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6篇)
篇一: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Ideologicalandpoliticalclassroom思政课堂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及其实现路径刘迪(哈尔滨商业大学 150028)摘 要:在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教学中,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要的人才培养举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和学生紧密配合。高校的教师应积极思考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得出能够实现其任务的思想路径,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任务;大学生前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也发生了改变,大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肩负着重要的民族使命和责任,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要想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结合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作为大学教学最核心任务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的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任务意义伴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行业也发展迅速,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传统的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很明显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下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都不高,教学工作的开展进程缓慢。因此应该把立德树人当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具体意义如下:(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代名词,教育教学也离不开创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深深扎根于部分年长的教育工作者心中。在新时代要求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能够适应我国教学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国家重点培养对象,应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创新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建设,同时对大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价值。积极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二)全面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我国的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另外,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现阶段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同时为了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还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所以各大高校应加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在大学生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的贯彻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全新的教育观念下,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各个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心理矛盾,对待这些学生,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和思想,逐渐帮助这些学生客服心理矛盾,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一)需响应时代号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代表着重要含义:政治性的言论或者政治思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政治服务,充分响应国家号召,明确国家的政治目标和政治决策,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贯穿整个教学体系。同时高校应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思想贯穿在教学的始末。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不难发现,实践出真知,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响应时代号召,利用创新手段和方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需助力新时代发展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及方式不应当是单一的,教学内容要从多角度进行。既要从政治角度展91思政课堂Ideologicalandpoliticalclassroom开教学,也要从文化角度进行教学。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的主要途径。为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新时代的大学生应牢记使命,明确自身的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于高校来讲,高校的责任是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及教学目标,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高校的教学工作要符合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与时俱进,助力新时代发展。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高校的大学生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高尚的理想,然后为理想及事业努力奋斗,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长才干。在实际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发挥主人翁意识,不断充实自己,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奋斗。(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它的核心任务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引领大学生在新时代把准航向;二是指导大学生确定新时代锚定坐标。只有认清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找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够激励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任务的实现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这个时代需要的思想教学。因此,高校要精准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找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力,为新时代发展增添动力。(一)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秉承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的原则。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需要各大高校起到带头作用,创新健全教育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制定的教育机制应结合实际,最大程度的制约和规范不同的工作内容。另外,学校的教师资源也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所以要尽最大努力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配备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确保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开展的相关教育工作要始终围绕这个理念,不仅能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更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估量。环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各所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是引导大学生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做好规划,然后让他们积极地为自己规划的未来奋斗,确保大学生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许多为适应社会能应运而生的产物,多媒体就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可以将新兴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实际大学生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第一时间意识到新媒体教学给传统教学到来的机遇,通过新媒体有针对92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多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样不仅能够开拓大学生的学习通道,还能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加深,新时代大学生也具备了全新的特点,其价值取向、学习方式以及交往方式也都有了新的变化,这也就要求高校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优化,构建一支理论扎实,专业水平高,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教育人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化和实践,以此来达到提高工作实效性的目的。(四)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他们的生长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事情的认知也都有不同的观点,也有着不同的精神需求。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力所能及的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样对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也会得到保障。四、结语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各国之间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在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社会实现综合发展的必要举措,人们应该加以重视。高校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整个教学工作。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学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1]顾超.新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要思维转型[J].北京教育(德育),2017(09)[2]杨朔,杨苗,靖波.强化信念教育坚持立德树人[J].西部素质教育,2017(18)[3]汪冉冉.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4)[4]东静蕾.坚持“五个育人”,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J].教育现代化,2017(32)[5]孟宝芬.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时代报告,2019(11)【参考文献】
篇二: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政治·学科视点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1)刘
雁[摘要]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视角对高中思政课进行统筹规划与创新设计,是新时代发展形势与教育革新的新要求。在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在教师素养、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从这些方面入手,深入开展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中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关键词]课程一体化建设;高中思政课;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3)10-0049-03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传统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越来越难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何创新高中思政课教学,已成为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重点探讨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推动高中思政课程改革和优化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方向和思路。教材进行层级化的分解与整合,促进同学段教师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实现同学段课程的有效衔接。最后,就不同学段的单一学科而言,课程一体化建设下学科课程内容的广度有所拓展,教师须树立学科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意识。(三)课程一体化是纵向延伸的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建设具有延伸性。首先,表现在课程教学的连续性上。在小学、初中、高中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化,心智不断发展,学习方式、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逐渐成熟。思政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高中阶段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在不断拓展。其次,表现在教学目标的递进性上。纵向延伸的课程一体化建设,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置相应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教育引导和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一、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与内涵(一)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新期许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化也深刻反映时代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国外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相继涌入我国,对我国青少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引领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高中教育势必要满足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高中思政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前承义务教育,后启高等教育,成为连接小学、初中思政课和大学思政课的桥梁,居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中枢地位。如何进一步发挥高中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已成为每一位高中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二、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出现的问题(一)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即将成人,部分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因此加强高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然而,目前高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其一,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课的理解不够深入,相关研究不够前沿,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学生需要。其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少。教学研讨是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部分学校不重视教学研讨,教师去校外学习与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便影响了教师的发展。其三,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49中学教学参考2023·4(二)课程一体化是横向贯通的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建设具有统一性。首先,表现在课程理念的统一性上。“以人为本”是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理念,也是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指导理念。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学生,通过将分散、孤立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就同一学段的单一学科而言,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对不同版本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政治·学科视点够完善、某些地区对高中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等问
题,导致高中思政课教师流动性较大,从而影响了高中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性。外,高中思政课理论性较强,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授课技巧,充分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打造趣味化、科学化的高中思政课堂。加强高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以课堂为基地,有效开展思政听评课以及教学评比等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更多的生动事例和深刻理论。第二,定期组织开展思政学科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教师可以就教学现状提出问题、分享经验,通过研究讨论,不断完善实践模式,共同探索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新亮点、新模式。第三,完善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加强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管理。(二)课程建设出现同质化广大高中思政课教师对课程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在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其一,高中思政课程建设方案同质化。部分高中对思政课程一体化的研讨与实践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仅是将教材简单编排便再次呈现,内容缺乏创新和特色。其二,高中思政课程建设形式同质化。受学科性质以及教师个人教学观念和习惯的影响,高中思政课程建设形式缺少变化和新意,存在大同小异、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现象,未能很好地发挥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优势。(三)部分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中思政课不仅要结合教育形势进行革新,而且要彰显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然而,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囿于教材内容,讲解的理论知识过于简单化、表面化,未能将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缺少趣味性,没有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高中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原因固然有多个方面,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认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高中的思政教育并不重要。此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的硬性背诵,过于推崇得高分套路,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不足。(二)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一是突出教学导向。将课程理论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注重对教学质量的把控、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指导,将思政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成立课程创新小组、教学督导小组,创新教学方式,监督教学过程。二是遵循规律。严格遵循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思政工作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关注教育教学实践的新动态和新进展,进一步推动教学思路、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把讲故事与讲道理、讲事实与讲原因结合起来,开展专题式、互动式、体验式、在线式等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课程内容。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思政教育中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用真实、生动的案例感染学生,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对策(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高中学生已经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社会的思考也较以前更为深入,但其思想易受外界影响。因而,面对高中学生,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明确价值导向,以更好地传递知识与力量,正确引导学生。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明确教学目标,具备实现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不能只熟悉高中学段思政课的内容。除此之中学教学参考2023·4(三)改变传统教学认知方式,改变传统教学认知方式,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方法、评价一体化1.教学内容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要根植于思政课的现实性,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与现实需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各阶段学生在课余时间所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元。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将深刻的时代背景、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素材来源,将抽象的思政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将前沿理论引入高中思政50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政治·学科视点课教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技能迁移
到真实情境中。有基础知识、具体任务、亲身体验、师生互动、成果展示及评价反馈等,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有效的。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例。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以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内容。从活化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在把握该节课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对相关社会事件的敏锐度,引用恰当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不论是一生致力于推动我国航空科技事业发展的顾诵芬院士,还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冠军苏翊鸣,抑或是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钟南山院士,以及那些在抗疫一线勇敢“逆行”的医生、护士、志愿者,都是时代发展大潮中闪亮的“星星”。将这些鲜活人物的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从中感悟奉献、爱国等精神和价值取向,深刻理解人生价值的含义,有助于实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2.教学方法一体化当前,课程一体化建设要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高中学生对新方法、新模式的接受度较高,这正是高中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3《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为例。该节课围绕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与影响等内容展开。在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一改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的内涵等知识点预先录制讲解视频,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该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以分享交流为主,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预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惑,并通过小组交流获得初步解答。教师也应及时提供指导,对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讲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方法一体化的关键是尊重学情和学51中学教学参考2023·4生身心发展规律。高中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教师应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知识,并通过议题活动,增强与他们的互动,让他们在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实现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提升。3.教学评价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锚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定位与方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实现教学评价一体化,应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并且实现评价手段多元化。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体系,不仅能及时帮助学生发现与总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为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及落实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完善高中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坚持三个原则。其一,指标的多样性原则。要将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常规性评价指标与日常表现、进步程度以及自主学习情况等方面情况相结合,全方位进行评价。其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评价主体不能局限于思政课教师,还应该考虑其他学科教师的意见,以获取更多个体信息,克服单向评价的弊端,同时适当引导学生互评,实现学生互相激励。其三,评价目标的一元性原则。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形成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且时刻关注教育动向,优化评价体系。综上所述,当前高中思政课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课程一体化建设对思政课横向贯通与纵向延伸的要求,高中思政课必须以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一体化为抓手,以获得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张慧,石路.高中思政课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中枢地位与强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5):85-88.[2]林黎华.适性扬才,鲜活有效:高中思政课生态教学的探索[J].人民教育,2020(Z1):51-53.[3]杨小斌.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思路[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1):100-106.(责任编辑袁妮)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三: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24抓住时代机遇,力促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辑|李香玉扫描二维码观看论坛回放职业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毛建卫(主持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如何抓住机遇,做好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工作?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特别邀请多位职业教育院校党委书记、校长建言献策。议题一: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将德育摆在首位我个人认为,德育就如同张伟罡:在学生思想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头,让产生的一圈一圈涟漪漾动学生思维,触发学生思考,从而带动学生成长。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成立于1963年,直属于上海市教委,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托管。学校设有加工制造、机电、钟表维修等专业,这些专业都涉及振荡、谐振等知识,所以我把学生思维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形象类比为“思维谐振”。在这个“思维谐振”的模型中,投入湖心的那颗石头就是融合了工匠精神内涵、专业培养目标、校园文化传统的“匠心文化·龙腾精神”,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引领,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旨归。依据教学环节与德育工作的紧密度,该模型自内向外可分为四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课堂教学。这是德育的主阵地,有思想政治课程开宗明义的显性思政教育,也有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隐性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需要依托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创新。学校思政课程重点打造“实践性教学”品牌,将“四史”学习、共产党人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课前演讲环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强化感悟。其他课程的思政建设起步也较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学校于2021年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2022年获评市级示范中心。同时,学校依托数字化转型,通过建设“平台+资源+服务”三位一体的学习服务平台,将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解决了“看不到、进不去、成本高、危险大、评价难”的问题。第二个圈层是校内实践体验。秉承“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认知”的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积极组织专业实训、劳动教育、日常“9S”自主管理、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文体展示、团学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活动等校园实践体验活动,以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强化认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在德智体美劳各领域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个圈层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是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彰显,也是学生技能培训、实现与企业有效对接的重要环节。学校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合作,投资4200万元建成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组建了以大国工匠王曙群领衔的航天兼职师资队伍,将航天精神融入育人过程,以此探索为基础申报的教学成果奖获得上海市特等奖。学校还牵头成立了上海市增材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将企业行业要求融入教材开发、资源建设、技能竞赛、校企合作、课题研究、师资培训、技术创新等育人环节。第四个圈层是校外社会实践。它能在校内实践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学生在社会岗位历练中提升素养,EDUCATOR
增强德育认知。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建每个圈层所取得的德育效果不同,构“两馆两基地”育人框架,组织开展但都是在“匠心文化·龙腾精神”的引工学交替、岗位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领下,对标国家主流价值要求,融合校让学生以浸润式真实体验应用所学、内内外资源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化所思、强化所行。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议题二:如何紧扣时代脉搏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侯企强: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职学校还成立了由“政企行校”代表业中专学校坚持以“两个服务”引领高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水平专业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指导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双聚焦区域产业,优化专业设置。学主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培养。校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进行升级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改造,制定了“学岗融通、学做一体、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建立了根据区域工学结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信息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的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对应职业岗位机制。依照晋中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新的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增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电梯运行与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维护专业、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专业。近作为山西省区域牵头协作单位,学几年,又借省级示范性、高水平学校和校组织了“山西省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品牌专业建设的契机,规范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来自全省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4所院校的领导和专业教师参与了此次聚焦岗课赛证,提升专业内涵。学会议。此外还多次组织“工业机器人技校所设专业高度对接产业,完善“岗课能考试”,学校共有358名学生取得了工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位需求,设计开发模块化、系统化实聚焦能力提升,打造双师队伍。贯训课程体系,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艺、新方法等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教材、行)》,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辅、实习实训项目、课件、主题素材首要任务,提升教师思政工作、专业教库等有机融合,助推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学、实训指导、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推动“课堂革命”,将课程教学改革推教师实践锻炼,全面落实每年至少1个月向纵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行面向在企业实践以及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制度;优化教师结构,加强专业带头人学等模式;创新专业、课程与学生评价和骨干教师培养,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按照实才、能工巧匠兼职任教,打造数量充足、训条件建设标准,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教师队伍;加强名师工作室和教师教学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创新团队建设,助推教改研究与实践。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25张伟罡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侯企强山西省晋中市职业中专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史旭东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宁夏工业学校校长张涛四川省成都市青苏职业中专学校校长林世全四川省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EDUCATOR
26议题三: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史旭东: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新模式,致力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一是强化校企人才互通。近年来,用工难和人才流失多成为制约企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学院立足企业需求,研究出台了《选派干部赴园区挂职实施办法》,专门协调解决校企之间的技能人才供需问题,激活校企人才供需链。让企业宣传进校园、让企业大师进课堂、让教学班级进企业、让专业实训进车间,通过构建“线场”课堂,把学校建在园区,把专业办在生产链上,既为企业“进口”解围,也为毕业生“出口”打开大门,使校企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二是以职教联盟为平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学校积极构建“政企行校”协作育人机制,打造符合类型教育特点的“线场模式”,把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把教学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学生入校即入职,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向系统化、制度化方向迈进。同时,努力开创科教融汇新局面,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促进职业教育数字转型,促进职业教育与科技协同发展,实现教育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三是加强专业群建设。学校紧密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深入调研走访全市规模以上的企业,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培养目标适应岗位要求。外部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需求,内部促进专业协作、资EDUCATOR源共享,实现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打造跨界、协调、互通的高水平专业群,逐步形成专业共设、方案共制、教材共编、教学共施、师资共培、基地共建、就业共助、成果共享,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四是建设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依托校企资源,建设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创新校企合作的互通研究方式方法,积极与开发区、行业企业加强沟通,把校企合作打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发明创造的平台、“双师型”教师参与社会锻炼和企业实践的平台,打造成中小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和职业教育认知的平台、全区新型材料企业员工提升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平台。在校企合作这个大平台上,制定一体化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对接产业、职业和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创新开展学生技能创业大赛、企业职工技能比拼大赛,培养、培训企业广大员工,壮大产业工人队伍。五是高质量推进引企入校工作。与企业合作,在学校共建集育人、生产、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实训车间,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践行“五个对接”,即学校对接企业、基地对接车间、专业对接产业、教师对接师傅、学生对接员工,以师带徒”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以校办企业为平台,依托优势专业开设经营实体,并将其逐步打造成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经营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实习由“消耗型”转变为“效益型”,力争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张涛:高标准建设西部高质量中职学校。成都市青苏职业中专学校(以下简称“青苏职中”)是一所有着55年办学历史的老牌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黄金时期”的当下,“老学校”焕发“新活力”,将优质创新作为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在“品质化、国际化”办学方向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内涵发展的特色化办学之路。高起点建设成都航空城优质学校。学校始终锚定地方支柱产业,对标区域产业链,建设高质量专业集群,为高质量育人提供切实保障。目前,青苏职中的很多学生还未毕业就已被企业“预订”。高就业率的背后,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为了适应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在青羊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了三个专业集群,确立了中职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动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例如,2022年,为对接“航空新城”高端制造业,培养航空技术人才,青苏职中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新设机械制造技术专业,逐步建立起航空产业专业集群。学校还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探索建立了新型“3+3”中高职合作办学模式,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配套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高水平打造四川高素质名优教师。多年来,学校积极营造以教师队伍为主体的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与区域内的优质龙头企业合作,推出教师素质提高培养计划,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培训,加强班主任、专业教师教学教育能力培“2训,加强“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和文化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引领全区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青羊区职教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的常态化机制。目前,学校有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6人,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优秀青年教师等82人,“双师型”教师68人。高质量培育未来高技能复合人才。2015年,青苏职中率先提出了“品质就业,职教升学”的办学思路,力求将青苏学子培养成拥有更高学历的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如今,学校已初步形成职教升学管理机制,分别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学院、四川邮电职业学院、成都职业学院等双高院校建立了五年一贯制和“3+3”高职单招等培养模式;对接本科考试,组建对口高考班,圆莘莘学子大学本科梦;对接国际高校,构建“3+4”留学模式。为学生发展构建了就业、升学、留学、创业的成才“立交桥”。议题四:如何推进产教融合为毕业生就业提质首先,要厘清与普通教育林世全:相比,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一,职业教育除了要遵循教育规律之外,还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具体包括职业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技术发展规律等。其二,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充分体现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发展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三,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不仅构建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层次体系,还搭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推动了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更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四,职业教育必须强化需求导向,坚持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新岗位对技术技能的需求为逻辑起点,倒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其五,职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只有将关键办学能力根植于产业内核,职业教育才能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其六,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群建设不必过分追求大而全,应办出各自的“专精特新”,形成就业质量核心竞争力。其次,怎样评价学生就业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需研究和分析的重要问题。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一是学生层面,作为就业主体,可从专业与岗位匹配度、薪资和保障水平、就业地域、就业单位、职业发展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二是家庭层面,就目前来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就业的家庭满意度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和职级晋升;三是学校层面,重点关注学生初次就业落实率和起薪水平,学校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期望主要集中在技能水平提高和杰出校友培养方面;四是企业层面,主要看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技术迁移能力、对企业的忠诚度等;五是地方政府层面,主要关注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学生专业技能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匹配度和稳岗率等;六是国家层面,主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水平、毕业生质量、就业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匹配度等。最后,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类型,产教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一要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服务地方就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理念,对应区域产业集群,动态调整专业和专业群,既满足地方所需,又服务国家大局。二要做好人才培养,校企双方要在人才培养互为供需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人才价值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真正适配。三要厚植关键办学能力,校企双方要共同用好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制度优势,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学生评价等方面广泛合作,特别要重视职业学校与本地主导产业头部企业的深度融合。四要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分类改革的新要求,结合职业学校生源类型多样、基础差异大和发展需求多样化等特征,在实践中可把学生分为“工匠型”“创新型”“创业型”等多种类型进行培养。五要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现代企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要对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和岗位技能的新要求、新需求,不断拓展和完善课程设计,持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EDUCATOR
篇四: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高中思想政治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在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1]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高中思政课,不但要敢于大胆改革创新,而且需要把“如何讲好”这个问题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个大框架中来进行思考。
一、新时代高中思政课的使命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并就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政课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时代思政课更加光荣的使命。可以说,讲好高中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高中思政课与一线老师们必须肩负起来的崇高使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给高中思政课与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巨大挑战。
1.高中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思想、新精神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走向深入,全面提高思政课的质量与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就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强调推进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2]望。”
思政课从启蒙道德情感入手,给小学生播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的种子;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强化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则通过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这种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3]4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思政课对于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培育,是在初中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大学思政课的必要准备,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高中思政课不但要让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而且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精神、独立的思考、公共的参与,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形成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科学认识,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充分自觉和高度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认同,是青少年直面时代变革、勇于迎接时代挑战的精神支柱,是青少年攻克时代难题、创造理想世界的精神动力。
2.高中思政课是塑造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举措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来看,将高中思政课的主要目标聚焦于学生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政治认同的培育,尤其是学
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培育,也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总体规划和要求,正是以儿童思维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规律为基础的,而高中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形式[4]运算阶段”,在皮亚杰看来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的研究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出了继承与发展,可是高中阶段对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仍然可见一斑。
从道德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扩展,青少年处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发展的开始时期。青少年逐渐摆脱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衡量社会规则,开始相信并主动去发现现有的社会体系的优点,甚至开始逐渐形成自己对于道德、[5]437-439法律、规则和社会的判断与认知。高中阶段正是处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从埃里克森的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来看,青少年阶段正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往往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之前进行一段痛苦的尝试,同一性成熟或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往往表现为能够把已经明[5]430-433确形成的价值观和目标付诸行动。大学在职业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机会,因此大学生比中学生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但中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起始阶段。
无论是基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道德发展,还是聚焦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高中阶段都有其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高中思政课如何在青少年发展的这个关键时期扮演好它的角色、发挥好它的作用,与提高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二、新时代高中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高中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整体框架中的重要一环,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认知、道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对于高中思政课而言,不但有新的机遇,更使其面临诸多全新的挑战。理清高中思政课改革创新所面临的全新挑战,就能明确高中思政课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对于怎样讲好高中思政课、发挥好高中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找准高中思政课的时代定位,是一个前提性、基础性的工作。
1.新高考选考制给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开启高考改革试点工作,2017年成为高考改革元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推出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规划表。
高考综合改革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学科中,选择3个学科作为选考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其他3个未选考科目只需要参加合格性考试达到合格即可。因此,选考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生需要参加等级性考
试,争取在高考中考出更高的等级分;非选考的学生只需要参加合格性考试,成绩达到合格便符合毕业要求。
合格性考试只区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不合格的压力,对于绝大部分优秀学生而言,只需考前1~2天时间通背核心知识点,并进行适度的练习,便能顺利获得合格,根本不需要在课程学习上投入过多精力。如果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选考意向,其课堂参与、课程表现便呈现出了巨大两极分化,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使得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大打折扣。
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也自愿选修的情况下,高中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早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科选考意愿,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分为选考和非选考思想政治学科两类。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的思政课堂里将包含一部分未接受过系统思政课教育的学生和一部分接受过系统的思政课教育的学生。这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出的一个全新挑战。
2.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挑战
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3]2程”的基本理念,鼓励思政课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基于课程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3]41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
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倡导一线教师能够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改进课程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智能选择,引导学生在围绕议题的讨论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除了对不同模块课程内容提出内容要求以外,还在“教学提示”部分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议题建议和多样的活动参考,以供一线教师在推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借鉴使用。但是,围绕议题展开有效的探究活动,不但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支撑,而且需要教师对议题有深刻的把握、学生对议题有深厚的兴趣,这背后既需要教师的学科素养作为支撑,又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基础。
教育资源在校际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议题式教学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存在差异,再加之学生能力水平层次差异的客观存在,都给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展开提出了挑战。同时,高中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何差异?不同的大学基于其学生特点、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既区别于高中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又在适应多样的学生学业基础的前提下对高中内容进一步深化?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而言,这些挑战都是现实的,也都是需要系统性研究和思考的内容。
3.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评估的挑战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但要通过课程、课堂来进行落实,而且要通过考试来进行有效评估,甚至要通过积极发挥高考对于基[6]5础教育的“反拨作用”,来倒逼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时代高考的定位和任务十分明确:作为教育公平之保障,发展素质之必需,新时代的高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公平科学评价人才为主要使命,积极引导和促进教与学,与之共同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才目标,并助力学生学
业减负增效及教育教学提质达标。”以此定位和任务为导向构建起来的高考评价体系,将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考查目的,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形成立足新时代、适应新高考、引领新高考[6]4改革的“一体四层四翼”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就是从“一体四层四翼”对中国高考评价进行了系统阐述。
但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围绕议题展开的合作探究,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充分展示思维独特性的过程,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衡量学生学科[7]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那么,高考评价中如何衡量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如何在主体性差异与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与此同时,对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评估,本身就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个部分,如果在日常课程教学评估过程中还是聚焦于知识记忆和知识训练,那么学生在考试中也无法展现出足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估与中考所考察的学生素养之间如何体现出层次递进和逻辑的上升?又如何通过评估来促进学生在高中阶段为大学学习和职业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积累相应的方法?这些都要纳入评估的“反拨作用”的丰富内涵之中以作考量。
高中思想政治课无论是课程改革深化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还是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激发的新问题,还是教、学、考的一致性提出的新要求,都对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整合过程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思考或回应,以上好新时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改[6]4革与创新,在初中思想品德与法律课和大学综合专业课之间,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从课程、教学、教师三个维度切入。
1.以立德树人锚定高中思政课课程方向
从课程角度来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重要课程,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应新时代新征程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无论是大学、高中、初中还是小学,思政课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都必须在基于学生认知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之上,在不同的程度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思考思政课需要传授给学生哪些必备知识、培养学生哪些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养什么德立什么志,可以说,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锚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定位与方向。
高中思政课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必修模块,还包括“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以及“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三个选修模块。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经济模块时要讲出经济学的味道,在讲授政治模块时要体现政治素养,在讲授哲学模块时要体现哲学思维,在讲授文化模块时要彰显文化底蕴,但是,无论讲授哪个模块的内容与知识,都必须要有同一种味道,那就是思政课的味道。不同模块的设计,都是思政课的模块,都是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来展开的,都致力于培养能够应对时代挑战、引领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讲授好思想政治课具体内容的同时,还必须从思想政治课的统一视角,从落实培养道德人这一
根本任务的统一视角,从课程定位的高度,重新审视思想政治课的准备、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呈现的特点,围绕德育的根本任务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以达到既能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又能深化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目的。
2.以活动型学科课程推动高中课堂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都是在回应如何讲好思政课的问题,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统一要求,为大中小学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切实的指导。
思政课教学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高中阶段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四个自信”,培育政治认同,但是,高中阶段的思政课与大学思政课不是全然割裂的,在内容与方法上,高中思政课承担着为大学思政课做准备的功能。大学阶段思政课的综合性、专业性特点,客观上要求高中思政课要进一步增强其思想性和理论性;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作一定的铺垫。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既要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又要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想。高中生正经历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的过程,处于自我认同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各种观点和思想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
界观。正确的思想不主动占据学生的大脑,错误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不把正确的思想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启发性。无论是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的培育,还是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的形成,都要求高中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破课堂的边界,打破校园的藩篱,在生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致力于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从而赋予学科知识以鲜活的生命力,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启发性。学生在发现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对所处社会生活的真切关注;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收获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科学习的获得感。
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核心议题、依托教材核心而进行的活动设计,在实践性、启发性、亲和力、针对性和思想性、理论性上能够产生较好的兼容性,能够有效助力高中思政课教学育人实效的提升。
3.以大中小学一体化研究推动教师成长
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教学的推进与改革,课堂的组织与创新,都必须依靠一线思政课教师来完成,新时代对于思政课的新要求,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最终也将落到每一位坚守在思政课一线的教师身上。深化一线思政课教师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理解,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都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2019年9月18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加
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8]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期实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8]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大幅提高,铸魂育人实效显著增强”的目标。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上做出了全新的规范。
从课程建设的整合,到教学实施的螺旋式上升,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大中小学思政课整合有这三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内涵。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和思政教师吸引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思政教师队伍中来。
切实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既显出了它的必要性,也日渐呈现出了它的紧迫性。
利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深化大学、中学、小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建设与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质资源引入高中教师培训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和写作逻辑的理论理解,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高中课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强化高中思政课的思想性,提高其理论水平。
借力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能够帮助高中思政课教师明确课程定位。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研究,引导大学思政课教师与高中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磨课,让大学思政课教师对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生态、学习生态有更加直观而全面的了解,既能够帮助大学思政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又能够帮助高中思政课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认知、心理、思想的发展轨迹,更好地明确高中思政课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找准定位。
借力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能够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研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国家级思政课教育示范团队,研发一批国家级思政课教育示范课,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课程资源更加便捷地辐射到不同地区,既能够打破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差异而形成的阻隔,提升教师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又能够呈现出多样的课程生态和教学设计,以供教师们参考借鉴、对比分析,对于不同地区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进步均有助益。
1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青年专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批准号:CDCA19133)的阶段性成果。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本文引用:1]
[2]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N].人民日报,2019-08-15(1).
[本文引用:1]
[3]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引用:3]
[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8-120。
[本文引用:1]
[5]
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2]
[6]
于涵.
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J].中国考试,2019(1).
[本文引用:3]
[7]
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63-177.
[本文引用:1]
[8]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EB/OL].(2019-09-27)[2020-03-10]..
URL
[本文引用: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在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1]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高中思政课,不但要敢于大胆改革创新,而且需要把“如何讲好”这个问题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个大框架中来进行思考....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思想、新精神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思
政课改革创新走向深入,全面提高思政课的质量与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就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强调推进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2]愿望.”...
201...思政课从启蒙道德情感入手,给小学生播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的种子;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强化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则通过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这种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3]4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3]2型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鼓励思政课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基于课程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3]41化”....
...[3]41....
19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总体规划和要求,正是以儿童思维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规律为基础的,而高中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4]“形式运算阶段”,在皮亚杰看来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的研究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出了继承与发展,可是高中阶段对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仍然可见一斑....
2013...从道德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扩展,青少年处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发展的开始时期.青少年逐渐摆脱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衡量社会规则,开始相信并主动去发现现有的社会体系的优点,甚至开始逐渐形成自己对于道[5]437-439德、法律、规则和社会的判断与认知.高中阶段正是处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从埃里克森的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来看,青少年阶段正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往往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之前进行一段痛苦的尝试,同一性成熟或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往往表现为能够把已经
明确形成的价值观和目标付诸行动.大学在职业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机会,因此大学生比中学生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但中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起始阶段....
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201...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但要通过课程、课堂来进行落实,而且要通过考试来进行有效评估,甚至要通过积极发挥高考对[6]5于基础教育的“反拨作用”,来倒逼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时代高考的定位和任务十分明确:作为教育公平之保障,发展素质之必需,新时代的高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公平科学评价人才为主要使命,积极引导和促进教与学,与之共同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才目标,并助[6]4力学生学业减负增效及教育教学提质达标.”以此定位和任务为导向构建起来的高考评价体系,将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考查目的,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形成立足新时代、适应新高考、引[6]4领新高考改革的“一体四层四翼”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就是从“一体四层四翼”对中国高考评价进行了系统阐述....
...[6]4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就是从“一体四层四翼”对中国高考评价进行了系统阐述....
[5]430-433201...但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围绕议题展开的合作探究,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充分展示思维独特性的过程,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衡量学[7]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那么,高考评价中如何衡量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如何在主体性差异与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与此同时,对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评估,本身就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个部分,如果在日常课程教学评估过程中还是聚焦于知识记忆和知识训练,那么学生在考试中也无法展现出足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估与中考所考察的学生素养之间如何体现出层次递进和逻辑的上升?又如何通过评估来促进学生在高中阶段为大学学习和职业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积累相应的方法?这些都要纳入评估的“反拨作用”的丰富内涵之中以作考量....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为此,2019年9月18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8]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期实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8]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大幅提高,铸魂育人实效显著增强”
的目标.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上做出了全新的规范....
...[8]的目标.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上做出了全新的规范....
篇五: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篇1】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
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篇2】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将于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每天播出两集。
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
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篇3】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要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强劲动力。作为高校新工科专业的一线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善于作为,夯实专业知识,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
大力推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并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使之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4】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建设教育强区的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全区“幼小中职”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坚持建好学校“主阵地”、家庭“连心桥”、社会“大课堂”,办好家长夜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体系。要努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综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对外交流,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教育评价、教育数字化等改革,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狠抓区校两级教研实效,不断提高育人质量。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严要求狠抓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洪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5】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日,建设教育强国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广大党员教师,要积极响应号召,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新要求,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厚植深厚教育情怀,在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好信念曲、奉献曲、奋进曲,让教育强国奏响时代“最强音”,全面助
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深走实。
谱好“信念曲”,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强国奏响“最强音”。教育强不强,关键是看能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员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明理增信强志,从伟大的建党精神中获得启发、激发信仰、增强信念,自觉用__培根铸魂、启迪润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头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带头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铿锵誓言发出时代“最强音”,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国之栋梁”。
奏响“奉献曲”,让“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教育强国奏响“最强音”。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是教育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师必备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有“燃灯校长”张桂梅、“百岁教书匠”陈琳、“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扁担校长”张玉滚等一大批躬耕讲坛、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平凡的背后是大爱无疆的教育情怀。党员教师要向“他们”学习看齐,致敬人民教育家,读懂“扎根教育”背后的“滚烫情怀”,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爱岗敬业、无怨无悔,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姿态教书育人,积极践行“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一片丹心育桃
李”的豪壮誓言,争做新时代“四有三者”好教师,用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用真情与生对话交友,铆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在奉献中诠释担当,做学生筑梦成长的“引路人”“铺路人”。
奏响“奋进曲”,让“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教育强国奏响“最强音”。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党员教师要树牢教育新发展观念,瞄定“教育强国”主攻方向,盯紧教育发展“生命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昂扬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砥砺脚踏实地的“劳模精神”,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化“勇攀高峰”的科学家思维,乐于在“自找苦吃”中锤炼育人本领,真正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要勇于革新、主动应变、积极求变,在办学思路、专业发展、教研课改、评价体系等方面下足真功夫,破除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抛弃急功近利,改变教育传统模式,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大胆探索、与时俱进、迎难而上、追求卓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让“教育大国”变“教育强国”,做强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攻坚者”“急先锋”。
【篇6】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
通过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我了解到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到: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久久为功,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努力奋斗!
篇六: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推荐访问: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 培养 人才 思政
热门文章:
- 党风党性警示教育内容2024-11-01
- 党风党纪自我剖析材料范文2024-11-01
- 党费收缴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4篇)2024-11-01
- 党费减免讨论会议纪要(2篇)2024-11-01
- 过党生日有感(4篇)2024-11-01
- 文化自信党员(5篇)2024-11-01
- 2024党员干部贿赂多少钱违法(3篇)2024-11-01
- 党管党员党管干部存在问题(2篇)2024-11-01
- 深入查摆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方面的不足(5篇)2024-11-01
- 党委班子画像报告(3篇)2024-11-01
相关文章:
- 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5篇)2024-08-22
- 如何教育培养学生责任心五篇(精选文档)2023-02-20
- 2023年培养年轻教师总结五篇(全文完整)2023-02-28
- 2023年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3篇2023-03-29
-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经验材料【优秀范文】2024-03-10
- 培养青年幼儿教师工作计划(5篇)2024-08-19
- 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模板12份学生(4篇)2024-09-06
- 2023年培养人考察意见(6篇)2024-09-30
- 2024年度培养人季度考察情况(2篇)2024-10-20
- 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7篇2023-06-10
- 2023年人才培养工作总结6篇2023-11-12
- 人才工作交流发言(2024年)2023-12-12
- 人才自主培养工作情况汇报(2024年)2023-12-29
- 2024年人才工作总结.2024-02-20
- 2024年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念好人才培育“三字诀”,点燃跨越发展“主引擎”【优秀范文】2024-02-22
- 人才工作述职报告2023(8篇)2024-08-13
- 人才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2024-08-13
- 人才强国论文2000字(2篇)2024-08-13
- 人才工作谋划方法(4篇)2024-09-16
- 思政实践共同体项目活动方案(3篇)2022-12-16
- 思政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全文)2023-12-31
- 思政课教师工作心得体会2024-01-01
- 思政教育学科社会服务调研报告2024-01-19
- 2024年度思政工作干部主题教育心得体会(2024年)2024-02-18
- 思政课教学必须理直气壮——优秀教师交流发言材料(全文)2024-03-10
- 2024思政课讲稿: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理性思考与审视(高校)2024-03-24
- 思政课锚定专业培养人才(5篇)2024-08-22
- 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6篇)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