制度化、选择性和“花钱

  买平安”等破坏法治的执法方式是民族矛盾加

  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自

  主权行使的主体、范围和界限;完善少数民族权

  利和义务的配置;增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

  深的重要根源。习近平明确指出,这类执法行

  为对民族团结的危害性极大,必须予以纠正,必

  须“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

  展的鼓励和扶持;增强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措施、6族因素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

  法打击”匸叭理”⑷。(四)强化法治监督,力保民族治理实效1.

  加强民族事务执法机构建设。明确机构

  当前,我国民族事务治理已快速进入法治

  职责和权限,根据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

  化的轨道当中,但由于传统行政“官僚制”固有

  率的原则要求,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在因民族因

  的内在缺陷导致的“体制性迟钝”,往往使相关

  素而敏感、特殊、复杂的事务中推行跨部门综合

  职能部门在面对民族事件矛盾和问题时反应迟

  执法,着力解决执法乱、散和难的问题。其次,钝、效率低下,执法人员也更愿意采取非制度化

  提升执法队伍素质和能力。诸多民族事务问题

  执法、选择性执法、寻租执法等非理性的执法手

  涉及面广,原因交织,过程复杂,在执法过程中

  段去维持暂时性的事态平静。这种迟钝性的非

  需要执法人员拥有丰富的人文阅历、民族经验

  法治化的实践方式造成执法不力、执法不公,进

  和法律知识。因此要利用有效手段增强执法队

  而引起新的民族矛盾,隐藏新的民族问题。究

  伍的民族人文知识和法律专业知识,特别是要

  其根由,民族事务监督体系不严密,责任追究制

  让执法人员善于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手段实

  度不健全是首要原因。因此,要依法规范民族

  施执法活动。事务权力、加强对民族事务权力运行的制约和

  2.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在坚持“切实维

  监督,防止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

  护法律尊严,坚持各民族公民平等对待、法律面

  限时岀现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下,公开透明执法。要

  1.

  提高人大的法治监督力度。各级人大除

  摒弃寻租执法、摒弃按政策执法、摒弃歧视性执

  做好立法监督之外,要严格主导对有关民族事

  法,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做到实体公正、程

  务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的监督工作。不能

  序合法,确保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

  流于形式,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严

  尊重和保护。同时,要强化柔性执法服务民生。

  格督查执法不力、执法不公等不作为、乱作为现

  在执法中要贯彻人本理念,关注少数民族群众

  象。对于由执法不规范导致出现的新的民族矛

  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价值,多考虑人性人情,多

  盾、尖锐的民族问题、重大的民族事件,要及时

  给予人文关怀,通过建议、指导、合作、和解等柔

  启动询问和咨询、特定问题调查和撤职案等刚

  性执法方式把为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融入日常

  性监督手段,切实提升人大对民族治理的法治

  执法中。监督的质量和效能。3.

  提高对黑恶反民族行为的打击力度。要

  2.

  严格落实行政责任追究。一要严格问

  充分发挥刑法的惩戒作用维护各民族利益、维

  责。要明确民族管理事务的各项职权,将责任

  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对

  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和具体执行者,严格按照

  于破坏民族团结,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暴恐者

  规定的问责范围、问责标准、问责程序开展常态

  和反民族者、反人类者要依法切实做到“主动进

  化的问责工作。二要严肃追责。问责能否落

  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绝不手软,绝不姑息。

  实,关键在于追责能否到位。针对少数工作人

  同时,对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披着民族外衣进行

  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行

  黑恶活动的黑恶势力,如以“少数民族”身份垄

  为要进行严肃追责.做到问责严格追责,问责到

  断经营、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寻衅滋人,追责到位。三要强化司法的诉讼监督。司

  事、打架斗殴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行为,“不论

  法部门要勇于介入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件,让司

  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予以“坚决依

  法的公正评价和判断成为涉及民族事务矛盾纠

  61纷的主要手段,成为维护各民族群众切身利益

  和合法权利的有力保障。公开。要把涉及民族工作的各类信息、各种行

  为置于阳光之下.破除暗箱操作,积极引导各族

  群众通过传统媒体、自媒体等方式对民族事务

  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同时,要积极构建有效畅

  3.构建民族事务互动监督。在治理主体多

  元化的要求下,民族事务的法治监督必须构建

  党委、政府、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公民的多元主

  通的监督渠道,比如设立群众监督网络平台,公

  体合作共治的互动监督局面,特别是要发挥民

  布群众举报信箱和电话,积极反馈和处理民众

  对民族事务违法行为的揭发和举报。族事务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作用。坚持民族信息

  参考文献[1]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2]

  侯万锋.进一步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N].中国民族报,2016-02-05(07).[3]

  虎有泽,程荣.在新发展理念下依法治理民族事务[J].贵州民族研究,2017(8):1-8.[4]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12-23(1).[5]

  杨鹳飞.论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理念转变、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5(05).[6]

  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6(2).[7]

  严庆.治理与当前中国民族事务管理的治理化转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05):44-49.[8]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9]

  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

  王正伟.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努力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口].人民论坛,2015(06):8-10.(责任编辑:郭秀丽)?

  62?

篇八: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作者:暂无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2014年第11期

  10月9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俞正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区贯彻落实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全面推进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王君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我区民族工作。要认真搞好学习宣传,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上来,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民族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刻查找不足,真正把存在的问题搞清楚,把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搞准确,把改进工作的措施搞扎实。要系统进行谋划部署,抓紧制定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方案,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深入研究、系统部署、扎实推进我区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要全力抓好政策落实,结合地区和部门实际,结合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认真研究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政策措施,努力在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方面走在前列。

推荐访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工作会议 中央民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