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7篇)

发布时间:2024-10-30 17:26: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

  

  .第一章

  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

  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

  2.民族定义:

  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②共同生产方式。③共同语言。④共同文化。⑤共同风俗习惯。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

  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

  .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第三章

  1、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产品交换、阶级分化,为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2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是什么时候?

  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到进入阶级社会时候。

  3.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外在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是内在条件;

  战争、军事冲突等是外在条件。

  4、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及其区别是什么?

  从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发展过程,前四个阶段人们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维系,而民族的人们共同体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4、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希腊人式、罗马人式、德意志人式。

  5、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

  民族和国家同一历史时期产生,国家的产生有其迫切性,民族也相随而来,而且国家在民族产生过程中起了型铸民族的作用。这是人类社会最初形成民族(原生形态民族)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6、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民族在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等现象形成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过程为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形成(或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

  .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6、民族发展的定义

  民族在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其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推动民族纵向质的提高和横向量的扩展,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个体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7、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8、民族精神定义

  民族精神是对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发展程度,表明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程度。

  9、民族发展涉及的四个方面内容?

  ①民族的经济发展。

  ②民族的政治发展。

  ③民族的文化发展。

  ④民族的人口发展。

  10、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制约/影响民族发展的因素)?

  民族属性、民族结构、民族素质、民族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六个方面作用影响。

  11、民族素质的定义?

  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民族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民族素质一般包括民族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和身体素质。

  12、民族属性包含的内容?

  民族自然属性和民族社会属性及民族生物属性,是民族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13、民族结构包含的内容?

  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

  14、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

  .民族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其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对应,民族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15、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①民族的常态发展。

  ②民族的异态发展。

  ③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16、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民族趋同的趋势和民族性增强的趋势。

  17、民族同化的定义: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8、民族同化的类型有哪些?

  强迫同化,是指通过外在强制手段使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现象。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中,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19、民族同化的特点?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20、民族融和: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

  21、民族消亡的前提条件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即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22、民族消亡的途径(一般规律性)

  民族消亡是自然历史过程,是以一定物质性为基础的客观性、辩证性的过程,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各族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是各族走向融合的必经途径。

  -.

  .第四章

  1.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如对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歧视、侮辱问题)。

  3.民族关系的本质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是统治阶级民族与被统治阶级民族之间敌对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之上的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

  5.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

  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6.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

  (民族利益)、(民族权利)、(民族发展)。

  7.民族关系的特点?

  (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现实反映性和折射性)、(平衡性和合理性)、(均等性和公平性)。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①(民族平等)的不完善性;②(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③(民族互助)的有限性;④(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9、世界民族关系总的发展趋势?

  (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发展趋势,在局部地区存在一些民族间的矛盾冲突。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总趋势。

  ①各民族间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

  .②民族间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③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11.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现状

  ①民族平等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不平等并存。

  ②民族团结趋势与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并存。

  ③民族间合作发展与民族间竞争增强并存。

  ④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并存。

  ⑤民族间联系增多与民族意识、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12.民族关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①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②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保证。

  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第五章

  1.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之、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2.试析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产生根由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民族特征的自然因素,即民族间在特征上体现出的差异所导致;另一是社会因素,即社会结构中,民族实体的地位问题,私有制社会里统治阶级民族与被统治阶级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对抗消失,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体,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形成民族不平等的事实。

  3.民族问题的特性: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敏感性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的交织;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的交织;

  ③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④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交织。

  -.

  .6.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原因有哪些?

  ①民族特点、民族差别长期存在。②民族间事实不平等长期存在。

  ③国际间的阶级矛盾部分地通过民族问题加以反映。

  ④历史遗留的民族偏见、隔阂,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

  ⑤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长期影响。

  7.“三股势力”:暴力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

  第六章

  1.(多民族)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我国《宪法》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原因:历史上各民族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交流,或者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民族迁徙和人口大量流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民族人口的自由迁徙和流动,形成了目前我国民族分布特点。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结果。

  3.如何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各民族共同建立了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的经济。

  四、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国家的灿烂文化。

  五、各民族共同建立、建设了社会主义中国。

  4.列举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

  5.少数民族叙事长诗有哪些?

  (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彝族的)《阿诗玛》。

  6.如何理解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章

  1.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平等。

  2.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

  第一,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第二,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第三,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3.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

  4.为什么说民族平等团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①民族发展的客观事实所决定。②民族问题的客观规律所决定。

  ③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④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5.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是什么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6.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

  从人口及其分布角度,广、多、杂、散;

  从地域性民族组成角度,多层次性、不平衡性、包容性、可变性;

  7.怎样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①保障法律赋予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②保障确定并拥有族籍的权利。

  ③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④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

  ⑤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及风俗习惯自由。

  ⑥保障拥有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第八章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

  .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

  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三个行政级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5.我国现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6.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各级人民政府)。

  7.民族自治权:是国家根据统一和自治原则应该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也是自治民族根据平等自治的原则应该享有的权利。它并不意味着恩赐,也不意味着特权;它只是一种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8.如何理解民族自治权

  (1)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2)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3)自治权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宪法和法律规定前提下的自主权。

  (4)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并行使的权利,它主要体现着实行区域组织的民族的自主管理权,但不仅仅是自治民族的权利;它同时体现着自治地方内其他民族的平等权利。

  (5)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2)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3)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4)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

  .(5)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10.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1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2.我国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1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3)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4)自治机关的两重性。

  (5)自治机关自治权利广泛性。

  14.民族自治机关的民族化建设内容有哪些?

  民族化的内容包括民族干部、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形式三个方面。

  15.民族自治地方内协调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是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二是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三是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16.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建立民主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

  .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祖国的独立和统一;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促进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共同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发展。

  第九章

  1.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与民族地区特点相适应的特点和优点有哪些?(少数民族干部应具备哪些素养)

  (1)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同本民族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的感情,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及特点,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2)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往往把本民族的干部看做是本民族的代表,不仅愿意向他们倾诉心声、反映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少数民族干部在本民族地区工作具有便利性。

  (3)少数民族干部对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具有强烈愿望。对加快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2.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组织保障作用、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

  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有何重要意义?

  (1)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2)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3)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民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4)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

  .(5)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除了注意到民族干部的民族成分的特殊性外,还应注意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

  5.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措施有哪些?

  第一,加强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努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革命化、建设。”

  第二,加强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注重实践锻炼,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

  第四,注重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第五,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军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主要要求是努力实现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第十章

  1、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2).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3).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是什么?

  (1)、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3.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其精神实质就是要进一步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着力点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

  -.

  .(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到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7)、要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6.如何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①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必须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民族地区应结合本地特点,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所有制结构。

  ②要巩固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集体所有制经济。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

  ③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应鼓励个体、私营和外贸经济健康发展。

  (2)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如此,民族地区经济才能逐步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民族地区经济才能走上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3)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分配结构,完善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7.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

  2、国家在政策措施方面实行优惠,从金融、财政、税收、投资、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民族地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

  8、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答:1、来自西方的经济优势和科技竞争压力,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2、民族地区仍面临解禁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面临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9、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新思路是什么?)

  答:1、切实结合本民族本地区实际发展经济

  2、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立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3、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

  第十一章

  1.举例说明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2).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3).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1).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2).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3).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4)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国家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1.民族教育的方向要明确,方针要正确;

  2.认识领先,深化改革,加强领导;

  3.增加投入,科学管理;4.政策灵活,措施得当;

  5.加强民族教育法制建设。

  4.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

  .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6.举例说明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民族文化素质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文化素质较高民族的经济发展中,民族文化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并能创造名族经济文化良性循环机制,否则,经济发展因文化因素的滞后而不能取得好的社会社会效益;

  2.民族文化素质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来提高民主主体的素质,是实现和民主政治的必要前提;

  3.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实施的改革开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成败、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人民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是使改革开放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民族文化素质对民族的思想素质、人口素质(包括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提高都起着积极作用。

  第十二章

  1.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1)

  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2)

  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4)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2.民族语言文字的作用?

  1)

  对民族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2)

  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重要作用

  3)

  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民族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民族统一性的重要标志

  4)

  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强制同化具有强大的抗拒力,对民族生存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5)

  民族语言文字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敏感因素之一,对民族关系发展有重要影响

  3.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是什么?

  1)

  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

  -.

  .2)

  主张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3)

  主张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4.如何理解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贯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政策。因为一是涉及民族平等权力的问题;二是涉及民族自身发展繁荣的问题,及语言和交际工具的问题

  5.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措施有哪些?

  1)

  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2)

  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3)

  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4)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6.为什么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实行“双语教学”?133双语教学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中实施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使用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言文字既是我国绝大多数人口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更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对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母语教学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字,这对他们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时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十三章

  1.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惯例。它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2.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

  1)

  自然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2)

  经济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经济生活,包括经济条件、经济特点、生产发展水平更是密切相关,它是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物质基础。

  3)

  历史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社会斗争有密切的联系。

  4)

  宗教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或迷信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甚至有的直接来源于宗教,相沿至今变为民族风俗习惯

  5)

  文化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的心理感情、文化艺术等有密切联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些民族的禁忌、喜好等心理感情,以及这些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程度和特点。

  3.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民族性、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敏感性。

  4.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1)

  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积极作用)

  2)

  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消极作用)

  3)

  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中性作用)

  4)

  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混合作用)

  5.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6.党和国家为什么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采取尊重政策

  1)

  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民族风俗习惯问题也是个敏感的问题,对民族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3)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时代是发展变化的,改革必须尊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愿望。

  7.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必然性?

  1)

  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是其自身发展之必然。民族风俗习惯在自身不间断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维持本系统的延续和稳定,除了传承和复制外,还必须依靠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解机能——变异

  2)

  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是我国社会改革之必需。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风俗习惯变异的速度加快了。

  8.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途径;1)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2)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思想基础

  3)

  坚持改革开放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条件

  9.民族风俗习惯改革要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

  .1)坚持群众自愿;2)注意调查研究

  3)遵循循序渐进;4)尊重客观规律

  第十四章

  1.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为什么说在阶级社会宗教成为麻醉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

  1)宗教对剥削压迫制度在理论、道德和感情上起着论证和辩护的作用

  2)宗教让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天堂,要求人们自觉的忍受顺从现世的痛苦,从此换取死后的天国幸福。

  3)宗教为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救世主,把人们的一切希望寄托于上帝和神的身上,使人们盲目崇拜,教人相信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苦海,对于苦难的叹息和抗议,除了求助于上帝和神的恩赐外,再没有别的出路.3.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长期存在的原因:1)

  人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客观存在,传统的旧的习惯势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2)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仍然没有消除。

  3)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虽然基本消失,但社会根源的其他部分还没有消除。

  4)

  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客观原因。

  4.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什么?

  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5.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1)

  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揭示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2)

  从我国宗教和宗教存在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

  .3)

  宗教信仰是信教群众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是属于思想领域的认识问题。

  4)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

  5)

  宗教信仰自由是由我国的宗教信仰问题的特性决定的6.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特点: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7.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他虽然采取了超人间的神秘主义形势而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但仍然要服从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一客观规律,依赖适应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

  2)党和国家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即全面正确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活动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护。

  3)各个宗教的信仰者,绝大多数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4)新中国成立之后,清楚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实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三自”(自养、自治、自传)方针,废除了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奠定了基础。

  8.如何理解宗教的“四个维护”?

  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这四个维护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宗教界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普遍认识,是所有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

篇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导言: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

  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

  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

  分为多种类型。

  1.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

  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中国还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水平。

  2.美国:美国的民族政策注重平等保护和多元融合。美国建立了民族保护法律和机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同时,美国也提倡少数民族的多元融合和多文化发展。

  3.加拿大:加拿大实行了多元融合政策,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拿大还通过多语言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措施,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文化。

  结论: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各国可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民族政策,为民族和谐和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第二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

  导言: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施对于保障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并引入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评估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益保护:民族政策的实施应该能够有效保障和维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机会。

  2.民族和谐:民族政策应该能够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

  3.经济发展:民族政策应该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文化传承:民族政策应该能够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5.教育培养:民族政策应该能够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案例

  1.新西兰:新西兰实行了多元融合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推动毛

  利文化和传统知识的研究和传承,建立了特殊权益保护机构,通过教育和经济扶持等措施促进非毛利少数民族的发展。这些实践措施有效地保护了非毛利少数民族的权益,并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2.挪威:挪威实行了平等保护政策,通过鼓励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和言论自由、建立多元文化机构等措施,保护不同民族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和谐。挪威还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基础设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3.印度:印度实行了多元融合政策,通过宪法保护和政府政策,保护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的平等权益。印度还实行了正面行动政策,为经济弱势民族群体提供就业和教育机会,促进其发展。

  结论: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即是对民族群体权益保护和发展促进的实际效果的评估。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在实际实施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然而,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民族政策以实现最佳效果,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只有在民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实现国家的持续稳定和发展。

篇三: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篇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

  

  .

  .

  .

  .

  .?

  1、党的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经过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我们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9)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参考

  .

  .

  .

  .

  .

  (10)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与全国的协调发展。

  (1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1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这些基本理论和政策,必须始终坚持和全面贯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内容有: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3、我国民族平等的权利包括哪些方面?

  答:我国少数民族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均由国家立法和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实现:政治上有平等权、参政权、民族区域自治权;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有管理经济建设自主权,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经济文化权,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权,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和宗教信仰自由权。

  学习参考

  .

  .

  .

  .

  .

  4、居民更改民族成分需符合哪些条件?

  答:居民更改民族成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居民民族成分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

  (2)居民民族成分,只能依据父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分在满十八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分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是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6)是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分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5、什么是“清真食品”?什么是清真食品的“四专”?

  答: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10个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副食品、食品。清真食品的“四专”是指:生产、销售清真食品的专用运输车辆、专用计量器具、储藏容器和加工(储存、销售)的专用场地,应当保证专用,不得运送、称量、存放清真禁忌食品或者物品。

  6、什么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如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节庆、禁忌、丧葬等多方面。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的特点,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待自己民族的态度。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学习参考

  .

  .

  .

  .

  .

  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第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7、民族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少数民族基本知识;

  (2)健全民族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4)广泛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反映少数民族群众呼声和要求,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5)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做好扶贫帮困工作;

  (6)组织联谊联络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进民族感情,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8、怎样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

  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各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社会稳定,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

  要自觉加强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不仅少数民族要学习,汉族也要学习;不仅群众要学习,干部也要学习;不仅一般干部要学习,领导干部也要学习。通过学习,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通过学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真正懂得只有在祖国大家庭里,才有我们各个民族的兴盛和发展,才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对中国学习参考

  .

  .

  .

  .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

  要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每个人工作的岗位都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舞台。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扎实的工作、无私的奉献、优异的成绩,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在与其他民族同胞接触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尊重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终能汇聚成涵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浩荡潮流。

  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严重践踏,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严重损害,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危害。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哪个民族,都要头脑清醒擦亮眼睛,认清各种分裂主义势力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不信谣、不传谣,不受坏人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在危机关头、关键时刻,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挺身而出,敢于同各种分裂活动作斗争,坚决捍卫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建设。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形成坚如磐石的团结,拥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宁可累死在路上,也不能闲死在家里!宁可去碰壁,也不能面壁。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每天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奋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越来越难。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早安!—————献给所有努力的人

  学习参考

篇五: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

  

  姓名:王日平

  学号:560221205班级:生工

  122党的民族政策及理论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市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逐步形成的,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从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来说,必须抓好以下几项重要工作:1、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对发展与民族问题

  姓名:王日平

  学号:560221205班级:生工

  122的关系都有十分精辟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应当把发展与民族平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去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不仅包括法律上、政治上的平等,也包括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平等。只有各民族的完全平等,国家才能长期稳定和发展。一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如果长期不能改变,让落后的民族地区永远落后下去,各民族的平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的一些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大问题,如设立自治市问题和一些撤消自治县改为市的地方要求落实民族优惠政策的问题。应当看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后还会有更多的自治地方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把基本政治制度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重要地位,3、要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还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动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施行已经半个多世纪。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

  姓名:王日平

  学号:560221205班级:生工

  122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理论界和学术界近年来在这方面出现一些论调,但不管如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的警示,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4、加强民族团结。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要实现这个主题,必须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一要做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大力推进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二要做到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常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篇六: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新中国成立前

  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在此基础上,1954年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明确规定了民族问题方面的任务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内容,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回答了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关于民族平等,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关于民族团结,明确提出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任何分裂民族团结的行为;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关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强调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逐步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些理论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理论原则和基本政策。

  这些基本理论政策,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前提,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各民族共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重申马克思

  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民族政策,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开启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发展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全面重申党的民族政策。1980年4月,中共中央批转《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指出,在我国各民族都已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今天,各民族间的关系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是错误的。1980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评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进一步对这一错误理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这就从理论上彻底推翻了笼罩在民族工作上的“左”倾错误思想,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突出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工作的理论发展和政策制定都取得了很大突破。

  在民族工作任务方面,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强调要使各民族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

  在各民族繁荣发展方面,明确提出不把经济搞上去,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起来。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了西藏、云南、新疆、内蒙古、青海和海南岛民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支持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理论政策,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顺利起步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保证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开创和不断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鲜明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科学阐明民族问题的内涵,并把发展作为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推动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创新1990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新疆视察工作时强调指出,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概括,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成为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针对苏东剧变后我国民族关系面临的复杂形势,党中央、国务于1992年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这个论断,第一次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为民族工作的思想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经济,强调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国家先后实施的沿边开放战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同时,从多个方面对民族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和发展,包括:

  深刻揭示了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的基本特征,强调“民族、宗教无小事”;明确提出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就是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修订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突出强调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明确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深刻阐明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注意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旗帜鲜明地指出处理好国内民族问题,必须同时坚持在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这些理论政策,是我们党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对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极大丰富和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的十多年,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始终保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不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大发展,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大团结,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新世纪新阶段,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

  2003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上鲜明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其辩证关系,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两个共同”的主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基本经验的精辟总结,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任务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进一步为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此基础上,2008年9月,针对近年来我国民族团结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胡锦涛指出,强调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这一重要论述,与"两个共同"的主题既内在统一又相得益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体现了我党在民族工作实践和认识上的新突破,体现了各族人民和社会各方面对民族工作的新期待。与此同时,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

  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方面,明确提出既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又要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既要帮助他们把经济搞上去,又要帮助他们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既要继续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又要坚持抓好各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颁发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制定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事业等专项规划。

  在民族关系方面,指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在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强调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在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方面,提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认真做好民族工作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党政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方面,提出要切实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强调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更要教育汉族;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

  这些理论政策,充分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开辟了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新境界,推动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工作的不断发展,使我国民族关系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新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篇七: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宣讲稿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民族平等政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相同的内容。现在实施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为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落到实处,有关法律和政策又具体规定每个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

  (二)民族团结政策。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

  院颁布专门法令,废止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和匾联等。其后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论述。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政治制度。早在1947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实施并于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了基础。由于这一制度既充分保证了国家在大政方针上的集中统一,又充分保证了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因而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最佳政治制度。

  (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系列政策中,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目标,而民族区域自治则是实现上述原则和目标的基本制度保障。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大政策又包含以

  下一系列具体政策。

  1、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鉴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乡工作条例》,也对此作了政策和法律上的相关规定。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为此,全国和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在民族地区推行民族语文教学、民族语文出版和民族语言广播,并用民族语文执行公务等。

  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规定。为了保证这些法律的贯彻落实,《刑法》还规定,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4、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侵犯他人合法宗教信仰自由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制裁。

  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

  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云南自建国后已先后建立了8个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和197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0%。民族自治地方的州长、县长均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乡的乡长亦由建立民族乡的民族的公民担任。1999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已有26.7万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25.6%。

  在经济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二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9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561.71亿元,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49元。

  在社会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已基本建立寄宿半寄宿制学校、民族中小学、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民族干部学校、民族学院等相互衔接的完备的教育体系。1999年全省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32.15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4.35%。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都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和科学技术协会,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近14万人,各种实用科技得到了有效推广。

  在民族文化方面,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全省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14个少数民族使用22种文字,有1000多所学校进行民汉双语文教学。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与保护,到1996年5月,全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共有4789所(处),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生活的需要。民族医药、民族艺术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总之,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一整套民族政策以及这套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地区50多年的稳定。

  二、中国的民族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区域分工、固定资产投资、资源配臵和生产要素组合、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等方面,受到计划的束缚和制约,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但是国家又依靠中央权威,动用政府行政和计划手段,制定了一系列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中国加入WTO后,意味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与世界全面接轨,这就解除了对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体制束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加入WTO,也给以往靠中央权威,动用政府

  行政和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从另外一个方面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长远看,这种挑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许多民族优惠政策特别是经济优惠政策自行中止或功能减弱。

  据统计分析,建国以来中央和云南省政府制定的144项民族特殊优惠政策,到1995年,能继续执行的只有50%左右,另外50%的优惠政策已经停止或难以执行,而在继续执行的政策的功能也大大减弱了。[1]特别是其中的经济政策,自行中止执行的更多。如前文表1、表2所列的24项优惠政策,至今仍在继续执行的只有9项。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用行政和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以著名的“民族贸易三照顾”政策为例,所谓“民贸三照顾”政策,就是国家按照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但是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准备赔钱”[2](P167)的原则,允许经营民族贸易的国营企业经营“赔钱”的买卖,而国家对这类企业则在自有资金、利润留成和价格补贴等3个方面予以照顾,即民贸企业自有资金的80%由国家划拨,其余20%向银行贷款;民贸企业经营获得的利润,全部留用或比一般企业留用比例高;民贸企业对收购边疆民族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可实行最低保护价,对供应边疆民族地区的外来工业品实

  行最高限价,由此而形成的亏损由国家补贴。这一政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功效,保证了最边远、最偏僻的山区民族都能出售土特产品,也能吃上盐巴、茶叶,点上煤油灯。但这一政策与市场经济规律却是冲突的。其原因主要有自有资金和利润留成照顾实际上是把民族地区贸易系统中的民贸企业与专业公司,以及民贸企业中享受照顾的国营企业与其他合作企业、个体商贩臵于不平等的竞争位臵上,因而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价格补贴中对工业品的最高限价和对农副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则不符合市场经济根据供求关系自由定价的原则等等。由于这些优惠政策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在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继续贯彻落实,如在198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商业部《关于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若干问题的报告》规定:对民贸三照顾的县(旗)的商业(含供销社)企业,继续实行减税、免税;对少数主要工业品和农牧土特产品继续实行价格补贴;对自有流动资金不足的尽可能给予照顾;对民族贸易企业继续给予低息贷款[3](P383)等等。然而事实上自1983年以后,这一政策便因难以贯彻而自行中止。

  (二)保护与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难以落实。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花园,云南则是全球仅存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为了

  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就提出了消除民族隔阂、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大家庭需要做好的三件工作。即要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他们本民族的文化。”[2](P162)这里,邓小平把保护、发展和提高民族文化放到了与民族平等、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臵。其后中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都对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作了专门规定,云南省还于2000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和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转型,驱动着各民族为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一些民族,特别是弱小民族逐渐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信心,出现了盲目摹仿其它生活方式的倾向,致使民族服饰、语言、传统民居、歌舞艺术、礼仪习俗以及生态文化等,都出现了流失加剧的危机。在奔现代化的急切心情驱使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青年一代失去了吸引力。在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认同矛盾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从而形成了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危机。两个危机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使少数民族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在20~30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大部消失。面对这两个危机,中国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因过于笼统,实际上很难有效发挥遏制民族文化流失的实际作用。

  应该说,中国政府制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从总体上讲,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正确的,只是其中的许多具体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可行性大大降低了。而一些与市场经济规律有冲突的具体政策,则应明令取消而代之以新的政策。针对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和中国加入WTO后民族政策落实和民族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既不能重走老路完全动用行政手段来解决,也不能放任不管,“如果我们放任各民族在不同的起点上自由竞争,结果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水平较低的民族走上淘汰灭亡的道路。”[2](P162)可行的办法是把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倡导与企业和农户家庭的独立自主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相适应,又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新的具体政策体系。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和艰巨的工作,需要进行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攻关才能完成。针对前文分析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这

  里提出两点初步的政策建议。

  第一,民族经济发展政策建议。就区域政策而言,总的要求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实现计划与市场优势互补,国家既要放手让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解放生产力,又要适当利用计划手段来继续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

  就产业政策而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而有所差异。初步设想可大体划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能源、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和重大工业项目的布局,仍应坚持计划调节和国家扶持为主,为民族地区创造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二是对民族地区生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应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计划手段主要起宏观指导作用,如信息和市场指导等,但对某些关系重大的产品应建立储备制度并制定最低保护价;三是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则完全放开让市场自由调节。

  二是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建议。与民族经济政策的具体和详尽相比,中国政府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就显得过于笼统和简单了。因此,如果说民族经济政策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是体制转轨后诸多具体政策自行中止和失效的话,那么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则是缺乏具有强制规定性的具体政策。

  所以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国家要像制定民族经济政策一样,制定一系列具有强制规定性的具体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在这方面,云南省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在全国率先专门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立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应抓紧制定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这样,就能把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提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加以强制执行。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的第二个建议,就是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如果说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和WTO规则下政府对经济发展更多地只是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的话,那在同样的背景下,在民族传统文化加速流失的危机面前,政府恰恰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在政府强有力的倡导、支持和保护下,才能唤醒全社会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才能扭转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颓势,也才能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1

推荐访问: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 民族政策 民族 内容

Top