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7篇)

发布时间:2024-10-04 13:13: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篇二: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视角下空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国际交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促进作用。因此,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并且开展文化合作等教学活动,构建中美网络交流平台和合作项目,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框架下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文化能力培养;高等教育;语言交际

  一、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国际化越来越明显,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商业市场迫切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而具有远见、跨文化交流和知识的企业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因素在国际商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论中西文化差异这种理解可以避免谈判过程中潜在的文化冲突,有助于获得谈判技能。

  司法技能有助于谈判取得成功。空乘专业学生开始学习跨文化交际技能应该集中精力。英语教学学院学生技能的学习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敏感、宽容和灵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差异需求我们需要全面的国际信息交流。英语学习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拓展知识面、了解文化世界的高质量教育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人文学科,跨文化交际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已成为许多学生院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可见,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关键因素。它是商业社会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当人们生活在异国文化环境中时,他们与具有异国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对这些思想和行为的文化模仿往往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这是成功的关键。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或障碍通常与文化差异有关。具有跨文化背景和跨文化敏感性的人对不同的文化更敏感。

  人们更容易接受,更宽容,更灵活,更开放,跨文化交际更容易监控和发现问题,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交流。跨文化交际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获取跨文化知识的前提。

  二、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作为一门独立的跨学科,跨文化交际是由爱德华、霍尔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语言》中首次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被研究。在这一领域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术界最具吸引力的,也是社会的实际需要。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概念和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外,spitzber(1994)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动机、技能和知识三类,三者相辅相成。Chen&starosta(2000)从国际商会评价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理论和实施依据,并设计了跨文化敏感性测度。萨莫瓦尔和波特(2004)认为,国际商会包括技能这一模式在技能、动机和知识等方面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和引用。Franklin(2009)(2010)基于Bloom的经典教育目标分类法,提出ICC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跨文化意识(认知)、跨文化敏感性(行为)、跨文化敏感性(情感),知识、技能和态度是相应的学习结果。在我国,从外语人才培养和外语教育的角度出发,贾玉新(1997)(2004)、胡文忠(1997)、庄恩平(2007)、戴立生(2009)等学者们对国际商会相关理论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没有间断[1](p138-139)。赵爱国和姜亚明(2003)构建了一个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方面:行为能力、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杨颖和庄恩平(2007)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构建了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包括四个能力系统:全球意识、文化适应、知识和交际实践。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民航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语言沟通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可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和职业需求,优化相关语言技能养成课程,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技能,提高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偏,这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在这方面有很多原因,一些人们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英语教学忽视了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的提高导致了学生文化意识的缺失,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没有系统地引入文化。因此长期以来,学生和教师在语言形式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另一方面,我们没有充分转向跨文化交际。与英美的跨文化交流学生有意识地与自己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交流。欧美朋友经常被问到以下问题:你结婚了吗?你多大了?你每个月的薪水是多少?你要去哪里?你吃过你住的地方的晚餐吗这些问题经常被中国人问到,对美国人来说这种文法很粗鲁,对他们来说侵犯了他们的隐私。用语失误的原因是由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缺乏理解,对西方宗教信仰、传统习惯、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缺乏了解。因此,学生虽然有很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四、空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优质的服务工作依赖于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空乘人员要想实现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就必须拥有扎实的语言技能.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航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英语成为空中服务必须的职业标准,所以空乘专业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提高,在文化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改进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环境教学法和自然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外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加强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语言能力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并受文化的影响。外语教学不仅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其深刻文化内涵、提高其本质、拓展和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能使学习者更直接、更全面地体验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语言是社会性的。只有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揭示语言的社会性,加深对语言文化功能的认识。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学习不应局限于语言本身,而应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的地方语言输入环境中,逐步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城市特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决定了语言搭配的差异和交际部门搭配的限度。因此,语言能

  力和交际能力是不平等的。谈到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得不提到文化知识在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教育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和忽视能力的基础。如果我们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来补充谣言。胡文中曾经说过,没有语言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就不会成为任何东西。然而,任何交际过程都包含着一定的语言形式及其应用。事实上,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因此,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学习中,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我国外语教学应遵循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平衡发展,注重输入而不是培养语言能力,灵活运用交际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空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必须提高的,而在跨文化视角下,更是必不可少的,跨文化视角为空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应该继续研究,对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有较强的解

  释力和促进作用。通过此研究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视角作为解释文化发展和进化的新理论,对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通涛,郭旭.“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69-81.

  [2]柯雯靖.复杂动态理论下的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D].厦门大学,2018.

  [3]刘松.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4):87-89.

  基金项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20年度青年基金Q2020-113作者简介:张雪瑶(1992—),女,汉,四川宜宾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篇三: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力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现状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国外研究主要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构建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如Bennett的跨文化教育发展模型和Deardorff的跨文化能力构建模型。国内研究则较多关注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实践研究,如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2.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然而,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培训不完善等。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主要关注英语的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而非融入到整个英语教学中。这种课程设置可能导致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2.教学资源不足: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多种教学资源的支持,如相关案例、语言学习软件、跨文化交际活动等。然而,当前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投入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教师培训不完善: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教育方面的培训较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使得教学效果受到限制。

  四、对策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并与其他英语技能相结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教学任务、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增加教学资源投入:

  学校应加大对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的投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辅助材料和平台,如语言学习软件、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应定期安排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背景和经验,以提升教学效果。

  五、结论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经过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和教师培训等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和加强教师培训的对策建议。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需求。

篇四: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Vol.43No.6Dec.2023语文学刊JournalofLanuaeandLiteratureStudiesgg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

  —iteSace的可视化分析研究p○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文章采用CiteSace计量学软件对2000—2022年p间的2并绘制出网络图谱,从发文量、作者分布、机构分布、期刊92篇核心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分布、研究方法与研究热点及演进主题方面揭示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有:英语教学、外语教学、多元化培养、培养模式以及文化教学。最新研究前沿体现在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发展目标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国际跨文化人才以及乡村跨文化外语人才等。建议未来研究应树立多学科视角,增加跨机构、跨领域的合作;拓展理论视角,强化应用型和实用型研究,同时扩大研究外延,最终实现“以外语专业为主,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发展”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H319.3[A[1672-8610202306-0085-12[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热点主题;

  前沿演进;

  可视化分析[摘

  要]

  分析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以及:/

  doi10.3969.issn.1672-8610.2023.06.013j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学科。但是,由于学界对于交际能力的构成和定义没能达成统一,因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一、引

  言)用这两个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大于跨文2,,“化能力(文秋芳1大于Bram1997999)y说”认为“跨文化能力”只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人物),是B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除ram(1997y了跨文化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小3),“小于说”支持“跨文化能力”涵Oate999y1,S于跨文化能力(Kotthoff1999encer-p,盖“跨文化交际能力”代表人物Kotthoff此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持以下三种(,),“等Lustihen1998Sitzber994g&Cpg1同说”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是同一概念,可互用,在论述时可交叉使)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1[‘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西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构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建及应用研究”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18XJC880014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青年项目“()际课程教材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GS0006[作者简介]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85—)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诸多要素,跨文1999化交际能力只是其中之一。鉴于国内大部分学术文献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不予区分(胡文仲2本研究也0134倾向于将两种提法视为同一种能力,即认同“等同说”的观点。在以下的论述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用法不做区分。西方国家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力主:),要来自实际需求(Ruben1989229-230,养》文中提到我国外语教育只注意语法、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科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我国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2000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三类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型,分别是构成要素类、发展阶段类和对话互动类。构成要素类模型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构成维度(00Byram1997,Gudykunst具影ger42,响0T0i力7ng,)即,-T其从中oo知以me识By、y技r&aKurogi1能m、(态19度97和)9的98批模,判型Ris思最-维四个维度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态度、知识、阐释和联系技能、发现技能、交际技能等;发展阶段类模型注重跨文化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Bennett1993,Fantini&Tirmizi类模型旨在006,King突&出Ba交xt际er的M对ag话ol性da质);,对阐话释互跨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作用(Spitzberg2000,Deardorff2006,Liddi-(oat&Scarino2013)。Liddicoat&Scarino论20,1并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会经历注意3)在模型设计中首次结合了语言学习理、比较、反思和交流四个阶段的循环。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本土跨文化交际理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在国外研论研究的(贾玉新002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等)。;杨盈而针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庄恩平2007;张卫东,杨,莉根据中2012国知网(文章收录于CNKI)的数据,最早刊载的核心期刊》发表了《1卢春媚在《外语电化培99养9年: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上好视听说课的关键》,她首次尝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低年级的英语视听教学相结合,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樊葳葳于《高等教育研究》发表了《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86—异的灵活性”。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及时梳理与总结这些成果不仅能够全方位了解当下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这对于推动我国跨文化学科发展和跨文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计量和文献研读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能力培养研究20的00相—关20文22年国内跨文化交际献,绘制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探寻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当下研究不足,力求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本研究文一)文献来源与处理献均来自中国知网(“度和核心期刊多视角”,,考因虑此到除跨文化能力培C养N的KI多)的维CSSCI扩展版以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纳入CSSCI来源期刊以外,筛选范围,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鉴于我国是在力培养”纳入高校外语的教学大纲2000年首次将“跨文化交际能,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年被视为国内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的时间起点,检索跨度为选择为“跨文化能力培养”2,0共00得-到20初22始;主检题索结果359条。首先剔除书评及会讯,再通过对摘要的阅读分析,删除主题重复文献共计67篇,最终得到292篇有效文献。(本文二)分析方法与工具将主要使用CiteSpace软件,同时2a2c2)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结合中国知网计量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对292篇文献进行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分析、核心作者分析、核心期刊分析、重要研究机构分析、研究方法分析等,科学展示知识的宏观结构及其发展脉络;并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追踪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热点与发展演进。三、结果与讨论(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空知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总体呈现出在“波动中增长”的特点。其中,2000—2011年发文量逐年增多,但是论文发表总数较少;2012—2022年的发文量虽然也有所波动,—但是较20002011年来说发文数量相对稳定,平均每年都在20篇以上。2012年和2018年均达到了近20来年发文量的峰值(。由此,我们可以将227篇)000-2011年划分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快速发展,期”而2稳定发展012-2022年则是研究的“。值得注意的是,期”几次国家相关文件的发布及实施促使了研究成果的激增。识图谱一个主题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据图1显示,从2我国跨000年至2022年,时间分布图谱。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1.空间分布图谱。

  2.期刊分布。根据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我国2000—2022年关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文献共分布于8涵盖1种核心期刊,了外语、教育、汉语、对外汉语、电影、农林、管其中以《外语界》和《中国外语》的发文20种,《《量最高;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类期刊的发文量紧随其后。《西南民族理经济类等学科。其中,CSSCI来源期刊有图1发文量变化趋势主,多学科共同发展”的核心期刊群。作者分布。使用C并将iteSace软件,p(),作者”时间跨Nodetes设定为“Authoryp度为2时间切片为1年,运行000—2022年,之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图谱。其中,节点数为250,连线数为80,密度为0.0026。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研究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只出现了个别两人及多人之间的联合研究,大多数都属于独立研究,因此图谱中连线和密度都较低,整个图谱的网络也较为零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等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和教育学科,近些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科的普遍重视,高质量成果比较丰富,已经形成了“以外语教育学科为—87—)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见图3连线数只有3没有形成明显的聚6类,只有少数地理位置接近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如黑龙江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合作等。这反映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

  机构分布。从发文机构的共线图来看图2作者共现图谱究虽然得到了较多学术团体的关注,但多为独立研究,研究人员和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这也与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出来的信息基本吻合。()对文献研究方法的分类,所有的文章1992都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凡是基于一定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的研究都属于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除此之外的研究统称为非实证研究,涉及书评、综述和思辨研究方法。根据A

  3.lavi&Carlson图3机构共现图谱究1定性研究7篇。具体来说,在快速4篇,),发展期(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2000-2011,;究的数量分别是1比例为202和45.5∶1)在稳定发展期(数量分别是12012-202269,。和1比例约为97.94∶1表1研究方法统计数量非实证实证快速发展期()2000-2011稳定发展期10610216927141721定量41014定性077类文献。经过对29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表1显示近20多年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非实证研究论文居多,共选时剔除,因此非实证研究主要是理论思辨类文章。实证研究论文有2其中定量研1篇,—88—达到9由于书评已经在文献筛271篇,2.8%,186()2012-2022总量292)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近2以上数据表明,0来年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以理论建设为主,重点聚焦培养模式的构建和策略,涉及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数量则偏少。但是,相较于快速)的实证研究数量还是呈现出上升趋势2022()。而且就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言,稳4∶17定发展期的实证研究除了问卷调查、教学实验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外,还出现了访谈、观察法、个案分析、行动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定性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学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研究视角的逐渐纵深,从而开始更多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这也和核心期刊科学实用的)。研究导向密切相关(王晓宇,潘亚玲2019题(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发展期(稳定发展期(2000-2011)2012-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由于论文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体现着文章的研究价值与方向,因此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以及从文章中提取出的名词短语可以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侯剑华2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016∶71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ace的寻p)径法(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生Pathfinder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进行热点追踪。图3反映了近20年来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领域和视““““外语教学”文化”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移情”英语教学”教学模式”建构主。其中,(),义”聚类表中Q=0.8233>0.03结果合理。角,共包括9个聚类标签,分别是“跨文化”(),说明聚类轮廓清晰,MS=0.8769>0.05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

  接下来,”,上,通过“得到SummarizationofClusters聚类号聚类大小023313025标识词(取前五个)英语教学对外汉语英文影片跨文化交际意识高校教师外语教学交际能力国际语言外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一带一路构成要素国家标准图3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2表2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聚类号678聚类大小141411标识词(取前五个)文化导入多元识读情节能力文化差异文化能力科学主义文化能力认知结果建构主义自主学习培养路径新常态深度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技巧—89—)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420民族地区特殊素养本土化知识乡土情怀乡村教师520商务英语专业实验研究培养途径合作技巧合作精神

  结合图3和表进行综合分析。首先2,,我避们免可主以题对重热复点和主范题围太大的聚类,因此剔除掉“跨文化”和“交际能力”两个主题检索词,考虑到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将“教学模式”聚类扩为“培养模式”;“文化”“文化交际能力”“育理念下进语用失误”“行移情跨文”这几个主题都是在文化教化能力培养,因此归纳为“化文化教育”“民族地区”;最”等关键词后,结合“,乡生成村教“多元化培养师”“体育文”聚类。最终,近培养研究热点可20来年内来我国跨文化能力以归纳为“英语教学”“外语教学”“多元化培养”“培养模式”以及“文化教育”五个主题领域。高校学生1.英语教学。共现标识词为: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意识、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等。在我国,跨文化交际是隶属于语言学而存在的一个学科。我跨文化交际20能00年,国首次提出“注重培养力”是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将跨文化2004年,交际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2017年,的“人文性”需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上;年和2020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2018量国家标准》都将“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国家教育政策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政策都是针对英语教学展开的,所以就使得该领域研究在近20来年内始终受到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持续关注。从根本上而言,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始终都在响应国家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文化交际研究与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进付小秋,张红玲2017:90)。可以说,国内跨—90—续表2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106国际商务培养目标本族语者失误现象文化教学程是息息相关的。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属性、内容和方法都是兼具外语教学与教育学特色,研究主体多为教育学和外语教学领域学者(张红玲跨文化能力培养的20研12究:6已)经,针对英语教学相对成熟,且中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权威的跨文化理论(吕丽盼,俞理明22021;顾晓乐2017;杨秋宁,肖龙海20淑女01052;等刘)和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春燕2012;潘亚玲200(8许力生;高一,虹孙周迎22001039;等刘慧云),并且20有12不;彭健少实2证01研0究;刘育东对培养,效果进行了测评(廖鸿婧,李延菊晨了对学生的2016;黄文红跨文2化01能5力;韩晓蕙培养进2行012积401等7;)高永。除极探索,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针对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及能力的提升(刘玮,杜景芬;高月琴22001160;;王小张祖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体成分辉,2丁015妍;2陈01素0琴等,)张,因丽为红教,王师金和生学生一样,(王晓宇,潘亚玲跨文化素养2,0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能力提升19)。只有英语教师切实提高。外国文化教学2.外语教学。共现标识词为:对外汉语、、外语教育、国际语言等。随着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其他语种也逐渐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也是对英语跨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积极借鉴和推广。涉及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的语种有日语(王艳22019;刘钟鸣,曾妍建培014;刘慧云2012;高红20、德语(杨实了外语教学始终是我国进行跨文化交际能2020法语(木艳娟20017等))、0)等。这也证力培养的主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是除英)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语以外,所占比例最多的。这些研究积极探索了汉语在推广过程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叶紫,杨阳22021;崔永华广的成效020等),这也反映出我国近些年来汉语推是非常显著的。目前,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下四类研究对象:来华留学生(李玉琪,崔巍2学生017;(张张晓红春斌,教师(李昊2卢01丹;2、对外汉语专业任01晓8等))、化能力培养2的012比)4较以研及究对霏(外2庞汉01小语8峰与国英际语汉跨语体来说,学者们都认可汉语在进行20国16际)。文传总播的过程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该落实到对外汉语的日常教学之中。务、商3.多元化研究。共现标识词为:国际商务英语、高职院校、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提升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拥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跨文化人才。因此在近五年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出现了多元融合的局面。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大批了解他国文化且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跨文化人才,因此除英语专业外,商务英语以及国际商务专业逐渐成为与跨文化交际紧密结合的两个主要领域,有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构建及实施路径研究占到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柳超健李娟201,8柳青军;柴奇2018;冯敏2014;李美阳2;此外,非外200。013语6等)专业大学生(钟华,樊葳葳2院校000;学廖英生(2付00娜6;;刘王桂祥玉颖2200115等)、高职高专邢琰2013;张晓梅2012等7)、;军周校少学蓉2生01(4舒;莉;任莉;易兰李雄2007;刘玮2021040)9、中等小)以学及生民(冀族盈地2区01、1乡;村学生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受到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刘河燕;郭平2013;康华2014;严峰2017;闫建敏,杨长喜2020等)。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出现如此多元化研究的局面是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立足于外语教育,而后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最终体现和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应用型本质,即与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的需求相结合。教学4模.培养模式。共现标识词为:能力培养、式、移情、策略分析、主动适应、模因论、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等。近20来年,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策略研究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育的热点主题。从发文量来看,无论是快速发展期(还是稳定发展期(探索与构建一直是20所12有-聚20类22中)2,0文培00献养-最模20多式11的的),由此也能看出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地位。跨文化能力的构成维度尚在探索中,加之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培养模式研究的多元性和动态性。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培养”和“非课堂教学培养”两个方向。“课堂教学培养”是指依托课堂教学为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式。由于我国跨文化学科脱胎于外语教育,因此大部分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基于外语课堂为主要依托和平台来实现的。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及培养目标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同时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从教学视角提出了多个成熟且可操作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模型和教学模式。其中包括以过程为导向的“反思性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谭瑜,弗朗索瓦·维克多·涂尚培养理念和技2术01手8段),、利用以““能SP的力O”C培+微课”养为牵引的“三位一体”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韩琰,曾立,李明清,刘书雷人类学中的模仿理2论01和7)实;践借性鉴知了识历理史文论化的2“0双向15);”基于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CD(杨秋宁,肖龙海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IO教育理念创建的英语专业(李艳,张卫东2课程理论提出的多元文化选修课的教学模式013);根据莫兰的能力结构理论以及后现代—91—)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另一方面,刘育东,周迎2语言教师009们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如PBL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合作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等,力争行系统地、科学地训练(徐海宁,田晓蕾,黄晓)。梅2020“,非教学培养”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外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随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1999不断探索和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只有通过提升母语表达能力、提高母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才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母语文化”长期受到忽视的情况有了极大改观。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对策,进一步探讨;语用能力的培养及习得(莫艳萍2黄峻016;,的关键(毛凌滢2霍翠柳2因此009012等)以非教学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常见的方式有利用外语电影(李欣金霞阳敏22001029;等熊启煦)、网络视听资源库2012;项莉;郭亮2(汤易2001,1921;01;郑8欧高晓慧,胡家英,李德义,任悦姝,王晶,李友;善李欣2015等)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贾磊2015;语境和语言2019等)等作为文化载体,通过真实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跨文化意识。可以说,“非课堂教学培养”方式是对“课堂教学培养”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外国5文.文化本质。共现标识词为:文化导入、化教学、文化知识、文化冲突、语用能力、语用知识、语用失误。虽然我国是从000年才正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到外语人才能力培养,但其实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未脱离文化教学,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和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张红玲的重要内容012)。文化,教而且已经基本达成了学理念始终是我国“外将文化教语教学学与语言教学统一,并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才能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共识。因此,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题大多是围绕外语文化教学展开,即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通过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能力(高一虹Bram1997;胡文仲,跨文化教199学7的)。重文化教学理念也一直y要内容。首先,通过是中我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输入,在对比中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吕丽盼,俞理明019;贾磊构20成15跨;黄文文化红能2力015的)2基,0进21础而;顾(B培yr养晓an文乐化意识,,—92—2等00)6。;)与此同时,增强文化自觉,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跨文化交(李智2014;田瑾2015际学科与外语学科的差异性,虽然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已经打破完全外语教学垄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跨文化研究仍以本质主义文化观为主导。这可能是由于外语教学长期受到语言工具观的影响导致(化观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理论探索郑萱2019)。近年来,打破边界的新语言文(翁立平,顾力行还非常少见2016,)应该受到更多关注,但在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关键词时序图可以用来反映研究主题随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前沿演进时间变化而呈现的主要研究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因此,我们通过键词时序图谱C(it见图eSpace按时间片段生成关出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热点的历时4)。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变化,我们还利用时区图谱(现聚类分析的可视化结果,从tim而e观zo察ne研)来究呈热点在时间线的演进路线和变化轨迹(见图5)。从图5中可以看到,“英语教学”“文化”“部关键词的外语教学”“交教学模式叉和重叠”“非建构主义常频繁,”始等聚类内终构成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图4关键词时序图谱英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

  早期研究前沿:“年,集中出现的关键词有“英语教学”语言知““识”语言运用”文化知识”以及“多媒体外语图5关键词时区图谱的,高等英语教育的研究热点也就是跨文化研究的主题。通过输入文化知识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当时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借助当时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来进行跨文化教学也是21世纪初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可以说,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发展也是一部我国高等外语教学的发展史,这个时期的发文量呈现出了快速小幅的上升趋势,并于2003。年出现了第一个小峰值(10篇)中期研究前沿:多元人才跨文化能力培—93—养。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2000年至2003教学”等方面。2000年可以说是我国正式进入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元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国高等外语学科成为最早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学科领域。早期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能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的跨文化外语人才。因此,跨文化教育是完全融合在英语专业教学的文化教学当中养。中期研究的时期是从2004年至2014)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年,随着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这个阶段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研究时代,涌现出来的关键词也是最多的。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将跨文化能力培养从英语专业领域延伸到非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并提出了明确的定位、权的需要,培养出热爱中国文化、会讲中国故事,懂得外语沟通,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传播人才也成为我国现阶段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向。从关键词的变化中也能看出研究热点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目标和要求,“汉语文化”“本土文化”“体育文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等关键词的出现均体现了跨文化人才培养已经从单一走向了多元,除外语类专业外,非英语专业、高职高专、中小学、民族地区甚至幼儿教育层面都开始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跨文化能力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交际能力,以此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工作需求。基于不同培养对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更是出现了基于文化载体(英语电影、文学分析)的非课堂培养模式。除此之外,从研究手段来说,出现了“实证研究”等关键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数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从成果数量来看,2的顶峰000篇4,-(2270210篇214年平均每年的发文量都在-2年发文量更是达到近)。至此,我国的跨文化能力20来1年0培养研究逐渐变得体系化、科学化,已经初步出现了“外语人才为主导,多元化人才全面培养”的良好态势。最新研究前沿:国际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从2015年至今是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最新研究阶段,出现的关键词有:“一带一路”“融合教育”“乡土情怀”“乡村教师”“少数民族”等。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特别是在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使得我国农村教育及师资人才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师资匮乏一直是我国乡村教育的短板,培养出同时具有乡村情怀以及外语语言功底,具备较高跨文化能力的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学的基础。因此乡村外语人才及跨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未来长期发展的新方向。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94—结合、跨文化外语教学策略探讨开始向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渐次演进。四、结论与启示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知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文献2资00料0,-借20助22年S结合文献计量方法Cite观地对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领域的热点pace知识图谱,形象直话题以及研究前沿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虽然发文量呈波动增长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已经处于稳定发展期,且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的核心作者以及研究机构的发文量稳定,但是之间的分布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合作研究的态势。以《外语界》《心期刊群已中国外语》《经教育发展研究形成,此外还》有等期刊为主的核越来越多社科类、综合学科的期刊开始关注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为跨文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理论思辨类文章较多,实证研究数量偏少,但是近些年来有所提升,研究方法日趋成熟。从经形成了200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已“0年至今,英语教学”“外语教学”“多元化培养”“培养模式”以及“文化教育”五个热点主题,全方位覆盖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近20来年的理论构架、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我们发现我国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已经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到多元人才培养,再到当下国际人才的培养探索,成功打破了外语专业垄断式培养的局面,这对于我国跨文化学科的发展以及国际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今后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带来一定启示。)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理论视角一)拓展理论视角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由于我国的外语教学从本质上一直是以文化观为主导,由此导致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无论是培养模式的构建还是教学方法都突破不了文化教学的界限,这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缺乏突破口的一个主要原因。近年来,打破边界的新语言文化观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理论探索(翁立平,顾力行习得、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20的16理)论,同时也为,二语国内跨文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因此,我国学者应该结合研究实际,树立多学科视角,加强跨领域合作,进一步进行理论建设和探索,为跨文化交际学科提供更多、更适合的理论视角。(自二2)0加强应用型和实用型研究00年以来,我国学者一直不断在探索最适合本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因此有关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是能力培养研究领域最主要、最丰富,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但是相较而言,将培养模式应用或者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应用型和实用型研究却不多见,针对培养结果的实证性研究则更少。而随着“系的构建一带一路,”我国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建设的推进以及国际传播话语体、通晓国际规则、了解他国文化的跨文化人才,这就要去我们尽快将这些理论成果进行积极有效的转换,及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在动态中对培养模式进行修正和调整,加强实证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早日形成科学稳定且可推广借鉴的培养模式,以此保证我国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以及中外合作交流三)扩大研究外延的日益频繁,各学科各领域都认识到了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纷纷积极开展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虽然我国的跨文化培养已经打破了英语专业学科垄断的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还是以关注英语语种为主,针对的研究对象还是集中在英语人才培养领域,其研究成果也是最丰富的。其他外语以及专业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均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和成熟的培养模式,核心成果也并不多见。而将英语学科的研究成果直接照搬到其他领域则容易导致部分代替整体等问题,进而影响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以英语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或者作为参考,扩大研究对象范围,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探索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跨文化人才的能力培养,为我国输送更多热爱本土文化、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了解他国文化的跨文化国际人才。【参考文献】[1]tDeardorffDK.Identificationandasstzuiarotniaol,nco2[Jm00]p6.eJt(3oeun)rc.neaalosafstSutduednietsoiunItconmesteeosmrnfeatinintotneoarflEnianttiedorunccaullai---[2]Bmyurnaicmat,ivM.eCToeamcpheitnegncae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atters,1997:47-54.[M].NewYork:Multilingual[3]tGerugdryokuupnsCtWommBu.niBcraitdiogningDifferences:EffectiveIn-Publications,2004.(4thEd.)[M].London:Sage[4]MHaonuagghintognV,alSu.eJInutdergcmuletnutrianFlDoiraelioggnLueainnguaPgreEactidceu-:cation[5]KohlsLR.[M].CSleu)张婧/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2000-20222649857567&idx=1&sn=7f240950acc53eda7ebbffe1bed50258a1d5f43743a3af24a27041060dd3ead4332a1&mA6bJ3#rd[]柳超健.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与培养途1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17[]沈鞠明,高永晨.思与行的互动: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18[]孙淑女,许力生.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19[]王晓宇,潘亚玲.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发展现状及20——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启示—外语2000—2018)[J.()界,20194.()学,20007.]()能力培养研究[外语界,J.20144.],()际能力[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5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4:1.]()径研究[外语界,J.20183.2afc3c9&chksm=f1500c0ec6278518d093e3df13af011cshare=1&scene=23&srcid=02025ZBhYccRVZzld2pj[]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10[]付小秋,张红玲.综合英语课程的跨文化教学设计与实1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12版社,2000:12.]()施[外语界,J.20171.]()改的启示[外语界,J.20002.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M].[]顾晓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13[]——原理、侯剑华.知识计量与可视化—方法及应用[14M].[]廖鸿婧,李延菊.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与跨文化能力培养15]()的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J.2017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践模型[外语界,J.20171.[]]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外语与外语教21J.[]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22[]]郑萱.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师研究述评与展望[外语23J.()界,20194.]()与未来[外语界,J.20122.TheResearch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etencep):CultivationinChina(2000-2022AVisualAnalsisbasedonCiteSaceyp(,,,,)FacultfHumanitiesGansuAriculturalUniversitLanzhouGansu730070yogy:AbstractItisofgreatsinificanceforthedeveloment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ndtheculti-gpZhaningJgvationofintercultur

篇五: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国内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有50多年的发展史,而在我国却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发展时间不算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很快。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已达数千篇,专著也已有二三十部。199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性的跨文化交际组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时至今日,第九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已与今年六月在福建师范大学落下帷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的深入研究更加人中而道远。而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一般性的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研究比较匮乏。本综述就对近十年,国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进行阐述,其中特别指出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对于我国外语教学的研究,希望可以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参考。

  1.

  跨文化交际的起源与发展

  跨文化交际是长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它作为学科的历史却很短。“跨文化交际”这一述语是有美国人类学家EdwardT.Hall在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学术界普遍将这部著作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此后,RobertOliver出版的《文化与交际》(1962),A.Smith出版了《交际与文化》(1966)。这三本书都是围绕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展开论述的。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学者们在讨论交际时很少涉及文化的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60年代中期,在匹茨堡大学的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workshops),形成了一个研究中心,DavidHoopes主编,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读本》(1971,1972,1973,1974),在当时论著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读本在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0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协会(the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正式承认跨文化交际学这一领域,并在协会下而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分支,言语传播协会(thespeechcommunicationassociation)在协会下也成立了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委员会,并确定1970年为“跨文化与跨国言语研究交际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到现在,跨文化交际已经形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美国有约130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跨文化交际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民族学、大众传媒学、美学、宗教学等许多领域,并成为其研究方向之一。相关文章与专著也迅速增加。

  2.跨文化交际在我国的引进和发展

  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开始引进并有了迅速发展。1983,何道宽在他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外国语文教学》1983年第二期)一文中,率先将跨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向国内学者进行介绍,探讨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基本内容、理论及研究成果。此后,《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报》等学术刊物相继刊登了一系列翻译、综述、评价跨文化交际学的文章。据统计,至今,已发表的有关跨文化交际学方面的文章达到数千篇,这类文章最集中论述的是文化与交际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语用学(翻译等)、非语言交际(《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毕继万)等。

  3.面向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从我国多年发表的论文看,大部分是关于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两方面,“其中最关注的是词汇、语用、交往习俗等与语言交际有关的层面”(胡文仲等,1997:50)如《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在联系》(姜艳,2003),《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马栓莹,2006),《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曹曼,2007)等等,虽然也有人在管理学、心理学、医学及文化与传播、商务等方面作出些研究,但是所占比例较小,而在外语教学与教研领域,引起研究者兴趣的首先是结合外语教学的词汇文化内涵研究,如杜瑞清(1987)、胡文仲(1982)都注重词汇的文化差异。他们认为,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文化生活的载体,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换句话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不同。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便提高他们外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于此同时,李雄2006年发表在《东岳论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一文中指出外语教学首先要了解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熟悉并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李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东岳论丛》,2006年3月,108)。

  3.1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跨文化交际涉及多个学科,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文化价值观的文化维度理论的研究。文化维度是跨文化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2)言语行为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不同的文化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要遵循文化的规则。(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沟通是指不通过语言在沟通传达信息的过程,这些非口头语言包括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身体接触等方面。(4)文化对语境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在教育、医疗和商业行为的影响。(5)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处理跨文化冲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及跨文化交际中应该遵循的伦理指导原则等等。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近十年来普遍研究的内容。从而也有以往纯粹的知识层面转向了真正的“交际”层面。为此,英语教学大纲也已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语言应用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为达到此目的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用适宜的教材,尤其是教师的认识要与以提高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英语教学相适应。

  (一)教法

  为了提高交际能力,首先要采用交际法教学。

  同时,培养学生外语能力也不可忽视培养学生识别中外文化差异的能力,(二)教材

  跨文化交际法英语教学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教材。这种教材的编写首先应该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练习为中心,所有的练习都应围绕某一交际场合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在词汇、语法、听、说、读、写各项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反映在语言中的两国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能力,配以适当、适量的练习,比如对比、讨论。

  (三)教师

  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认识了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及跨文化交际法的优点,他们才会有自觉的行动,才会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相应的目光去选择和处理教材;即使没有合适的教材,他们也会对现有教材进行必要的改革。在课堂上,教师应教授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系统地介绍目的语文化知识,尤其是中西文化无疑会对跨文化交际法英语教学大有益处。因此,跨文化交际法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具备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握时机和采用相应方法对课堂进行干预和调节。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做出相应的选择、处理,使交际法英语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3.2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主要进步点

  第一个进步点体现于对本族文化的重新重视。刘长江(2003)提出文化教学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习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二是学习这些文化的外语表达。其中特别

  提到了对于本族语文化的了解学习。外国Samovar等学者也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这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只有了解外国文化,才会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了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很好地掌握外国文化。,正确理解母语文化也是增强跨文化差异意识。提高文化差异理解能力的保证。实际上。在与英美等国家人士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对方不仅需要我们理解英美文化,而且更需要了解中国文化。

  而第二个进步点是,由一开始的单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转向要同时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根据郝思源和陈坚林主持的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郝思源,陈坚林,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外语学刊》,2011年第3期,144-147),李莎和汪乐两位学者提出以下模型:

  李莎

  汪乐

  根据此模型,我们可以对影响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因素从四个层面加以分析:

  社会文化背景,学校文化背景,学生、同事及领导和教师自身。

  这四个因素由外到内,对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影响是层层推进,逐步加深的。

  首先,教师自身对跨文化意识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是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内因。其次,学生、同事及领导的态度

  、行动与技巧与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对教师的影响相对较大,然后是同事,最后是领导,理论上三者对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影响是依次减弱的。

  再次,学校文化背景是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的空间环境。学校文化背景包括学校环境和学校政策。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们都潜移默化地影响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发展。学校政策主要指学校出台一些相关规定及措施,对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起制约作用。最后,社会文化背景是社会发展的积淀,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以及相关教育政策。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为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如

  《基础教育改纲要

  (试行)》

  和

  《英语课程标准(试行)》的出台也为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3国内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研究趋势

  (1)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完善和发展。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缺陷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一些开始介绍国外科学方法论及探讨国内方法论的文章开始出现,如《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数据分析方法》(彭世勇,2005),《谈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王林海,2006)等等;

  (2)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视,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在外语教学界,专家认为应培养具备跨文化能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使学生终生受益。这是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认识与新思考,预示着跨文化交际将更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以及跨文化能力框架的制定。此框架的制定将拓宽我们的研究视角,使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与研究能力与国际上的研究同步前进;

  (3)对跨文化交际应用的重视,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交际学等多门科学。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商业、外事、医疗、教育等领域影响很大。

  4.结语

  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已同语言国情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极具发展前途的边缘学科。而对于在外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理念,更是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学科发展多元化、理论模式多样化理念的逐步认同,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即将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跨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开展,还有待与更多的学者和进教师,用更科学的方法建设,更有效的借鉴和更实在的创新,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更好的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莎,汪乐,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11年1月

  2.

  郝思源,陈坚林,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J】,外语学刊,2011年第3期

  3.

  刘长江,谈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3)

  4.

  罗成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04第11期

  5.

  景秀辉,论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教学【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6.

  史海蓉,英语教学跨文化问题初探【J】,上海教育,20037.

  王桢,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课程与教学,20038.

  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5)9.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国语大学,199410.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12.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3.

  董耐婷,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2000第五期

  14.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第8期

  15.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

  顾嘉祖,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第1期

  17.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第6期

篇六: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模型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及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对于具备英语能力的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活动中文化导入较易被忽视,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准确使用英语表达情感的能力薄弱,甚至出现英语交际失败问题。因此,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模型研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及发展意义。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及方式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基于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分析,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是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的目标,在讲解语言知识的一般性规律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中包含的英美文化内容。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掌握英语文化内涵以文化规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同步发展,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两者互补且兼容。

  (二)文化导入的方式。文化导入的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从语言应用角度、课堂训练角度及教学内容角度。首先,教师可借助简答的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并组织讨论活动。其次,基于课堂训练维度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积累英语文化知识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英语的期刊杂志及文学书籍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语言运用能力。最后,基于教学内容分析,针对不同教学的目标、层次、对象等差异性,采取双向融合法、背景阐释法、信息集约法、交际实践法等内容,组织文化导入教学活动。

  二、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的问题

  (一)文化教学效果不理想。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教学,当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材适应性低等问题。首先,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载体,英语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的为公共英语教材,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及就业需求的联系性较低,无法满足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求。其次,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以及教师师资队伍薄弱,成为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实现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应积极解决教材及师资力量的问题。

  (二)文化教学认知差异性。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对英语文化教学的认知程度及态度存在差异性。首先,在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教学中,部分教师明确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但受课时安排及考试成绩的压力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少对于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视。其次,英语文化教学保障待完善。英语文化教学目标,教学的配套设施欠缺,成为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主要限制性因素。

  三、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的模型

  (一)以学生为中心。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模式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英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性,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坚持分类教学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的英语教学活动。基于根本上转变英语教学的理念,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根本性的教学目标。其次,高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结合任务教学方式,实现文化导入循序渐进发展,以互动实践的方式开展文化教学活动。

  (二)以教师为主导。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教学活动,应坚持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完善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将跨文化交际教学作为英语教育的重点内容。其次,应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素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加师资力量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教师的考核测评机制。最后,应创新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的方式,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教学原则。

  (三)以制度为保障。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模式构建,需要以基本的制度为教学保障。首先,完善英语教育大纲,将文化教学列入教学大纲,并明确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其次,规范、健全教材及课程体系,增设《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化概况》、《西方文化介绍》等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活动对英美文化进行系统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性的敏锐程度。最后,建立文化活动制度,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使用能力,将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内化吸收,并转换成实践的能力。结语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于英语人才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基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于跨文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英语教育活动需要重视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提高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篇七: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课程思政与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文献综述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随后,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纲要》提出后,针对课程思政开展的研究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同时,全球化带来的国际沟通和交流不断深入,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出了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样成为高校所重视且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之一。因此,高校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将两种趋势相结合,探索现今课程思政和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所产生的影响有其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政治、人才的全球性流动与交流,同样给予了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而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本国文化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如何能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保留本国文化精髓与特点成为了一个难题。

  同时,我们还需关注到在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是必需的资源,他们承担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使得不同文化间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传播专业知识、培养高级人才的主阵地的高校在孕育既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着良好政治素养的人才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在高校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所在。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研究在阅读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当下课程思政与高校跨文化教学结合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与总结,最终目的是根据两者结合已经产生的影响,尝试给出关于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进一步结合的发展方向上的建议,尝试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部分理论借鉴与参考。

  现实意义:有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理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使高校学生自发地支持与推动两者进一步结合发展;有利于对课程思政与高校跨其他领域,如自然科学领域,教学结合提供参考,从而拓宽课程思政理念适用面。

  三、文献综述

  由于全球性文化交流对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思想觉悟的人才提出了要求,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已经成为了高校需要建设的重点所在。对于这一高校教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的角度主要分成了四大类:其一是重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必要性研究,主要以全球化为背景,阐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其二是重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路径探索,主要从教学理念、教材设计、教师素质等方面阐述结合路径的形成;其三是重视课程思政与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未来发展,对其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旨在为高校教学计划提供参考;其四是重视跨文化交际学科本身,在理论上重视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核心概念界定

  在进行具体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前,本研究须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与厘清。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概念为人熟知,便不多做赘述;此处需要界定的是新生概念——课程思政。

  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不等于“政治课”或者“思政课程”。学者张凯、段妩迪、辛海燕等(2021)[1]指出,当前学界正存在着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为一谈的现象,这样做会导致课程思政研究失去丰富内涵,使得课程思政研究内容趋向套路化、扁平化,同时也会导致高校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出现错误。

  因此,本研究在综合学者韩宪洲(2019)[2]和学者张凯、段妩迪、辛海燕等(2021)的观点后,将课程思政定义为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加深专业课中思政因素浓度,在实现课程专业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拓宽思想政治传播渠道。

  (二)国内研究综述

  1.重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必要性研究

  学者王录和学者吴越(2019)[3]发表了《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思政建设——以《跨文化交际》为例》一文,文中运用了对比分析法,通过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以及通过对比美国等国开展的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指出有必要将爱国主义思政教育作为全方位教育的重点,同时指出要在作为语言的物质载体的,以跨文化交际为代表的语言文化课程中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为课程思政做出贡献。

  学者吴晓群(2022)[4]从三个方面指出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结合有其必要性:从人才培养必要性来说,高校00后学生群体的增加使得课程思政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结合必须运用平等沟通这一00后喜闻乐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必要性来说,文化自信理念的为人熟知使学生面对跨文化交际场景时更要求对本国文化有充足了解与自豪;从现实必要性来说,在全球化带来万物互联、跨文化交际无可避免的环境下,必须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框架下融合思政教育,用思政武装头脑,保持自信,破除文化误解。

  学者罗曼(2022)[5]则另辟蹊径,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角阐述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结合的必要性。她指出,课程思政有利于破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从心态上,有助于学生开放看待世界多元文化,做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从理想上,有助于帮助学生切身体会何谓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燃起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感,鼓励学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一份力。

  学者文秋芳(2022)[6]在《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一文中明确指出,当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授课重点集中在对语言语用知识的讲述,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任何文化的交流互鉴都应该以本国文化为基础,因此除了语言语用知识,跨文化交际课程还需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播,如此才能实现在多元文化情境下灵活运用语言语用知识的目的。

  2.重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路径探索

  学者周海岩(2021)[7]从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课时、教师素质、评估方式等五个方面提供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有效路径,其中又以教学课时和评估方式为例着重进行了论述。学者周海岩指出,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学时也就意味着拓宽跨文化交际课程授课面,使更多学生能学会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更有利于扩大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队伍;在评估方式上,应在明确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带来的是难以量化的思想变化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与外教沟通等创新多元的方式完成考核,使学生既能生动展示思政融入教学后的成果,也能真实体会中外文化差异,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者文秋芳(2021)[8]发表了《大学生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一文,文中从横纵两向维度指出了外语课程思政的框架。具体来说,从横向上要以内容链为核心牵头,以管理链、评价链、教师言行链为重要发力点,形成横向联动,推动外语课程思政发展;从纵向上,要从思政范围、主要任务和关键策略出发,分别探讨其范围、任务、策略,明确纵向上外语课程思政要达成的目标。学者文秋芳同样在其2021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章[9]中,提出了要综合利用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多种资源,形成联动机制,使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思政味”真正浓起来。总体来说,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形成联动机制对于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结合的重要性,力图引导学界加大对建立联动教学机制的重视度。

  学者李旭(2022)[10]着眼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跨文化交际功能,指出在教材层面,应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科书;在意识层面,应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重要性,敢于主动与外国友人交流;在教师层面,应通过讲座、培训、“老带新,师带徒”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基本具备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能力;在资源层面,应积极利用如《航拍中国》节目等电视资源,使学生们能生动体会到本国文化丰富性,为开展课程思政做准备。

  学者彭兵转与学者魏巍(2023)[11]发表了《课程思政理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究》一文,并在文中提纲挈领地指出课程思政就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而实现这一结合的前提就是必须将课程思政观念贯穿跨文化交际教学始终。在开篇明义之后,学者彭兵转与魏巍又从教师素养、课程教材、教学策略、课程考核上对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路径进行了细化叙述,力图从全方位实现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专业课教学的成功结合。

  3.重视课程思政与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的未来发展

  此类研究是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结合领域的新方向,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但已经初显规模。

  学者游瑞华(2022)[12]从思政责、思政点、思政味三个方面出发,指出在推动课程思政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正在纵深化发展这一时代背景,应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依托于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师要积极承担教育使命,挑起“思政责”的大梁;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课程特点,兼顾中华文化传承点和当前国内外聚焦点,在树立学生理想信念的同时,使学生能辩证看待中外文化差异,成功实现传承点与聚焦点融合的“思政点”;要注意平衡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比例,既不可喧宾夺主,将跨文化交际课程变为思政课,也不可顾此失彼,让跨文化交际课程缺少“思政味”。

  学者张秀英(2022)[13]通过对比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课程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教学实践不足、内容陈旧、中西方文化对比缺乏、自身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并借助英国学者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意识、态度、技能、和知识四个方面构成,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了在意识上要兼

  顾增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态度上要坚持开放、平等态度,培养学生用包容、平视态度进行跨文化交流;在技能上,要培养学生理解表达中国文化技能,解决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中国文化失声的问题;在知识上,要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多加入中国学者理论和中国文化元素,让学生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等解决方案。

  (三)国外研究综述

  当下国外研究对于课程思政提及不多,主要集中于分析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本身上,重在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

  学者Byram(2014)[14]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与评估》中,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是态度、知识、跨文化解读技能、跨文化互动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在模型构建中,他尤其强调了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推动作用,提出要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给予语言更多重视度;同时他还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应用批判性眼光看待当下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警惕文化傲慢现象的出现。

  学者Hofstede(2008)[15]在其著作《文化的影响力》一书中,从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男性化与女性化和自身放纵与约束出发,对包括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内的基于国别、组织不同而产生的多种文化差异进行了归因分类。基于他对于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的总结,学者Hofstede特别指出,当面对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出发考虑双方文化差异,并在考虑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阅读与概括,本研究发现针对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结合的国内研究较为丰富,其研究角度大致经历了课程思政概念刚提出时兴起的对结合必要性的研究,过渡到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尝试结合之后的优化发展路径探究,再到对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探索与预判这样一个演进过程。从当前国内的研究文献数量可以看出,虽然课程

  思政领域是在2017年教育部党组引发《纲要》后引起学界关注的新兴学科,但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却初步实现了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在课程思政与如跨文化交际类语言文化课程结合、与如生物化学类等理工课程结合上均有所涉足,并常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论述。在国外研究部分,本研究发现针对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研究凤毛麟角,更多的国外研究集中于跨文化交际学科本身,重视构建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和用理论总结解释文化差异的类型和产生原因,常通过模型构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具体论述。

  参考文献:

  [1]张凯,段妩迪,辛海燕.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20(04):1-6.

  [2]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2):1-6+15.

  [3]王录,吴越.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思政建设——-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36(03):216-222.

  [4]吴晓群.文化自信视阈下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5):157-161.

  [5]罗曼.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模式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6):106-111.

  [6]文秋芳.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02):9-14+113.

  [7]周海岩.“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06):95-100.

  [8]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9]文秋芳.“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J].外语界,2021(02):2-9.

  [10]李旭.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J].教师,2022(22):48-50.

  [11]彭兵转,魏巍.课程思政理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2):84-86.

  [12]游瑞华.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析[J].高教学刊,2022,8(23):173-176+180.

  [13]张秀英.课程思政视阈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改革[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5(04):46-50.

  [14]MichaelByram,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14[15]GeertHofstede,Culture’sCon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200[1]

  张凯,段妩迪,辛海燕.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20(04):1-6.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2]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2):1-6+15.

  [3]

  王录,吴越.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思政建设——-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36(03):216-222.

  [4]

  吴晓群.文化自信视阈下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5):157-161.

  [5]

  罗曼.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模式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6):106-111.

  [6]

  文秋芳.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02):9-14+113.

  [7]

  周海岩.“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06):95-100.

  [8]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9]文秋芳.“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J].外语界,2021(02):2-9.

  [10]

  李旭.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J].教师,2022(22):48-50.

  [11]

  彭兵转,魏巍.课程思政理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2):84-86.

  [12]

  游瑞华.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析[J].高教学刊,2022,8(23):173-176+180.

  [13]

  张秀英.课程思政视阈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改革[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5(04):46-50.

  [14]MichaelByram,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14[15]GeertHofstede,Culture’sCon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2008

推荐访问: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 应用于 交际 模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