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纲要(6篇)

发布时间:2024-10-17 09:52: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纲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在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首先,我认识到思政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作为高校学生,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思政课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我们正确看待人生、价值观和社会现象,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发展和成长。

  其次,我明白了思政课的实施原则和教学要求。思政课的实施原则包括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等,这些原则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非常重要。而教学要求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地位、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只有按照这些要求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政课的任务。

  另外,我认识到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同时,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习的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最后,我意识到作为学生,要主动参与思政课程学习,增强自觉性。思政课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更是学生自身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主动关注思政课的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并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让我深入了解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原则和要求,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反思。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政课的知识,同时也能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篇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纲要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各位媒体朋友介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这本身也是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书写教育“奋进之笔”的一个重要举措。非常感谢各位媒体界朋友一直以来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下面,我从《纲要》的出台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实施保障等四个方面,做简要介绍。

  第一,《纲要》的出台背景

  制定《实施纲要》,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号召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些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制定《实施纲要》,就是为了立足新时代,不忘教育强国之初心、牢记民族复兴之使命,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之使命,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是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的需要。一年来,各有关部门、各地各高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上当标杆,在强化落实、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出台了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教育部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的重要部门,部党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和中央部署,进行超前化部署,实施清单化管理,着力机制化推进,推动绩效化评估,强化学理化支撑,开展品牌化营造,加强督导化检查,切实推动高校思政会精神落地生根、落地有声。一是深入开展学习调研。会议召开前夕,教育部所有党组成员就分赴各省(区市),分片区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专题调研。会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党

  组会进行集体学习,亲力亲为抓落实,到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专项督导调研,实现全覆盖。对机关直属单位干部和各地各高校党委负责同志,开展全员轮训,推动层层深入学习。二是制订出台实施方案。梳理形成9大类108项任务清单。制定印发一系列配套文件。目前,《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系列文件已经相继印发,相关文件将陆续出台。三是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推动构建各部门统筹联络机制、部内各司局统筹协调机制、战线统筹推动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四是聚焦突破重点难点。聚焦薄弱环节、重点难点和普遍性问题,主动打好打赢高校党的领导、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大战役”,扭住不放啃下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三块硬骨头”。比如,将2017年确定为“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组织200名知名专家旁听思政课3000堂。再比如,遴选培训1000名优秀辅导员开展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巡讲和网络巡礼,推动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全覆盖。总体上看,从中央到地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工作措施针对性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关注高校思政工作的态势不断向好,氛围前所未有。我们今天印发《实施纲要》,就是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根据十九大精神的新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的十六字方针,不断完善工作标准,健全制度体系,强化评价激励,提升育人实效,深化知识

  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需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教师思政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等不充分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体制机制、育人理念、教育方式、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抓制度完善,抓标准健全,抓关键环节,抓全面统筹,明确“项目书”,绘制“工程图”,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第二,《纲要》的总体思路

  《实施纲要》是质量提升工程的顶层设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施工蓝图,其总体思路是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一体化育人,就是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打通最

  后一公里,就是要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第三,《纲要》的主要内容

  《纲要》分为目标原则、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实施保障等4个部分。其中,最核心内容是第三部分,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

  一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

  术诚信体系,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

  三是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开展“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项目,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四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就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功能,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等活动,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优化校风学风,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五是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拓展网络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六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七是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加强教育立法,加强法治教育,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

  八是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充分发挥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功能,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考核,选树服务育人先进典型,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九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

  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十是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全国百个院(系)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最后,我再介绍一下《纲要》的实施保障。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改革驱动。主要是要推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示范区和示范校。在省级层面,整合育人资源,带动支持在本地区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层面,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二是搭建工作平台。主要是要建设三大中心群,一个是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推动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第二个是建设一批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推动各地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等工作。第三个是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统筹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高级访问研修、学历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研发、思政文库建设等工作。

  三是建强工作队伍。针对所有教师,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在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针对高校思政和党务工作队伍,加大培养培训、访学研修、学位提升、项目支持力度,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对思政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一批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四是强化组织保障。就是要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专项,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督导考核等。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篇三: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纲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课程思政是指在学科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精神。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思政工作,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施原则

  1.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原则。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思想道德的熏陶。

  2.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想

  动态和成长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课程思政教育。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具体措施

  1.完善课程设置。在各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思政课程或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的熏陶。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3.创新教学方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加强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

  职责,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2.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的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3.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

  六、评估与监督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实施。

  七、结语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措施,更加严密的监督机制,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篇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纲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基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关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为指导,以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为指导,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基础。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制

  为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制。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以学校领导小组为核心,统筹安排,组织推进。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拓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训机会。三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衔接的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科教学体系,把学科教学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衔接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动融合。四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文体活动体系,把文体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体活动的互动融合。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为核心内容,强调“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生态文明”,注重“政治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法治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政治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国际视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结合学校特色,围绕学生发展目标和社会服务任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素养。其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在学科教学中学习思想政治素养。再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控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质量的提高。最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在校园文化中学习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必要的。首先,学校应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益指导。此外,学校还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学校应定期进行教师的能力评估,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篇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纲要

  

  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三全”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打造“立德树人”校园底色,营造“三全”育人校园氛围,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二)具体目标

  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开发一批具有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凝练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加大教学成果凝练、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指标的占比,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要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到党和国家要求水平,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的规范和标准、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内容、健全评价体系。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二)坚持改革创新,挖掘育人潜力。积极引导教师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准突破口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样板进行推广,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提高教学能力,发挥教师能动作用。有计划、分批次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建设,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能动作用,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教研项目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活动,培育并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标杆,发挥优秀课程负责人的教学示范与传帮带作用。

  (四)坚持分类指导,做到全面覆盖。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全面覆盖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注重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突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课程的育人作用。分类设计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细则,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四、建设举措

  (一)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下列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依托学校民族教育丰硕成果和民族师范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五个认同”等理论和思想的理解认识,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教育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5.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6.加强教育情怀教育。在师范教育中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好思想,对国家和人民有深情大爱;通过课程学习教育师范生拥有“爱”与“责任”为核心和灵魂的职业道德;通过课程学习和活动培养师范生敬业、守业、乐业的情怀,使师范生养成以身作则,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品质。

  7.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充分依靠北京师范大学—海省人民政府“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的教学科研优势,开设生态文明通识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课程学习和学生实践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深化三个“最大”的省情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8.加强宪法法治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尤其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融入教育法和教师法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思维,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念。

  9.加强新海精神教育。在一些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中积极倡导“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海精神”,鼓励学生为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海而努力奋斗。

  10.加强“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充分利用学校“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优势,挖掘“两弹一星”的时代价值,通过开设系列课程、开展系列活动、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建国初期的科学家们创建“两弹一星”事业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传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二)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在专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探索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专业评估(认证)、学科评估、学位点申报的重要观测点,将“课程思政”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单位:教务处)

  (三)全方位建设课程体系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通识教育课程要聚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探索以通识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

  (1)思政类通识课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思政类通识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努力更新思政类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思政类通识课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负责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2)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通识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负责单位:文学院、历史学院、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民族师范学院文科专业)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负责单位:经济管理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3)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资源观、环境观,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负责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民族师范学院理科类专业)

  ——理学类通识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学类通识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美育类通识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文化自信。(负责单位:美术学院、音乐学院)

  (5)体育类通识课程。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负责单位:体育学院)

  (6)师范教育类通识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负责单位:教育学院)

  2.发挥专业教育课程育人作用

  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紧密有机结合起来,深度挖掘提炼专业教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文学院专业课程。对我国从古至今在文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做详细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文学作品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透过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注意教育学生诚信为本,培养信诺守契精神;诉讼文体写作讲授过程中应注意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术论文写作中,引导大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外国文学课程中,引导学生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负责单位:文学院)

  (2)历史学院专业课程。贯彻唯物史观,让学生能够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充分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概念;充分挖掘中国古代史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中涉及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团结等多方面的教育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重点开展“四史”教育,引领学生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必然性。(负责单位:历史学院)

  (3)新闻学院专业课程。充分挖掘和利用新闻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资源,加强《媒介伦理与法规》等课程建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入专业课教育,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案例剖析中有意识地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从案例中悟到“新闻工作者先要做人,再做记者”的道理,真正地将真实、客观和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负责单位:新闻学院)

  (4)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专业课程。要坚持法学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将知识传授放到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整体战略中来思考,充分发掘法学知识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与制度定位,使学生建立起社会

  主义法律信仰。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要培养学生有关概念界定、逻辑推理、价值判断和责任分配的法治理念,建立起证据思维、规范思维、权利思维、程序思维、利益思维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

  社会学领域专业课程,结合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学生从历史视野、全球视野、国家民族视野对个人进行定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进行社会考察和调查研究,在体验实践中增强社会认知,增长本领。(负责单位: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5)外国语学院专业课程。把价值观引领与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隐性的方式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将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弹一星”精神、扎根高原服务海农牧区的奉献精神等内容融入外语专业教学和大学英语的各个环节,培养其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积极的姿态与其他文明平等地开展交流,全面客观地看待异国文化,自觉抵御西方国家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渗透。(负责单位:外国语学院)

  (6)教育学院专业课程。通过必修的基础性通识性课程,普及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师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突出师德养成教育,从中外教育史中选择素材,用优秀的教育家精神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继承优秀传统师德,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设置体验性实践性课程,启发学生在仿真的角色体验和践行中养成师德行为;选拔具有优秀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职业魅力的专业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促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深度融合;根据师德养成阶段性发展规律,制定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师德养成过程性评价机制。(负责单位:教育学院)

  (7)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课程。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元素,着重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对专业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财务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将“课程思政”的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依法依规管理的意识、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健康消费的意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根据“新时代高教二十条”中提出的高校1+X证书制度试行政策,深化校企合作,贯彻产教融合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负责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8)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课程。结合学科特点和藏高原地域特色,建设高原地理课程思政体系,确保大纲、教材、课堂、评价环节落实家国情怀、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生态文明观,覆盖实践教学、教育见习、定岗实习、就业指导、学术研究、野外科考等诸多环节;依托顶岗支教、野外实习、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以及第二次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专业实践,加强国情、省情教育。(负责单位:地理科学学院)

  (9)生命科学学院专业课程。发掘具有藏高原特色生物学中的思政元素,在《保护生态学》《生物资源学》《极端环境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课程中紧抓“地球第三级”变暖变湿战略机遇期,全力落实国家“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生态文明先行、全面实现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资源-资产-资本的科学转换,使学生建立高原生物学研究思维理念和思路方法,将省委“一优两高”战略、“五个示范省”建设等战略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负责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10)数学与统计学学院专业课程。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治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作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学科态度和尊章守纪的诚信观念;通过数学学科的有序性、简明性、对称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在涉及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成就的介内容中,要突出介绍中华文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数学科学家在数学领取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负责单位: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11)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课程。讲解物理理论时,通过介绍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其逻辑体系,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险、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严谨论学的科学精神;着重介绍中国古代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科学成就,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为国为民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树立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信心。(负责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2)化学化工学院专业课程。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突出化学发展史就是创新史这一特征,在化学课程中融入深刻地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大量实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热爱劳动的精神;从环境问题与化学工业的紧密联系入手,在化学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着重介绍我国古代在金属冶炼、火药和造纸术等化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我国近现代涌现出的杰出化学家,我国在制碱、催化剂、稀土研究方面领先世界等鲜活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负责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13)计算机学院专业课程。从当代科技发展进入信息化智能时代的背景出发,突出我国在信息通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进军世界领先地位,取得“新四大发明”等杰出成就,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结合实时热点,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芯片制造、5G、大型商业数字软件等领域对中国进行管制的案例,说明技术有国界,落后就会挨打,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积极投身到科技强国的行动中,为早日全面建成数字中国、智慧中国而努力奋斗。(负责单位:计算机学院)

  (14)音乐学院专业课程。结合音乐学科的人文性及音乐性特点,选择“抗战歌曲、革命历史歌曲、弘扬传统文化歌曲、新时代歌曲、中国梦歌曲和爱国、爱家乡歌曲”等题材积极向上的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声乐作品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着重介绍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思想内涵、历史积淀以及音乐家的生平和创

  作经历,带领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传递的德育审美价值,体会音乐家的家国情怀。(负责单位:音乐学院)

  (15)美术学院专业课程。在美育教学中以美立德、以美育德,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好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以此提高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良好品德;大力教授与爱国主义、红色革命、中国传统相关的美术作品,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国情怀;对授课内容进行延展,讲述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成就,通过中西方美术的客观比较突出东方审美,展现中华文化的独有传统艺术魅力,发展学生内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负责单位:美术学院)

  (16)体育学院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体育精神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的努力拼搏、公平竞争、团队协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体育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充分挖掘海民族体育选修课程的思政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和传承“四个扎扎实实”和海“三最”精神;充分利用体质健康测试抽查、体育产业调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织学生赴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开展“姚基金少年篮球训练营”等各类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立足海、扎根高原的奉献意识和服务能力。(负责单位:体育学院)

  (17)民族师范学院专业课程。着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年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包括本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提升其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讲授,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理论深入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结合历史和现实,不断推进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负责单位:民族师范学院)

  3.提升实践教育课程育人效果

  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充分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验实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类课程中,围绕双创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方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1)实验课程。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发明的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未来科学奉献精神;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比如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设计性的实验,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革新创造精神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将精益求精、提升实训项目质量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凝练工匠精神,让学生们做实验时能够戒骄戒躁,保持心态平和、态度严谨,在实验中懂得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尊重科学事实。(负责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2)社会实践课程。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竞赛、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结合大学生追求个性、创新等特点,不断寻找和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增强学生实践的参与感、互动性和获得感。(负责单位:校团委、教务处)

  (3)毕业实习实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对实习生的培训中,帮助实习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实习态度和职业道德观念。建立学校和实习单位双向联合的思想考评机制,加强对于学生思想上的考察。精心挑选一批注重社会效益、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使实习生在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获得提升的同时,也能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升华。(负责单位: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

  (4)创新创业课程。把独具行业精神的“献身、求实、负责”和职业精神的“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双创教育中,充分挖掘双创教学中具有思政元素的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时代精神,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和先进人物典型,引导学生对自我人格、理想信念、性格毅力、道德情感、性格毅力、情感道德等进行全面地自我分析和认识,将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充分结合,开展“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比赛”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启发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勇于挑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业活动,以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负责单位: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

  (5)顶岗支教实习。以顶岗支教教学实践为教学平台,以思政课专职教师为主导,以顶岗支教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学生师德教育为主线,以思想导师制为形式,对顶岗支教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民教师。注重将顶岗支教与教育扶贫相结合,鼓励实习生到贫困地区支教,促使其在实践中懂国情、明省情、知乡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家乡、为祖国繁荣富强努力奉献的激情和斗志。(负责单位:教务处、各学院)

  4.开发具有思政元素的特色讲座、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结合学校藏高原研究、“两弹一星”精神研究、民族师范教育等方面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和讲座,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负责单位: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教务处)

  (四)开展课程思政专项交流培训

  学校每学期开一次课程思政教学交流会,学院每次教研活动要安排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通过专题培训,老教师的传帮带,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广大教师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利用课堂主讲、现

  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每年度集中组织“课程思政”相关专题培训活动不少于1次。(负责单位: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

  (五)发挥思政课教学资源作用

  利用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海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海省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海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学中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大学德育中心和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等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沟通协调,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互衔接、同向同行,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与通识课、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等,提高教师育人能力。(负责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

  (六)加强“课程思政”项目建设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制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价标准,每年度分类建设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不少于3门,专业教育课程不少于5门,实践类课程不少于2门),引领和带动学校搭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负责单位:教务处)

  2.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设置“课程思政”类专项研究项目,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更好的使“课程思政”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每年“课程思政”类专项研究项目立项数目不少于5项。(负责单位:教务处、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处)

  3.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或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教学竞赛活动。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活动,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比赛,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负责单位: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处)

  4.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运作机制和协调机制,每年培育10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养一批首席专家和教学名师,不断增强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发挥团队示范作用。(负责单位:教务处、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处、教师发展中心)

  5.打造“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从能体现学科优势、教学优势、课程优势的本科专业中遴选部分专业,打造“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每年度遴选培育2-3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纳入校重点建设专业立项管理。(负责单位:教务处)

  (七)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审核时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网络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遴选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全员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负责单位:教务处、督导室)

  五、年度工作安排

  (一)准备动员阶段(2021年3月)

  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名单,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召开2021年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会议,全面部署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进一步改革优化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课堂教学各环节。(负责单位:教务处)

  (二)项目实施阶段(2021年4-11月)

  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团队、示范专业的申报遴选的工作,切实做好试点专业课程改革准备工作;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文明、“两弹一星”等元素开发1-2门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思政”系列特色课程和讲座;举办学校课程思政授课竞赛活动;邀请“课程思政”建设成绩杰出的专家和团队,对全校教师进行1-2次“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活动;各学院认真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团队、示范专业等项目的建设工作,并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推广宣传本单位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努力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实现全校覆盖。(负责单位:教务处、各学院)

  (三)项目总结阶段(2021年12月底前)

  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优秀单位评选活动,组织专家对各教学单位年度课程思政工作成效进行评价,评选出优质范课程,对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负责单位:教务处)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校党委牵头组织,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专题会议,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整体规划部署,听取相关部门课程思政建设进展报告,督导工作落实;组织学院党组织学习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将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负责单位:党校办、教务处、各学院)

  2.增进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学工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处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建立领导落实机制,明确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的职责任务,发挥好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负责单位: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学工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处)

  3.强化工作考核。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的重要依据;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学生原有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将各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成效作为一项纳入单位年终考核。(负责单位:人事处、教务处)

  4.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申报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和项目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按照学校教学奖励办法给予奖励。(负责单位:财务处、教务处、发展规划处)

  七、附则

  本细则未尽事宜另行规定。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篇六: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纲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有助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精神,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

  通过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获得了以下三点心得体会

  一、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内容重点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德,在课程中精准把握学生所思、社会热点、国际形势引起情感共鸣,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完成“真、善、美"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重点内容紧紧围绕爱国、爱党、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课程思政建设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高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根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教育课程中,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深度发掘不屈不挠的精神,专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知识体系和内涵的精神世界;在实践类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实情、行业现状,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在遇见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突破自我,锤炼不屈意志和奋斗向上的精神,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美发展并树立健全人格.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

  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在学生和知识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课程是教人求“真”、求“美”,那么思政就是教人求“善”。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提倡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现代科学技术,“做好走出去"观摩经典案例;“引进来”取其精华并融入自己的教学,结合视频、图片、文字、讲授等多种方式“渗透”,使得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巧妙融合,既要丰富课堂内容,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等融入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使命担当,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完成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和老师们的群策群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不断地尝试、创新中积累经验,实现教育的立德铸魂,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理想信念.

推荐访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纲要 高等学校 实施纲要 课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